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現象,如果真的還有一個點該談,卻沒有被談的。
我覺得就是「葉公好龍」。
徐巧芯、羅智強、趙少康,這幾個人都是希望積極主動搶食「不滿民進黨」這塊大餅。疫情嚴重影響全球經濟,沒有一個政府倖免被抱怨的狀況,本來就不可能大家都滿意。
他們不承認國民黨整個黨在國家認同上就與台灣產生歧義,對美政策、國際地位被這些立場上,都被台灣人民否決。
他們自己沒問題,問題都是民進黨。
雖然其實做出決定的是台灣人民,所以如果國民黨自己沒有錯,那...。
不管,他們也把台灣主體意識與國民黨漸行漸遠,詮釋為民進黨的「洗腦」與「教科書」,而國民黨在國家願景上的「空洞」,他們用態度來填補。
雖然這完全是深藍自我催眠的被害者情節作祟,但這部分我們先按下不表。
因此他們很主張要「戰鬥藍」。戰鬥藍的戰鬥,比較是態度,而不是內容。
所以什麼都可以戰鬥,什麼都要反對,廣義的一般大眾,本來就不見得能、會,跟上整個政治論述的繁複邏輯,就算如國民黨這般簡易的。
直線思考仍然佔大宗,A-B,差不多這樣就緊繃了。
他們要展現的,他們希望他們的群眾看到的,以及,大眾,看到的,是他們「不服輸,戰到底」的態度本身。
民進黨政府採購的疫苗,到貨慢,他們就說民進黨擋疫苗。民進黨美日關係好,他們就說你親美媚日。兩岸關係冷,他們自然就要主打自己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
遭遇到每個議題,似乎都有個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反射性反對的立場,只要抓緊了與你民進黨在光譜上最極端的對立面就好。
什麼東西都是信手捻來,夾到籃裡的都是菜,天文地理臭水溝都能講,因為逢民即反的政治思考很膝反射,很廉價,也很量產、很迅速。
但問題來了,不是每個人都像他們這些戰鬥藍一樣。
遇到像是張亞中這種念茲在茲,就只有兩岸統一的真統派、真極端派,這群「戰鬥藍」就顯得都是假貨了。
所以不斷召喚「戰鬥藍」的「戰鬥藍們」,召喚來了真正的「戰鬥藍」,要拿著國民黨的統派立場來去跟中共談統一的張亞中。
某種程度上,張亞中不只是代表著統派嗆獨派「有種你就宣佈台獨啊」,張亞中甚至也代表著明統嗆暗統「有種你就去談統一啊」,在張亞中的狀況裡,可能更是「在這裡我最有種,要談統一,就該讓我來!」
對真統派來說,台灣不見得授權他去談統一,但只要國民黨授權他去,就成了,國民黨在全國各公職得到的選票,就是他去談統一的民意背書。
其實,這也是國民黨內部,明統派的崛起,而且這不是開玩笑的,三成的黨員票是很堅實的支持基礎。
而這個明統派的崛起,對台灣國家是帶著立即危險的。
這表示,一般人投給任何一個地方國民黨籍里長、國民黨籍議員的票,都將會是為助長日後極統派國民黨人前往中国談判統一的籌碼。
徐巧芯羅智強這些人整天要走極端偏鋒,結果召喚來了張亞中這個真正的極端統派。
這也是為什麼,趙少康在最後幾天反而急了。
為什麼幾乎所謂的「戰鬥藍」,都是力挺朱立倫的國民黨公職?
就是因為,這些人在國民黨內最焦慮,他們急於要國民黨有個可以與民進黨抗衡的氣力,但他們苦於國民黨在2021的現在,已經論述破產、中空了。
所以他們在「態度」上的極端,沒有「立場」上的極端來支撐。但也因為如此,他們的立場,就被張亞中這樣的真統派,代言了。
這些人真的遇到民意考驗時,全都被打回原形,別的不講,就說2022的地方首長選舉,國民黨的候選人,敢不敢踩像這樣的深藍立場?
所以他們表面上是「戰鬥藍」,事實上,就是假貨,假戰士。他們不敢真的為自己的中國人認同做出相對應的付出與犧牲,嘴巴上講講是最緊繃了。
而假戰士,遇到了真戰士,隨時能上場談統一的張亞中。
他們自然是又驚又怕,自然是防張亞中比防蔡英文還嚴陣以待。
但現實卻是,張亞中已經參選了,已經拿了3成票了,這組織拉不回來,大頭控制不了的黃復興票,已經連續三次違抗軍令了。
身為民進黨人,我的立場一向是,政黨競爭不讓我憂心。
讓我憂心的是政黨對台灣的不認同,持續成為影響最基本的政治判斷與資訊。
所以,只要在台灣的政黨,都能認同台灣,為台灣謀福祉,而不是運作讓台灣被中国併吞,才是台灣之福。
誠摯希望,看到這樣的發展。
※
基隆市議員 張之豪
PS。
1. 照片是昨天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副代表橫地晃先生來民進黨基隆市黨部參訪時的會議照片。
2. 這篇文章,是我在閱讀鏡週刊這三篇深入報導的感想(我也有受訪)。鏡週刊的人物組的報導,一直都非常切中要點,觀察敏銳、文字巧妙。我剛才為了讀這篇報導而加入會員,建議大家都去加入會員,以後才有這麼好的報導可以看。據說下個月開始要收費了,所以要當免費仔就是趁現在。 文章連結: 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210928pol001
同時也有16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50的網紅馬它mata x,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起尋找大台北沒有的臺灣風景🇹🇼」是這次Podcast節目的中心主旨,很開心遇到這麼好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在沒有經濟負擔的情況下探索臺灣這麼多地方,前半集去了新竹、花蓮以及綠島,發生了很多狀況,同時也遇到很多善良的人,一切都是經驗!希望大家有機會也讓自己多多了解腳下這片土地呀~ ★收聽Podcast...
「濟 生 b 群」的推薦目錄:
- 關於濟 生 b 群 在 張之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濟 生 b 群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濟 生 b 群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濟 生 b 群 在 馬它mata x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濟 生 b 群 在 HistoryBr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濟 生 b 群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濟 生 b 群 在 維濟生技食品有限公司| Hsinchu 的評價
- 關於濟 生 b 群 在 濟生蔓妃鐵錠的情報與評價,FACEBOOK和網路上有這樣的資料 的評價
- 關於濟 生 b 群 在 花生1吃法軟化血管、降血壓| 健康1+1 · 直播精選 - YouTube 的評價
濟 生 b 群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小結放留言!)
濟 生 b 群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八百回合經濟談
〔#現實版的魷魚遊戲 #一場測試人性之惡的實驗〕
壯士們應該都有看到,這禮拜在社群媒體上,《魷魚遊戲》這部影集迅速竄紅,甚至擠上全球排行榜第二名!
在《魷魚遊戲》影集中,我們看到角色們為了讓自己生存下去,不惜泯滅人性,羞辱、欺騙、背叛、甚至拿起刀相互廝殺,展現潛藏在他們心中「惡的一面」。
但在遊戲開始前,大部分的參賽者其實都是一般的市井小民,背著難以負擔的債務,在社會的夾縫中掙扎,也許稱不上善良,但絕對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地那麼「惡」。
於是,今天想來跟壯士們聊聊,一場和測試「人性的惡」有關的實驗。
▌ 米爾格倫實驗
1961 年,猶太裔的美國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希特勒要求你電刑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你會執行命令嗎?」
於是,他找了 1000 位 20-50 歲的男性受試者,告訴他們: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
並請受試者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受試者——「學生」,然而學生其實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
在實驗過程,學生會被綁在電擊儀器上,而實驗負責人(權威角色)會告訴「老師」說:你的任務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認識單字。
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要繼續測驗其他單字;但如果答錯了,就要施以電擊。
第一次答錯的懲罰是 15 伏特的電擊,基本上人體感覺不到。但隨著錯誤題數變多,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最高是 450 伏特,且在 375 伏特會標示「警告,危險電擊」
電壓越高,「學生」的反應也會越來越激烈,從尖叫、敲打牆壁、到哭喊表示患有心臟疾病。最後當伏特數提升到 330 伏特以上後,學生會突然保持沉默,並停止所有反應(上述反應皆為錄音機預先錄製好的)。
在這過程中,許多受試者都希望暫停實驗以檢查學生的狀況。此時實驗人員會嘗試說服受試者,並告知他們「不會有任何責任歸咎」。
如果經過四次回覆的慫恿後,受試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實驗便會停止。否則,實驗將繼續進行,直到按了 3 次 450 伏特的按鈕。
▌ 米爾格倫實驗的結果
壯士們猜猜,最後有多少人按到 450 伏特?
Stanley Milgram 問了 40 位精神科醫師,他們預估只有 1% 的美國人會按到 450 伏特,因為那是虐待狂般的行為,而全美約有 1% 人口有類似傾向。
但實驗結果和精神科醫師的預期大相逕庭,雖然所有的受試者都表示感到不舒服,並質疑這項實驗的目的,但最終有 62.5% 的受試者按到 450 伏特、且沒有參與者在到達 300 伏特之前堅持停止!
後來 Stanley Milgram 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都做了類似的實驗,但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馬里蘭大學的 Thomas Blass,在重複進行了多次實驗後也發現:無論實驗的時間和地點,每次實驗都有約 61% 至 66% 的參與者願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數。
▌ 米爾格倫實驗的啟示與爭議
這個實驗想測試的是,人們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傷害他人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Milgram 在文章《服從的危險》(1974)中寫道:「這個實驗是為了測試一個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輔助實驗的科學家所下達的命令,會願意在另一個人身上加諸多少的痛苦。
當主導實驗的權威者命令參與者傷害另一個人,更加上隔壁傳來的痛苦尖叫聲,即使受到如此強烈的道德不安,多數情況下權威者仍然得以繼續命令他。
實驗顯示了成年人對於權力者有多麼大的服從意願,去做出幾乎任何尺度的行為。」
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引起一些爭議。
因為這項實驗對受試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是由受試者的自由操作所造成的,但許多當代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
▌ 匿名有多危險
另一個今天想介紹的研究,是在探討「戰士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匿名性,對於戰場的表現是否有影響?」
在眾多文明中,戰士們穿著統一服裝以達到匿名性,美國人類學家 John B. Watson 就在 23 組文明中找到兩組變因,比較他們是否更換制服(15 個是;8 個否),與他們是否殺戮、折磨、殘害(13 個是,10 個否)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該文明的戰士不更換制服,8 個文明只有 1 個文明有殺戮、殘害;但如果穿著制服,13 個文明中有 12 個都會表現出殺戮等殘暴行為,也就是說,一旦匿名之後,有 90% 的文明都會展現殘暴行為。
▌ 《魷魚遊戲》中的惡
今天介紹的兩個研究,各自代表了「盲目服從權威」及「匿名性」,是如何驅使人們展現那些泯滅人性的行為。而這兩點,似乎可以和影集《魷魚遊戲》的部分情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當簽下同意書,加入遊戲開始之後,身穿紅色制服的面具人們,就成為玩家盲目服從的絕對權威者。
而「匿名性」,則可以從穿著桃紅色衣服的工人身上體現。頭戴面具不許脫下、身穿制服、沒有名字,這樣「對自我去個體化」的規範,讓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無異,完完全全地統一,降低了執行殺人指令的罪惡感,也模糊化「惡行」的界限。
▌ 小結
獨編第一次看到這兩個研究時,只覺得當下毛骨悚然,但並沒有留下太多後續的感觸。
直到這幾天追完《魷魚遊戲》,看見人性在瀕臨絕望時刻的細膩刻劃,再回頭看米爾格倫實驗,才意識到,原來普通人也「很可能」在整個社會體制的作用下,成為他人眼中的惡人。
濟 生 b 群 在 馬它mata x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起尋找大台北沒有的臺灣風景🇹🇼」是這次Podcast節目的中心主旨,很開心遇到這麼好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在沒有經濟負擔的情況下探索臺灣這麼多地方,前半集去了新竹、花蓮以及綠島,發生了很多狀況,同時也遇到很多善良的人,一切都是經驗!希望大家有機會也讓自己多多了解腳下這片土地呀~
★收聽Podcast第三季節目!各大平台搜尋 👉馬它 in the HOUSE
【節目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user/matainthehouse/platforms
🇹🇼S3EP#1|畢業季,一起尋找大台北沒有的臺灣風景🇹🇼新血加入之聊聊七年の荒唐緣分
🇹🇼S3EP#2|住在山林,改變山裡:廢墟大改建、小農合作衝突、文創&地方再生經營心法 feat.大山北月創辦人莊凱詠
🇹🇼S3EP#3|辦公室外的文化局局長:花蓮世代落差與產業轉型、局長也來開餐廳、一致性走向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feat.花蓮縣文化局局長吳勁毅
🇹🇼S3EP#4|原民新媒體,用眼睛說故事:網路媒體是誰在說話、族群文化工作眉角、我看原民議題 feat. Mata Tawian創辦人方克舟先生
生活了22年,才發現從未好好認識腳下這片土地,但在這個快速的時代,又該如何認識這片土地?
馬它 in the HOUSE 第三季 《 細說臺灣 》由馬它和99聯手製作,真正踏入職場前,兩人決定帶著麥克風走訪臺灣各縣市,專訪那些對本土記憶、臺灣文化深感共鳴、有故事的人們,透過聲音,將這些都市無法觸及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
觀看我的更多不同影片 :
▌Double實習日記全系列 : https://reurl.cc/7oY3M5
▌社群教室全系列 : https://reurl.cc/6lXDLr
▌穿搭大補帖 : https://reurl.cc/XkxlEe
▌每月愛用品分享 : https://reurl.cc/GrgbAG
▌馬它老師的美妝教室 : https://reurl.cc/R1Rbyg
▌大學生vlog日常 : https://reurl.cc/0OkxZx
★2019回顧影片
20歲是「必須」迷惘的年紀 |馬它mata 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eeSb...
★2020回顧影片
21歲,明白「放棄」有時也是種好選擇 | 馬它mata 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5QV...
………………………
◆ 如果想看更多關於我的食物 / 穿搭 / 旅遊 /日常分享,可以到下方連結
◆ 個人IG : 👉 matamata.chan.92
◆ 食物IG : 👉 Food_map_camel
◆ FB粉絲專頁 :👉 https://reurl.cc/e5v12x
◆ Popdaily創作者計畫👉https://www.popdaily.com.tw/user/28032
………………………
喜歡我這支影片的話,記得按讚和分享給你所有的朋友
也可以去我的IG看看關於我的更多分享
記得訂閱我的頻道呦d(`・∀・)b
#綠島VLOG#花蓮VLOG#新竹VLOG
濟 生 b 群 在 HistoryBro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上集】▶️ https://youtu.be/BxII4s07fr4
✅【中集】▶️ https://youtu.be/hNx9ndIFAt8
✅【小島大浪吹】▶️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PT3wl0MgbOz63ho166KOw
💰 https://p.ecpay.com.tw/C12D4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https://www.paypal.com/paypalme/MrHistoryBro
或KHMrHistory99@gmail.com
郵局匯款(代碼:700) 戶名:李易修
帳號:00410012376557
【商業合作】歷史哥官方信箱 KHMrHistory99@gmail.com
加入會員~抗黃標!穩定糧草供應!
★加入歷史哥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SmkVK2xsihzKXQgiXPS4w/join
☆加入小邦仔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join
購買文創小物。可愛貼圖!募集糧草!
【歷史哥同樂會】 https://shopee.tw/2olfqy9rc8
歷史哥LINE貼圖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2252926
●【CALLIN專用Discord群】https://discord.gg/J5Vnfdxnrb
☆【SoundOn】@Historybro
★【Clubhouse】@Historybro
☆主頻【高雄歷史哥】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ngastill
★副頻【歷史哥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
☆短片頻到【歷史哥轉角】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_1vuIMKIhNtX7waI2wBsA
☆FB粉專【歷史哥澄清唬】 https://reurl.cc/72lYeD
★FB備份粉專【歷史哥澄清唬+】https://www.facebook.com/MrHisBroBrain
☆FB第三粉專【歷史哥澄清唬=】https://www.facebook.com/MrHisBroBrains
★FB在地生活版【Care高雄】 https://reurl.cc/d0D1Zq
●TG官方頻道 https://reurl.cc/625jO5 (最新訊息推播)
●TG粉絲討論群 https://reurl.cc/0o147o (粉絲聊天室)
△推特 Twitter官方 https://twitter.com/MrHisBro
▲IG官方 https://www.instagram.com/mrhisbro/
△Twitch圖奇 https://www.twitch.tv/mrhisbro
濟 生 b 群 在 阿明@liv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維他命B12 #純素者必缺B12 #如何補充B12
本影片重點:
1.素食者會缺乏B12
2.植物性來源不可靠
3.一定要補充
花蓮慈濟醫院羅慶徽副院長
於2021.08.02志工早會的分享
#羅慶徽 #花蓮慈濟醫院 #羅副 #志工早會
#強化酵母 #強化酵母粉 #強化植物奶
#強化穀物 #補充劑 #口服 #注射 #綜合B群維他命 #維生素B12補充錠
#飯前吃 #飯前半小時吃 #單次注射量越高吸收率越差
#王道飲食 #均衡飲食 #眾生平等
#吃素是最好的放生 #感恩餐 #非素不可 #食事為大 #大哉教育 #蔬食 #無肉
#多素少肉 #分享廣傳 #功德無量
分享如捐血,無損己身,還有機會救人!
分享如點傳燭火,自己的光無減,卻能讓更多燭火照亮需要光明的地方。
*素食可防新冠重症
https://youtu.be/PdzbD7qKF-Q
*影片提供:羅慶徽副院長
大愛阿明
2021.08.05
濟 生 b 群 在 花生1吃法軟化血管、降血壓| 健康1+1 · 直播精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今日專家張維鈞懷 生 堂第五代傳人+台南懷 生 堂家傳五代中醫世家+台中 濟生 中醫診所院長+台中市中醫師公會 ... 1組合提神、補 B群 | 健康1+1 · 直播精選. ... <看更多>
濟 生 b 群 在 維濟生技食品有限公司| Hsinchu 的推薦與評價
4. 完整維生素B群:幫助維持人體輔酶,滋補強身,提振 精神 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