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的Dtime #木的談內向
⭕️比起投入在社交情境,你更喜歡一個人的空間
⭕️你的朋友不多,但都是與你親密與深度交流的人
⭕️即使參加喜歡的活動,結束之後你也時常覺得「如釋重負」
⭕️在做某一件事之前,你會先思考一陣子,考量自己的心力是否足夠
上面的敘述,是否符合你自己?
雖然僅是簡單幾個敘述句,但你是否也浮現出自己生活中偏好的樣子?
👉🏻如果是的話,恭喜你,你可能是傳說中的「性格內向者」
註一:簡單幾題並不能夠測量「是」或「不是」性格內向者,僅供讀者簡單透過敘述引起共鳴
註二:若需要更準確的測量性格內向與外向程度,建議可以使用MBTI人格特質量表測量哦!
/
📣性格內性者是什麼?
內向(Introversion),是一種能夠協調內在世界健康的能力,具有建設性、創造性。
而性格內向者並不一定是安靜、害羞、社交焦慮的,而是偏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與他人交往,通常是深度、一對一的交談。
這個世界較容易看見性格外向者,那些熱衷參與群體活動,喜歡人多、活動多的時刻,享受與他人互動的過程。而那些比較喜歡獨處、需要一個人的時間空間的個體,確實常被貼上「邊緣人」的標籤,甚至可能遭來指責與批評。
/
📣世界是由多樣性所組成
內向與外向性格都各有優勢與價值。每個人先天可能都傾向有一個「偏好的位置」(內向或外相),在這個位置中我們能夠發揮我們最大的功能與能力。
然而這個位置並非極端,而是一個連續的光譜,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偏好的位置,也能夠透過更了解自己的喜好與習慣,為自己創造更舒適的環境與發揮潛能。
/
📣內向與外向者的不同之處
1️⃣精力的恢復
性格內向者與性格外向者最主要的差別,來自於他們怎麼為自己「充電」。
性格內向者從自己的內在世界、思想、觀念與情緒中獲得精力,將注意力放在「內在」。他們需要一個安靜、思考的空間,來幫自己充電。
內向者比外向者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精力,而精力的消耗又比外向者更快,因此在行事之前,內向者通常會計算做某件事情會消耗自己多少精力、又需要保存多少體力。
2️⃣對刺激的反應
性格外向者喜歡體驗外在刺激;而性格內向者喜歡深入了解自己體驗的事務。
通常沒有什麼壓力的情況下,內向者喜歡去思考複雜的事情,專注在自己的內在;但若有有太多項目需要處理,也容易讓內向者感到不安與焦慮。
他們通常會覺得在人群中刺激太多,雖然也喜歡與人交流,但是會需要有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喘息的時間。
3️⃣喜歡深度交流
性格外向者喜歡許多的朋友和經驗,多樣性是他們滿足的來源;而性格內向者則喜歡深度的交流,深化每一個體驗,細細地探索與咀嚼,也不太喜歡被打擾。
性格內向者通常朋友不多,但是都能夠與這些少數的朋友維持密切與親密的關係。
/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發現,內向與外向其實就是個性特質的不同罷了!標籤與定義的目的,是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每個人認識世界、與世界互動、感受與知覺外在事物的方式有所區別,而不論是哪一種個性特質,都有其價值與優勢,也是最獨特的自己。
你覺得自己是屬於內向或是外向性格者呢?tag想與他一起討論的朋友吧!
📚參考書籍
《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
#內向心理學 #內向人 #性格 #特質 #外向人 #獨特 #心理學 #心靈成長 #諮商心理 #諮商心理師 #社交 #感受 #深度 #郭玟秀諮商心理師 #黃旻諮商心理師 #圖文插畫 #圖文插畫家
心力量表計算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40歲創造成功的價值觀:建立安全網、培養突變的土壤
update:演化論的部分是我超譯,等我讀完書後再回頭調整。
到了40歲終於釐清關於成功的價值觀,這個問題源自於人到底要做到成功(或者是自我實現)。本文較長,前半段較抽象,後半段非常務實。
「設計出保底安全,和盡可能發展創造成功的機會」
我的價值:體驗與創造。
體驗:經驗到不同的人事物(人食物),身體感官有新的感受。
吃新的食物、坐自駕車、學一個新的知識、爬一座新的山、認識一個新朋友...etc
創造:腦袋有新的想法,並付諸實行。
寫一篇原創的內容、做一把椅子、寫一份新企劃、協同朋友創造一個新服務。
其中創造且換得社會價值取得成功是最難的,例如烤出一個新麵包,這是一種新的創造過程,這個過程僅現在自己。但烤出一個麵包,大家覺得好吃,並願意拿錢跟你買,這個取得社會價值的過程就很不容易了。
我一直在想有沒有一個好的路徑前往成功,過去十年我抱持的想法是Kevin kelly的「趨同演化論」,例如相對論和物競天擇理論一定會出現,愛因斯坦和達爾文在發展理論的時候,同時期已有其他學者正也發展,不會因為沒有這兩位絕世天才,理論就會消失。所以盡可能地做,創造成功有可能落在自己的身上。
後來我思考了演化這件事,演化需要基因遇到一個激烈的突變才會發生,而突變的結果又優於原本生物的樣態,更適合環境生長,這個突變就會保留下來。地球就是適合突變的環境,在電影星際效應中太空船到達了第一個離黑洞太近的星球,因為引力太大使得環境的變動性太小,根本沒有任何突變的可能性,不適合人類移民居住。
除了生物的演化以外,人的進步與發展也是透過「突變」來的。工具、農耕、貨幣、電力、蒸氣機、電話到網際網路每一項發明都把人類又往前帶了一步,細看每個發明都是少數人突變創造而得的。
根本無法按造規劃和確定讓這些突變發生,可以做的只有是有一個肥沃且允許突變的土壤,例如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就是讓突變發生的土壤。
回到自己身上,如何讓自己更容易創造成功呢?就是為自己建立各種有機會突變的土壤。
在培植突變土壤之前,要先設立二層安全網。
最底層為「槓桿安全」,用保險來保護自己和家庭的生存。假設我自己是整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如果遇到生病、殘疾和死亡能夠讓家庭順利度過。
生病的、重大車禍的就用實支實付來處理,房屋貸款可以最低準備6個月的貸款額度用壽險對應,這樣可以有一個緩衝期來賣房子處理貸款,扣完貸款剩餘的資金就很能負擔剩下的房子租金。若對房子有感情一定要保存下來,就要準備相對應的壽險金額,這樣就得負擔比較高的壽險保額。
第二層為生活安全,這個可以計算自己或家庭一個月需要多少的生活費用,我的方式並不是記帳,記帳對我來說太辛苦了,我是透過幾個大項的固定成本來計算每個月的現金流量,製成 #個人現金流量表。算出來後,準備可以渡過的金額,在美國這個數字通常是6個月的金額,華人比較保守我建議最少12個月為佳。
以我家庭一個月需要的開銷大約8萬來說,帳戶上有筆100萬的不動現金是最好的,可以用定存的方式做一層不容易花用的摩擦力。這筆費用也可以隨著全家工作的風險度來增加,假如目前正在創業更加危險,所以準備的金錢要高達18個月最佳(註:所以年輕的時候創業很好,各種風險值都低,也不用什麼準備款)。
以上兩層為保護自己家庭所用,有了這兩層保護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實踐多樣性和可能性,意思是除卻上述準備的金額之後,其他的錢可以拿來發展各種機會。
例如投資,買股票、買房地產,而且你可以考驗自己的眼光,做一些冒險的舉動,例如對我來說,我就可以不買0050,而衝刺bilibili或者飛一趟越南開戶買越南指數etf。買房地產我可以檢視台灣各地的重劃區,來壓注發展的可能性。
例如做各種小專案(side project),錄Podcast、拍youtube、從阿里巴巴進貨在蝦皮上賣,烤出一種沒人吃過的麵包嘗試販賣...各種創造性的產品並試著在市場上取得認同。
例如創業,做一個最小的可行性專案(可能從你的side project出來),拿到市場上驗證,找一起做事的人、寫計畫書取得投資等各種有機會規模化的發展。甚至也可投入朋友的創業。
以上三種冒險的投入唯一的條件都是要具有創造性和發展性,當有更多的機會時,才會有更多的突變發生,有更多的創造投入,這塊土壤就可能創造突變。
這裡我想舉個例子,電商一直是我想發展的業務之一,在Cool3c併入關鍵評論網之前,我也做過參與過幾次電商,有幾個單次的成功,例如慕課的全端工程師線上課程達2260萬的募資額、壞朋友打字機鍵盤不到一週賣到快500萬台幣、iPhone備份隨身碟一個月賣了快五百萬元,這些單次的成功案例並沒有成為長久的成功。
現在這些電商雖然都沒了,但我帶著經驗繼續往第二輪的實踐邁進,協助以前同事挨家挨戶拜訪成功品牌電商,並給予金錢資助啟動。用金流的方式協助大樓團購的前進。以顧問的方式繼續協助壞朋友電商的營運。當然其中投入的心力都不一樣,但這是我創造各種機會的可能性,只要我二層的安全做好,上述這些全失敗我都不害怕。
最後,終於到了最後。我們把上面所有的投入建立一份 #個人的資產負債表,整理出固定資產、股東權益、流動資產、各種負債,並把這些資產區分為安全資產、普通資產以及風險資產,並整合入自己的現金流量表,每個月再來檢討這份表單,就可檢討狀態並修正,這個做法跟經營公司滿像的,又更簡化些。
以上大致如此,希望有突變成功的結果來跟大家分享!
心力量表計算 在 北區勞工健康服務中心- 應廣大觀眾要求,Framingham Risk... 的推薦與評價
應廣大觀眾要求,Framingham Risk Score(佛萊明漢)危險預估評分表」簡稱心力評量表小編依據官網網站資料幫大家改版了,歡迎大家參考使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