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eon隨緣家書📖】創刊於1957年、香港連續出版歷史最悠久的老牌雜誌《春秋》宣佈停刊,原來已經有64年歷史。我有緣認識這批老人家,很感謝他們對香港歷史的貢獻。《春秋》創刊時,主要刊登大陸流亡政客、昔日政要、地方軍閥等的回憶文章,非常有參考價值,例如昔日汪精衛政權要人、桂系軍閥、第三勢力等,都曾在《春秋》連載文章......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5209955
▶️前考評局經理楊穎宇博士:海外香港人,如何捍衛真實的香港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90XwM-xBU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鎮海樓(廣州博物館),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誌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併,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
「桂系軍閥」的推薦目錄: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黃逸豪-台灣現場喜劇演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討論]袁蔣毛的軍事能力在中國開國之君可以排第幾- 看板C_Chat 的評價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民國最強軍閥,桂系三巨頭最後的結局如何?真是令人感慨 的評價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國民黨為什麼那麼痛恨桂系? —— 被李宗仁逼下野蔣撤台少了 ... 的評價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桂系的推薦,YOUTUBE、MOBILE01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桂系的推薦,YOUTUBE、MOBILE01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在各路地方軍閥中,桂系算不算是最厲害的? - PTT新聞 的評價
- 關於桂系軍閥 在 討論串(共9篇) - [假設] 桂系軍閥也撤退到台灣- 看板DummyHistory 的評價
桂系軍閥 在 黃逸豪-台灣現場喜劇演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發一些表演小常識
「壓軸」不是最後一個
最後一個節目叫「大軸」
壓軸是「壓著大軸」的意思
所以是倒數第二的表演
嗯⋯⋯平常提這個的確是會被白眼
話說老ㄕ我是基督徒,參加教會小組多年,時常在小組分享讀經心得的時間聽到組長說:「好,剩最後一個人,壓軸登場。」很多時候我都想說:「你說錯了,最後一個人不是壓軸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壓軸,是來自於京劇的用語,在解釋壓軸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京劇是怎麼演出的。
在清末民初,京劇通常一次演上6~9齣戲劇,所以看完整場戲通常要花5~6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如果不想觀眾中途就散場離席,戲劇安排上自然要花心思。通常劇場人員會把整個時間分成三段。
開演第一齣劇叫做「開鑼戲」,基本上就是做個開場同時兼具緩衝時間讓遲到的觀眾能趕緊進場就位(話說遲到真的是要不得的壞習慣,對表演人員蠻不尊重的,老ㄕ我有次去聽相聲瓦舍的節目,就聽到上面的演員出言諷刺遲到的觀眾,可見人家對此是有怨念的)。第二、第三齣戲會被稱為「小軸」,通常會讓新角兒登台演出,而且以武戲為主好炒熱氣氛。至此,戲劇的三分之一就算過去了。
中間的戲劇,則被稱為中軸(有人尤其把中軸戲定在第五或第六齣),通常會是比較有分量的腳色擔當演出。至此,戲劇時間過了三分之二(也就是3個小時左右),一般人就算喜歡看戲,看到此處要嘛專注力有所下降,或是會覺得已經花太多時間而感到煩躁,所以如果要鎮得住場子,最後的三分之一應該派誰演出呢?答案就是:最有威望的名角。(這有點像你去聽演唱會,演唱會後段通常是經典慢歌,要不然就是請大咖藝人客串登台,狀況是一樣一樣的。)
所有戲劇的最後一齣,叫做「大軸」
是的,您沒看錯,「大軸」才是最後一齣戲的名稱。
那「壓軸」在哪裡?答案是:最後第二齣戲才叫壓軸(意思是,緊挨著大軸的意思)。
有關「大軸」及「壓軸」的區別,我找到兩種說法。
說法一:
「壓軸」會請最好的演員演出,而「大軸」則是熱鬧的全武行武戲(是的,全武行一詞的典故也是來自京劇,意思是: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演的戲劇)。
「大軸」通常由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節,雙方就開打(怎麼聽起來很像現在的爆米花爽片呀),打了幾回合就會分勝負,整場戲就在熱鬧中結束,所以有人稱這情況叫「一打一散」,而大軸因此又稱為「送客戲」。有些達官貴人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為了避免散場時塞車或人擠人,往往在上大軸戲時就會離開。過去京劇典籍里有一首《戲提調歌》,裡面有一句:「軸子一上就套車」,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正因為大軸並非人人都看完,所以最好的演員會在倒數第二齣的「壓軸」登場。久而久之,大家就誤以為壓軸是最後一齣戲的意思。
說法二:
最後一齣的「大軸」必須要由最有聲望的名角演出,原因是要鎮住場子,不讓觀眾離席。,而倒數第二齣戲,也就是壓軸登場的藝人,會比大軸差一點火候,有點像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但還未到領袖群倫的地步。所以壓軸藝人,更像是賣觀眾一個期待,用己身精湛的演技把觀眾情緒帶到一個高潮,而大軸藝人則是整場的爆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正解呢?這時老ㄕ就要說一個有關大軸以及壓軸間的故事。
民國六年,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為了招待南方的實力派人物─「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也就是桂系軍閥首領),所以召集梨園名角唱戲,這其中就有當年的梨園領袖─譚鑫培。
好的,我知道說譚鑫培這名字,大多數人肯定不知道他哪位。我這樣說譚鑫培的成就吧,中國第一齣自己拍攝的電影叫做「定軍山」,這齣電影是拍攝京劇「定軍山」,講的是蜀漢大將黃忠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的武戲。譚鑫培正是飾演黃忠的演員,所以我們可以說「譚鑫培是中國第一部自攝電影中的第一位第一男主角」。
(閒話多提幾句,如果不是戲場劇迷,我們往往更認識電影演員。所以就會出現我說劉洵是京劇名角,大家一臉矇,但我說劉洵演過「九品芝麻官」的李蓮英李公公,大家瞬間就想起他是何許人也。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京劇演員吳興國身上。什麼?不知道吳興國是誰?好吧,他演過「賭神2」中的仇笑癡。)
如果這樣還不曉得譚鑫培的厲害,那我這麼說吧,梅蘭芳是譚鑫培的徒孫。(在黎明主演,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裡面有一位被梅蘭芳尊稱為爺爺的前輩─十三燕,十三燕的人物原型就是譚鑫培。)
不巧的是,當時71歲的譚鑫培感染風寒,所以他婉拒了黎元洪。這下黎元洪不爽了,派人告訴譚鑫培:「你要是不唱這戲,明天就把你關起來!你要是唱了,明天連你孫子都可以放出來。兩條路放你眼前,你揀著走吧。」原來當時譚鑫培的一個孫子不爭氣,正被拘留在警察局,迫於無奈,譚鑫培只好拖著病軀參與演出。
在整場戲中,梅蘭芳被排在倒數第二場的壓軸,唱的是「黛玉葬花」,譚鑫培唱最後一齣的大軸戲─洪洋洞。洪洋洞是京劇中著名老生傳統劇碼。主角是宋將楊延昭,他打聽到父親楊繼業屍骨被存放在遼國的洪洋洞內,乃命部下孟良前往盜取屍骨。另一個部下焦贊也跟隨至洪洋洞,但不知情的孟良在暗夜中誤以為是敵將,用斧劈死了戰友。等到發現後,悲痛萬分的孟良只好將楊繼業以及焦贊的遺骨交給老兵送回,之後自盡於洞前。正在病中的六郎驚聞噩耗,不禁嘔出鮮血,與八賢王和母親、妻子訣別後死去。
當天在演出的後台,所有人都看出譚鑫培因病而氣力不繼,可身為社會最底層的演藝人員,他們哪有向權貴人士說不的權利?梅蘭芳唱完壓軸戲後,立刻離場,倒不是他不尊重譚鑫培,而是他還必須趕場到其他地方唱戲,當時的名角雖然在舞台上風光,但實際上,也就是被人呼來喚去的甘苦人罷了。
譚鑫培最後登場,讓所有戲班人員意想不到的是:老爺子竟以病軀,唱出平生最高的音!但接下來讓他們恐慌的,是譚鑫培唱到最後需要直挺挺地倒在台上,這個身段可必須有武生的功底,向來是譚鑫培的拿手好戲,可老爺子最後竟是無力的癱倒在地,在旁的戲班人員趕緊在戲劇結束後立刻把他抬回家中。沒幾天,也就是在5月10日上午8點,譚鑫培就在家中去世……
最後一提,作為貴客的陸榮廷,其實根本沒看到最後一齣大軸戲,他吃完飯就走了。所以當時社會流傳一句:「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到底是壓軸戲比較大咖?還是大軸戲比較大咖?
其實我認為可能因為時代或地區的不同,兩種說法都有可能成立。只是說法二在網路上比較弱勢,所以我找了其中一則典故來作為補充。
話回到正題(是的,剛剛大部分內容其實都是岔題),每次我聽到有人說:「最後一人,壓軸登場!」我實在很想把來龍去脈好好地跟他們說一遍,然後請他們改成:「最後一位,大軸登場!」
以為我沒這麼幹過嗎?我還真幹過一次,然後等我說完……所有人都露出一副「嗯,你話好多,我知道這個幹什麼」的表情。
想一想
.
.
.
.
.
也真是辛苦我身旁的人陪我這歷史系的當朋友呀。
圖片為:
譚鑫培、梅蘭芳
另兩張圖則是電影「梅蘭芳」中,由王學圻飾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飾演的梅蘭芳。說真的,我覺得都有還原到真實人物的部分神韻呀。
桂系軍閥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話說老ㄕ我是基督徒,參加教會小組多年,時常在小組分享讀經心得的時間聽到組長說:「好,剩最後一個人,壓軸登場。」很多時候我都想說:「你說錯了,最後一個人不是壓軸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壓軸,是來自於京劇的用語,在解釋壓軸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京劇是怎麼演出的。
在清末民初,京劇通常一次演上6~9齣戲劇,所以看完整場戲通常要花5~6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如果不想觀眾中途就散場離席,戲劇安排上自然要花心思。通常劇場人員會把整個時間分成三段。
開演第一齣劇叫做「開鑼戲」,基本上就是做個開場同時兼具緩衝時間讓遲到的觀眾能趕緊進場就位(話說遲到真的是要不得的壞習慣,對表演人員蠻不尊重的,老ㄕ我有次去聽相聲瓦舍的節目,就聽到上面的演員出言諷刺遲到的觀眾,可見人家對此是有怨念的)。第二、第三齣戲會被稱為「小軸」,通常會讓新角兒登台演出,而且以武戲為主好炒熱氣氛。至此,戲劇的三分之一就算過去了。
中間的戲劇,則被稱為中軸(有人尤其把中軸戲定在第五或第六齣),通常會是比較有分量的腳色擔當演出。至此,戲劇時間過了三分之二(也就是3個小時左右),一般人就算喜歡看戲,看到此處要嘛專注力有所下降,或是會覺得已經花太多時間而感到煩躁,所以如果要鎮得住場子,最後的三分之一應該派誰演出呢?答案就是:最有威望的名角。(這有點像你去聽演唱會,演唱會後段通常是經典慢歌,要不然就是請大咖藝人客串登台,狀況是一樣一樣的。)
所有戲劇的最後一齣,叫做「大軸」
是的,您沒看錯,「大軸」才是最後一齣戲的名稱。
那「壓軸」在哪裡?答案是:最後第二齣戲才叫壓軸(意思是,緊挨著大軸的意思)。
有關「大軸」及「壓軸」的區別,我找到兩種說法。
說法一:
「壓軸」會請最好的演員演出,而「大軸」則是熱鬧的全武行武戲(是的,全武行一詞的典故也是來自京劇,意思是:戲班全體武行演員參演的戲劇)。
「大軸」通常由角色上來簡單地交代一下情節,雙方就開打(怎麼聽起來很像現在的爆米花爽片呀),打了幾回合就會分勝負,整場戲就在熱鬧中結束,所以有人稱這情況叫「一打一散」,而大軸因此又稱為「送客戲」。有些達官貴人看戲都是坐騾車來的,為了避免散場時塞車或人擠人,往往在上大軸戲時就會離開。過去京劇典籍里有一首《戲提調歌》,裡面有一句:「軸子一上就套車」,說的就是這個情況。
正因為大軸並非人人都看完,所以最好的演員會在倒數第二齣的「壓軸」登場。久而久之,大家就誤以為壓軸是最後一齣戲的意思。
說法二:
最後一齣的「大軸」必須要由最有聲望的名角演出,原因是要鎮住場子,不讓觀眾離席。,而倒數第二齣戲,也就是壓軸登場的藝人,會比大軸差一點火候,有點像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但還未到領袖群倫的地步。所以壓軸藝人,更像是賣觀眾一個期待,用己身精湛的演技把觀眾情緒帶到一個高潮,而大軸藝人則是整場的爆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正解呢?這時老ㄕ就要說一個有關大軸以及壓軸間的故事。
民國六年,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為了招待南方的實力派人物─「兩廣巡閱使」陸榮廷(也就是桂系軍閥首領),所以召集梨園名角唱戲,這其中就有當年的梨園領袖─譚鑫培。
好的,我知道說譚鑫培這名字,大多數人肯定不知道他哪位。我這樣說譚鑫培的成就吧,中國第一齣自己拍攝的電影叫做「定軍山」,這齣電影是拍攝京劇「定軍山」,講的是蜀漢大將黃忠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的武戲。譚鑫培正是飾演黃忠的演員,所以我們可以說「譚鑫培是中國第一部自攝電影中的第一位第一男主角」。
(閒話多提幾句,如果不是戲場劇迷,我們往往更認識電影演員。所以就會出現我說劉洵是京劇名角,大家一臉矇,但我說劉洵演過「九品芝麻官」的李蓮英李公公,大家瞬間就想起他是何許人也。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京劇演員吳興國身上。什麼?不知道吳興國是誰?好吧,他演過「賭神2」中的仇笑癡。)
如果這樣還不曉得譚鑫培的厲害,那我這麼說吧,梅蘭芳是譚鑫培的徒孫。(在黎明主演,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裡面有一位被梅蘭芳尊稱為爺爺的前輩─十三燕,十三燕的人物原型就是譚鑫培。)
不巧的是,當時71歲的譚鑫培感染風寒,所以他婉拒了黎元洪。這下黎元洪不爽了,派人告訴譚鑫培:「你要是不唱這戲,明天就把你關起來!你要是唱了,明天連你孫子都可以放出來。兩條路放你眼前,你揀著走吧。」原來當時譚鑫培的一個孫子不爭氣,正被拘留在警察局,迫於無奈,譚鑫培只好拖著病軀參與演出。
在整場戲中,梅蘭芳被排在倒數第二場的壓軸,唱的是「黛玉葬花」,譚鑫培唱最後一齣的大軸戲─洪洋洞。洪洋洞是京劇中著名老生傳統劇碼。主角是宋將楊延昭,他打聽到父親楊繼業屍骨被存放在遼國的洪洋洞內,乃命部下孟良前往盜取屍骨。另一個部下焦贊也跟隨至洪洋洞,但不知情的孟良在暗夜中誤以為是敵將,用斧劈死了戰友。等到發現後,悲痛萬分的孟良只好將楊繼業以及焦贊的遺骨交給老兵送回,之後自盡於洞前。正在病中的六郎驚聞噩耗,不禁嘔出鮮血,與八賢王和母親、妻子訣別後死去。
當天在演出的後台,所有人都看出譚鑫培因病而氣力不繼,可身為社會最底層的演藝人員,他們哪有向權貴人士說不的權利?梅蘭芳唱完壓軸戲後,立刻離場,倒不是他不尊重譚鑫培,而是他還必須趕場到其他地方唱戲,當時的名角雖然在舞台上風光,但實際上,也就是被人呼來喚去的甘苦人罷了。
譚鑫培最後登場,讓所有戲班人員意想不到的是:老爺子竟以病軀,唱出平生最高的音!但接下來讓他們恐慌的,是譚鑫培唱到最後需要直挺挺地倒在台上,這個身段可必須有武生的功底,向來是譚鑫培的拿手好戲,可老爺子最後竟是無力的癱倒在地,在旁的戲班人員趕緊在戲劇結束後立刻把他抬回家中。沒幾天,也就是在5月10日上午8點,譚鑫培就在家中去世……
最後一提,作為貴客的陸榮廷,其實根本沒看到最後一齣大軸戲,他吃完飯就走了。所以當時社會流傳一句:「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到底是壓軸戲比較大咖?還是大軸戲比較大咖?
其實我認為可能因為時代或地區的不同,兩種說法都有可能成立。只是說法二在網路上比較弱勢,所以我找了其中一則典故來作為補充。
話回到正題(是的,剛剛大部分內容其實都是岔題),每次我聽到有人說:「最後一人,壓軸登場!」我實在很想把來龍去脈好好地跟他們說一遍,然後請他們改成:「最後一位,大軸登場!」
以為我沒這麼幹過嗎?我還真幹過一次,然後等我說完……所有人都露出一副「嗯,你話好多,我知道這個幹什麼」的表情。
想一想
.
.
.
.
.
也真是辛苦我身旁的人陪我這歷史系的當朋友呀。
圖片為:
譚鑫培、梅蘭芳
另兩張圖則是電影「梅蘭芳」中,由王學圻飾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飾演的梅蘭芳。說真的,我覺得都有還原到真實人物的部分神韻呀。
桂系軍閥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鎮海樓(廣州博物館),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誌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併,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大樓於嘉靖年間大修,到清朝毀於三藩之亂,康熙26年(1687年)重修,民國時期再被桂系軍閥所毀。1928年重修時,將樓內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磚石牆壁基本為明代舊物。1929年起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院。1950年改稱廣州博物館。1989年6月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27),並在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一。清代以「鎮海層樓」及1986年以「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2013年3月,鎮海樓被2013年3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樓因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鎮海樓樓高28米,呈長方形,寬31米、深16米。下兩層圍牆用紅石砌築,以上為青磚牆。底層牆厚3.86米,以上逐層遞減。有復簷5層,綠琉璃瓦蓋。飾有石灣鰲魚花脊。這五層高建築逐步向上收減寬度和深度,令到鎮海樓形似塔又似樓。廣府人將鎮海樓稱為「五層樓」,亦因為登樓所看的美景不絕,也被冠以「五嶺以南第一樓」和譽為「嶺南第一勝覽」。鎮海樓自十四世紀後期至今六百多年間曾被多數火毀和人為破壞,其中在明朝嘉靖年間所立的《重修鎮海樓碑》可作為証。此後在1928年再度重修鎮海樓時,將原來木建築樓層改為鋼筋水泥結構,並引入當地石灣彩釉陶燒作為瓦脊和簷角的鰲魚裝飾。樓頂正面懸掛「鎮海樓」橫匾,兩旁懸掛一副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樓內常設《廣州歷史陳列》展覽,展示廣州五、六千年來的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等歷程。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它是廣州傳統中軸線的起點和最高點。廣州博物館的前身是廣州市市立博物院,在1929年2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為中國大陸最早期創建的博物館之一。1941年改稱廣州市立圖書博物館。1946年改稱廣州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稱廣州博物館至今。
桂系軍閥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紡織路東沙街18號,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大元帥府舊址」為依託建立的遺址性紀念館。該處舊為孫中山於1917年興建於此地的大元帥府。於2006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原址為廣東士敏土廠,於1907年興建,是中國當時第二大水泥廠,產量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大樓由澳洲人Purnell和Paget設計,主體大樓有南北二幢,中間有架空走廊相連,均為三層的義大利式房屋,灰脊瓦面雙坡頂,每層都有券拱式涼廊。1917年7月,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計劃「再造共和」,廢除在1913年所選出的國會,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徵用此地作大元帥府。1918年5月,因被盤踞於廣州的桂系軍閥破壞及幹擾,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被架空職權,辭去海陸軍大元帥後離開廣州。1920年,粵系軍事將領陳炯明擊敗盤踞在廣州的舊桂系、滇系軍閥後,孫中山重回廣州,取消軍政府,並於1923年3月在此地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大本營建立後不久,先後平定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並改組中國國民黨。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1925年7月,國民政府於廣州正式成立,而大本營也完成其歷史使命。後曾被改建為國父文化教育館兩廣分館、國父紀念館等。1983年8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廣州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完成為恢復孫中山大元帥府而搬遷申請的立項報告,同年廣州市政府給予批復。1996年11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南樓整修完畢,並舉行「百年帥府」復原陳列展覽,紀念館首次向外開放。2001年12月,北樓整修完畢,並舉行「孫中山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史料陳列展覽,實現第二期開放。2006年5月1日,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2010年8月,廣州市當局為迎接亞運會,清拆了元帥府周圍的危樓和大門口前的江灣橋引橋,新建大元帥府廣場,並對紀念館進行了修整和維護。10月20日,大元帥府重新開放,免費入場。紀念館占地8020平方米,由南、北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及大門樓組成。南北大樓以磚、木、石、鋼、混凝土建成。屬三層卷拱式西式風格建築,混入部分如節竹式排水管、百葉門窗、花瓶式護欄及騎樓等嶺南建築風格。現在仍然保存大元帥府建立前廣東士敏土廠的花崗岩門樓,長3.85米、寬0.94米、厚0.13米。門額上刻有「廣東士敏土廠」的字樣,刻有紀年款「光緒丁未冬月」(1907年12月)。
桂系軍閥 在 民國最強軍閥,桂系三巨頭最後的結局如何?真是令人感慨 的推薦與評價
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西北王胡宗南到底有多少兵力? · 2013.11.03【台灣演義】世紀名將. · 民国军阀史之新桂系:剿匪、剿共、又抗日东方斯巴达的兴与衰. ... <看更多>
桂系軍閥 在 國民黨為什麼那麼痛恨桂系? —— 被李宗仁逼下野蔣撤台少了 ... 的推薦與評價
這樣的桂系將領,豈能用廣西軍閥這樣的歧視概念稱之。 美暗中支持企圖以李取代蔣 國民黨在抗日之後,理應好好與民休息,從事國家 ... ... <看更多>
桂系軍閥 在 [討論]袁蔣毛的軍事能力在中國開國之君可以排第幾- 看板C_Chat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