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感染科之父,家醫科之父:謝維銓教授去世了。
謝教授是我的師公,是張上淳老師的老師。謝教授雖然退休已久,但還是常常回科內參加會議,且活到老學到老,非常用功。他也偶而對我們年輕醫師開講。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遇到謝教授,他聽說我想走感染科,第一句就對還是小R1的我說,內科的其他次專科要先好好學喔!因為以後都用得到!
這句話讓我受用良多,因為全身器官都可以發生感染症,所以我們感染科醫師要對每一科都有基本的了解。比方說這次解讀AZ疫苗的血栓副作用,就須要有血液科,神經科的知識。
師公,感謝您的教誨!
------------------
首創國內醫院感染管制制度、堪稱「感染科醫學界之父」的前台大醫院醫師謝維銓約於今早11時逝世,享耆壽95歲;其大弟子、現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謝維銓「就像是父親一樣」,「亦師亦父」的角色影響他的醫師生涯至深。
謝維銓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得主,民國15年生於台南市,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科預類(台大醫學院前身),並曾取得日本大阪市立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及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及熱帶醫學碩士,專長科別為感染癥、臨床微生物學及家庭醫學。據了解,謝維銓臥床多時,走得平順,家人正在處理後事。
張上淳表示,老師謝維銓是「感染科醫學界之父」的意象,「我可以算是他的一個大弟子」,雖然前面應該有幾位,但早期尚無感染科專科制度,因此這幾位後來就轉到其他領域。
張上淳指出,感染科是冷門的科別,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沒什麼人要加入,主因是日治時代到光復初期尚有很多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瘧疾,甚至鼠疫,但隨著公共衛生制度越來越健全搭配相關政策,包含疫苗的預防注射等,許多疾病慢慢獲得控制,此外,1960、1970年代起,抗生素也慢慢開始被開發出來,當時每個醫師都可以開立相關用藥,造成有些人就覺得沒什麼專業。
在此時空背景下,感染科幾乎乏人問津,謝維銓經常都是自己一個人投入,直到年紀滿大的時候,遇到張上淳,才碰到又有人願意走入冷門的感染科。其實,張上淳本來想走胸腔科,但當時同時接受兩科訓練,後來受到謝維銓影響,進而改走感染科。
謝維銓與張上淳兩人相差30歲,感情卻非常好。張上淳民國72年當兵回來接受住院醫師訓練、75年進入次專科總醫師,當時年輕醫師都沒有辦公室,謝維銓不捨,就在自己的辦公室座位也弄了一個座位給張上淳,兩人並坐;張上淳說,「老師不是會說他是教授,我只是個年輕小夥子就怎樣」,而是完全沒有架子「讓我享受非常特別的待遇」。
「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張上淳來說,謝維銓就是「亦師亦父」的角色,對於對學生、病人都非常好,個性溫和,很會替別人考量,現在台大醫院的陳宜君、洪健清、謝思民等感染醫師,都是他的學生。張上淳說,謝維銓在70歲退休後,仍經常回到醫院給年輕醫師指導。
張上淳也分享,謝維銓是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創會理事長,也是國內首創醫院感染管制的先驅,最早在台大醫院創立感染管制小組,收集院內感染狀況並研擬預防對策,後來衛生署也正視相關問題,並由謝維銓擔任主要召集人,一起推動院內感控工作,也推動成為醫院評鑑的一環。
另外,在國內積極發展家庭醫學科、培育家庭醫師時,謝維銓也是先驅,因此也有「家庭醫學之父」的稱號,對於國內醫界的貢獻,可見一斑。
同時也有22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日澎湖地區驚傳怪病,自中秋之後,接連有許多民眾反應身體大過敏,身上長出奇怪顆粒紅疹,主要出現在頸部、手臂等衣物遮不到的地方,且奇癢無比,受害民眾苦不堪言,紛紛赴醫檢查,導致皮膚科診所大排長龍。也引起網友熱議,有人推測是過敏、接觸性蕁麻疹、或是天氣過熱引起,更有人推測是水源及空氣受汙染等,致病原因眾...
「家醫 次專科」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家醫 次專科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家醫 次專科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家醫 次專科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家醫 次專科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家醫 次專科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家醫 次專科 在 我們是四胞胎《家有四胞胎》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家醫 次專科 在 Re: [討論] 家醫科的優勢在哪? - 看板medstuden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家醫 次專科 在 家醫科>和<一般內科>有什麼不一樣? 一個醫五學生這樣問我 ... 的評價
- 關於家醫 次專科 在 家庭醫學科 -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的評價
- 關於家醫 次專科 在 甚麼是家醫科呢? - YouTube 的評價
家醫 次專科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醫師節沒有快樂
#血汗奴工契約
#600萬天價違約金 #二週185小時過勞班表
#36小時往返4家醫院82.8公里
#醫師勞權完整入法保障
明天是醫師節,是大家感謝醫師的節日,尤其在疫情肆虐下,所有醫事人員為了守護台灣在前線作戰,十分辛勞。
但是,今天我參與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召開的記者會: #求償天價違約金 #醫師節沒有快樂 ,發現有些醫療機構會運用與醫師 #不對等的議價權力 ,讓醫師簽訂有 #天價違約金 的契約,並仗勢排給醫師 #血汗過勞班表 。
跟工會申訴的這名醫生,被雇用的醫院告上法院,要求賠償 #600多萬的違約金,而這位醫生,離職前的過勞班表是 #兩週185小時 ,其中甚至包含 #36小時內開車往返4家醫院 總共 #82.8公里 的不合理工作。
這位醫師不是單一個案,事實上,台灣醫師的勞動權益相當堪憂,有不少血汗過勞的醫師。
政府在去年九月將住院醫師納入了勞基法,享有勞基法的保障。然而,根據我的辦公室所整理的資料,住院醫師僅佔全體醫師的10%。
而其中勞動權益最為不保的是私立醫院的醫師,因為私立醫院的醫師只能自己跟多數由財團經營的院方談判,簽立勞動契約。
我的國會辦公室初步整理公、私立醫院醫師的勞動現況如下: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的資料,2017年台灣平均每萬人執業西醫師數為19.7人,比起OECD主要會員國的中位數(平均每萬人執業醫師數33.0人)低很多。換言之,台灣的醫師平均要負擔的服務量相對而言是很重的。
台灣引以為傲的醫療品質,其實是靠醫師的過勞撐起,這是亟待改善的問題。但是 #醫師的勞動權益保障 目前相當不完善。
1⃣如果受雇於公立醫院,依 #公務人員法制 進用的公職醫師,可以有《公務人員保障法》的保障;如果有軍職,則有軍人相關法制保障。
2⃣受雇於公立醫院但沒有軍公職,或是受雇於私立醫療機構的醫師,以往一直欠缺保障。直到去年的9月,這些醫師中的 #住院醫師 才終於適用 #勞基法 。
3⃣但是,受雇於公立醫院但沒有軍公職,或是受雇於私立醫療機構的 #研修醫師 或 #主治醫師 ,目前完全沒有保障,只能回歸一般私法自治原則。
以記者會所提到的醫生為例,該名前義大醫院的A醫師當初與義大醫院簽了切結書,接受為期兩年的次專科訓練。兩年期間A醫師到外院服務並受訓,由義大醫院給付A醫師薪資以代替給外院的培訓費用。切結書中約定完訓後要回到義大醫院服務兩年,否則要賠償 #進修期間所支領一切費用兩倍 的違約金。
結果A醫師受訓完回到義大醫院工作後,義大醫院安排了 #兩週185小時 的過勞班表,其中甚至包含 #36小時內開車往返4家醫院 的不合理工作安排,A醫師身心不堪負荷,而冒著鉅額違約金離職。目前被義大以違反契約告上法院,要求賠償600多萬的違約金。
從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所接觸到申訴可以發現,這種利用鉅額違約金迫使醫師接受不合理的工作安排的情形並不是個案。包括A醫師以及其他私人診所等不是受勞基法保障的醫師,因為缺乏 #勞基法第15-1條 的保障,只能被迫接受僱主所提供的契約。
事實上,衛福部去年就已經提出了《醫療法》醫師勞動權益專章草案,並在去年4月送行政院,迄今已經過了 #20個月 ,但行政院尚未把草案送進立法院審查。我呼籲行政院要加快腳步, #醫師勞權不能等 ,儘速送案完整保障醫師勞權。
在法律修正前,我也要求衛福部不能拖延,應研訂契約範本或辦法,來杜絕這類不合理的奴工契約。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註:勞基法第15-1條規定,雇主與勞工的最低服務年限約定,必須要在合理範圍內,否則該約定無效:
「未符合下列規定之一,雇主不得與勞工為最低服務年限之約定:
一、雇主為勞工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並提供該項培訓費用者。
二、雇主為使勞工遵守最低服務年限之約定,提供其合理補償者。
前項最低服務年限之約定,應就下列事項綜合考量,不得逾合理範圍:
一、雇主為勞工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之期間及成本。
二、從事相同或類似職務之勞工,其人力替補可能性。
三、雇主提供勞工補償之額度及範圍。
四、其他影響最低服務年限合理性之事項。
違反前二項規定者,其約定無效。
勞動契約因不可歸責於勞工之事由而於最低服務年限屆滿前終止者,勞工不負違反最低服務年限約定或返還訓練費用之責任。」
家醫 次專科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要發長文囉慎入]
趁大家在討論健保改革的同時,想要聊聊我對於我國醫療服務輸出體系模式改革的意見。這是我在立院四年,逐漸形成的想法,可惜有許多許多必須同時改革,無法短期就改,也真的需要政府啟動全面規劃才能進行。
簡單來說,國家必須讓公立醫療體系的給付與資源,脫離齊頭平等的健保業績制模式,讓公、軍、私體系的醫療責任和業務分工,平衡城鄉需求,並發展各自的專業任務。
目前健保給付的方式,是以疾病或醫療處置項目,同一層級醫療機構同一標準給付。
意思就是,同樣一個處置,不論資深或資淺,不論偏鄉或都會,一口價;而在醫學中心,給付最高,因為假設了這是「經過分級轉診」來到醫學中心的,所以是「比較複雜或困難的處置」;事實上,因為前20年根本沒有落實醫療分級,這個假設的結果,變成不論難症輕症,只要進了醫學中心就是較高給付;而因為健保總額給付有上限,因此原本是以「醫療品質」為評估的醫院評鑑制度,實質上變成醫院能夠拿到多少給付的競爭,理應全數「通過品質核定」的評鑑制度(全數醫療品質達標不是很好嗎)變成「只有這些錢能分配所以要分高下」的變態競爭,衛福部每次都說「評鑑沒有規定到那些細項」,但是當評鑑降級會使醫院得到的給付大縮水的時候,評鑑內容和醫院因應評鑑的各種做法就會變得非常變態。
因此,要嘛就設定時程目標,真正落實分級醫療制度;要嘛脫鉤醫院評鑑等級和健保給付之間的關聯。(2016年蔡政府是真正有開始動分級醫療的。)
我一直認為,台灣不大,北中南東都醫學中心,同一個區域還好幾家,根本是不合理的事;也因為醫學中心評鑑與給付,以及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關係,所有最頂尖或最終端的次專科全數集中在「每一間醫學中心」,這不是不行,但是也變成醫院間的互相競爭廝殺,卻無法真正讓各特定專科次專科獨立出來;什麼意思呢?醫學中心必須要有「所有的次專科」,這些因為健保給付方式與資源的不均,全部會集中在大都市。如果將特定專科獨立作為某些專科的醫院,例如骨外傷復健醫院、心血管治療醫院、高風險婦幼醫院,依照地區需求分散設置,這能打破因為醫學中心設置標準與給付模式所造成的全數集中在都會特定某依家醫院的情況,均衡發展且平衡地方需求。
#讓評鑑回到醫療品質而非給付基準
#讓應有的急重難症給付提升到應有的條件
全台灣百分之九十九的醫療院所都是健保簽約院所,給付方式也都以一樣的齊頭平等,把私立醫療院所和(衛生福利)部(附)屬醫院、退輔醫院、軍醫院通通用同樣的遊戲規則,長期以來,變成部屬醫院的城鄉間資源和品質差距甚大,偏鄉軍醫院萎縮甚至關閉,退撫醫院也出現都會塞爆偏鄉拱手給私立醫療體系醫院作為擴充健保額度使用的現象。然後,大者恆大,弱者恆弱,醫療資源失衡。
很多年輕學生考醫學系的時候把「去偏鄉服務」掛在嘴上,偏鄉醫療的人力和資源不足也是許多報導和民代永恆的課題,問題是,為什麼偏鄉沒人要去?撇除偏鄉交通與生活相關資源與城市的差距,在健保給付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在都會一節門診的病人數與收入數,在偏鄉可能一個星期都比不上,這時候,一樣醫術、一樣能力,在偏鄉的醫師收入怎麼算都不如在都會,這還不考慮藥師、護理師、檢驗機構在偏鄉的人力聘任困難;長久以來,只能靠「熱血」、「熱情」、「奉獻」,要怎麽支撐?在不願意大改又急就章的「補足需求」的情況下,衛福部長期以「醫學中心支援」的模式,作為「偏鄉醫療」的解藥。如前段提過,醫學中心評鑑牽涉到給付,只要想通過評鑑的,掛入醫學中心評鑑條文中,醫學中心必定乖乖配合,因此可以永遠「生」出「醫學中心級醫師支援偏鄉」的服務,但是誰都知道,這樣不會常久,甚至有醫院通過評鑑後,直接不聘支援醫師了,反正補助不拿沒關係,只是為了評鑑通過。
這個國家原本就有至少三種醫療服務提供系統,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部屬醫院、軍醫院(包括退撫醫院)及私立醫療機構(包括財團法人、教育部體系的學校附設和宗教醫院等),我一直認為,解決所謂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方法,是強化軍醫院與部屬醫院的資源,將資源直接挹注給支撐偏鄉醫療機構的公立醫院,而不是用「醫中計畫」等補助,輸送到私立醫學中心去。
全台27家的部屬醫院,一直都是各自經費獨立、聘任與分科業務獨立的;齊頭的平等之下,都會的部屬醫院病人多,當然資源與經費就豐沛,而其實在這些都會的部屬醫院周邊,還有許多私立醫療院所,彼此之間還有互相競爭的關係;偏鄉的部署醫院,因為年輕人口流失、偏老人與慢性病人需求,但是整個來說,有醫療需求,但病人少,資源與收入經費「養不活」這些部屬醫院,醫師靠健保收入也完全比不上都會,真的多數若不是因為理念或為家鄉服務,或公務身份派任,其實很難留下來,這也是公費醫師在還完公費之後通常不會留下來的原因之一。惡性循環之下,偏鄉的部屬醫院連舉債蓋新建築或買新設備的能力都沒有(屏東旅遊醫院支撐了台灣南端業務,卻是長期爭取之後獲得行政院經費支持才能改建超破敗的建築),民眾對這些醫院的信任度流失、醫療人員也留不住,民眾依然迷信都會的大醫院,怎麼樣都無法建立受肯定的偏鄉醫療服務。
衛福部與其不斷「補助」醫中計畫,不如盤點部屬醫院所需人力,以定薪聘任醫師的方式,讓偏鄉部屬醫院的醫師不需以「業績制」計薪,業務量相對都會少,但是收入反映業務量有其正面誘因,不要讓醫師只能抱著「奉獻」的心到偏鄉;而全國部屬醫院資源整併,讓都會醫院的收入來支持偏鄉醫院,類似所有部屬醫院「都是衛福部的分院」的概念,也同時解決人力流動支援、薪資差距過大、院間軟硬體藥品採購成本壓力差距的問題。
#讓部屬醫院體質健康起來承擔普遍醫療照護服務的部分
我一直認為,軍醫院和退撫醫院體系,與私立醫療機構齊頭競爭健保收入,是非常不正常的事,更是對於軍陣醫學的長期忽視。
重大創傷的培訓與研究、災難醫療的訓練與整合、核生化救災、犯罪心理學和精神醫學、航空潛水醫學的專業,不該靠私立醫療機構「行有餘力」或專科醫學家「有興趣」才去發展,國家應該把這類專業的訓練、研究、整合和國際連結,交給軍醫和退撫醫療體系。這些都是隨時因應重大災害甚至戰爭醫學與國際災難支援所需的專業,據我所知,三總和國防醫有相關的研發,然而,再怎麼有專家研發,當醫院必須跟一般私立醫療院所一樣,靠健保和專案補助活的時候,怎麼樣都無法好好發展。
我相信國家有資源,或者,國家不是無法整併出相關資源,挹注軍陣醫療的研究與臨床服務和訓練,作為國家特殊醫療專業的統整和發展;只是,必須提供資源和整合,以及訓練合作的模式(特定專業由軍系醫院培訓,再到地方提供醫療服務,並定期回來訓練),並且把四散的創傷與重大外傷醫學服務,收攏成一個系統。這不只是讓重大傷害醫療和特定專業醫療成為有系統的研究發展訓練,整合台灣內部因應重大傷害或災難相關資源,更是接軌國際的需求,包括參與國際救災、戰爭前線支援等。
現在地方的軍醫院已經因為健保收入的不敷成本,萎縮到一一面臨關院的危機,這是重大危機!
#讓軍系醫院發展軍陣醫療支撐國家重要醫療專業發展與國際連結
寫太多沒人會看,我要草草收尾(喂)。
1. 讓部屬醫院體質健康起來承擔普遍醫療照護服務的部分。
2. 讓軍系醫院發展軍陣醫療支撐國家重要醫療專業發展與國際連結。
3. 當部屬醫院和軍系醫院由國家支撐並均衡發展時,國家應鬆綁私立醫療院所在高科技與新技術的發展和收費,讓大型私立醫療機構專心發展全球最新最好的醫療。
家醫 次專科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近日澎湖地區驚傳怪病,自中秋之後,接連有許多民眾反應身體大過敏,身上長出奇怪顆粒紅疹,主要出現在頸部、手臂等衣物遮不到的地方,且奇癢無比,受害民眾苦不堪言,紛紛赴醫檢查,導致皮膚科診所大排長龍。也引起網友熱議,有人推測是過敏、接觸性蕁麻疹、或是天氣過熱引起,更有人推測是水源及空氣受汙染等,致病原因眾說紛紜,疾管署也出動追查,建議蒐集患者照片與醫學中心視訊診斷,找出病因。
看更多:澎湖搔癢怪病 花蓮慈濟皮膚科主任與澎湖醫院院長跨院聯手門診,協助抓病因
澎湖衛生局表示,綜合看診民眾症狀及敘述,部分人員表示近日社區有毛毛蟲出沒,經詢問皮膚專科醫師看法,表示現行地區內的紅腫症狀像是丘疹樣蕁麻疹,此皮膚癢疹有可能因節肢動物叮咬,不排除是樹木草叢棲息的毛毛蟲、纖毛或寄生在季節性候鳥、家禽的蟎造成。
台灣黃毒蛾體毛造成的毛毛蟲皮膚炎
木木日安皮膚專科診所林昱廷醫師表示,日前也收治一名20多歲,剛從澎湖回來的女病患,一家四口到澎湖遊玩,卻沒想到只有自己一人出前出現紅、腫、癢的丘疹症狀。林說,觀察其疹子貌似常見的毛毛蟲皮膚炎。
林昱廷指出,這是一種由台灣黃毒蛾體毛造成的皮膚劇烈搔癢、紅腫等過敏反應。其體毛非常細微,因此仍可能穿透衣服,造成皮膚劇癢的反應。根據這次皮膚紅疹的分布與人群擴散的狀況,推測可能是因毛毛蟲體毛隨風飄散,進而造成群聚過敏反應。林說,相關案例在醫師群組引起熱烈討論,也有醫師反應,朋友及親戚在澎湖看到許多黃毒蛾蹤跡。
法國與澳洲都曾爆發過毛毛蟲皮膚炎
林昱廷說,法國與澳洲都曾經爆發過相似的疫情。在2001年澳洲雪梨的一間社區中心,過半的員工以及5%的顧客都有發生紅疹的反應。有趣的是,有的人周末離開當地去度假,症狀就會減輕;回來之後症狀又會浮現。該中心懷疑是某種昆蟲造成的影響,因此裡裡外外用殺蟲劑清潔了數次,但卻從未在社區中心找到疑似的昆蟲,且病人皮膚搔癢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改善,這樣的狀況持續4個月。最後在郵箱附近的一棵樹上,發現有許多黃尾毒蛾幼蟲的聚集,其後中心將樹鏟下移走,並徹底清潔該樹周圍的區域,才終止了整個狀況。
急性期可冰敷緩解
林昱廷說,毛毛蟲皮膚炎不會傳染,因蟲的毛中有毒素,當接觸到皮膚時,會發生類似接觸性過敏刺激反應,其治療方式以症狀治療為主,輕微者在擦了外用藥物約2至3日會緩解,慢則7日左右,太過嚴重則須以口服藥物治療。他也提醒,民眾若在急性期發生極度搔癢症狀,可冰敷舒緩。
看更多:皮在癢,為何抓破總是流湯流水? 中醫教您從癢疹症狀分辨4種皮癢證型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_576H9tli8/hqdefault.jpg)
家醫 次專科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3rBmlpWXEk/hqdefault.jpg)
家醫 次專科 在 我們是四胞胎《家有四胞胎》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諾貝爾晶亮專科醫師大力推薦❗️❗️
#全家人都愛喝的近距離保養神隊友!
#酸酸甜甜超好喝,#營養大爆表!
#開學了趕快喝起來!
前陣子疫情期間,很多專業繼續教育積分課程都改為線上學習或視訊課程。因此,我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間更長了,感覺好容易疲勞!加上雷術手術術後,讓我更加重視晶亮保養。
因為考量我們家孩子很喜歡讀繪本,也常上兒童線上英文課程和看電視。其實很擔心她們的晶亮健康,為了避免孩子和我一樣,我都會爬文了解相關保健資訊。希望選擇大人和小孩都適合的保養方式。
愛用分享:https://olivia20131220.pixnet.net/blog/post/225501385
我發現晶亮保養的補充方式越來越多元。我從錠劑、膠囊吃到大人、小孩都最愛的果凍飲,最後才發現炎炎夏日補充這瓶『適倍利黑醋栗葉黃素精華飲』最適合。
這瓶 #適倍利黑醋栗葉黃素精華飲 是針對 #3C族群與晶亮關鍵期的孩童 而研發的新穎產品,很適合每天飲用。
🛒https://hmbhmb.com/四胞胎的近距離神隊友
它功能性成份 #濃度足、#保存方便、#喝法簡單又多元,除了可以常溫保存之外,還可以放入冰箱。不論是直接飲用或是加入氣泡水、冰開水(約200ml),還是混搭各種飲品飲用都很好喝!酸酸甜甜的莓果滋味,喝起來冰涼、消暑又解渴。#我發現孩子們都超愛喝的,而且越喝越健康。!
媽咪每天喝一瓶,喝了一至二週之後,我發覺水亮舒適許多!真的是 #近距離保養神助手。不僅如此,這瓶黑醋栗的花青素還能 #養顏美容,真是一舉多得!
適倍利黑醋栗精華飲的 #成份非常單純又健康!完全沒有額外添加色素、香料、代糖和防腐劑。它的主要成分是 #紐西蘭黑醋栗,富含高質量且獨特的花青素、維生素和礦物質等豐富的營養素,除了能 #補給營養 之外,還是晶亮保養的最佳幫手!
此外,它富含了足量的美國專利葉黃素FloraGlo(金盞花萃取物),游離型小分子葉黃素,可以直接被吸收利用,是美國FDA唯一認可的食品,成為全球領導品牌,#可添加於嬰兒配方食品的葉黃素,是一瓶很適合全家人每日的基礎健康保養飲品。另外,它還含有 #益生質異麥芽寡醣,可以幫助我們 #調整體質,外出攜帶很方便!
#重視光彩透亮的媽咪們,或是 #常滑手機離不開3C的朋友,還是愛看書、喜歡畫畫,#需要線上學習 的小朋友們,非常推薦大家~跟著我們一起飲用保養喔!讓孩子喝了開心亮晶晶、媽咪美美喝漂亮的適倍利黑醋栗葉黃素精華飲。
其實開團前廠商庫存已掃貨一空!!
#緊急加開的生產量預計在9月初陸續出貨。
這次超難得向廠商爭取到四胞胎粉絲 #最低63折
優惠價!大家可以趁團購優惠囤起來喔!
🛒https://hmbhmb.com/四胞胎的近距離神隊友
(優惠活動只到2021/9/8 23:59止)
追蹤FB:https://www.facebook.com/quadruplets20171204/
追蹤Ig:https://www.instagram.com/quadruplets20171204/
追蹤Blog:https://olivia20131220.pixnet.net/blo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CdeUu8GBA8/hqdefault.jpg)
家醫 次專科 在 家醫科>和<一般內科>有什麼不一樣? 一個醫五學生這樣問我 ... 的推薦與評價
但是,一般內科其實也是做同樣的事情 外面沒有專科的一般科醫師,也是相同的角色也就是說在第一線醫療的角色上, 這三科其實也差不多有人說家醫科是全 ... ... <看更多>
家醫 次專科 在 家庭醫學科 -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的推薦與評價
同時家庭醫師也相當著重醫療團隊合作的服務,會適時轉介或轉診需要其他次專科醫師或其他相關醫療人員幫忙照顧的就醫民眾。概言之,當您的身體有任何不適、健康檢查報告異常 ... ... <看更多>
家醫 次專科 在 Re: [討論] 家醫科的優勢在哪? - 看板medstuden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JVG (Jeff Van Gundy)》之銘言:
: 家醫科前幾年熱到誇張
: 某些醫院都30 40個人在搶
: 現在甚至一些醫院在招r0,像是萬芳仁愛
: 家醫真的有這麼好?
超好的你都不知道 你當那些apply的人都是傻子嗎
讓鍵盤分析師來告訴你家醫的好
1.Traingin短
之前幾乎所有小科都延長訓練年限讓大家幹幹叫 ENT四年到五年 急診從三年到四年
只有家醫維持三年 所以家醫不到30歲就升V或是出去開業的很多
現在這種險惡的環境 能早出來一年是一年 當你走大科拿完次專出來
六七年之後 家醫的同學早就有房有車 而你連台北市的廁所都買不起
2.Training爽
Training短就算了 小兒科也是三年 重點是爽
扣除掉那些有安寧病房 或是會被內科凹值班的醫院除外
家醫科本科的訓練就只有爽而已 有上班的時候比準下班還要準時 沒上班的時候....
不管想要走醫美 玩股票期貨 甚至是修學分班拿學位(學中醫的很多)
家醫科的R都可以兼顧 等拿到專科後早有一身本領 有副業的一堆
想要爽爽每天看著太陽下班 回家打電動看漫畫當廢人也非常適合
缺點是周末常常要上認證課程
但是比起講堂睡覺 跟假日周末班被綁架在醫院裡 你要選哪一個?
3.專科好拿
Training短Traing爽 專科通過率幾乎百分百
等於你apply上家醫科的那一刻 你已經拿到牌了 等三年後再去拿而已
念的書比起其他科相對簡單太多了 我認識的都沒再念書的
家醫科主要的訓練是OPD的嘴砲 這在開業相當重要
講真的 要是你對當醫生沒什麼興趣 覺得顧病人值班很肌掰
不喜歡念書只想耍廢 拿張專科牌加減賺
真的 家醫科是你最好的選擇
學弟妹可能在學生的時代可能都會覺得家醫科很廢 都被其他科看不起
這種舊思維就跟你在21世紀還覺得女生穿熱褲上街就是想被__一樣
你想想 當完兵走了大科拿到次專科 六年過去了
或是走熬過小科的R0 R-1 甚至中途轉科 拿到專科也六年了
看看當年你瞧不起的家醫科同學 已經是某醫美診所的店長 股票也賺了不少
房子車子都有了 參加同學會是開跑車
幹妳媽的身材還很好 作息正常 每天都有運動的習慣
而低頭看看自己 幾年下來沒日沒夜的做工 加上考專科巨大的壓力
低頭尿尿已經看不到小老弟了 病人都問執業執照上的照片是誰
34歲了還租在套房 騎著從大學時代就買來的迅光
只能利用閒暇小小的空檔在ptt發廢文
現在的醫界不斷被外界打壓 醫界自己的大老也不斷打壓後輩
能早一年出來是一年 趕快出來賺錢才是真的
加入美容醫學會要專科 去大陸換照也要專科
光是早兩三年出來經營養客群就差很多
你說家醫科廢 錢少 那是沒本事的人才在比這個
有本事的照樣爽爽賺 而且也不會跟你說
在鬼島當人已經夠可憐了
在醫院當醫生更慘 人生不是只有醫學 醫生不是被人羞辱 被人威脅 被人當提款機的
好好利用醫生跟專科執照賺錢 保護自己跟家人才是王道
如果你還是聽不進去
我再講另一個觀點好了
在你人生最精華的3~6年
你想要每天看著陽光下班 回家可以運動 可以去進修 可以去發展第二專長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多陪陪家人及另一半
還是在醫院當狗?
家醫科只會越來越夯而已
當然等下應該會有很多家醫科的學長姐推文反駁
想apply家醫的可以問問他們是什麼醫院的 那幾家就不用丟單
真正爽的人是不會跟你說他有多爽的 科科
最後 有一個例外 如果你對醫學還有熱情 能夠忍受六年苦日子 那就選整外吧
純就醫療這一塊 整外是真正的人生勝利組 月入百萬比比皆是
其他吃健保的都是可憐人才在計較那些點數點值
不要以為ptt medstudent版就是現況 這裡大都是弱勢又不甘心的的可憐人 ..
: 以前都說家醫的牌很好用,但現在一堆科去上上課取得認證也能看癌症篩檢和健檢
: 而家醫又沒有ent的局部治療給付,也沒有小兒的小兒加給
: 老一輩的喜歡看大醫院,不知道家醫是啥
: 小孩子是寶,不是大醫院就是兒科診所
: 那這樣家醫未來在哪?
: 前幾年的文章就一直有在討論,結果家醫還是很夯?還R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3.25.113
※ 編輯: Zhour 來自: 118.163.25.113 (08/07 17: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