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隨緣家書】北京的策略,我自然全不認同。但也要先理解其計算方式,才能找到破解之道。其實北京研判的每一點,都有漏洞。集思廣益,然後出下篇。💪
《國安法》:中國眼中的「二次回歸」,與北京的二十大部署
北京以全國性法律《國安法》直接放進《基本法》附件三,不少人覺得非常突然,其實早前跡象並不少,筆者月前也曾撰文警告,但主流輿論始終見樹不見林。後發如何制人,必須冷靜思考。北京這次不似一時衝動,而似部署多時,不是當作普通鬥爭處理,而是提升到「香港二次回歸」的高度。真香港人,必須知己知彼:
1. 北京認為疫情製造了強勢解決香港的理想時機,在於一個基本假設,就是西方被疫情影響比中國大、經濟恢復比中國慢,不會動真格和中國decouple,反而急需中國資金和市場。無論是「戰狼外交」、銳實力全方位出擊、還是香港《國安法》,都是現實主義brinksmanship的示範。就像南海填海造島,無論國際怎樣譴責,只要沒有行動,就是既成事實。
2. 北京作為過去二十年全球化的大贏家,早就和各國精英結成「命運共同體」,雖然明白反華逐漸成為國際潮流,但「中國精英朋友」一代,還會在各國掌權十年,為了自身利益,很容易拉攏,甚至會出現「親華發大財」一類政綱。價值觀主導的新生代掌權前,這是中國的最後戰略機遇期。
3. 北京深信各國商會只關心實利,只擔心《國安法》令每天接觸「外國勢力」的自己被勒索,但只要在關鍵時刻以訂單籠絡、施加恩寵,商會就會動用自己的遊說團,在國內反遊說,就像九十年代的「賣港」英商那樣。
4. 在國際層面,最有資格發聲的其實是英國,但北京深信英國國力今不如昔,只會在中美之間博弈,不會有行動,也不會有大姿態去給予其他國家mandate,例如就《中英聯合聲明》被中國單方面改變作出申訴。中國近月除了部署企業從美國撤回,更建議改到英國上市,正是各個擊破;特朗普對盟友苛刻,信奉單邊主義,也是北京計算西方不會盲從美國的憑藉。
5. 美國的反應可以很多,加上11月大選在即,各級政客都會爭相打反華牌,但他們的目標是選票,做的往往另一回事。基於中共對人性的認知,認定美國頂多制裁幾個次級官員(以新疆書記陳全國為例),屆時可以輕易以權位安撫有關人等;但說到不承認香港為單獨關稅區、制裁在港上市的中國企業、乃至更進一步的金融戰,北京相信美國政客計算了自身代理人得失,就會輕輕放下。
6. 即使美國大力制裁,在國際博弈,籌碼交換不一定要在爭議本身。例如金門炮戰,中國官方理由是支援中東、牽制美軍;世人以為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投降,殊不知美國也撤回了在土耳其的導彈。北京認為,香港是中國最核心利益、但不是美國最核心利益,就算要讓步,也有其他步可讓,保持宣傳在香港大獲全勝。
7. 在本地層面,北京基本戰略是不讓2003年反23條、2019年反逃犯條例的議會攻防戰出現,以免溫和建制派因為顧忌選票而倒戈或同情。從歷屆選票可見,「泛黃」基本盤大約六成,唯有上述兩例加上「淺藍」,民意才出現landslide,北京正盡全力確保不再出現,因此才有「香港再出發大聯盟」涵蓋全體商界的非常規格,那其實就是實質上的「二次回歸籌委會」。
8. 以往建制派撐23條、逃犯條例時,都視之為苦差,這次北京製造了「再回歸功臣」加官晉爵的真實希望,這是過往沒有的。建制派基於利益也好、擔心不夠左被陪鬥也好,都比從前更有積極性,除了全體「何君堯化」大賽,連好些建制派最開明的智者,這次也會以極左姿態示人。
9. 面對「泛黃」、一切廣義反逃犯條例的香港人,北京的策略是以「攬炒派」劃一標籤,從而分化。雖然自稱「攬炒」者,不少只以此為借助美國討價還價的策略、而非目標,但不少認同香港核心價值的淺藍、淺黃中人,會條件反射認為「攬炒」令自己資產化為烏有,結果慢慢走回建制,這正是北京建構話語權的算盤。
10. 北京明白「反國安法、支持五大訴求、拒絕暴力、拒絕攬炒」這條中間路線是有市場的,擔心他們和非建制派完全合流,令9月立法會選舉,變成就國安法單一議題的變相公投。屆時證明了國安法有七成民意反對,就難自圓其說。因此,北京樂見非建制派對「自己人」的定義越劃越窄、以「財政懸崖」為共同綱領,屆時就能證明「堅決反對二次回歸」的只是少數。
11. 昔日最容易彰顯民意的方式,除了選舉,就是遊行。但在新香港,就是沒有限聚令,和平遊行獲批也越來越難,加上遊行會出現起底一類後果,參加者在牆內被無差別標籤為「港獨泛暴派」;一般人也擔心出現衝突、而避免扶老攜幼出席。如此「國安」操作,令遊行基本盤不可能再現二百萬,而這自然成為主事官員的政績。
12. 昔日運動成功,社交媒體功不可沒,北京也作出針對性部署,例如對公務員私人社交媒體審查,並通過國泰、通識老師一類案例,令各行各業親建制派都「自發」以同一方式管理員工網上活動。今天即使在私人空間表態,也有大數據監控的無形壓力;反送中前千帆並舉的社交媒體聯署,可能已成絕唱。
13. 北京研判一旦缺乏critical mass大規模支援,激進力量、青年人更有成為condom的焦慮,訴諸激進行為的誘因更大,也會以「一了百了」心態直接以「港獨」為口號。《國安法》不斷強調分離主義、恐怖主義,文宣甚至把「反送中」與顏色革命、9/11、ISIS相提並論,要多荒謬有多荒謬,卻是正式定性,和處理、重構1959年西藏「騷亂」高度相似,當時毛澤東指令就是「越亂越好」。
14. 《國安法》最令人意外的,在於國安直接設立香港辦公室。雖然他們一直存在,但粉墨登場,必然反映了利益再分配。以反恐之名行事,相信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旋律,無形、但難實證的白色恐怖,已陰魂不散。
15. 疫情過後,中國經濟也百病叢生,急需民族主義轉移視線,動員全國民意強烈支持香港《國安法》,也是救命稻草。疫後牆內對香港反修例運動的抹黑,反而比運動期間更「進取」;特區政府早前還嘗試以獨立檢討委員會、監警會報告等回應民意,現在也跟從「戰狼外交」,連721也歸咎「濫用999」,明顯是為了配合「香港的後真相」這個「大內宣」,目標受眾早已不是香港人。
16. 既是「二次回歸之戰」,「參戰」資源自然源源不絕,而資源可以做甚麼,自然你懂的。陽光下的例子,包括製造民意:和那些「支持逃犯條例大聯盟」簽名不同的是,這次和中國「抗疫成功」大外宣、國內民族主義「大內宣」連成一氣,資源只會更多。
17. 忽然實質終結「一國兩制」,也不會沒有政權內部質疑,如何解釋,只能提升至民族主義高度。例如這樣說:香港新一代的中國人認同極低,趨勢和台灣過去三十年相若,只能以「霹靂手段」「拯救」再下一代香港人,也就是徹底放棄這幾代,讓今天的香港認同到此為止。這說法,最合中國主旋律脾胃。
18. 「二次回歸」說,也為北京「解決」台灣問題提供了「合法性」,暗示統一在望,對領導人的內部威望,「利多於弊」。
19. 《國安法》來臨前,香港特區政府已喪失任何意志,並有了重新演繹基本法22條開路,此刻誰在管理香港,已經賢愚共知。
20. DSE試題、立法會內會、《頭條新聞》、黃色經濟圈等批鬥,從現象看本質,不過是在不同範疇製造全方位打壓,不讓任何範疇置身風眼之外。以「全民被運動」,制衡以往反23條的全民運動,也是昔日所未見。
北京相信以上部署,足以在香港社會瀰漫無力感,而根據毛主席矛盾論,從來都是一手軟、一手硬。只要國際反彈有限,《國安法》訂立初時應用克制,只以個別(幾乎已事先公告的)人士祭旗,令一般人覺得如己無關,樓價、股價不跌(其實市場早就和物理香港關係有限),「二次回歸」,就大功告成。
劇本如此,如何回應,每個部署漏洞如何,只能集思廣益。Be Water,大家努力。
明報,2020年5月25日
▶️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HGiwbTB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
既成條件例子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天聽一點 #818】貨比三家?你肯定吃虧!《差異認知偏差》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提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更新,透過心理學在生活裡的應用,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想要每天都有所進步,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叫做「貨比三家不吃虧」,這個建議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要告訴你,它其實是錯的!
「比較」這件事情哦,其實會蒙蔽我們的雙眼,如果以購物的情境來看的話,我們是在一個人為設計的環境裡面,去做抉擇;所以商品之間的微小差異,會被過分的放大。
在芝加哥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奚愷元跟張嬌,他們發現了這個現象,而且提出了精辟的例子,他的例子是這樣哦!
有一個求職者,他獲得兩個工作機會,其中一個工作的內容比較無聊,但是年薪有7萬美元,而另外一個工作還蠻有趣的,但是年薪只有6萬美元,你猜他會選哪一個職務呢?
而第2個例子,就是某個人跟他的家人,住在一個略大於美國平均居住面積的房子,大概是280平方公尺。
但是呢,他步行就可以到他的公司,如果以同樣的租金,可以租到1間370平方公尺,但是距離公司有一個小時車程的房子,那他會搬家嗎?
簡單來說,這兩個房子都還算蠻大的,而第1個離他公司比較近,對他來說比較方便;而第2個呢,雖然離他公司比較遠,但是更寬敞更大,那麼回到你身上,剛剛這兩個例子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其實啊,這兩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當人們面對這些抉擇的時候,往往會傾向選擇那種更高薪的工作,還有更大的房子,似乎好像我們比較看重數字的呈現,比較看重那些明顯可見的差異。
而忽略那些比較難具體化的條件,像是呢,這個工作有不有趣啊,或者所謂的交通方不方便、是不是省時,這樣的主觀感受。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發現這樣子思考傾向的研究者認為哦,其實原因就出在所謂的「差異認知偏差」,也就是比較的扭曲效應。
他們證實哦,比較不同的選擇,可能會造成我們內在的誤導;我們一旦接受了其中一份工作之後,收入這個要素,其實就會退居次要。
而我們開始會對每天的工作感覺到困擾,也就是在第1個例子裡面,年薪比較高,但是明顯令人更疲累的那份工作。
其實長期來看,你會比較不滿意這樣的決定,而這樣的決定也會為你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因為不愉快的工作負荷是你每天都要面對的壓力,而優渥的薪水帶來的良好感受卻會日益消弱啊,一旦習慣了領到某個數字的薪資,漸漸的你就會對這個數字越來越無感。
可是呢,幾乎沒有人會去比較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所以選擇高薪,但是枯燥的工作,那些人哦,有可能做出了極為錯誤的選擇。
「比較」這個行為本身,它就會強調不同選擇之間的差異性,但是這些差異性之所以會不重要,是因為我們日後,我會每天做這樣的比較啊!
你不會每天計較自己的薪資,可是你每天的工作內容,卻是你每天都會注意到的事情。
所以你到底要選擇一個薪水比較高,但是無聊透頂、爛透了的工作;還是要選一個薪水、稍微差一點,但是很愉快的呢?
然而這個部分也有其他的解釋,像是在這兩個例子當中的當事人,可能會傾向於高估既成的事實;也就是高估選項當中比較容易測量,而且比較可以合理評估的特徵,像是薪資啊、像是房子的大小啊!
但是在此同時,只能透過感性判斷的這些軟性特徵,就會慢慢的被淡化,科學家把這樣的現象稱為「世俗理性主義」。
世俗理性主義在這裡的體現就是,比起一個多樣化有趣的工作,可以帶來的快樂感,那麼1萬塊美元聽起來似乎感覺起來會更實在,這就是「世俗理性主義」。
而第3種解釋就是,我們的決定比較偏好那些具體有形,而且直接的好處,並且會忽略日後才會出現的缺點。說穿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先拿到錢再說,在心理學裡面叫做「媒介最大化」。
其實這三種行為決策常常發生交互作用,選擇高薪,但是無聊工作的人,顯然高估了薪資比較的結果。
但是由於薪資的差距是鐵錚錚的事實,再加上人們總是會把金錢擺在第1位,所以才會賦予它比較高的重要性。
結果呢,就造成這個決定,會讓當事人一直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然而談到這裡,不管是差異認知偏差,還是世俗理性主義,還是媒介最大化,它都是一種我們簡化知識獲取跟決策的方法。
但這些方法,也就是這些比較的方法,往往都會讓我們做出,我們會後悔而且不快樂的決定;因為長期來看,你可能很快的會對於自己的薪資跟房子大小覺得無感,可是你的主觀的幸福感,你是不是省下時間做你想做的事?
或者是你的工作,是不是讓你每天都很開心,有成就感,它卻是你的everyday life,所以聽到這裡你還要繼續比嗎?
如果你的答案,仍然是要繼續比的話,那我只能祝福你!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還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除了訂閱我們之外,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的支持。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叫做【自信表達力】;其實呢這一門課,回到它的最核心的精神源頭,它也蠻符合我們今天所提的。
我們常常在面對表達任務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完美的想象,也就是把現在的自己,跟那個完美的形象去做比較,然而這樣的比較,往往會讓你感覺到非常的挫折。
你會有一種覺得自己不管做多少努力,都沒有辦法做到那完美的形象,其實我要告訴你的就是,正因為你有一個完美的想象,這就是為什麼你沒有辦法做好表達的原因。
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如果你想要知道怎麼樣從你的內在,去解放這樣的迷思,讓你在表達裡面如魚得水、自然自在的話,那麼【自信表達力】就是為你設計的。
期待你的加入,相關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既成條件例子 在 地產小子 Propertykid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大周梓樂同學一事,令人難過,但遇到藍絲詭辯時,謹記真理在胸,告訴他們,「周同學墮樓後,救護車在趕到現場時遇到香港警察無理阻撓;當遇上頭部重創的意外時,延遲十秒也嫌多,最後救護遲了30分鐘才到達。警察草菅人命地阻礙人道救援,屬必要及充分條件導致周同學死亡。」
莎士比亞說過:「成功的騙子,不必再說謊以求生,因為被騙的人,全成為他的擁護者,我再說甚麽也是枉然。」歷史上出現過不少失敗的騙子,今天的香港警察只是低級騙子,早已淪為過街老鼠,完全忽略背後隱藏真正騙子,所籌謀的政治計算。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大是大非面前,警察顧及的是開槍、催淚彈、警棍、楜椒噴劑,但政客關心的依然是政治計算,安排穿着Gear鄧炳強被拍下在前線現身、光頭警長微博指點江山、員佐級代表林志偉爭取各種福利,背後有盤算。
明知道市民不滿,有心人仍縱容警察濫暴、講大話,某程度上是為林鄭月娥的繼任人,留下籌碼做清算,以便重新爭取民心。可憐的是一班四肢發達的前線克警,至今仍懵而不知警隊被利用,既成為林鄭這屆的政治犧牲品,轉移政治失誤的視線,又將成為下屆班子的犧牲品,隨時被政客清算。
警察容易受騙的特徵,有時候,會覺得與倫敦金經紀有點相似,行業同樣混雜低學歷人士,自以為身光頸靚,卻關不住一陣MK 味。經紀見客時,通常會以OL形象和西示人,維持「專業」形象。
至於警隊,何嘗不是衣冠禽獸,敗絮其中,制服示人,卻無紀律可言,只愛展示肌肉、身形,荷爾蒙當飯食,活在圍爐取暖的世界,更明目張膽以仇恨言論侮罵市民、妨礙報導真相的傳媒、濫用暴力不對等襲擊違法人士。
最後當然要把警謊貼堂,借用網絡上被瘋狂轉載的例子:「他們說,他們沒有進入停車場;但是,車cam拍攝到他們進入停車場;他們說,他們沒有阻礙救援。但是,消防說當時有阻塞,救護員要徒步進場;他們說,他們沒有0045-0100沒有放催淚彈。但是,新聞拍下了間期警方發射五枚催淚彈。」
科大周梓樂同學一事,令人難過,但遇到藍絲詭辯時,謹記真理在胸,告訴他們,「周同學墮樓後,救護車在趕到現場時遇到香港警察無理阻撓;當遇上頭部重創的意外時,延遲十秒也嫌多,最後救護遲了30分鐘才到達。警察草菅人命地阻礙人道救援,屬必要及充分條件,導致周同學死亡。」
在真正權力面前,警察只是政治工具,現階段先給點甜,給他們 OT 錢,養肥他們,之後當然不是論功行賞,而是無情屠宰,一浪接一浪地清算。
魑魅魍魎:縱容警謊的政治計算
http://bit.ly/2PXmOCh
既成條件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提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更新,透過心理學在生活裡的應用,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想要每天都有所進步,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叫做「貨比三家不吃虧」,這個建議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要告訴你,它其實是錯的!
「比較」這件事情哦,其實會蒙蔽我們的雙眼,如果以購物的情境來看的話,我們是在一個人為設計的環境裡面,去做抉擇;所以商品之間的微小差異,會被過分的放大。
在芝加哥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奚愷元跟張嬌,他們發現了這個現象,而且提出了精辟的例子,他的例子是這樣哦!
有一個求職者,他獲得兩個工作機會,其中一個工作的內容比較無聊,但是年薪有7萬美元,而另外一個工作還蠻有趣的,但是年薪只有6萬美元,你猜他會選哪一個職務呢?
而第2個例子,就是某個人跟他的家人,住在一個略大於美國平均居住面積的房子,大概是280平方公尺。
但是呢,他步行就可以到他的公司,如果以同樣的租金,可以租到1間370平方公尺,但是距離公司有一個小時車程的房子,那他會搬家嗎?
簡單來說,這兩個房子都還算蠻大的,而第1個離他公司比較近,對他來說比較方便;而第2個呢,雖然離他公司比較遠,但是更寬敞更大,那麼回到你身上,剛剛這兩個例子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其實啊,這兩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當人們面對這些抉擇的時候,往往會傾向選擇那種更高薪的工作,還有更大的房子,似乎好像我們比較看重數字的呈現,比較看重那些明顯可見的差異。
而忽略那些比較難具體化的條件,像是呢,這個工作有不有趣啊,或者所謂的交通方不方便、是不是省時,這樣的主觀感受。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發現這樣子思考傾向的研究者認為哦,其實原因就出在所謂的「差異認知偏差」,也就是比較的扭曲效應。
他們證實哦,比較不同的選擇,可能會造成我們內在的誤導;我們一旦接受了其中一份工作之後,收入這個要素,其實就會退居次要。
而我們開始會對每天的工作感覺到困擾,也就是在第1個例子裡面,年薪比較高,但是明顯令人更疲累的那份工作。
其實長期來看,你會比較不滿意這樣的決定,而這樣的決定也會為你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因為不愉快的工作負荷是你每天都要面對的壓力,而優渥的薪水帶來的良好感受卻會日益消弱啊,一旦習慣了領到某個數字的薪資,漸漸的你就會對這個數字越來越無感。
可是呢,幾乎沒有人會去比較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所以選擇高薪,但是枯燥的工作,那些人哦,有可能做出了極為錯誤的選擇。
「比較」這個行為本身,它就會強調不同選擇之間的差異性,但是這些差異性之所以會不重要,是因為我們日後,我會每天做這樣的比較啊!
你不會每天計較自己的薪資,可是你每天的工作內容,卻是你每天都會注意到的事情。
所以你到底要選擇一個薪水比較高,但是無聊透頂、爛透了的工作;還是要選一個薪水、稍微差一點,但是很愉快的呢?
然而這個部分也有其他的解釋,像是在這兩個例子當中的當事人,可能會傾向於高估既成的事實;也就是高估選項當中比較容易測量,而且比較可以合理評估的特徵,像是薪資啊、像是房子的大小啊!
但是在此同時,只能透過感性判斷的這些軟性特徵,就會慢慢的被淡化,科學家把這樣的現象稱為「世俗理性主義」。
世俗理性主義在這裡的體現就是,比起一個多樣化有趣的工作,可以帶來的快樂感,那麼1萬塊美元聽起來似乎感覺起來會更實在,這就是「世俗理性主義」。
而第3種解釋就是,我們的決定比較偏好那些具體有形,而且直接的好處,並且會忽略日後才會出現的缺點。說穿了,這樣的想法就是先拿到錢再說,在心理學裡面叫做「媒介最大化」。
其實這三種行為決策常常發生交互作用,選擇高薪,但是無聊工作的人,顯然高估了薪資比較的結果。
但是由於薪資的差距是鐵錚錚的事實,再加上人們總是會把金錢擺在第1位,所以才會賦予它比較高的重要性。
結果呢,就造成這個決定,會讓當事人一直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然而談到這裡,不管是差異認知偏差,還是世俗理性主義,還是媒介最大化,它都是一種我們簡化知識獲取跟決策的方法。
但這些方法,也就是這些比較的方法,往往都會讓我們做出,我們會後悔而且不快樂的決定;因為長期來看,你可能很快的會對於自己的薪資跟房子大小覺得無感,可是你的主觀的幸福感,你是不是省下時間做你想做的事?
或者是你的工作,是不是讓你每天都很開心,有成就感,它卻是你的everyday life,所以聽到這裡你還要繼續比嗎?
如果你的答案,仍然是要繼續比的話,那我只能祝福你!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還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除了訂閱我們之外,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我們需要你的支持。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叫做【自信表達力】;其實呢這一門課,回到它的最核心的精神源頭,它也蠻符合我們今天所提的。
我們常常在面對表達任務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完美的想象,也就是把現在的自己,跟那個完美的形象去做比較,然而這樣的比較,往往會讓你感覺到非常的挫折。
你會有一種覺得自己不管做多少努力,都沒有辦法做到那完美的形象,其實我要告訴你的就是,正因為你有一個完美的想象,這就是為什麼你沒有辦法做好表達的原因。
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如果你想要知道怎麼樣從你的內在,去解放這樣的迷思,讓你在表達裡面如魚得水、自然自在的話,那麼【自信表達力】就是為你設計的。
期待你的加入,相關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既成條件例子 在 決定法律行為發生效力(停止條件)或失其效力(解除條件)之 ... 的推薦與評價
如當事人以業已確定成就或不成就之事實,作為法律行為之附款(條件)者,則此附款(條件)學理上稱之為「既成條件」。不論當事人對於該既成條件之成就與否 ... ... <看更多>
既成條件例子 在 [請益] 有關既成巷道和私設巷道的官司問題- 看板home-sale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