🎉疫情下的好消息!恭喜 #陳宥達 醫師獲得「第17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在疫情中創造希望,持續為社會創新改變!
陳宥達醫師成立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 ,在偏鄉推動閱讀。結合衛生所的醫療資源,透過健兒門診推廣學齡前的共讀,迄今已將親子共讀推廣到各縣市60個偏鄉據點,讓超過8,000個家庭受惠。
六年前,「台灣的醫生,到花蓮很遠,去美國很近」這句話敲醒了陳宥達不斷往國外跑的腦袋,他停下醫師訓練的腳步,遠赴高雄那瑪夏當推廣閱讀的志工,體會到「原來服務奉獻不必搭飛機,坐莒光號就可以」...↘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8的網紅陳曉謙 運動物理治療師 Jack Chen, sports physiotherapi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等了半小時,進去診間不到五分鐘就出來了」 「我覺得醫生沒有了解我的問題」 由於醫療制度等多種因素影響,每個門診人滿為患,醫師能看每一位病患的時間非常短暫,會使病患跟醫療人員的溝通有限。這部影片找到好朋友林威廷醫師,目前在台北榮總擔任復健科住院醫師,同時也有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認證(NSCA-CSC...
「家醫科住院醫師」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親子天下‧悅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陳曉謙 運動物理治療師 Jack Chen, sports physiotherapis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陳曉謙 運動物理治療師 Jack Chen, sports physiotherap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如何成為優雅的家醫科住院醫師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2021 09 家醫科R1 Vlog | 住院醫師的一天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聯新國際醫院- 📣『家庭醫學科111學年度第一年住院醫師』 ... 的評價
- 關於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申請家醫科- 個人看板板 的評價
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人說醫師沒有真正待過保健食品產業,請停止評論跟參戰,我想說我雖然只是個醫師,但因為個人興趣,不但剛好對保健食品原料略懂,也參與開發設計過保健食品配方,而且還乖乖跑了衛福部查驗審核的程序快8個月。只是剛好我是第一線長期使用營養素輔助治療肥胖的臨床醫師,又剛好研究腸道菌,所以累積一些從抽血檢驗數值、症狀主訴跟營養素劑量給予的經驗。
⋯⋯⋯那請問我有資格就我的實戰經驗評論嗎😛
連血色素低貧血的人,開鐵劑多少用幾個月可以上升多少血色素值,在以前成大家醫科住院醫師時期都會訓練(當然公式不是絕對,後來還是靠經驗)。「治療營養不足疾病」的高劑量營養素常常都是要由醫師開立,如果吃的食物都可以好好吸收那還要開鐵劑治療貧血幹嘛?如果鐵劑的劑量沒超過DRI,那治療的目的在哪?一個打著 #效果好到不行的保健食品妳跟我說在DRI的標準不用太高,那我吃這幹嘛,為何不吃食物達到DRI就好?
不就是因為有人的腸道吸收不良,所以要將特定營養素用高於一般的建議劑量bolus 進去增加吸收效率嗎?如果是打著「 #改善營養不良相關症狀」的目的,假設對方飲食不均又吸收不好,你應該想的是「上限攝取量」(UL)吧。
很多人把保健食品歸類為 #吃不死人就好, #反正只是食品不能宣稱療效,但以我一個追求健康的消費者的角度,我花大錢買一個沒有效只是吃不死人的東西要幹嘛?我當然希望每一分錢都是用在刀口上,吃進我真正需要的營養素。
這個評論的營養師會不知道我有參與研發過保健食品很正常,因為我的研發不是為了上網集資賣爆,只是為了給來診所找我的學員一個方便,每個我建議的保健食品當輔助的前提都是我要 #看過這個人、 #問完詳細病史、 #用藥史、 #三餐飲食習慣、 #身體組成分析跟抽血報告,確認她的狀況是真正吸收不佳,才會建議。
所有我沒有當面仔細評估的人,我絕對不會不負責任的叫她吃什麼保健食品就會好,例如私訊我說她疲勞可以吃什麼,我絕對不會跟她說「 疲勞嗎?那去吃Q10啊」,我會請她來掛號好好做詳細檢查,疲勞的原因那麼多,搞不好她最後需要的只是好好睡覺睡對時間。
說劑量不是一切的人,當你不知道她的腸道菌長得是怎麼樣,妳要怎麼跟我確定她吃下去的東西吸收利用都很好?
如果真的很仔細看過我前篇文章,就會知道我沒有反對使用保健食品(因為我也會輔助使用),我反對的是 #沒搞清楚這個人到底適不適合就給他一個仙丹說可以治百病,我反對的是 #給消費者一個很大的餅讓他覺得吃一顆就可以變成超人然後繼續忽略可能真正缺乏的營養素跟不正常的飲食習慣。
如果不要講的太厲害,大家或許就是把它當安慰劑吃新奇,當講的太厲害,而覺得吃一顆就其他什麼都可以忽略(例如一顆抵十二顆,繼續三餐只喝飲料),那就真的有可能會害到人。
至於什麼樣叫做「講的太厲害」,我想人人心中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就不多做評論了,至少一開始滑到廣告太空人這三個字,我是信了還很期待可以看到什麼曠世巨作,只是看完詳細內容後我個人難掩期待落差太大的感受,如此而已。
然後我承認行銷真的很厲害,但我不會說值得學習,身為醫師若大家覺得這值得學習,只會讓我覺得難過。
#寫沒有一位是真正待過會不會太武斷
#我也不是多厲害只是我實際參與過
#在微菌的學問之前人類都應該謙卑
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來聊聊孕婦照X光
來函照登
=========================
蘇醫師您好
我是家醫科住院醫師,想要請教有關懷孕婦女照X 光的問題...
看了各個學會的guideline 還有蘇醫師的文章, 了解在研究下diagnostic x Ray 的ionizing radiation on fetus 是很小的,拍幾十張都不會到達 threshold 去影響寶寶生長。
那為什麼醫師對於幫孕婦照x 光的標準要這麼的嚴謹呢?
非常感謝您!
=========================
這次很有趣
提問的不是媽咪
是我們的年輕醫師
你看看
連我們的年輕醫師都疑惑了
明明在目前的臨床指引之下
都認為一般正常使用下的X光不會有風險
那為什麼很多醫師還是不建議照呢
我必須說
有時候我們真的對年輕醫師很抱歉
孩子
這個世界很黑暗的
經常性的並不是理直氣壯就可以
不是你想像的這樣
Sorry。
答案很簡單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你不知道孕婦是玻璃做的嗎?
如果你跟孕婦解釋建議要照X光
結果講了很久人家還是半信半疑地最後說喔喔我了解了然後回你一句那我還是先不要好了
或者
你解釋好然後幫媽咪照了之後接著換他家裡的長輩來質問你說醫生阿為什麼要照X光然後你要再解釋一遍然後你發現他眼角帶著不屑的上揚離開了
或者
你幫一位孕婦照了X光然後過了幾個月他家裡阿嬤來問你說哇孫耶皮膚毋賀半眠攏耶罵罵號甘係嘎就電公有關係
你
會不會很干
之後你還會有動力繼續對下一個孕婦這樣說嗎
這就是我們的日常
如何改變這一切?
我不知道耶
教育是一條漫漫長路
我們繼續努力
江湖路風險惡
醫療不難
人心比較複雜
你要先確定能夠保護好你自己路才能夠繼續走下去
就醬
新同學複習一下吧👇👇👇
再來聊聊放射線吧
https://drsu.blog/2019/04/07/super190407/
有關孕期照X光的問題
https://drsu.blog/2018/04/18/super180418/
懷孕相對論
https://drsu.blog/2017/06/20/super-170620/
過海關會不會照X光啊
https://drsu.blog/2017/12/06/super-171206/
孕期照X光問題又來
https://drsu.blog/2020/12/31/super201231/
關於孕婦看牙醫
https://drsu.blog/2020/12/15/super201215/
好的
各位新同學
我們有目錄
要發問前可以先找一下喔👇👇👇👇
導覽目錄在這裡
https://drsu.blog/2017/12/18/super-list/
不然
置頂文也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192828068971573/?extid=0&d=n
對了
有同學說我寫太多很難找
關於這點我很抱歉
可以善用搜尋功能喔👇👇👇👇
https://drsu.blog/2018/01/01/super180101/
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陳曉謙 運動物理治療師 Jack Chen, sports physiotherapis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等了半小時,進去診間不到五分鐘就出來了」
「我覺得醫生沒有了解我的問題」
由於醫療制度等多種因素影響,每個門診人滿為患,醫師能看每一位病患的時間非常短暫,會使病患跟醫療人員的溝通有限。這部影片找到好朋友林威廷醫師,目前在台北榮總擔任復健科住院醫師,同時也有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認證(NSCA-CSCS)。由他來分享一般民眾可以如何先整理自己的身體狀況、關鍵的資訊提供給醫師,讓短短幾分鐘的看診時間能更有效率,解決病人的問題。
看診前可以帶的小筆記,有利於醫師診斷的資訊,包括:
L (Location):不適的位置(ex. 右膝蓋)
Q (Quality):不適的性質(ex. 刺痛、麻、脹等)
Q (Quantity):不識的程度(ex. 3分痛)
O (Onset mode):開始的性質(ex. 慢慢出現的、還是跟一次受傷後)
P (Precipitating factors):誘發因素(ex. 蹲的時候會痛)
E (Exaggerating factors):加劇因素(ex. 上樓梯、跑步時會越來越痛)
R (Relieving factors):緩解因素(ex. 躺著、坐著會比較舒服)
A (Associated symptoms):伴隨的症狀(ex. 同時還會痠跟麻)
*若是職業運動員,務必先跟醫師說明,並確認藥單是否有禁藥成分
範例:
「醫師,我一週前扭到腳,當下非常痛,大約10分有7分痛,當下沒辦法走路,到今天已經好蠻多的,但是在走比較久或跳的時候,右外側腳踝有痠跟緊的感覺,不動或坐著都不會痛」
【林威廷醫師】
Facebook粉絲專頁: Dr. M Be Superior 運動醫學 傷害復健 健康促進
Instagram: drm_be_superior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粉絲專頁: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部落格: https://jackchen.sport.blog/
剪輯&字幕:江恩宇
影片拍攝時間:2021年3月1日
#運動傷害 #運動醫學 #復健科 #骨科 #疼痛科 #家醫科 #開刀 #物理治療 #運動防護 #復健 #疫情 #covid19 #sportsmedicine #sportsinjury #physiotherapy #rehabilitation
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陳曉謙 運動物理治療師 Jack Chen, sports physiotherapis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年年初時,有想說透過互相訪談的方式,來討論一般民眾常遇到的問題。同個領域的問題各自心裡可能都有答案,但專業間彼此的盲點,就要從其他人身上點破,想藉這類的討論互相學習。這部影片找到好朋友林威廷醫師,目前在台北榮總擔任復健科住院醫師,同時也有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認證 (NSCA-CSCS)。
*發生運動傷害時應該掛哪一科?
*不同科別醫師的養成背景?觀點上的差異?
*受傷了是否需要開刀?
*不同科別醫師的處理方式
*侵入性/非侵入治療
*關於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關於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
*怎麼篩選自己適合的醫師
【林威廷醫師】
Facebook: Dr. M Be Superior 運動醫學 傷害復健 健康促進
Instagram: drm_be_superior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部落格: https://jackchen.sport.blog/
剪輯&字幕:江恩宇
影片拍攝時間:2021年3月1日
#運動傷害 #運動醫學 #復健科 #骨科 #疼痛科 #家醫科 #開刀 #物理治療 #運動防護 #復健 #疫情 #covid19 #sportsmedicine #sportsinjury #physiotherapy #rehabilitation
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2021 09 家醫科R1 Vlog | 住院醫師的一天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請點開資訊欄✨ ---------------------------- ✔️B L O D https://hsinningmd.blogspot.com/ 連薪甯2021-現今馬偕紀念醫院 家庭醫學科住院 ... ... <看更多>
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聯新國際醫院- 📣『家庭醫學科111學年度第一年住院醫師』 ... 的推薦與評價
家庭醫學科 111學年度第一年住院醫師』招募 報名時間:即日起~2021/11/23日(二)止。 薪資:R1薪資為每月新臺幣8萬5仟元整<不含值班津貼>, ... ... <看更多>
家醫科住院醫師 在 如何成為優雅的家醫科住院醫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我是家醫科黃立醫師前些日子,受總醫師邀請,和科內學弟妹做住院醫師生涯回顧與經驗傳承。 主題是:如何成為優雅的 家醫科住院醫師 住院醫師訓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