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杰論|餐桌上的禁忌話題🙊: 讓優雅的法國人皺起眉頭的「工時爭議」🇫🇷】
朋友們,如果在咖啡店和朋友聊天,哪些議題,是你會比較避免討論的呢?🤔
我有觀察到,在台灣,兩岸議題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如果是跟不熟的朋友聊天,大家可能不太會輕易提起這個話題。
我覺得這是因為,兩岸議題,把一個社會切成兩個完全相對的陣營,這是一個讓台灣人傷感情的話題,可能上一秒還在輕聲細語、愉悅的交談,下一秒馬上因為意識形態不同而大吵。不過這種情景,似乎只會發生在討論兩岸議題的時候,台灣人討論其他議題的時候,似乎比較理性溫和。
比較起來,對於法國人來說,他們無法冷靜討論的社會議題,就是「工時爭議」。我在瑞士法語區長大,家裡都會看法國媒體,對於法國的事實與政治一點都不陌生。不過,有時候會覺得很好奇。我們平常在瑞士關心的議題,跟法國媒體上電視吵架的政治人物、名嘴,怎麼差這麼多呢?
我們家比較特別,因為我的繼父是法國人,他來瑞士之前在法國一段時候有加入政黨,想要從政,所以我們家還蠻關注法國的,天天會聊到法國政治問題。
我上國中的時候,週三下午學校沒有課,可以回家吃飯,會邊吃飯邊看電視。週三法國 France 3 會直播「問政府問題」« les questions au gouvernment »(直播法國的國會質詢法國政府,他們的口才都很好,很有戲劇性,非常精彩)我記得他們吵得很兇的一個議題,就是工時 !
11、12歲的我,問我的法國爸爸:「那些人為什麼要那麼生氣?」我爸就回我一句:「法國人是一個很特別民族,他們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認為只要工作少國家就會好的民族!」(我爸講話很法式,都講反話,很酸很諷刺)
他說完這一句就生氣了,把電視關掉。我那一刻就隱約發現,法國人對於「工時」是相當敏感的。
朋友們,你可以先猜一下,法國一週法定工時是多少個小時呢?在1998年及2002年,法國政府分階段推出勞動改革「降低工時法案」« Les lois Aubry de réduction du temps du travail »,將法定工時從每週39小時,降到每週35小時,並從2002年陸續開始實施。
當時的總統是席哈克(Jacques Chirac),但法國政府「左右共治」,法國國會多數黨不是右派共和黨,而是左派社會黨,所以這其實是左派總理喬斯班(Lionel Joseplin)推出的法律。
這個制度被稱為「35小時」 « les 35 heures »,至今已經實施20年了,但是,這20年來,爭議從來沒有停止!加長工時或縮減工時,這兩件事的背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識形態,而且他們都用不同的數據來討論自己的立場。不用說普通的法國人,就連法國的學者、專家,碰到這個議題也往往會愈吵愈大聲 😓
👉🏽這二十年來讓法國社會兩極化的議題,使馬克宏飽受批評
今年6月14日,法國總統馬克宏,針對法國「解封」發表談話,表示將會用五千億歐元(相當於台幣16.6兆)來刺激經濟。媒體質問他:「國債都累積這麼多了,這次的錢要從哪裡出?」馬克宏首先回答:「絕對不會提高稅率」(因為法國的稅率在全世界數一數二高,甚至已經超過瑞典跟丹麥了![註1]),接著他說:「人們將必須要工作更多、生產更多」« travailler et produire davantage »。
這句話似乎是指:法國人要花更多時間工作。
這觸動了法國人心中那條不能被跨越的線 ——工時問題!
於是,法國媒體跟政治人物開始批評,認為馬克宏之前為了拉攏左右派的選民,好像沒有明確的政治意識形態,現在看來根本是個右派!6月16號法國左派媒體「解放報」« Libération » 還用一張馬克宏的合成照片作為封面,把他的臉跟前總統薩科奇(Nicolas Sarkozy)的臉合在一起。
這是為了嘲諷馬克宏充滿爭議的發言,因為薩科奇競選法國總統時,他的競選口號是:「為了賺更多錢,人民要工作更多」 « travailler plus pour gagner plus »,而現在馬克宏似乎有意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人民的工時,所以才被影射跟薩科奇是同樣的人。
在一陣混亂的討論中,也有政府官員出來澄清,說總統指的是:「法國要有更多工作機會,以減少失業率」,這個說法並沒有讓那些左派媒體安靜下來,媒體進一步譴責馬克宏,有意放寬對於工作條件的限制 « libéraliser le marché du travail »。
👉🏽「工作像一塊大餅,工時愈短失業率愈低」?
其實,法國從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逐漸面臨到嚴重的失業問題。這30年來法國的平均失業率高達9%,從1983年以來從未低於7%[註2]。
法國一直面臨嚴重的「結構性失業」« le chômage structurel »,所以政府就想出了幾個辦法出來。其中一個是前面提到的「35小時」法定工時,再加上「加班費」的強制規定:如果一週上班超出35小時,就算加班,加班8小時以內,雇主要多付25%的加班費,如果超過8小時,這筆加班費會高達50%。這項規定適用於大部分行業,不過有某些行業屬於例外,可以自己調整加班費、工時。
當時法國國會左派多數議員 « la majorité » 認為:這樣的法律會鼓勵雇主多聘僱一些員工。他們把工作想成是一塊大餅,只要把工時縮短、把加班費提高,企業就會需要更多人手來工作,因而製造出更多的工作機會。當時用這樣的方式解釋,多數法國人也買單。
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這個做法無助於解決失業率的問題。
反對這項政策的人說,法國政府當時的做法,是針對現有的工作機會去做「分配」,而不是「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反對者認為,工作並不是一塊大餅!用「分配」工作的做法,不符合市場機制,也無法解決失業率的問題。
反對者認為:如果工時減少,勞工薪水就會跟著減少➡️消費者拿到的薪水變少,就會減少開銷➡️消費力減少,企業的利潤也減少➡️企業開始縮減開銷,裁減員工➡️有人失業➡️消費力減少➡️更多人失業...
從他們的角度來看,「35小時」是一個惡性循環,只會讓失業問題惡化,並拖垮法國經濟!
👉🏽戴上放大鏡來看看,「35小時」到底是蜜糖還是毒藥?
事實上,很多法國人支持「35小時」,即使它在經濟上的效益有爭議,不過法國人的工時因此減少了17%[註3],能夠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這項法律在這方面有顯著的成果。2019年有個調查顯示,多數法國人「反對」 Macron 去年提過的「工作更多」« travailler plus » [註4],這表示多數的法國勞工,對「工時短」這件事很滿意。
除了法國老百姓之外,左派的人也很支持「35小時」,如同上面所提到的,他們深信「縮短工時,可以帶來工作機會」。從數字上來看,「35小時」的效果卻不如預期。
原本,法國政府預期,「35小時」的法定工時,可以在3年內帶來70萬份工作機會,但最終的統計數字只有35萬[註5]。2000年到2003年這段期間,全球的景氣原本就很好,所以35萬份新工作機會,其實不算多,所以有人懷疑,工作機會的增加根本不是「35小時」的功勞。
也有人認為,法國的勞動法改革,導致企業很難賺錢,許多雇主看到德國不斷放寬勞工規範,就把工廠外移到隔壁國家去了[註5]!法國本土產業,也因為人才不足,而長期面臨「缺乏競爭力」的嚴重問題。
講完經濟表現,再來看看勞工的工作狀況。
法國人的工時真的只有「35小時」嗎?根據統計,法國人加班是常態,平均工時長達39小時[註5]!這代表,老闆不會因為這項規定,而去多找幾個人來上班,反而願意讓員工加班,支付他們政府規定的加班費!這個現象部分也是上一段提到的「人才短缺」、「缺乏競爭力」的問題造成的。
也就是因為實際工時不符合35小時的規定,支持「35小時」的人認為,這個法律沒有確實落實,必須祭出更嚴格的法律(減少法律漏洞、提升加班費、再次減少工時)。
甚至,2007年前總統薩科奇開始「鼓勵加班」,取消原本規定的加班費所得稅和社會分攤金,導致「35小時」法定工時似乎完全沒有達到原本預期的目標,法國失業率仍然很高。
法文有一個單字 :« détricoter une loi »(把一個訂好的法律「拆掉」),意思是,讓法律有愈來愈多的漏洞,而且漏洞愈來愈大,導致該法律失去效果。這個做法經常是因為民意,政府不想要把法律撤回,所以只能用 « détricoter » 的方式。支持法定工時35小時的人,認為右派政黨再執政的話,就會想要放寬35小時的限制 « détricoter les 35 heures »。所以這一次 Macron 說要工作更多 « travailler davantage » 讓他們火大了。
1998年的「35小時」是個大失敗,這點大家都認同。不過左右派的人對於背後的原因,有不同的想法。右派認為這條法律減緩了整體經濟的發展;左派認為,這個法律後來出現太多漏洞,有心者可以用不同方法規避,因此失去了法律原本的意義,也無法起作用。所以工時議題一直有很大的爭議。
既然支持者跟反對者都沒有很滿意現狀,為什麼沒有人實際出來,改掉這個政策呢?大家猜得到為什麼嗎?
每次只要有人主張要增加法定工時,法國人就動員大罷工,想辦法阻止政府!
政府顧忌民意,所以就不太敢提。
👉🏽工作太多,人生就是黑白的?這個心態造成了工時改革的困難?
最後,法國人對「工時」為什麼這麼敏感呢?
第一個原因是,法國人認為「低工時」是他們既有的權利,這項權利是他們長期抗爭換來的,是人民的爭取的「社會福利權益」 « les acquis sociaux »,所以政府不能動「35小時」法定工時的規定,這已經成為法國人的象徵了。因此一遇到工時的討論,有些人就不分青紅皂白的開始吵架、開始罷工(比方說,馬克宏2016年起草工作法 « la loi travail El Khomri » 之後,法國社會出現謠傳,以為政府要廢除「35小時」的規定,這個傳聞就引起了許多大罷工[註6])。
但大家應該看得出來,「35小時」的工時規定,主要是來自1998年的改革,目的在於解決失業率的問題,而不完全屬於人民抗爭的結果。所以還有第二個原因:法國人民對「工作」的觀感。
推行「35小時」改革的過程中,法國政府曾經向人民保證:「工作得少,生活品質就會好,失業的人也會變少。」以我個人來說,我會擔心這樣的思考方式,長期下來,有可能造成法國人對「工作」這個字浮現一些負面的看法。
朋友們喜歡自己的工作嗎?對於自己目前的工時滿意嗎?現在看著這篇文章的你,這禮拜需不需要加班呢?
歡迎在下方分享台灣的工作環境或是工時規定,讓我們一起討論🤗
圖片來源:
6月16日解放報 « Libération » 封面圖片
TRAVAILLER PLUS (要工作更多)
MACRON DECONFINE SARKOZY(馬克宏的「薩科奇魂」出現了)
#杰宇的法文邂逅
#有意思杰論
#工時爭議
#勞工權益
參考資料:
註1:https://www.bfmtv.com/economie/impots-et-taxes-la-france-toujours-championne-d-europe-de-la-fiscalite_AN-201910300047.html
註2:www.lefigaro.fr › Scan Eco › Eco-graphie
註3:https://www.lefigaro.fr/conjoncture/35-heures-les-reponses-aux-dix-questions-que-se-posent-les-francais-20200130
註4:https://www.20minutes.fr/politique/2501439-20190421-sondage-plus-moitie-francais-opposes-fait-travailler-plus
註5:https://sfrpresse.sfr.fr/article/669cdff9-d95a-4b3c-967e-f3b868545d90
註6:https://www.capital.fr/economie-politique/reforme-du-travail-ou-en-est-on-de-la-tres-controversee-loi-el-khomri-1111556
「有意義的法文單字」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發問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語言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有意義的法文單字的推薦與評價,DCARD、PTT、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有意義的法文單字的推薦與評價,DCARD、PTT、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有意義的法文單字的推薦與評價,DCARD、PTT、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Siaran 杰宇的法文邂逅 的評價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法文唯美單字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法文唯美單字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法文檢定: 法文常用1000 單字第一部001~200 - 比恩語文 的評價
- 關於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學法文】最難發音的法文名字: 你唸對了嗎?Les ... - YouTube 的評價
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意思的杰論|「窮人永遠只能是窮人!?從「富二代」到「富二十代」的故事 😱】
「階級」的概念在「台灣」跟「法國」有多明顯?過去在歐洲,我常常觀察到社會階級的問題,來到台灣後,發現台灣跟歐洲的社會很不一樣,所以想透過這篇文章多了解一下台灣的狀況。
目前,我覺得在台灣,好像不存在明顯的社會階級。不過,有個台灣朋友告訴我,如果硬要說的話,政治世家、醫師世家身份會比較顯赫。
在比較傳統的年代,家長會鼓勵女孩子長大以後,找醫師結婚,因為「醫師娘」是一個人人羨慕的身份。
之前,和台中姐姐一起看台灣的八點檔,也常常會看到類似的片段。兩個人的社會階級差得太大,常常在婚姻上出現「門不當戶不對」的爭執,而且可能「硬生生遭家長拆散」😅
「社會階級」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歐洲。我曾經看過一份十幾年前,《 經濟學人》所做的一項調查:歐洲在500年前的有錢人家,跟今日的有錢人家是差不多的一群人,顯示出歐洲的階級流動程度很低!
我覺得社會階級的流動是一件重要的事。就算家裡很窮,因為這個社會給你平等的機會,未來也能出頭天;家裡雖然有錢,自己仍然要很努力,才能獲得名聲與權力。這是一個健康的社會該有的樣子。
以外國人的角度,我看不出來台灣有階級,不過,法國是一個很明顯有階級的國家。不只是從人的穿著、住的地方等,也可以從很多其他方面來判斷一個人的階級。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法國的狀況,下面會分成三個歷史、教育、語言三個部分來討論。請大家跟我一起來看看台灣跟法國有哪些差異吧!
👉 過去的法國社會把人民劃分成不同身份_這一段歷史居然延續到今天?😨
在法國,有兩種人的身份被視為與「普通人」有天壤之別,我想熟悉法國的朋友應該馬上就猜到了:第一種是貴族的後代,第二種是資產階級世家。
大家可能會疑惑,這些人應該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就消失了呀?其實他們還是存在!只是現在已經沒有法律上或制度上的「地位」。根據統計,法國今日有15萬人、3000個家庭,屬於貴族後代,這些家庭被稱為 « Les familles aristocratiques »,佔法國人口的0.2%。
有時候只聽一個人的「姓氏」,就會知道這個人是不是貴族的後代、身份高不高貴、「是從哪一個地區來的」。許多貴族會於名字後冠上封地名,並在名字與領地名中間加上助詞 « de »,代表他的地主身份,也彰顯跟農民之間的身份差異。比方說,法國家樂福集團有一位董事叫 Amaury de Sèze,同時是法國多家跨國企業的首席執行長、董事會成員,家族裡有許多祖先都是法國的政治家。
法國一直以來都有嚴重的城鄉差距、資源不足的問題。這其實有點像台灣的狀況,可能你是台北人,就會被認為有比較高的社經地位。在法國,如果你的「姓氏」明顯來自偏鄉地區,你就有可能會因為社會上的眼光,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貴族」跟「資產階級」在法國受到比較好的待遇,也有比較多的資源,舉例來說,法國政府裡大部分的官員都是屬於這兩種社會階級:在2017年國會大選後,有76%的新任國會議員都是法國的知識份子、企業的管理階級;而馬克宏的政府中,32名部長級官員之中,就有15位是百萬富翁,被人稱為「富人政府」« Le gouvernement des riches »。這常常是法國人批評的問題!
在當代法國社會,還是存在所謂「階級鬥爭」的現象。每個政黨有特別依賴某一種階級。勞工階級是之前左派政黨的票倉,資產階級是右派政黨的票倉等。這也是為什麼,法國社會階級的差異到現在都還是無法被撼動。
👉 從教育上就註定的社會階級 一 幾乎跟台灣相反的法國菁英學校😥
我覺得台灣的公立學校跟私立學校,平均下來的表現都很好。台灣最有名的台灣大學,雖然是公立學校,但是它擁有的資源最多,學術表現也很優秀。在台灣,為了取得較好的教育資源,不一定要付出很高昂的學費去唸書。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如果我們來看看台灣的「教育」有沒有被社會階級影響,我覺得可能還是上面提到的,「城鄉差距」的問題。曾經在台灣媒體上看到一份資料報導,有一位台大教授的研究顯示:就讀台大的學生,大約50%都是台北市民跟新北市民,其中住在大安區的學生最多;而且台大學生的平均家庭所得,也比全國平均高出1.15倍。我覺得這其中的差異,很讓人深思🤔
那麼法國呢?
法國反而是私立學校資源非常多,最有競爭力的學位大多來自「大學校」« Grandes Écoles »,像是巴黎高等商學院« HEC Paris »。這些「大學校」的預備學校幾乎都是私立的,而且非常競爭。一般學生在高中或大學畢業後,要經歷兩年艱辛的入學準備班 « Prépa »,再通過大學入學競考« Concours »,最後,費盡千辛萬苦取得入學資格,還要支付4000~15000歐元的學費,大約是13.2萬~49.7萬台幣😱
大家應該可以想像,這些「備考」的準備已經花掉一個家庭的許多資源,更不用說每年要繳納超級貴的學費了。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就讀不起這些私立學校,但如果不是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就得不到那些超級好的工作機會,因此法國的教育制度,強化了法國的「階級複製」問題。
比方說「巴黎綜合理工學校」平均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法國高階管理階層的家庭,卻只有1%的學生家長是工人。與此同時,工人階級的學子,能夠進到入學準備班的比例也非常的少。也就是說,「大學校」的複雜制度,一層一層都在篩選出,來自菁英家庭的學生。
除了上面列舉的幾個「大學校」之外,「國家行政學院」« L'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L’ENA » 的制度也常常被法國人拿來討論。國家行政學院訓練法國的高級文官或者行政法院法官,是負責培養法國高官 « Les hauts fonctionnaires » 的殿堂。這些高官擁有很大的權利,卻都是由國家行政學院培養出來的人。國家行政學院的入學門檻非常非常高,能夠入學的人大多都是同一個社會階層的人,不僅無法真切了解平民百姓的生活,而且使用他們「同溫層」的單一思想,管理國家、協助執政,因此國家行政學院常常被批評為「文官機器」。前一陣子,有不少人主張應該要廢除這個學校,因為國家行政學院製造出一個「行政貴族階級」,而且能夠進入該學院就讀的人,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社經地位,而導致「階級複製」的問題。
反觀,法國公立大學的費用每年往往只有200~300歐,稱為「註冊費」。也就是說,這些學校幾乎是免費的,只需要付出一些基本的費用,就能就讀。這跟台灣的公立大學有點像,但是,法國的公立大學不像私立學校有那麼多的資源,而且也有城鄉差距的問題。
所以,就教育面來說,我認為法國的階級差異比台灣明顯很多!
👉 一開口就知有沒有 一 法文的使用居然有這麼多種!?
法國人在不同場合下,會使用不同的法文,這被稱作 « Les registres de langue »,把法語分成好幾個不同的等級,包括典雅用語 « Le langage soutenu »,標準法語 « Le langage courant »,通俗法語« Le langage familier »,還有年輕人用的俚語 « L‘argot »、顛倒語« Le verlan » 以及其他外來語等等。
很多台灣人雖然法文很厲害,到了法國卻無法溝通,就是因為他們的語言有太多不同用法,尤其是流行用語,常常會有新的字出現。不過,在法文的外來語中,有一個現象,就是許多從阿拉伯文來的外來語,都是貶義詞 ⚠。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的外來語給大家看,前面放的是一般大家會學到的法文,冒號後面的是外來語:
- le village (村莊):le bled(阿拉伯文的村莊,在法文變成偏僻,落後的村莊)
- le chien (狗):le clebs(阿拉伯文的狗,在法文變成很兇的狗,死狗的意思)
- l'argent(錢):le flouze (阿拉伯文的錢)
- aimer (喜歡):kiffer(阿拉伯文裡面的「樂趣」唸kif,我們再把他法文化,加上 -er)
這些字雖然有貶義,不過現在也有些年輕族群喜歡使用,例如 kiffer 這個字非常常用。不過,上流社會的人會看不起這些單字,似乎只有中產階級會接納阿拉伯人的外來語。一般如果說話都是用外來語或是俚語,可能會讓人覺得他是在街頭長大的,社會觀感認為這種社會階級比較低。
所以,在法國,光是聽一個人說話,就能聽出他是什麼樣的「家世」,生活在什麼樣的地方。如果他說話用 « le langage soutenu »,可能他的「身份不俗」,或是年紀比較大。
語言跟社會階級的這種關聯性,其實在台灣好像也存在。我的台灣朋友幾乎都是說中文,很多年輕朋友都已經不會說客家語、台語、原住民語了。比方說,台語會讓我們聯想到比較傳統的行業,在搭計程車時,我的朋友常常會自動使用台語,跟司機哈拉聊天。
👉 你覺得台灣在哪裡看得出明顯的社會階級呢?
我自己覺得,在台灣光是用聽的、看的,很難判斷一個人的背景,但是法國人一開口就很明顯。所以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階級,在各方面來說,都沒有法國那麼嚴重,台灣是一個很開放又有流動性的社會!大家覺得呢?
台灣人的身份有哪些明顯的差異呢?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跟我分享討論🤗
#杰宇的法文邂逅
#有意思的杰論
#社會階級
#法國
#台灣
研究數據參考資料:
https://www.monde-diplomatique.fr/2019/02/PINCON/59561
https://www.comptazine.fr/post/cout-des-grandes-ecoles
https://www.lexpress.fr/styles/familles-royales/le-vrai-pouvoir-des-aristos_1653341.html
http://homepage.ntu.edu.tw/~luohm/NTU.pdf
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意思的杰論 |熱愛辯論的法國人,遇到「種族歧視」的話題,會有什麼態度呢?一看到Racisme這個字雞皮疙瘩就起來了!】
朋友們是否有聽過在法國生活的亞洲人,被欺負的狀況呢?比較常發生的是被偷、被搶。但是有時候,可能因為不會說法文,或是外貌、文化的差異,而受到粗魯不禮貌的差別待遇。這時候台灣人的社群,或許開始會討論法國人是否有對亞裔「種族歧視」🤔
你或許會很驚訝:在法國,以及一些西歐國家,「種族歧視」是相當敏感的話題,政治人物遇到這類的議題,通常都會模糊帶過,或避而不談。歐洲國家過去在非洲有許多殖民地,因此如今的西歐,生活著許多非裔與阿拉伯裔的移民,移民的第二代也成為了正式的公民。然而,非洲人和阿拉伯人在多元社會中面臨歧視的問題,法國卻缺少對於「種族歧視」的討論。
最近一個月來,美國的社會運動 #Black_lives_matter,讓不少國家也跟著加入聲援和遊行。因為抗議「佛洛伊德之死」,大家開始討論「反種族歧視」與「反警察暴力」的議題,而在法國也出現不少風波。但是法國人比較難討論這個議題,因為「白人特權」« Le privilège blanc » 的概念在法國具有高度爭議性,法國人也不喜歡「種族」這個字。
(小補充:「白人特權」指的是在一個社會中,白人在制度上享有比較完整的權利,在法律上比較吃香,並隱隱約約可以受到比較優越的待遇,而這些權力是非白人的族群享受不到的。最近因為一位非裔美國人被警察殺死,引發種族歧視的爭議,「白人特權」這個概念備受討論)
許多法國人反對使用「白人特權」這個字,因為他們覺得只有「有產階級對於平民」有「特權」« des privilèges »,「白人相對於有色人種」則不是法國社會主要的分裂。也就是說,法國人認為「特權」這個字不適合放進「種族」的議題去討論。我認為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舊制度 « L'Ancien Régime » 區分封建社會中國王、貴族與平民的社會地位,還有法國大革命、二戰時期的種族隔離、當代法國極右派的政治操作等等因素,下面分別來跟大家一一分享。
¶ 主張人人平等的法國人,竟然也會逃避種族歧視議題!?
法國大革命後,法國人推崇「共和普遍主義」« L'universalisme républicain »,強調消除封建貴族與平民老百姓之間的社會階級差異,主張人與人平等。法國偏向使用「社會階級」來解釋「特權」,也就是說,「國王、封建貴族」擁有土地、資源、金錢,享有「平民百姓」所沒有的權力與自由,因此,「君主與貴族」和當代社會的「資產階級」才是法國人看到「特權」這兩個字會想到的人。
法國人聊到「歧視」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是「階級鬥爭」這四個字,而不會想到「種族、族裔、宗教」等等因素帶來的差異,這跟美國很不一樣,也是法國人比較難討論這個議題的原因。
1960年代,法國人以「共和普遍主義」的精神,推行「反種族歧視主義」« L’antiracisme politique »。他們認為種族歧視的根源來自於「種族」與「族裔」的概念,只要透過種族來把人類分成不同群體,這個作法就已經是一種歧視了。所以法國人當時想「否認」有種族這個概念,希望可以讓種族歧視自然而然地消失。
除此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在法國扶植的維琪政府,幫助希特勒迫害猶太人。他們不但記錄法國猶太人的資訊,還有數以萬計的法國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這段歷史,是法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痛,也因為這段歷史記憶太過沈重,法國人一提到「種族歧視」,就會開始產生雞皮疙瘩。
「共和普遍主義」的政治文化,加上二戰迫害猶太人的歷史記憶,導致法國人迴避討論種族議題,法律也規定不得統計國內不同種族的人口。舉例來講,在2015年,有一位極右派政黨的市長,公布他們城市的學校裡,有超過60%的小孩信仰伊斯蘭教,這件事在當時轟動了全國。最主要的原因,是法國法律禁止蒐集「種族數據」« les statistiques éthniques » 。因為這會讓大家會回想到,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要求法國人紀錄哪些小孩是猶太人的往事。
但是值得討論的是,如果政府不去統計有關種族的資訊,就沒有辦法看到哪些地區的非裔比較多、哪些地區的資源比較少,沒有辦法看到不同種族得到的資源,是不是有明顯的差異?如果不能用科學的方式,去分析這樣的問題存不存在,問題將不被看到,也就更不會受到重視。
2013年5月,前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成功將 « race » 這個單字從法國憲法、官方文件、法律條文中移除。這曾是他的總統競選政見,也回應到前幾段提到的「反種族歧視主義」。歐蘭德認為,只要否認「種族」的概念,加上「政治正確」的學校教育,種族歧視就會隨之消失!
有些法國人認為不去討論,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有名的法國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曾說過:「錯誤的命名,會徒增世界的不幸。」« Mal nommer un objet, c'est ajouter au malheur de ce monde. »
¶ 「種族議題」,居然反而讓法國極右派政黨拿到好多選票!?
相反的,美國從開國以來,很常在政治議題中納入種族隔離、少數族群受歧視的議題,與法國對「種族議題」的重視程度簡直是天高地遠。法國強調社會的差異來自於「社會階級分化」,而非「種族」。但是,自1950年代,甚至更早開始,大量的移民從非洲、法國殖民地湧向法國,如今的法國毫無疑問是一個多文化、多種族的社會。
到了近代,法國的極右派政治人物,開始操作起種族議題。極右派的政黨:國民聯盟« Le Rassemblement national » 常常強調「二代法國人(深膚色)」和其他白人的區別,營造出自己站在「弱勢白人勞工」的陣線上,以贏取他們的選票。近幾十年來,因為許多工廠外移,法國許多勞工(其實不只白人)找不到工作,造成極高的失業率。「國民聯盟」的政治人物告訴這些失業的白人藍領階級,是因為法國出現很多移民,「搶了他們的飯碗」,才害他們又窮又沒工作,這番說法讓法國社會出現了許多種族歧視與社會對立。
「國民聯盟」還強調,法國會有這麼多深膚色的人,是因為執政黨故意引進很多移民,對移民很好,讓他們全家都搬來法國,藉此收買他們,想要拿到他們的選票,這樣的陰謀論被稱為「大替代」« Le grand remplacement »。
「大替代」理論主張,法國社會的白人主流人口,在未來,將被非洲移民以高移入率與高生育率取代。也就是說:法國以後多數人都會是深膚色、信仰伊斯蘭化,白人反而會變成少數族群。「國民聯盟」向他的選民主張,這是法國的執政黨爭取移民選票的政治手段,因此,大家要反移民,把移民趕回他們的國家。
極右派政黨「國民聯盟」透過「大替代」理論,解釋為何法國不論左右派執政,皆對移民採取寬宏的政策,用意在於分立「有工作的移民」與「失業的白人弱勢勞工」,白人覺得自己被移民搶工作,就會支持「國民聯盟」,成為極右派的票倉!
¶ 為什麼,法國的政治人物不認為有「白人特權」的存在呢?!
法國的政治人物不喜歡提到「白人特權」這個概念,也是因為害怕討論「白人特權」,會被「國民聯盟」利用,導致「種族鬥爭」的出現。法國的溫和政黨(不論左派右派)以及主流媒體,都不太認同「白人特權」的概念,他們認為,弱勢人民的貧困,應該要用「經濟」來解釋,而不是「種族」。
法國的主流政黨也害怕,一旦開始討論「種族歧視」,就會被「國民聯盟」抹黑。比方說,社會黨的政治人物,如果公開提出非裔與阿拉伯裔在法國受到歧視,那「國民聯盟」可能會跟他們的白人選民說 :「你們看,那些政黨只關心深膚色的二代法國人,你們貧窮白人受了這麼多苦,還要被其他政黨責怪,說你們都在歧視非裔和阿拉伯裔的移民!」
儘管法國的主流政黨,包括社會黨、共和黨、執政黨「共和國前進」的政治人物,都不願意討論法國的種族歧視問題,但在法國,種族議題確實受到了政治操作。如果因為害怕被抹黑,而不敢討論「種族歧視」,其實是很荒謬的,因為調查研究明顯指出,法國存在著歧視問題。
舉一個例子,法國人權保護官署 « Défenseur des droits » 在2017年做出一項調查,發現非裔與阿拉伯裔人口在路上被臨檢的次數,竟然是白人被臨檢的20倍!他們在找工作、找房子、申請社會福利的過程中,也比白人更常受挫。這些數據資料顯示出美國常討論的「系統性歧視」« La discrimination systématique »,的確存在於法國社會。
也因此,有一些法國人認為,法國社會忽略種族議題的討論,會讓種族歧視更加惡化。我也認為,既然這個問題已經被極右派操作,造成社會分裂,就應該要重視它。法國中間政黨只用「經濟」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異,很不現實,也沒有站在移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背後的原因。
¶ 小反思台灣跟法國的異同
最後,法國人否認階級的差異與種族有關,不願意討論種族歧視的議題,那大家覺得台灣存在這個問題嗎?
作為白人,我在台灣常常被稱讚中文說得很好,受到熱情的招呼,但是我身旁的印尼朋友,在整個交談過程中只被問過一句「你是來台灣照顧阿嬤阿公的嗎?」
我也有觀察到,就像法國一樣,台灣的經濟發展,很倚賴外籍移工的貢獻,新住民的人口也愈來愈高。在去年,總統競選的過程中,參選人談到台灣人才流失的問題,說出一句「鳳凰都飛走了,進來一大堆雞」,而這似乎暗指外籍移工為「雞」。新聞連續播報了這個話題好幾天,很多網友跳出來說這只是個人歧視言論,解釋台灣是個多元、包容、友善的社會,不會歧視移工與新住民。
大家覺得種族歧視的議題應該被討論嗎?對於法國的狀況或是全球的反歧視運動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言跟我分享討論😊
#杰宇的法文邂逅
#有意思的杰論
#談種族
#法國
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Siaran 杰宇的法文邂逅 的推薦與評價
【每日一杰課|單字篇】 今天我們的「超難翻譯」的法文單字繼續進行到« retrouvailles »。 ... 比英文的「discovery」更有意義,它也可以表達:最初的想法或發明。 ... <看更多>
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法文唯美單字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最美的法文單字:全世界最美的5個英文單字-ET,這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全... 除了唸起來好聽,還有文字本身想傳達的法文唯美單字,#發問有意義的法文 . ... <看更多>
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在 發問有意義的法文單字- 語言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 在選單詞上遇到一些困難,因為較為常見的forever love 之類詞語沒有那麼喜歡就在網路上找了一些有意義的單詞,目- 法文,單字,英語,語言,法語.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