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情緒管理
#養出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
#諮商心理師郭蕙寧
寧寧老師的真心實證,大人把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養出來之後,遇到各種教養小monster的疑難雜症時,常常問題都不在是問題了呢~
「保持情緒的平穩是需要技巧與持續練習的,在平常就可以透過「覺察自我」,來幫助自己掌握情緒,與教養幼兒情緒管理一樣,大人無需否認與壓抑自己的情緒,但要用適當與正確的態度和方式,來關照自己的情緒,進而發展出自己的情緒調節與管理能力。」
#該如何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情緒調節 幼兒 在 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大寶退化?
#同理心與安全感幫助孩子適應手足新成員的加入
#諮商心理師郭蕙寧
跟孩子一起迎接家裡即將到來的新成員,是很開心事情呢
大多數的家庭一開始都會引導孩子,有新成員要加入我們,是一件充滿祝福與值得期待的事情
但是,對於大寶來說,要面對新成員的加入,本來習慣的家庭組成即將改變,父母及家族的關注重心轉移.....等,他們的心理必定產生一些波動,家長一定要能夠細心、細膩的留意,幫助大寶適應
我很常遇到家長跟我諮詢大寶的情緒及行為問題,這些情緒及行為問題,有一部分是源自於對弟弟妹妹的加入,使得他們產生不適應。最常見的就是「退化」行為,孩子會突然的愛哭鬧、耍脾氣、做一些惹惱父母的事情以求關注...等
其實孩子的行為背後,是需要被同理,以及看見他們的情感需求
迎接弟弟妹妹的出生,孩子在心中最怕的就是「媽媽/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可能「被遺棄」的恐懼,會從知道有二寶或三寶之後開始在心中擴大。尤其當他們實際觀察到「媽媽/爸爸,因為忙於照顧二寶,而無法像以前那樣,一心一意的注意自己」時,他們心中的不安疑問,會自動地成為真實。對幼兒來說,這樣的情緒與信念,若沒有機會被接納安撫,他們通常會出現「類叛逆」或者「退化」,來引發來引發父母的關注。而退化行為與情緒失控的程度,則是因人而異。因此,家長需要深度的同理和保證給孩子安全感,幫助大寶不會那麼害怕與恐懼,也能減少爭風吃醋的情況,或「希望弟弟妹妹消失」的負面念頭
除此之外,爸爸媽媽也要注意,「孩子準備好當哥哥姊姊了嗎?」。切忌以「你已經是哥哥姊姊之名,要求禮讓弟妹」,或者不讓孩子有表達情緒的空間。也要留意,賦予大寶「你也要一起照顧弟弟妹妹,你好棒」的任務,必須是大寶發自內心想要這麼做,否則,強迫孩子承擔兄姐的責任,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不適應,並且壓抑內在真實的情緒,我就遇過一個例子,大寶會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欺負還是小嬰兒的弟弟妹妹,被發現之後,被大人修理的很慘,後續也產生更多退化行為,以求大人關注
孩子在準備好成為哥哥姐姐之前,需要「先成為他自己」。而成為他自己的過程,爸爸媽媽一樣要關注與陪伴在他們身邊
除了家長的態度要對之外,平常也不要忘了給予大寶他本來就有的「足夠的擁抱、陪伴、關注與愛」,給孩子滿滿的愛,我們不一定是把時間全部都給他們,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事情了。而是「陪伴孩子的時候,不管時間多久,父母當下都是專注和享受的」
父母引導大寶,讓他們持續在「當爸爸媽媽的寶貝」中有足夠的安全感。在平衡照顧小寶及陪伴大寶上,我會建議家長,二寶出生之後,大寶相對的關注變少,他們反而更需要被「完整的關注」。在二寶不在時,被爸爸或媽媽,尤其是媽媽,「完完整整的陪伴」,讓他們可以「完全的擁有媽媽」
最好是可以固定安排陪伴時間,譬如一週2-3天一個時段2-3個小時,讓大寶能夠「完整」的擁有他在意的父母親。每一個陪伴的當下,要做什麼都可以,一起玩、上一堂課、一起吃一頓飯、看書、唱歌、或者看電影....等都可以。如此,讓大寶感覺到,好像回到過去被爸爸媽媽一心一意關注的狀態中,大寶心中會持續滿足安全感,讓大寶持續能了解「我不會失去/我不會被放棄」是一個不合理信念,也會減少「弟弟妹妹搶走媽媽爸爸」的失落與競爭感,退化及「類叛逆」行為也會減少。相對的,孩子也會朝向長大與獨立的路上走
當我們遇到孩子出現情緒,或者與我們期待不同的行為時,要先了解孩子的情緒在說什麼、這些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大多數的「不聽話行為」,都是為了得到關注,這個情形跟青少年很像。我們要先相信孩子絕對不是故意的,而是某些情緒、需求沒能被滿足。此時,好好瞭解孩子,和孩子在一起,與他們連結,賦予足夠的安全感,對孩子來說,才能幫助他們面對調整不適切行為到適當行為
我非常鼓勵大家,當遇到大寶適應二寶問題的時候,大家可以跟大寶(尤其是表達能力已經很好的大寶)情感連結,好好理解他們,專心地聆聽他們。我們面對大寶的情緒及「退化行為」,一定要能夠先同理孩子,並接納他們的感受與行為,了解孩子們的內心感受與想法,與他們討論及溝通,如何一起合作解決,滿足內心的需求
我曾經遇到一個例子,一位媽媽找我諮詢,因為比較多的時間需要照顧二寶,家中大寶出現了一些情緒問題,表現出退化行為,本來事情可以用說的,卻常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我評估這個大寶的年紀是可以表達自己的狀況,因此建議媽媽,在跟孩子單獨相處的狀況之下,專心、溫和地聆聽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說出內在的情緒,以及孩子希望媽媽怎麼做,他的心情會好點。於是媽媽依我的建議,了解到孩子對於媽媽要花較多時間照顧二寶,他覺得有些難過,而這個孩子的一個期待,僅僅只是希望媽媽專心的陪他玩他喜歡的遊戲。媽媽除了發現原來是可以跟孩子這樣互動,了解孩子之外,也在了解到孩子的感受與期待之後,對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問到孩子最後還很害羞的說,媽媽別再問了拉~
在聆聽當中,大寶感受到,家長是在乎、關注他們的,往往大寶也很願意把心情告訴我們,並跟我們討論他需要大人怎麼做,幫助他們在面對「爸媽還愛我嗎?我的愛被搶走、我會不會被遺棄...」等焦慮、不安、恐懼、害怕等情緒與想法中,感受到正面的情感經驗,而慢慢學會自我安撫,和了解自己的恐懼是正常的
在我聽到媽媽給我的回饋之後,覺得很感動。後來,這個孩子的退化行為有改善。我相信是因為媽媽有調整了陪伴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孩子被關注到,感受到被在乎、被愛。當我們願意了解孩子時,孩子也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內在的聲音,我們就能產生連結,就能夠一起解決與面對問題
一般來說,家裡有新成員加入時,大寶的年紀多數是可以對話和溝通的。我們不強迫大寶說得好,但可以就他們當前的發展,讓他們練習將心裡面的感受說出來
另外,其實不一定是因為有了二寶,大寶才會退化。3-4歲的孩子本身就有一個發展特徵:「退化」行為,我女兒蜜亞醬3歲之後,也出現了退化行為和分離焦慮,她有時候可以成熟、穩重的像個小大人,有時候又像個小寶寶一樣,前額葉失去功能,會任性、哭鬧、做一些讓媽媽生氣的事情。我後來做了一個調整,就是我把一些時間挪出來陪伴蜜亞醬,跟她在一起的時候,專注專心,非必要不使用手機。當我們需要調整的時候,我也會專注認真的聆聽她、同理她,並與她討論事情,溝通無法立刻滿足的慾望如何解決。我發現,蜜亞醬的退化行為在很短的時間內漸漸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也開始能夠同理我、關心我,幫忙我,與我一起合作許多事情
雖然我沒有二寶,我還是有陪蜜亞醬一起看相關的繪本。我的教養重點不在於有沒有二寶,而是想要引導蜜亞醬對別人有同理心、關懷心,而我也發現,當一群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她通常是會照顧比她小的幼兒寶寶,並展現願意與之分享的能力
繪本也可以用來跟孩子討論手足關係唷,以下四本是我跟蜜亞醬一起共讀的繪本,跟大家分享
📕安東尼布朗的「 #小凱的家不一樣了」-孩子的無現想像力,自我安撫,處理迎接新成員的焦慮
📘林明子「#妹妹生病了(日文版」)-同理心,身為姊姊長大了
📗「#弟弟那是我的毯子」-安全感與同理心
📙「#彼得的椅子」-安全感、自我情緒調節、安頓自我
🔽3歲的蜜亞醬和8個月的弟弟,姊姊唱歌給弟弟聽、很開心
情緒調節 幼兒 在 三寶媽Claire育兒札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要!不要!令家長頭疼的幼兒叛逆期 】
向來貼心、可愛、乖巧的蜜蜜
終於也來到人生第一個叛逆期了😱
從1Y8M開始,不管喜歡或不喜歡
她總是說:「不要!不要!」
我們真的很頭疼,什麼都不要
那妳要什麼呢?(生了三胎還是有這個疑問
最近邁入1Y9M,情況越來越激烈
說「不要」的同時還會搭配丟玩具(暈倒🤦🏻♀️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她會這樣?
突然想起在一本書看過
也在EQ課學過「#上層腦與下層腦」
簡單來說,上層腦(理智腦)負責像是
思考、決策、情緒調節等
而下層腦(情緒腦)負責人類基本生存能力及情緒
大腦發育就像蓋房子一樣,下層腦很早就蓋完了
而上層腦則是在成長過程中鍛鍊而成
大約在25歲才會完全成熟
這也就表示幼童,基本上都還是用情緒腦來應對
沒辦法用理智去判斷這樣是對還是錯?!
所以,大人不應該期望他們成熟穩健🙅🏻♀️
#接納 孩子本身大腦的發育過程之後
面對孩子自主意識的行為,該怎麼做才好呢?
因為有了前面大寶、二寶的經驗
我認真覺得「打」「罵」「威脅」只是一時的效果
長久之計,應該要 #允許 孩子的叛逆行為
(畢竟她還是用情緒腦在應對
同時也 #協助 她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自己做過兩次實驗:
情況是到了睡覺時間,蜜蜜還是貪玩不肯睡
已經陪到晚上12點多了,她還是硬ㄍ一ㄣ不睡覺
一方面擔心她的健康,一方面媽媽我都快累死了☹️
實驗一:用嚴厲的口氣指責她、催促她快點睡覺
➡️現在蜜蜜學會"假睡",我發現她眼睛閉著,但手上還拿著玩具發出聲響,就用嚴肅的口氣指責她"還不睡覺"
結果發現她一開始會假裝聽話,乖乖閉上眼睛,但手上還是一直在玩玩具
訓斥、催促這種招式大概用了3次以後就不太管用了,她開始會比我兇,而且比一開始還要鬧脾氣
情緒高漲之下,更不用說要睡覺了…#影片 中是我錄到的小片段,她到後面已經開始越來越煩躁,更難睡著了…😵💫
其實我覺得蜜蜜就算鬧脾氣也好可愛,但總不能每次不睡覺就用鬧的,這樣會影響她自己以及爸媽的睡眠品質呢⋯
實驗二:輕拍她、跟她說說話、放柔和的音樂助眠
➡️在依舊很想玩的情況下,我一邊拍著她的背,一邊跟她說:「已經很晚囉~該睡覺囉~媽媽給你拍拍、摸頭,今天很累了吧,要睡飽飽明天才有精神哦!晚安~」(盡量不提到"玩"這個字眼,以免又喚起她的記憶…)
然後一邊放著寶寶睡覺音樂,一邊拍拍她的背,雖然翻來翻去,手中也還是拿著玩具,但我發現這樣的方式她真的比較容易睡著,也睡得比較安穩💤
面對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我想必須先接納孩子的叛逆行為,允許他有情緒化的反應,再慢慢去協助他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情緒,畢竟年幼的孩子,對情緒的控管可說是一無所知⋯
大腦是可塑性很高的器官,孩子感受到的每一段經驗、所做的事情都會影響大腦發展,他們也會依循過往的經驗,呈現自己現在的行為
若是用強迫聽話、命令照做的方式,他們一開始可能會遵從,但時間久了、孩子長大了,可能會越來越反感
依照自己前兩胎的經驗,加上第三胎的實驗過後,我覺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接納、聆聽、陪伴,會是面對幼兒叛逆期,較長遠且可行的作法哦~
面對難以招架的 #幼兒叛逆期,父母真的需要花更多的耐心來好好陪伴他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