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Ruby說
今天來談談 《如何預測消費者的行為(1):前景理論》
消費心理學是研究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規律,
在過去的研究中我們能夠總結出一個結論:
消費者在消費時都不是理性思考的。
因此,
經營者想要提高經營效率、
增加消費效益,
透過消費心理學來預測消費者的行為,
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我會分三個篇幅,
分別簡單講述三種較為常見的消費心理學,
只要能熟悉並掌握其規律,
就有很大的概率可以預測顧客的行為,
並針對這些行為做相對的準備
#前景理論
又被稱為展望理論,由卡內曼與特沃斯基,
在1986年發表論文、
並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被稱為行為金融學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
前景理論是講述消費者在不確定情況下的判斷和決策模式,
卡內曼與特沃斯基在實驗中提供兩個方案,
供參與實驗者選擇
方案A:確定可以獲得 30美元
方案B:有80%的機率獲得 45美元、
20%的機率獲得0美元
根據研究結果指出,
即使方案B有較高的期望值,
仍有78%的人會選擇A方案。
之後,他們進行了第二個方案選擇:
方案C:有25%的機率獲得 30美元、
75%的機率獲得0美元
方案D:有20%的機率獲得 45美元、
80%的機率獲得0美元
這次的實驗結果顯示,有58%的人選擇 D方案
這個簡單的實驗讓前景理論總結出五個常見的消費行為:
1. 確定效應:
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厭惡風險的,
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
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收益,
所以多數人會選擇方案A
2. 反射效應:
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喜好風險的,
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
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
因此多數人會選擇方案D
3. 參照依賴:
大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考點決定,
舉例來說:「你損失100,他人損失50」
會比「你損失150,他人損失200」
讓你感到更心痛
4. 損失規避:
大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
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
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跟據統計發顯示,
損失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收益的2至2.5倍,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面對收益時,
人們會表現出確定效應的心理狀態
5. 迷戀小概率事件:
在收益或損失很小的情況下,
大多數人會有心存僥幸搏小概率事件的傾向,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樂透的機率微乎其微,
卻又讓人忍不住想買的原因
透過前景理論總結出的五個消費行為,
我們就能針對許多商業行為做出一些總結
1. 利用確定效應與反射效應來操縱人們的選擇,
誘導消費者選擇商家期望的結果,
來降低優惠成本或達成其他目的
2. 透過參照依賴來制定競爭策略和方案(例如價格的錨定效應),
從而誘導消費者做出經營者期望的選擇
3. 避免出現讓消費者感到損失的描述(即:避免損失描述),
例如:你不該說刷卡要加收手續費,
而是告訴消費者用現金結帳有打折
4. 在宣傳時應該要設法打消用戶對損失的顧慮,
例如:保證XX天無條件退換貨、買貴退差價…等
5. 可以善用消費者迷戀小概率事件的行為,
為行銷活動快速帶來大量的人氣,
因此在抽獎活動中,
應該把僅有一名的頭獎與其他所有獎項做出極大的收益差異,
藉此來吸引大量的消費者參與。
#起點娛樂 #超媒體小姐頭
心理學常見的100個效應理論 在 Better Leaf 好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為什麼人有了錢以後,就不敢冒險❓
負債累累的時候
卻越敢貸更多的錢來冒險⁉
.
今天和大家分享在生活當中
常見的「前景理論」
和你一一解釋什麼是損失厭惡,確定效應
反射效應,以及降價敏感性
.
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是由諾貝爾獎得主
丹尼爾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和特韋斯基(Amos Tversky)
在1979年所提出的
.
.
卡尼曼是一位心理學家👨
但卻取得了經濟學屆的諾貝爾獎🏆
.
因為他在原有的傳統經濟學原理上
把心理學研究結合了在一起
並解釋了其無法解釋的現象
.
在現代,
所有關於行為經濟學的著作
都繞不開這個理論
.
.
🍀🍀🍀🍀🍀🍀🍀🍀🍀🍀🍀🍀
.
好了
現在就和大家做一個實驗來體驗前景理論
.
❶損失厭惡(Risk Aversion)
我現在要和你玩一個拋硬幣的遊戲
如果你嬴的話
我就給你1000美金💰
.
但如果你輸的話
你就要給我1000美金💰
.
你會想要和我玩這一個遊戲嗎❓
相信大部分的人
都不會想要和我玩對吧? 😬
.
不如我們改一下遊戲規則
現在,如果你贏的話
我就給你1100美金😬
.
而如果妳輸掉的話
就只需要給我1000美金💎
.
從預期價值的角度來看
這是一個完全對你有利的遊戲
.
但如果我叫你現在馬上和我賭一把的話
你有很大可能還是不會想要和我對賭
.
因為你知道
你有50%的幾率會輸掉這一筆錢💰
.
這就是前景理論當中
第一個人類不理性的行為:損失厭惡
大多數人對損失比收益更為敏感🆘
.
我必須要把收益提升到2000美金
才有人願意和我打這一個賭
.
許多營銷場景也經常看到這種現象
「趕快下單,
今天過後你就會失去這一個優惠了‼」
「首30名報名講座者免費入場‼」
.
「沒購買這份保單,
痛苦的是就是你的家人」等等
.
許多商家都會利用損失厭惡,
調動你害怕失去的情緒和心理
來推動交易💹
.
損失厭惡除了可以應用在銷售上
也可以用它來說服自己
或是其他人來改掉壞習慣💢
.
比如說你想要說服自己的哥哥戒煙
你會怎麼做呢?
.
會告訴他如果戒煙的話
就可以改善口腔問題、
牙齒會變白👄
更有機會交到女朋友👩❤️👨
.
還是你會告訴他
如果不戒煙的話,
會導致癌症❓
.
.
🍀🍀🍀🍀🍀🍀🍀🍀🍀🍀🍀🍀
.
❷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
現在我就來進入第二個人類不理性的行為:
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
.
在「確定的好處」和「賭一把」
之間做一個抉擇⛔
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
.
用一個詞形容詞來說就是「見好就收」
用一句話打比方就是
「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正所謂「落袋為安」👛
.
再讓大家做一個這樣的測試:
A.你一定能賺30000元💷
B.你有80%可能賺40000元,
20%可能性什麼都得不到💸
.
面對這樣的抉擇,
你會選擇A還是B呢?
.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A對吧😉
但其實選項B才是收益最大化的選項
.
因為40000×80%=32000
期望值要大於A的30000倍
.
大多數人處於收益狀態時,
往往小心翼翼、厭惡風險、喜歡見好就收
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潤💎
.
卡尼曼和特韋斯基
稱這種現象為「確定效應」
.
即處於收益狀態時
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
投資時,
多數人的表現是「賠則拖,贏必走」
.
這樣的心態更容易陷入沈默成本的深淵中
在股票市場中💹
普遍就有這種「賣出效應」⚠
.
也就是投資者賣出獲利的股票的意向
要遠遠大於賣出虧損股票的意向
.
這與「對則持,錯即改」
的投資核心理念背道而馳
.
.
🍀🍀🍀🍀🍀🍀🍀🍀🍀🍀🍀🍀
.
❸ 反射效應
在面對兩種損害
你是會選擇躲避,還是勇往直前呢❓
.
在確定的壞處(損失)
和「賭一把」之間做一個抉擇
.
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
這叫「反射效應」 (reflection effect)
.
當一個人在面對兩種都損失的抉擇時
就會激起他的冒險精神🔥
.
讓我們再做一個實驗:
A. 你一定會賠30000元。
B. 你有80%可能賠40000元,
20%可能不賠錢
你會選擇A還是B呢❓
.
投票結果是
只有少數人情願「花錢消災」選擇A
而大部分人願意和命運賭一把,選擇B
.
現實也是這樣
多數人處於虧損狀態時📉
會極不甘心😡
寧願承受更大的風險來賭一把
.
也就是說,處於損失預期時
大多數人都會變得甘願冒風險
.
卡尼曼和特韋斯基
稱這種現象為「反射效應」
.
這就是解釋了
許多所謂的「成功大師」
喜歡述說自己如何從負債累累欠了幾百萬
再借更多的錢到轉虧為盈的原因💡
.
但其實當你負債一大筆數目時
你我都會更願意冒險
.
.
🍀🍀🍀🍀🍀🍀🍀🍀🍀🍀🍀🍀
.
前景理論還有另外一個原理:
參照依賴(reference dependence)
.
假設你在尋找一個新的烤麵包機🍞
進到商店後
你發現這間商品的價格為35美元💵
.
這時有人告訴你另一家同名的連鎖店
有辦促銷活動✨
.
可以以30%的折扣
既25美元就買到相同的烤麵包機
而這家店離此處還有20分鐘的車程🚗
但可以確定的是那邊是一定會有貨的
.
這時,你會選擇在第一家購買
還是會開車到第二家店
購買這個烤麵包機呢❓
.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
相信也會願意到第二家店去購買🙋♀️
.
畢竟,
如此短距離的車程就能省去30%的成本
.
不過
讓我們再來考慮一個類似的例子
.
假如現在你準備買一台新的電視機
在某個店鋪里
你看到了自己心儀已久的電視牌子
發現它的標價是1650美元💸
.
這時又有任何告訴你
另一家分店只賣1640美元
同樣是距離20分鐘的車程🚕
.
在這種形勢下,你會怎麼選擇呢?
你會願意為了一台電視機📺
花20分鐘的時間開車🚗
去節省10美元嗎❓
.
假如你和大多數人一樣,
這一次
你很可能就不會跑去第二家店購買了
.
為什麼同樣是節省10美元
在購買麵包機和電視機上
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
.
這是因為參照依賴反映了這樣的思想
即相同的價格變化
在更大的價格參照上有更小的影響
.
所以說,降價要有驚喜🌟
無論你是賣什麼產品的
我們都可以運用100法則🔧
.
降價促銷的顯示一般有兩種:
價格顯示,或是折扣顯示
降了多少錢,或是折了多少巴仙
.
假設有一件25美元的襯衫👚
打完8折後
顧客可以享受5美元的優惠🎉
.
那麼20%的折價
或是5美元的讓利
哪一種顯示更吸引消費者呢❓
.
假設一台20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
降價200美元 💻
相等於折價了10%
.
以上哪一種折扣顯示
會讓這筆交易顯得更划算呢❓
.
25美元的一件襯衫👕
20%的減價折扣也只有5美元
所以以20%的比例折扣顯示更為妥當
.
而像筆記本電腦、 珠寶等貴重商品
應該採用相反的價格顯示策略
利用Absolute value(絕對折扣價值)
來顯示更加吸引消費者🛒
.
筆記本電腦降價200美元
會比起折價10%更加來得吸引人🎀
.
.
🍀🍀🍀🍀🍀🍀🍀🍀🍀🍀🍀🍀
.
我們可以把100美元作為臨界點
當你的商品價格低於100美元時
「100法則」會提醒你用比例折扣的方式
來顯示價格優惠會更打動人
.
像是30美元的Tshirt
或者15美元的開胃菜,
僅僅3美元的折扣實在是太不起眼了
.
相比之下🎏
若顧客看到該商品有10%或20%的折扣
即使是同樣的優惠程度
也會看起來更有吸引力‼
.
假如商品的價格超過了100美元💵
我們應該用絕對的金額折扣顯示價格優惠
.
就像有一個價值750美元的度假配套🏖
或一台20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
僅僅10%的折扣就會顯得非常吝嗇
.
但如果把優惠的形式用絕對金額轉化一下
用75美元或是200美元的優惠🎊
就顯得更有吸引力了‼
.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人們在做決策時
並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
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
.
就像剛才的降價例子一樣,
顯示的數字大小影響了我們的判斷
而不是物品的真正價值✨
.
.
🍀🍀🍀🍀🍀🍀🍀🍀🍀🍀🍀🍀
.
這就是今天好葉和大家分享前進理論的
④條原理以及①⓪⓪法則的運用
我們來回顧一下:
.
❶損失厭惡,
我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
❷確定效應
當我們在面臨獲得時
往往小心翼翼,不會願意去冒險
.
❸反射效應
面對損失時
人人都變成了冒險家
.
❹參考依賴
人們看的不是最終的結果
而是以容易可得的參考來判斷
.
❺ 100法則
昂貴產品顯示折扣金額
低價產品顯示折價百分比
更能夠調動人們的認知感官
心理學常見的100個效應理論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投資金律》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透過《投資金律》這本經典書籍替年輕的自己指點迷津
🖼️圖文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four-pillars-of-investing/
-
【經典重讀】
近期美中貿易戰等國際新聞,以及上沖下洗的股市表現,促使我找了個週末重讀一遍《投資金律》,這本我認為堪稱定心神針的經典投資書籍。回顧投資的基礎觀念之餘,也記錄自己踏入投資領域的困惑與轉變,也設想如果20歲的我就能懂該有多好的10個問與答。
-
【對投資理財的困惑與轉變】
遙想自己在學生時期,只要聽到「投資理財」四個字,總是敬謝不敏,壓根連碰都不願意碰。怎麼會這樣?我出身台灣後山純樸的公務員家庭,周遭親友長輩總是耳提面命投資很危險,信手捻來滿山滿谷在投資股市跌跤的真實案例,現金為王的概念在我心中不斷成形。因此,以前的我是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認為這種發大財的事情跟我毫無關係。
踏入科技業職場一段時間後,開始看到各式各樣的投資管道,有人在選個股、有人在玩選擇權、有人在玩期貨、還有更多人在買房。看到人們透過這些投資方式侃侃而談賺了多少、投報比多高,自己工作領薪水傻傻存定存的心開始動搖。內心的小惡魔開始呼喊:「該不會,我也能發大財?」自此便開始遍尋投資方法,希望能掌握箇中訣竅。
雖然在職場打滾了好幾年,卻滿手現金和儲蓄險。因此開始打聽很多名師和名牌,探詢很多線上、線下課程,都動輒數千數萬元。但身為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自然是半張股票都沒買、半堂課都沒上,現在回想起來仍感到慶幸。最後,我挑了最便宜的方法:先看書。其中這本《投資金律》屬於難易適中、論述有據,如果在20歲就能接觸到它,對於投資甚至人生的態度必然大幅改觀。
-
【關於投資理財的10個問與答】
-
1.投資可以致富嗎?
-
可以,但不是唯一目的。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在這本書以及《投資人宣言》都這麼說:「投資的目的並不是要變得大富大貴,而是避免年老得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對投資的觀念就該如此單純,「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
正確期望應該是,投入資金並長期持有企業股份,承受市場短期波動的煎熬,享受資產受時間累積帶來的複利成長,獲取與市場成長同步的報酬。對於市面上任何標榜著「打敗市場」、「一夕致富」、「穩賺不賠」的投資話術,抱持著絕對的懷疑(或轉身逃跑)。
如果認真經營的企業每年頂多獲得6%到8%的平均報酬,我們怎麼會貪心地認為,自己可以做點功課就獲得超額報酬或每年18%?作者也感嘆道,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要放棄一舉致富的想法簡直難如登天。
-
2.投資理財該從何開始?
-
從建立紮實的觀念開始。一般來說,個人理財有四個領域:儲蓄,投資,保險,稅務。其中最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非「投資」莫屬。除了基本功的儲蓄觀念之外,從《投資金律》做為學習投資的第一步,是我做過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英文書名「投資的四根支柱」(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顧名思義是作者會從四個面向切入,帶讀者建立起紮實牢靠的投資觀念。四根支柱分別是: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投資產業(金融業)。
學習理論,讓自己瞭解投資本質的意義,認識不同的投資標的,認清風險與報酬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學習歷史,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學到歷年來市場各種劇烈的漲跌背後,當下的社會氛圍以及群眾心態。
學習心理學,認識到人類這種不理性的生物,如何受趨吉避凶的本能影響,步上追高賣低的悲慘境地。
學習產業,知道金融投資業跟你之間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避免自己的投資報酬受到不必要的費用給侵蝕。
-
3.哪種投資標的是最好的?
-
視自己的投資心態而定,我認為是股票配債券。書中介紹到,一般所謂的投資標的,可大致區分為四個類別:債券、股票、房地產、原物料。
債券就是「債」,一般而言,債券有其極限:投資者至多只能收到利息,等時間一到就收回本金。相對來說,股票則意味著可分享特定公司在未來的經營利潤,如此一來,報酬收益可能沒有上限。
投資房地產分兩類,買下實際的不動產收租或轉賣(一棟房子或店面),以及買進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做為類似股票的方式持有。前者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後者則擁有較高的流動性。
原物料則是例如黃金、白銀、原油之類的期貨商品。這種投資策略,我認為長期來說不如股債配置來的簡單暴力,而且恐怕更費心神操作,不適合普通上班族的投資人。
股票搭配債券的組合,既單純又有效。
以長期投資策略來說,搭配比重較高的股票當作報酬成長的火車頭,搭配低比重的債券,降低資產的波動。書中也介紹了人生各個階段(職場新鮮人、壯年人、即將退休、已退休),適合配置的投資組合比例。
-
4.投資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持有股票等於持有企業營運的獲利。書中說明,投資股票這件事的本質,就是企業實際營運的股息加上未來的盈餘成長,是真金白銀的企業經營報酬,而不是用來投機的金錢遊戲。
巴菲特的恩師、華爾街證券分析之父班傑明.葛拉漢在經典投資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曾說過:「要透過投資賺取真金白銀,就像絕大部分在過去賺來的,並非靠買買賣賣,而是靠擁有並持有證券,收取利息及股息,還有價值的長期增長。」
所以,長期持有,可以享受企業帶來的經營報酬。短線進出、擇時進出的方式不是在投資,而是在玩數字遊戲,更像在賭博。陷入短線遊戲的人,容易落入金融投資產業的成本陷阱裡,成本對於獲利的侵蝕,才是最可怕的隱藏殺手。
-
5.選股技巧可以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嗎?
-
恐怕不行。書中舉了退休基金的例子,很淺顯易懂地解說這個盲點。一般國家政府籌辦的退休基金,其資金規模動輒數億元以上,能掌管這些基金的經理人都是萬中選一的業界高手。然而他們是怎麼操作的呢?
以美國1987到1999年間的243檔退休基金為例,它們的資產配置大約是六成股票、四成債券。作者用同樣是六、四股債比的指數來比較,發現這十年間,90%以上的退休基金,其績效都輸給指數。近年來,大多數的退休基金都改採「指數化操作」的方式經營,不再靠經理人選股,而是單純追蹤指數為主。
作者因此調侃道,散戶似乎沒弄懂這件事:如果全國最大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在充分資訊、徹底分析與高速電腦的協助之下,都沒辦法正確選股,你認為自己有多大的機會?
-
6.哪種投資股票的方式最好?
-
低成本指數型被動基金。延續上面的問題,作者用許多章節繼續比較這兩者,有專業經理人選股的共同基金、以及指數型被動基金。共同基金指的是你常聽金融機構在宣傳的「買基金等於一欄子股票,幫你用某某策略投資於某某市場,過去績效多麼亮眼且未來潛力十足」。
結論是,由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共同基金,幾乎沒有證據顯示,專業投資經理人擁有所謂「正確選股的技術」。巴菲特著名的跟對沖基金的世紀賭局,五支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基金,十年累積下來的績效遠輸給標普S&P500指數型被動基金。
作者再次提醒到,想要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指數化」(投資整個市場),在台灣股市比較類似的標的就是「台灣50ETF」。巴菲特在2016致波克夏股東信也這麼說:「投資人 — 無論大戶或散戶 — 都應該堅持於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兩種策略最大的差異,除了經理人的心理因素之外,就是「費用成本」。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用一般比指數型被動基金高(大約是2%比0.25%)。投資界的傳奇約翰.柏格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這本書用著名的「蒙地卡羅法」,模擬使用兩種策略長期投資的差異,明顯看投資期間一拉長,在50年的終點線主動管理式共同基金僅剩下2%的勝率。
-
7.只有一點錢該如何投資?
-
努力儲蓄,降低費用比例。首先,清楚瞭解自己的投資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消費而延遲目前的消費」,因此趁年輕就開始儲蓄、且減少不必要的開銷花費。注意聽的話,可以發現市場上散播著一種想法:「本金小的人就是要靠壓重注才能翻身。」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這番話不正是傾家蕩產的賭徒會說出來的?這種話通常也是生存者偏差之下的倖存者說的(或是跟你收學費的股海名師),陣亡者則會要你別再碰股票(例如隔壁老王或遠房伯父)。
無論是大額或小額資金,累積儲蓄半年甚至一年一次,投資台灣的指數型基金、複委託購買海外指數型基金,或者開立美國卷商自己購買。降低買入的頻率是降低交易的佣金與手續費,選擇指數型基金則可以把費用更進一步壓低。
我自己額外的心得是,閱讀就是最便宜的投資。閱讀除了可用於投資自我成長之外,也可以讓你學習到廣泛的理論、歷史、跟人性,我如果能給20歲的自己一個衷心建議,莫過於靜下心來好好地讀過經典投資書籍。少少的幾百元書籍,通常抵過數千數萬的課程費用(選書則是另外一門學問)。
-
8.我該多久檢視我的投資績效?
-
越少越好。作者對於投資心態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太過在意短期損失,而是盡可能分散投資來避免較差的長期報酬(例如投資整體市場的指數型基金)。專注在整體的投資組合上,而不是個別的投資標的。每年都應該計算一次投資組合的整體報酬。
舉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我沿用《隨機騙局》這篇書評提到的範例:以蒙地卡羅法計算出一個報酬15%,波動性10%的市場,在不同時間尺度下成功(上漲)的機率。
假想我們就是身在其中的投資人,如果每分鐘都盯盤看,上漲機率只有50.17%,則每天會經歷241分鐘上漲的好心情,239分鐘下跌的壞心情。
如果每個月才看一次,我們會有67%得月份看到上漲,則每年會經歷8個月上漲得好心情,4個月下跌的壞心情。
更甚者,每年才檢視一次績效,則在接下來的20年中,我們將體驗到19次的驚喜,只有1次的不愉快!
因此,如果頻繁地關注市場,帶來的痛苦將遠比快樂多。所以,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每半年到一年才關注市場,其他的時間拿去做豐富自己生命的事。以我自己歷年來的投資經驗來說,這個結論真是屢試不爽。
-
9.為什麼即早投資很重要?
-
年輕就是本錢,時間就是魔力。時間對於投資的複利效應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舉25歲開始投資以及35歲才開始投資兩個例子來看。
假設市場的報酬率以5%計算,從25歲開始每年投入10萬,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會成長到614萬。
如果在35歲才開始每年投入10萬,也是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只會成長到377萬。同樣投入的總額,40年後兩者卻存在237萬的差異,就是時間的複利效應所導致。
即早開始學習投資的觀念也非常重要,對於職場與生活的人生觀也會有所改變。以職場為例培養看長不看短的心態,開始關注自己的長期成長、忽略短期雜訊;心中一旦有自己數年後想具備的能力與樣貌,就不會因為短期的困難跟挫折而感到難以跨越。
-
10.可以靠投資理財提早退休嗎?
-
可以。作者提到,儲蓄與投資永遠不嫌早,大部分的工作者到四十歲後才開始為退休儲蓄,結果發現,沒辦法按照自己的規劃退休。我們該專注長期的思考模式,以終為始,先看見終點線的樣貌,逆向回推自己的投資策略與配置。
書中舉年輕的依芳、壯年的阿泰、快要退休的艾達為例,說明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採取的資產配置策略,以及應該選擇怎樣的退休帳戶來避免不必要的稅務。當你把退休規劃的藍圖展開來檢視,才會知道提早退休不是遙不可及的偉大夢想,而是從現在開始每天需要執行的微小行動。
若談到提早退休的投資方法,最近讀過另一本書《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說明更加詳細。書中遵行「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投資方式,我自己也去研究了許多成功案例,10個人裡面有11個人採取指數型被動基金,這個投資方式的效果跟威力不證自明。
-
【後記】
我採取股債配置的指數型被動基金策略,從2017年投資至今見過-15%的總資產跌幅,也看過了+15%資產升值的市場榮景。在這些高低點的當下,我靜靜地觀察新聞媒體、親朋好友、股市專家的心情和言論,發現書中的許多論述實在是精確的不得了。
也幸虧從《投資金律》學習到的基礎投資知識,建構起無懼市場風浪的投資計畫,目前不但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也持續穩定地邁向設定的財務目標。採取指數化投資最大的好處,莫過於每天能夠安心睡覺、專心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偶爾回頭看一下投資帳戶然後莞爾置之。
文章的尾聲,列出協助建構我投資信心跟基礎的經典好書:作者的續作《投資人宣言》以及他的推薦書單《漫步華爾街》、《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投資終極戰》。我額外推薦淺顯易懂的《綠角的基金8堂課》以及養成宏觀投資觀念的《夠了》。除了這篇文章的10個常見問題外,相信你也能從這些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心理學常見的100個效應理論 在 第6單元可重製的語言研究| 實驗心理學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維基百科的條目,語言心理學(language of psychology或psycholinguistics)一詞 ... 字詞的重覆促發效應:常見的高頻真詞(Hige frequency words);不常見的低頻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