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 是哲學的重要一環,由柏拉圖、康德,再到羅爾斯,很多偉大的哲學家都試圖探討出一套 #道德 規範。多倫多大學榮休教授德索薩(Ronald de Sousa)曾經講授道德哲學多年,他近日在學術網站 Aeon,從根本地反思自己的專業,並提出 5 點理由,論證道德之無用。
詳細全文:
https://bit.ly/3iNDGJC
延伸專題:
【要成為整全人類,需要找回人類的動物性?】
https://bit.ly/33LKMG3
【邏輯謬誤第一課:「你也一樣」主義】
http://bit.ly/3c0Zjla
【怒火中燒:哲學如何為憤怒辯護?】
http://bit.ly/3cjVuI2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康德動物倫理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自我療癒的一集 | 李長潔 😖
.
你覺得每天都打不起精神工作嗎?是不是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積極正向、邁向成功的貼文就想要摔手機?是不是才剛放假就在想週一已經要來了!很好,那你存在。最近,偽小編因為開學太過厭世,每天哀哀叫,叫到好友特地傳訊給我說:「你也厭世太久了吧~有完沒完?」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厭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緒?為何我的生活會感到如此的無力與匱乏?甚至感受到憂鬱。如果說,厭世與憂鬱無可迴避地作為當代普遍的集體感情與情緒,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貫穿個人與社會的問題,並且承認厭世視為一種存在的姿態。
.
📌 #今天的內容有:
.
▶ 天啊我超級厭世der
▶ 當代厭世文化的誕生
▶ 厭世與憂鬱的思想
▶ 憂鬱的政治
▶ 精神痛苦跟馬克思主義有甚麼關係
▶ 厭世作為一種存在方式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f0t2lh12x608360yw9xoj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6wAF4BvDon7VWFyeUKfKI
.
📲 #FB 完整版: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76226469231639&id=208541192666847
----------
//// 完整論述 ////
.
▓ #所謂厭世的文化
.
「厭世文化」是1990年至2000年後一代人所流行的次文化,其核心是顛覆過往推崇的正向思考與積極價值,並以戲謔嘲諷的方式在網絡空間發放負能量,調侃現實生活的缺憾。各種以「厭世」為主軸的內容、梗圖、金句充斥在生活之中,像是「每天睡醒張開眼睛,就是想著我要離職」、「人生三階段:出生、不知道活著幹嘛、生命結束」、「我就爛」、「大家一起爛」。其他像是《厭世動物園》、《厭世哲學家》等。
.
從關鍵字搜尋來看,「厭世」開始大量出現於2016-2018年,一開始為真的「厭世」(想死),後來在「厭世動物園」、「厭世哲學家」出現後,「厭世」與社會處境與流行文化關聯在一起,相關詞彙如「風格」、「表情」、「臉」,主題例如「年輕人低薪厭世」、「厭世少年」、「厭世臉」樂團等。憂鬱當然是一直都有的詞彙,並且與「症狀」、「藥物」、「醫生」、「患者」,主要被表達為一種疾病,常見主題如「情緒容易失調,出現憂鬱的反應臨床上」。因此,我們大概可以稍做定義,憂鬱是一種情緒(emotion),而厭世是一種處世狀態(situation)。
.
未來學研究所的鄧建邦教授,在《台灣年輕世代對未來2030年的意象》的調查中發現,如果以戰後世代與現在年輕世代在工作態度與實踐上相互對比,有完全不一樣的條件。新型態社會對勞動者要求更多的「彈性」(flexible) ,其可能是在時間、空間、能力與報酬上不確定性與反脆弱性之間的拉扯。我們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鼓勵個人積極邁向解放、彈性移動,但另一方面卻更加重了多重結構性的經濟與地位的競爭。於是,厭世、憂鬱成為一種無能為力下的逃避手段。
.
既然努力失效,那就不要太努力,總之你認真就輸了。如果說憂鬱是一種情緒的內容,那厭世應該就是它的表現形式。厭世的表現形式,反映了歸因於個人、受制於制度結構、沒有出路的未來,也是一種對「正向思考」、「成功價值」的嘲諷與反擊。而厭世的表現,或是憂鬱的充盈,有著複雜的社會與文化脈絡。
.
▓ #厭世的思想脈絡
.
從《瘋狂簡史》(Porter, 2002)的討論來看,可以見到人類精神痛苦的歷史可以分成三大階段:希臘時代的體液論、中古世紀的靈魂論、啟蒙時期以降的主體論。也就是說,康德(Immanuel Kant)在啟蒙時代建立「理性主體」之後,人之所以為人,是以「理性」作為標準,而這個標準測量的背後則是「工作倫理」的運作,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法好好負責地把手上的工作完成,你可能就是一個「失常」的「人類」。
.
更遑論19世紀精神醫學的機制建構與技術介入後,精神正常與失常的人類,成為現代人主體無時無刻審視自己本體安全的一種存在手段(Foucault, 1961)。「厭世」態度或許成為對峙個體失常與社會失序的一種策略。
.
這裡不得不提到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對前述理性的人類社會之衝擊與質疑,現代社會的陰影產生了悲觀主義思想,尤其像是存在主義。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結合了海德格對於人獨特存在模式的看法,以及馬克思對於階級的批判,思考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在作品《嘔吐》(La Nausée)中,主角感受到每日的無聊無奈(ennuyer),便陣陣作嘔,這個噁心的感覺,使他察覺自身的存在。所以今天的我們,每天都焦慮到胃痛,是因為我們存在(?)而存在的本身,就是地獄,在(新)自由主義的情境中,就是永無止盡的與他人共處與競爭。
.
其他的厭世作品,像是波特萊爾(Ch. Baudelaire)《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對現代性乍現的感受紀錄,或是,莎岡(Françoise Sagan)《日安憂鬱》(Bonjour tristesse)。都在在指出現代性出現後,人在情感與情緒上的複雜情愫,以及表現在憂鬱上的政治性。
.
▓ #厭世代的憂鬱政治
.
為何要將憂鬱政治化?因為這個憂鬱、厭世的個人情緒主題,反映個人主義的趨勢,在現代社會的晚近發展中,深深地被鑲嵌在個人抉擇、身體健康、社會制度、醫療知識、工作倫理之間。令我們感到痛苦的地方,正是我們要突然發現要面對自己之處。
.
這種憂鬱的政治,可以分成四大類型:一般心理學解釋、強的社會建構論、佛洛伊德馬克思主義、弱的社會建構論。我們傾向最後一種憂鬱中個人與社會關係的理解。即個人心理有深層無意識結構,隱含著個人生命史的偶然因素,但同時也包含了有意識的生物、社會、心理、身體納入到現代性反思中。
.
甯應斌和何春蕤(2012)在《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中提出賴希(Wilhelm Reich)的「民困愁城」觀點(people in trouble)。這個說法不只是說people客觀上處於一個有trouble的具體困境中,同時還描述了people的心理情緒,也就是為這些trouble而憂愁困擾的情緒。民困愁城因此不只是佛洛伊德的「愁」,還有馬克思的「困 」,它同時關注了社會現實條件以及心理情緒狀態。people in trouble不但有著弗洛伊德馬克思理論的豐富蘊涵,並且洞悉了一個時代的症候,似乎更為普遍與貼切地描述了人類現況。
.
我們的情感與情緒的痛苦狀態,跟著資本主義社會環境在勞動著,兩者產生互動的關係。例如我很討厭一句話「在壓力中成長」、「離開你的舒適圈」等等,看重表現效能、生產性與積極性,人們生活在忙碌、焦躁、過動的氛圍下,「焦躁」、「過動」的情緒某程度上,被視為可增加生產力與效能。
.
但情緒上揚後則無可避免地反跌到谷底,這個「抑鬱」的「不能動」就會被視為產能的缺乏、不負責任等。然而,此兩種各走極端的情緒,在當代卻成為普遍現象。
.
▓ #馬克思主義與精神痛苦
.
而個人的身心(個體),就成為自我與結構交鋒之處,各種「自我表達」、「自我品牌」、「正向思考」等等的觀點,都顯示出,我們要求一個人需要展現出完整、良好的個體化,其是世俗的、現實的、自由的、解放的,但同時卻也是一種被囚禁、被要求,充滿正負情感交雜。既然人是因為資源的獲得而能存活著,那最直接的關聯,就是勞動(labor)的實施,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移動途徑、追求解放的形式與生命評價方式。
.
於是你可以看到,無論許多感到憂鬱的人,其憂鬱程度被衡量的方式,常常會首先關連到「還可不可以工作」,工作倫理成為承受精神痛苦的理由。因為,人們害怕失業,擔心工作能力被削弱,恐懼社會地位下降,害怕失去自由與自主的權力。
.
▓ #精神分裂的我們 在社群媒體裡幸福與厭世
.
啟蒙時代以來的社會情感就是憂鬱,我們在個體解放又囚禁的愛恨交織中生長成現在的模樣,我們一路認得自由主義、批判主義、社會主義,面臨巨大現代資本主義體制與權力關係,自己要痛苦地做出決定。而進一步到當代社會的後現代情境中,他衍伸出來一種矛盾弔詭的、認真又不認真的生命態度。其試圖讓「意義」懸空擱置,流動飄盪(葉啟政,2005)。「精神健康」的要求變成一種嘲諷,「精神分裂」的表現則成為一種遊戲。
.
上述的個體特徵在人我關係加倍密集的數位時代變得更加劇烈,我們渴望招喚公共,卻又想保持個體自由。在某個作用下,正向積極的形象治理,就成為一種表現出個體化的重要顯現。諷刺的是,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於2017年根據1500位青年(18–24歲)的調查數據發現,社群媒體的使用,對心理健康有負面作用。
.
某社群媒體在兩年前推出了限時動態功能。限時動態的出現,雖然降低了發文壓力,但也因為發布變得輕鬆且具時效性,用戶們分享生活的頻率會更頻繁、更瑣碎,刷新內容的次數也更多。難怪大家都想要用限時動態,適當的貼文與刪文手段,這似乎有助於人們躲避在線上和線下不必要的關注,一方面可以建立自我形象,另方面又能夠開闢一條逃脫壓力的路線(周妏蔆,2019)。
.
▓ #那就我厭世所以我存在
.
社群媒體裡的情感與情緒流體,快速湍急,變化莫測。在數位社群媒體中,時時刻刻「忽悲忽喜」。數位環境所提供給人們的「理想的自我」,像是一種揮別傳統社會的自由解放,但在自我籌畫、情緒管理、與面對惡的世界的失敗可能下,卻更加導致一種厭世與憂鬱的狀態。
.
在這樣的正負情愫交融下,我想,「厭世」搞不好是一種最安全的存在方式。想到葉啟政老師在《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的導言提到,進出個體與集體之間的愛恨交織,無入而不自得,那是一種處世的修養(范綱華,2014)。一方面放下自我,感人身受,一方面貞定地與世間的悲喜保持距離。
.
厭世無敵。
|
#參考文獻
.
1. Foucault, M. (1961). History of madness. Routledge.
2. Porter, R. (2002). Madness: A brief history.
4. 何春蕤、甯應斌著(2012)《民困愁城》。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5. 周妏蔆(2019)。我寫故我在—年輕女性社群媒體之憂鬱貼文實踐。
6. 范綱華(2014)。本土理論再想像 : 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群學。
7. 游家權(2019)。不只是貧窮:淺談厭世的幾種成因。ROUTER文化研究。
8. 葉啟政(2005)。現代人的天命 : 科技、消費與文化的搓揉摩盪。群學。
康德動物倫理 在 小瑪王妃的世界視角 / Luna's World Vis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被超級歪 SuperY評選五月新書,難度一顆星,不暴雷的情況下五十部印度電影選片指南
重點是電子書現折兩百,大家快點去買
➧➧➧
#超級歪五月好書推薦 (六本) +電子書優惠+分享抽書
電子書優惠:感謝樂天Kobo電子書的熱情贊助,他們提供了《用電影說印度》 跟《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兩本電子書的優惠。我自己多習慣閱讀紙本書,但看了 Kobo 的平台有很多人文社科的電子書,通勤時用手機看,很是方便,不管在哪都可以當邊緣人了呢!
➧➧➧
💻輸入歪粉優惠代碼:KOBOSUPERY 就有五折優惠呦!(5折優惠期限:5/14-5/27)
用電影說印度:https://goo.gl/SFBVpk
知性對話必備:https://goo.gl/bYA2Zn
(註冊首購第一本電子書自動折$200)
#超級歪五月好書推薦 (六本) +電子書優惠+分享抽書
電子書優惠:感謝樂天Kobo電子書的熱情贊助,他們提供了《用電影說印度》 跟《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兩本電子書的優惠。我自己多習慣閱讀紙本書,但看了 Kobo 的平台有很多人文社科的電子書,通勤時用手機看,很是方便,不管在哪都可以當邊緣人了呢!
💻輸入歪粉優惠代碼:KOBOSUPERY 就有五折優惠呦!(5折優惠期限:5/14-5/27)
用電影說印度:https://goo.gl/SFBVpk
知性對話必備:https://goo.gl/bYA2Zn
註冊首購第一本電子書自動折$200(5折優惠結束後還會繼續)
🎉額外加碼:分享本貼文就有機會抽《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一本!
-
1.《用電影說印度》 / 黃偉雯 / 難度:★☆☆☆☆ / 285頁 / 創意市集
這是一本喜愛印度文化的人可以一讀的輕鬆小書,裡頭介紹了印度電影背後的小知識,一個知識點大概4-5頁,從《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男主角小時候住的動物園所在的朋迪榭里背後的歷史故事,到《來自星星的傻瓜》中PK學習acha(印地語「好」的意思)所反映的印度語言的多樣性,很生動地帶領讀者進入印度一場電影之旅。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在兩位女兒開始練習摔角之後,父親開始要求他們吃肉補充蛋白質,但是母親非常不能接受,因為他們家原本是吃素的,這反映了在印度素食家庭的普遍性。作者從這點來切入介紹,足以展現作者對細節的關注。順帶一提,這本書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在不爆雷的情況下當印度電影的選片指南XD
2.《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 / 蔡社長(채사장)/ 難度:★★☆☆☆ / 378頁 /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自從啾啾鞋拍了某支影片後,我演講時就常被問:「對你影響最大的三本書是什麼?」好啦,我心裡當然有一個排序,但我認為這個問題有點偷懶,這彷彿是在說讀了這幾本書就可以變得如何一樣,我不想提倡這種觀念,但這種提問不正反映了現在的人過於忙碌,希望能花最少力氣達到最大效益的想法?真的沒時間就看這本吧!《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裡面包含了「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倫理」五個人文領域,我在這本書裡寫的推薦語是:「清楚明瞭!從馬克思主義史觀到各種經濟制度的比較,再從政治意識形態到社會與倫理學的探討,作者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穿梭於各種人文知識的基礎,為當今處於複雜世界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簡潔的框架。」
這本書算是一本人文知識的速成手冊,但既然是速成,也就只能作為建立知識系統的基礎,所以不妨把這本書當作一個起點,從書中能夠激發你興趣的知識領域去做更深入的延伸閱讀吧!
3.《人類的起源:最受美國大學生歡迎的22堂人類學課》 / 李相僖 / 難度:★★★☆☆ / 331頁 / 三采文化Suncolor
近十年來人類學有逐漸引起大眾興趣的趨勢,這也許要歸功於《槍炮、病菌與鋼鐵》的作者Jared Diamond,我自己的知識啟蒙也是人類學(尤其是李維史陀),人類學的分枝很廣,從社會文化到考古生物只要是跟人類有關的都無所不談,台灣目前出版的書明顯前者多於後者,畢竟對於異文化的想像始終較能激發大眾的興趣,而死人骨頭的故事就像它講述的內容一樣變成了死人骨頭。
最近出版的《人類的起源》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人類學科普書, 作者李相僖是加州大學的人類學系教授,本書一共分成22個主題,如「誰是最早出現的人類?」「人為什麼愛吃肉?」「人類還會繼續演化嗎?」,一個知識點大概10-15頁左右,深入淺出地介紹考古跟體質人類學,就舉第二章為例,作者比較了人、黑猩猩、大猩猩的交配模式,指出除了人類有醫學技術可以驗DNA以外,其他類人猿雄性都無法保證雌性生下的是繼承自己基因的幼子,所以雄性類人猿不會照顧小孩,也不會跟雌性組成核心家庭,作者總結:除了人類以外,自然界裡的類人猿都沒有爸爸!這實在太放蕩了!這樣我要怎麼教小孩!我們要高度譴責這些不遵守家庭價值的黑猩猩,大家一起來連署「還給類人猿爸爸!」Everybody舉起手來!
所以到底是誰的家庭結構不自然呢?又到底什麼是自然?看了這本書,你就會發覺人類真的很~奇~異~
4.《轉角遇見經濟學:改變現代生活的50種關鍵力量》 / Tim Harford / 難度:★★★☆☆ / 408頁 / 木馬文化-熱門好書搶讀團
暢銷書《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的作者Tim Harford又來啦!這本《轉角遇見經濟學》源自作者2016年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所主持的同名節目,原本以為只是將各種發明的故事集結而成的一本書,結果作者反而是把發明當作引子,試圖討論發明背後錯綜復雜的經濟網絡所帶來的影響,例如:犁的發明帶來農業文明卻也造成了兩性不平等的起源?美國殖民者拓荒西部的刺鐵絲網背後竟牽扯到洛克與盧梭的政治哲學辯論?1970年代美國未婚女性開始使用口服避孕藥竟然造成高等教育與高階職位的女性比例大幅提升?
在這本書的結論中,作者認為他看到一個趨勢:新的發明解決了人類的問題,但也使人類社會的利益分配越加不平等。簡言之,一定會有輸家跟贏家。並因此做出兩項預言:我們應該鼓勵人類發明,同時自問如何將好處極大化並降低風險。問題是這如何可能?作者訴諸了法律規範與教育,甚至討論到無條件基本收入,為此書增添了延伸思考的廣度,同時亦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跨學科知識的熟悉度。
這本書是我認為近期寫的最通俗又不乏深度的經濟學書籍,很適合一天讀一篇,看完這本書就像看了50集的啾啾鞋呢!
5.《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樣做?》 / John Bargh / 難度:★★★☆☆ / 351頁 / 皇冠文化集團
這本書系統性地介紹了過去40年來心理學界對於無意識的相關研究,作者是耶魯大學的心理系教授John Bargh。整本書的架構非常清楚,以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分界為經,微觀的個體層次到鉅觀的社會、文化層次為緯,經緯交錯地闡述人們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行動是如何受到看不見的無意識影響,意識又是如何為無意識的行為做事後合理化,讓讀者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這麼想、那樣做。
首先必須指出,作者對於無意識的心理學定義不同於精神分析,是指自己意識不到或不用意識得到的自動化歷程,例如在街上閃車的反射動作,就是先做了才意識到。其中有兩個研究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女生數學不好的觀念是如何在小學前就深耕於美國人心中,以致於只要在數學測驗前提示受試者的性別就能夠無意識地促發刻板印象,造成女生數學測驗結果較低的效果。這個研究的意義在於指出,學校教育,跟一般人所期待的正好相反,並沒辦法改變刻板印象帶來的不平等,病根在無意識。另一個是,2014年,臉書研究人員進行一項實驗,刻意篩選七十萬名用戶可以看到的貼文,一半的人會看到多出20%的負面貼文,另一半則會看到多出20%的正面貼文,結果發現動態較多正向貼文的用戶,之後會有較高比例被感染而發布正向的貼文,這種無意識的影響可以長達三天。所以各位不要再看超級歪的貼文了,你們會長歪的!
不過儘管研究資料豐富,有些地方我並不贊同作者的推論,例如在社會變革上,作者將政治意識形態的開放或保守也歸因於生物學上的基因決定論,過於放大了無意識的影響力,難道一個人因為遺傳到較強的恐懼基因就決定了他會在18歲時無意識地傾向投給川普?這樣的因果關係是否過於粗糙就交由讀者判定了。另一方面,這本書也充滿許多科學心理學家對於精神分析的典型偏見,作者如同他的同行一樣很喜歡調侃佛洛伊德,有趣的是這本書裡卻引介了許多已經被當代心理學實驗證實為真的精神分析假說。不過這些都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因為光是裡面介紹到的社會、文化心理學的知識含量,就使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了。
5.《叛離、抗議與忠誠》 / Albert Hirschman / 難度:★★★★★ / 253頁 / 商周出版
Albert Hirschman,社會科學經典《反動的修辭》的作者,經濟學大師海耶克的學生,幫助猶太知識份子逃離納粹的引渡人,他最重要的著作《叛離、抗議與忠誠》中譯本問世了!如果2018年上半年你只能閱讀一本社會科學的書籍,《叛離、抗議與忠誠》會是最合適的選擇(挑戰?)。
這本書基本上從一個問題意識出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員工、消費者會繼續選擇抗議,表達自己的不滿?而什麼時候會選擇叛離,直接跳槽到其他公司?這樣的劃分很清楚顯示,叛離屬於經濟範疇,抗議屬於政治範疇,試想:家長如果不滿學校的公共教育,應該將子女轉學還是與學校溝通請學校改進?前者就是用叛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儘管看來極端,卻是Hirschman以前的經濟學家典型的思考模式(書中以Milton Friedman為例),排除了政治討論的可能性,幾乎是在對民主說不,直接擁抱市場機制。而這正是本書的立論:一旦有了叛離選項,往往會使抗議這門藝術的發展萎縮。這本書就是要將政治行動的面向拉回經濟學裡,考察兩者如何交互作用,這裡不妨想想看臉書的壟斷或者台灣兩黨的政治選項,人們如何叛離與抗議?Hirschman的分析完全提供了我們新的視角。
我得承認對於非經濟學專業的我來說這本書真的很難,交叉彈性係數?無異曲線分析?累加型數列?終於理解當我在講康德、黑格爾哲學時朋友一臉黑人問號的感受,大概需要足夠的個體經濟學基礎才能進入這本書的脈絡,但是撇開這些模型計算不談,光是考察Hirschman在推論以及例證的方式就足以感受到這位思想家的博學與細膩。
這是對一般大眾來說很有挑戰性的一本書,前半部第一~五章較容易閱讀,後半部的模型推論無法理解也並不大影響掌握這本書的核心概念,不過如果你沒有興趣,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原本只想快快寫完回去寫劇本結果一不小心就寫了3000字😅
#所以到底有沒有人要看超級歪直播讀書六小時?
康德動物倫理 在 義務論與康德道德哲學(2) 】一場禁書之旅| 單元4 | 價值思辯| 倫理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不設限生命教育| 第45集| 道德理論:義務論與 康德 道德哲學(2) 】一場禁書之旅| 單元4 | 價值思辯| 倫理 | 道德| 義務論| 康德 | 動物 權. ... <看更多>
康德動物倫理 在 理查瑞德及彼得辛格。基本上,三者的推理是將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當代在倫理學範疇為動物權開啟新的思考方向的主要學者包括湯姆雷根、理查瑞德及 ... 德國大哲康德(Kant) 的道德哲學,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當被視為目的本身(ends),而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