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頭痛慢慢跑竟好了
本日運動
20210507
氣溫26度
12km
均速5:48
均心率133bpm
最大攝氧量42.6
燒733卡
#每日10km第40天
#5月份累計80k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阿康嚼舌根GOODSKA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Apple Watch Series 6 / 5 / 4 的心電圖終於在台灣開放了!但除了心電圖App以外還有更多健康類的功能可以用包含心適能與最大攝氧量,別忘了去開啟囉! Pelican 超舒適透氣抗臭錶帶連結 (黑、綠、紫): 44mm / 42mm:https://pse.is/3a3x7s...
最大攝氧量48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日運動
20210503
氣溫24度
10km
均速5:48
均心率140bpm
最大攝氧量42.7
燒624卡
#每日10km第36天
#5月份累計32km
最大攝氧量48 在 Maximiz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淺談長距離訓練(下)
首先綜合上、中兩篇當中,透過各種推論得知了以下幾點:
1.兩種訓練手段都可增加耐力型表現,並以不同機制對粒線體方面有積極性適應效果。
2.一類型訓練手段較為溫和,因此應該佔總練習比例較高。
3.二類型訓練手段較能短期見效,但同時也可能較快達到臨界,必須謹慎分配。
4.超過關鍵速度時,身體用氧能力到達極限,當速度過快時,氧債開始積累(當然因個人能而異,可影響練習後24-48小時)。
5.進行一類型的訓練時,強度必須夠低(當然因個人能力不同),重點放在長時間有氧適應,而非逐漸加快速度去提高體內乳酸量(因為乳酸量提高表示強度超過有氧系統負荷)。
6.即使採穩定的速度持續跑動,因慢性物質的機制,疲勞慢慢產生、心跳率上升,同時逐漸偏離有氧區間,TypeII型肌纖維參與運動。
再次展開今次討論前必須先聲明一些事:
1.雖然本次的主題旨在探討長距離訓練,但本訓練概念適合身體成熟且有經驗的跑者。
2.任何一個項目的選手、教練,都不應該在任何時期追求短暫且快速的表現提升方式,姑且不論其它運動,單就長距離、耐力型項目選手來說,有氧能力從20歲晚期甚至到35歲左右才會達到巔峰穩定,因此不應該在國、高中發育成長階段使用過多的高強度間歇訓練以及過量的耐力訓練,而應該採用多元運動的方式去多方面刺激、提升身體素質與各項能力,伴隨身體的逐漸成熟以及對身體的控制程度,運動表現會自然提升,過早專項、專業化訓練除了提早面臨撞牆期,也會導致過早退場。(Alits、USATFCCC、以及許多精英高中、職業教練都持相同觀點。)
綜合各種資訊來源之後,在這裡針對長距離訓練概念給出一個可執行方向:
1.75%的訓練於VT1或VT1以下的強度區間,也就是一類型訓練手段。(VT1=第一換氣閾值,約等於有氧閾值,或約為LT=乳酸產生點)
2.10%的訓練於VT1~VT2的強度區間,也就是中強度的二類型訓練手段。(VT2=第二換氣閾值,約等於無氧閾值,或約為OBLA=乳酸大量堆積點)
3.15%的訓練於VT2或VT2以上的強度區間,也就是高強度的二類型訓練手段。
(Lausen, 2010)
研究顯示:
VT1強度約為最大心跳率(HRmax)的67%~82%。
VT1~VT2約為最大心跳率的82%~87%。
VT2以上約為最大心跳率87%~100%。
(Pallares et al., 2016)
關於最大心跳率(HRmax)有非常多算法,這裡快速提供幾種:
1.HRmax=220-年齡
2.HRmax=206.3 - (0.711 × 年齡)
(Londeree and Moeschberger, 1982)
3.HRmax = 217 - (0.85 x 年齡)
(Miller et al., 1993)
4.HRmax = 206.9 - (0.67 x 年齡)
(Jackson et al., 2007)
5.男性:HRmax = 202 - (0.55 x 年齡)
女性:HRmax = 216 - (1.09 x 年齡)
(Whyte et al., 2008)
另外耐力型選手經常會關注自己的最大攝氧量(VO2max)是多少?而最大攝氧量的精確計算需要透過實驗室儀器的協助,在普遍沒有實驗室協助的情況下,最簡便的算法是:
VO2 max = 15 x (最大心跳率/安靜心跳率)
(Uth et al., 2004)
另外提供一個最大攝氧量(VO2max)與最大心跳率(HRmax)之間的換算法:
%HRmax=0.64*%VO2max+0.37
(David Swain et al. 1994)
舉例來說:想要跑在最大攝氧量80%,但不知道怎麼拿捏時,可用此公式得出:
%HRmax=0.64*80%+0.37,得出0.882=88.2%HRmax,也就是最大心跳率的88.2%。
有興趣可以練習用這個公式將以上各VT區間換算成最大攝氧量。
如何徹底將這個75%、10%、15%比例,安排到訓練週期當中呢?
有幾種可能用法:
1.由訓練日做切割:假使從比賽日往前推算,扣除休息日之後還有100個訓練日,則當中75天會由各種不同模式的持續跑組成,專注在最大化有氧適應、10天進行中高強度間歇、15天進行最高強度間歇,當然這25天的間歇不是一口氣完成,而是平均分配到週訓練日當中。
2.由訓練餐做切割:假使一週訓練5天,每天2餐,可練習日為100天,共有200個訓練餐,其中150餐會由會由各種不同模式的持續跑組成,20餐進行進行中高強度間歇、30餐進行最高強度間歇。
3.由小週期訓練量做切割:如果小週期訓練量是100公里,則當中75K是低強度練習,10K中強度間歇、15K高強度間歇。
第三種安排方式,隨著小週期訓練量的提高,中高強度間歇的訓練總量會提高到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步,因此需要交給對週期安排相當有經驗的教練來使用,因為各項訓練之間的休息、恢復,甚至加入肌力訓練之後,會使週期安排變得相當困難。而第一種第二種安排方式相對簡單許多,即使加入肌力訓練也不會使安排變得太過複雜。
必須強調一點,這個概念與比例並非捏造的,而是研究結果與實際案例結合的建議,不管是馬拉松、腳踏車、划船…等許多的精英耐力型選手都是以類似的比例進行訓練,神奇的是Altis教練也說他從Mo Farah的教練身上得知Mo Farah的訓練大概也是這樣的分配,而前女子全馬紀錄保持人Paula Radcliffe也是以差不多的形式進行長期訓練。
因為文章又過長了,快速總結一下...
1.世界級耐力型選手,較多時候是以“關鍵速度”進行長時間跑動,因為他們有著驚人的最大攝氧量以及高度的“跑步經濟性”,因此他們的低強度持續跑很可能是普通人的中高強度間歇,Paula Radcliffe的日常持續跑訓練強度只有她馬拉松最佳的85%~95%配速,約5m/s~4.5m/s。
2.練習長時間以“關鍵速度“進行有氧工作,才能讓身體轉而透過脂肪氧化當作供能途徑,也因爲減少乳酸系統的參與,體內乳酸堆積量會變得極低,隨著長期發展能夠使身體以更高比例的最大攝氧量強度跑動。
3.過早使用高強度間歇,雖然對無氧閾值有正向推移效果,但可能不符合耐力型項目需要的長時間有氧供能模式,反而加強乳酸系統佔據主要供能來源,加上前面討論過的各種條件,應該僅使用最低劑量的高強度訓練去產生最大正向效果,而非過度使用它去產生負面效果。
4.野外跑、持續跑、間歇跑都跑在乳酸區間可能是許多長跑選手成績無法突破的原因,而大量中等強度的練習是效果最差的訓練方式(Altis教練也提過相同觀點)。
5.即使是世界級耐力選手,每週都有1~3次正規肌力訓練。
6.在如此大量比例的有氧訓練計畫當中,如何讓原本已經所剩無幾的速度能力得到適當的關注不容忽視。
7.從%HRmax跟%VO2max換算公式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以同樣的速度一起跑,勢必對其中某些人來說輕鬆,而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過快。
8.教練or培訓人員,應該要有完整的訓練、成績、各項素質紀錄,長期下來才有根源可以追蹤,以便進行調整、檢討。
9.過早開始專項化訓練=葬送未來。
P.S.本次結論保留關鍵速度以及跑步經濟性,留做以後有機會再討論。
最大攝氧量48 在 阿康嚼舌根GOODSKA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Apple Watch Series 6 / 5 / 4 的心電圖終於在台灣開放了!但除了心電圖App以外還有更多健康類的功能可以用包含心適能與最大攝氧量,別忘了去開啟囉!
Pelican 超舒適透氣抗臭錶帶連結 (黑、綠、紫):
44mm / 42mm:https://pse.is/3a3x7s
40mm / 38mm:https://pse.is/39972u
『Apple Watch 6 購買前必看三部影片』:
Apple Watch Series 6 開箱:https://youtu.be/ApgSz5Owx98
完整分析 Series 6, 5, 4, 3, SE 各代差異:https://youtu.be/HmuYJbsKDHA
買Apple Watch 前 TOP 6 最常見問題 GPS 無線網路版:https://youtu.be/-9gtT4q1u4s
Apple Watch 生活應用心得:https://youtu.be/rCzo4e8IOfg
iPhone 12 Pro Max / 12 Mini 開箱!電量、夜拍、尺寸實測:https://youtu.be/6ZiUBCA8VWE
iPhone 12 / 12 Pro正式開箱影片:https://youtu.be/MSd41QWPE0o
上一部影片 iPhone 12 4支要怎麼選?值得買嗎?哪支最划算?:https://youtu.be/7OKIO3HLRf8
iPhone 12 Pro Max 一週心得:https://youtu.be/DSDz4TrTJyk
iPhone 12 / 12 Pro 一週心得:https://youtu.be/RZ_qJ6I5DU8
iPhone 12 Mini 一週心得:https://youtu.be/L7239A3yb7o
贊助阿康讓頻道變得更好: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Q7s6G50qzqgDbQB6qKDDw/join
各種系列清單:
阿康Apple Watch 錶帶開箱介紹:https://reurl.cc/ex5Rej
阿康Apple Watch 必裝Apps:https://reurl.cc/Wd465Z
阿康Apple Watch 保護殼&錶帶開箱全系列:https://reurl.cc/qdD7Qg
阿康iPhone保護殼開箱系列:https://reurl.cc/xZD5n1
所有全部影片開箱系列:https://reurl.cc/pdDlOa
阿康食記 & 生活 Vlog:https://reurl.cc/d0rN68
阿康IG:https://instagram.com/goodskang
按讚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oodskang/
拍攝器材:Sony a6400 + SEL18135, iPhone 12 Pro / iPhone 12 / iPhone 11 Pro, 智雲Smooth 4, GoPro Max
收音設備:鐵三角 audio-technica AT9934, RODE Wireless Go, RODE VideoMicro, iPhone 12 Pro Max / iPhone 12 / iPhone 11 Pro 和 GoPro Max 內建
剪輯軟體:Final Cut Pro X
片內素材:Pexels (若有非我實拍)
背景音樂:Epidemicsound, https://www.epidemicsound.com/
合作邀約請寄:goodskang@gmail.com
或是到FB, IG私訊都可以囉!
影片企劃:阿康 Kang
影片攝影:阿康 Kang
後製剪輯:阿康 Kang
版權聲明:此影片若有其餘用採用素材,皆以幫助素材擁有者推廣為主,若有採用都會在影片敘述標注讓觀眾知道出處與來源,若版權擁有者對於附註或是其餘想法問題,還請讓我知道
Content / Right:All Material / Section / Pictures / in this video is 100% in order to help the source owners gain more exposure, all reference / credit is obviously attached in the description for viewers, any content that may be right-violated or unclear please feel free to let me know.
#AppleWatch心電圖 #AppleWatchECG #AppleWatchSeries6 #AppleWatchApp #AppleWatch6功能 #AppleWatch心適能 #AppleWatch最大攝氧量 #AppleWatchSE #AppleWatch6 #AppleWatch血氧 #Pelican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