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般人而戰》作者是史上首位台裔美國總統參選人 #楊安澤
👿大部分的美國民主黨員,對於2016年川普的當選,無不抱以憤怒與不解。但是他反而投以好奇心,選擇起身行動、探訪美國各州,去瞭解是什麼原因造成美國居民彼此間的價值觀鴻溝?
🦉他體現了我最欣賞的智慧:#憤怒與好奇心無法同時存在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war-on-normal-people/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一般人而戰》這本書的作者,是史上第一位台裔美國總統參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他主打「人道至上」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從政理念。雖然在黨內初選敗下陣來,但他在書中流露參選的起心動念仍令我動容。
大部分的民主黨員,對於2016年川普的當選,無不抱以憤怒與不解。但是楊安澤反而投以好奇心,選擇起身行動、探訪美國各州,去瞭解是什麼原因造成美國居民彼此間的價值觀鴻溝?他體現了我最欣賞的智慧之一:「憤怒與好奇心無法同時存在」。
如同他回憶道:「我不敢相信我還在同一個國家裡。我和朋友們坐下來吃飯,覺得自己像一齣劇裡的角色,吃得好、睡得好,可是全世界卻在起火燃燒。我拼命想要理解,要把我看到的景象分享給大家。」這本書就是他所看到的景象。
【世界正在燃燒,我們看到了嗎?】
我在前年讀完比爾.蓋茲推薦的年度讀物《真確》之後,覺得這個世界似乎沒有像中的糟。過去一百多年來,全球的公共衛生、教育程度、平均壽命有了長足進步。然而,真正的火苗似乎在另一個地方越發茁壯:勞資逐漸失衡的「工作與就業市場」。
楊安澤在書中引用詳細且豐富的研究數據,說明美國失業潮的真相。例如,2000-2014,美國流失500萬個製造業就業機會,接近3/4的製造業工人是男性,結婚機率也大幅降低。企業除了在其他國家廣設工廠之外,美國本土工廠也逐漸以自動化取代大量傳統人力。
他認為績效掛帥的菁英邏輯正導致美國走向毀滅,數以百萬計的人被自動化和創新的磨輪推向經濟困境。川普的當選也給了美國菁英階級一記當頭棒喝,因為一直以來:「菁英們集體忽略他們的聲音,認為他們的抱怨或痛苦,只是因為他們是失敗者。」
【資本企業不愛「一般人」】
如同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Google、Apple、Tesla爭相投入無人駕駛車的研發,Amazon推出首家無人商店,鴻海計畫用機器人搭建關燈工廠取代80%的組裝工人。作者直言:「市場獎勵企業領袖提高效率,但是效率不愛一般人,它只喜愛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完成工作。」
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慧是勢不可擋的資本發展趨勢,「一般人」顯得越來越不重要。《21世紀的21堂課》的作者哈拉瑞描述得更加精確:「以前人類為了自己的勞力價值向資方抗爭,未來將為了自己的無足輕重向資方抗爭」。
雖然我們的計程車司機可以仰望天空,思索人生的意義,聽到歌劇眼淚潸然而下,而且通常會做一百萬件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楊安澤調侃道:「但是當我們坐進他的車子,這些事情絕大部分跟我們不相干。通常我們寧可靜靜地坐著,不想交談。」
也因為自動化取代了原本勞工的維生技能,這些勞工只能轉往從事更低階的行業。他們必須繼續將時間、精力和勞動力換成金錢,勉強餬口和匱乏模式正在煎熬越來越多的人。這些人們,感受不到世界的「進步」,他們只認為自己被「拋下」了。
【就業市場的加速變遷】
楊安澤認為這些被取代的工作,不一定是件壞事,他舉例:「如果收銀員是一種電腦遊戲,我們會稱之為完全不用腦、有史以來最糟的遊戲。它如果被稱為工作,政客們就會稱讚它是有尊嚴和有意義的差事。」
進一步反省「工作的意義」,尤其對於許多例行性、枯燥乏味的工作而言,目的、意義、身分、實現、創造力、自主性…等,被積極心理學證明是幸福所必要的所有這些東西,在一般工作中卻是不存在的。
這些例行性的工作在未來,幾乎是注定被自動化與機器人取代。所以,他認為必須導入適合這個時代的解決方案。尤其,他觀察到以下這三件事,讓他更加堅信「無條件基本收入」才能完整地解決未來的就業問題。
1.被淘汰的勞工很難轉往別的工作
對於受下一波自動化影響最大的貨運駕駛與商店銷售員而言,附近的工廠與商店恐怕不會有更多職缺。研究指出,這些短暫離開就業市場的勞工,反而更難返回工作崗位,也更難謀求下一份不同的工作。
2.新的工作肯定比舊工作來的少
以物流業而言,企業會慶祝雇用了200名機器人監督員、100名物流專家、50名網頁設計師。但與此同時,將會有5萬名失業的送貨司機與商店零售員,在不斷縮小的社區中尋找就業機會,且一再落空。
3.教育訓練與再培訓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聽起來是個美妙的計畫,但是楊安澤引用眾多研究顯示,目前實施的再培訓計畫往往成效不彰。尤其對於中年才接受再培訓的勞工而言,成功轉換就業跑道的比例不到3成。
【無條件基本收入是什麼?】
這本書提到的「無條件基本收入」(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指沒有條件、資格限制,不做資格審查,每個成員(該國的國民、某地區的居民,或某團體組織的成員)皆可定期領取一定金額的金錢,由政府或團體組織發放給全體成員,以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
楊安澤也把它叫做「自由紅利」,由美國政府每個18至64為的人民每年12000美元的收入(相當於台幣36萬)。這個金額會讓人民保持的溫飽,享有最基本的生活標準,將心思用在填飽肚子之外的地方。
這讓我想起2020年奧斯卡大贏家〈寄生上流〉電影裡,貧窮的金式家族媽媽說的這句話:「如果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如果人民連自己都顧不好了,還管的著別人悲不悲慘。作者期望藉由基本收入,讓社會與經濟的運作更加人道與自由。
1.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優點
根據作者的觀察與引述的研究,有以下具體的優點:(1) 避免在財務匱乏的情況做出可怕的決定;(2) 減輕壓力、改善健康、減少犯罪;(3) 公民樂於分享、更有前途感;(4) 透過自動化刺激和維持消費;(5) 促進社會轉型、維持生活秩序。
許多國家的試行結果指出,當人們享有基本溫飽與生活條件時,會傾向從事更有創造力的工作與貢獻社會。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自動化與機器人完成,對企業課徵加值稅或機器人稅是個值得討論的方案,也能做為基本收入金錢來源。
2.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缺點
然而,這項提案也不是沒有缺點。由於社會是個分工合作且互相支持的群體,若有人能夠因此不勞而獲,將顛覆一直以來人類社會之間的運作默契。也因此,人們心理上的抗拒會是一大阻因。其次,真實世界中大部分的基本收入實驗,因為財源困難的關係而中止。
例如芬蘭在2017~2018年間進行了2年基本收入實驗,最後公投結果僅23%支持,因此實驗宣告終止。民眾普遍心理會認為天下不該有白吃的午餐,而且參與實驗的人們,就業率並沒有顯著提升,若要實施到整個國家得多花費5%的GDP財政預算。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支撐論點】
楊安澤不斷強調「人道至上」的價值觀,他認為科技進步帶來的自動化、機器人等效益,應該是「為人民服務」,而非反過來。然而,現在的就業發展狀況,反而是將財富不斷集中到坐擁高科技優勢的菁英階級手上。
這個觀念與另一本書《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的說法互相呼應:「經濟發展應該是消除『各種不自由』的過程,例如消除貧困與機會的缺乏。這種自由不是讓企業在全球榨取最大利益的自由,而是給予所有人經濟繁榮的自由。」
我認同牛津大學經濟與政治學家柯爾所說的:「我們現在所具備的生產力,其實是現在的人付出的努力,加上從過去累積至今的發明與技術的共同成果。」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試圖讓經濟的發展,朝向人道與民主靠攏的手段之一。
【是什麼使人類更有價值?】
當我們馬不停蹄地擁抱科技,讓人們從枯燥乏味的工作解脫的同時,反而造成更多人失業與餓肚子。就像《未來地圖》裡提到的,如果依循現有的資本法則,企業仍以追求短期「利潤」為優先,人類只不過是需要被削減的「成本」罷了。
畢竟,資本和效率越來越偏愛機器人、軟體、人工智慧,而不是人類。無條件基本收入這個理念,在執行面上或許有許多爭議的地方,但是背後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如同作者在書中的提問:「大多數形式的工作對人類而言都是理想的嗎?」
我認為,顯然不夠理想。想想那些一程不變的例行性工作……如果工作不只是為了餬口,你會從事什麼工作?恰逢其時的是,我們剛好處在新舊時代青黃不接的風口,得以深入思考人類終究不同於機器,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效率,而在於個人化的獨特體驗。
【後記:我們能做些什麼?】
《為一般人而戰》這本書是楊安澤對美國基層群眾的關懷與瞭解,並針對自動化即將造成的大型失業潮大聲疾呼。對於我們個人而言,為了避免未來淪為「無足輕重」的「一般人」,我從另外兩件事情獲得了靈感。
第一個是我去年前往東京參加的拉麵製作課程,教學的老師本身不需要是很厲害的廚師,但是他能夠用英語授課創造獨特的日本旅遊體驗。第二個是在韓國日漸興盛的韓風舞蹈課程,老師只要有普通的身段技巧,搭配英文授課就能讓遊客感受到韓流文化的魅力。
基本的技巧和語言能力、加上獨特的文化經驗,就形成一個全新的行業。如同《一個人的獲利模式》這本談商業模式的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有許多非傳統的工作並不是被找到的,而是被創造出來的。」
我們或許不必太抱期待,有哪個偉大的人物會把「無條件基本收入」端到我們面前。反而,要提高自己對周遭世界的敏銳度,強化對問題思考的深度,搞懂哪些事情會被機器人整碗端走,哪些事情則是非人類不可。
最後,引述書中讓我起雞皮疙瘩的一段話:「我們要為彼此而戰,因為我們的心靈互相寄託。爬到山頂,同時告訴背後的人我們看到了什麼。」
對我而言,閱讀與寫作就像是我的兩支登山杖,期許自己奮力攀爬的同時,持續與你分享我所看到的一切。
遠流粉絲團
「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的推薦目錄:
- 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股魚-不看盤投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心得] 《為一般人而戰》認識無條件基本收入-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UBI Taiwan - 基本收入全球瞭望站 的評價
- 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 志祺七七】不用工作就有錢領!西班牙即將推出「無條件 ... 的評價
- 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Re: [閒聊] 囤房稅就是假個議題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心得] 《為一般人而戰》認識無條件基本收入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民黨總統初選參選人 郭台銘 日前提出「國家幫養6歲學齡前幼兒」的政見,不少人批評這一政見是空頭支票,而就算是支持者也不確定怎麼幫腔。郭團隊畢竟不簡單,在昨晚於自己的臉書上發表了【解決少子化 政客為失敗找藉口 郭懂為成功找方法】的短文,作為反駁。
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TerryGou1018/photos/a.574503819689561/666887157117893/?type=3&theater
而我認為這是 2020 選戰到現在,最有討論價值的一個議題,雖然郭提出的解法我認為還太空虛,但在倡議這一點上,我認為值得肯定,因為它是目前我看見,唯一一個在政治藍綠統獨光譜之外的政見。接著我就多談一些我目前觀察到的郭,以及關於這個政見的意見。
我之前說過,「既然郭董事長已經宣布要角逐總統,我認為就代表身為公民的我可以開始將他的言語、行動、歷史,當作政治人物來衡量,而不是像之前一樣,只當作一位成功的企業人士。」而我觀察到現在,我認為在他跟眾多網紅合作的影片與他在臉書上發表的文字之間,讓我感到巨大的割裂。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89094744919229
在以年輕觀眾為主要觀眾的網紅合作影片中,郭的言論,儘管溫和,沒那麼霸氣,但言論內容卻非常直覺、武斷、老派、自信,落入窠臼、口條不佳,就像我刻板印象中的成功製造業企業家一樣;而在臉書文字裡的郭,則深思熟慮、有條有理、儘管緊抓熱點猛攻對手時(蔡英文),用詞較為激烈我不那麼欣賞,但其內容有不少讓我覺得切中要點。
若我直覺思考,大概會認為真正的郭是影片中那樣,而文字部分是團隊的功勞,但這直覺也可能是錯的,或許真正的郭兩者皆非、或兩者皆是。於是,越是豐沛的媒體再現,反而讓我越來越不了解郭了。
除了形象之外,郭在政見上的割裂更是巨大。我認為郭目前的政見方向,混合了大政府與大市場兩個不相容的立場。他一方面強調自己創業、白手起家,打遍天下,不靠政府拓展市場,比政府還強,自己在逆境中出生、成長,辛勤工作不間斷,才能有現在的成就,並認為年輕人要成功就是要跟自己一樣,另一方面強調自己擔任總統後,政府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介入很多很多面向,來服務經濟,接連提出大規模的福利國家政策,聲稱國家要照顧人民。而且不是朝去管制、增效率的方向,而是政府主動下場玩,更類似中國的「國進民退」。
但我也得說,這其實是非常正確且合理的「表演」,因為包括現在的蔡政府以及之前每一任政府、每一個想獲得大位的政治人物,都選擇這個矛盾的路線,沒有例外。理由是他們喜歡也必須表演出大有為政府的樣子,才能正當化自己的存在,而媒體與人民,在新生民主、國際勁敵參照等內外脈絡下,也被養成傾向要求政府解決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的習慣。所以郭(以及幾乎所有政治人物)這種看似矛盾的立場,其實統一在「強人能改變,我就是強人」的傳統崇拜意識形態上,也就不那麼矛盾了。
接著來談談這個政見本身。首先,我看到這個政見,立即聯想到的是「無條件基本收入」或「全民基本收入」。
所謂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一種取代現有社會福利,並考量一般人維持生活、有意義的社交跟休閒生活的基本開支後,所需要的收入。而這樣一筆錢是要定期給所有的人,可能是一整個國家,也可能是一個區域,不因為誰比較窮或比較富有,就多給或少給。這樣的制度其實在某些礦產跟石油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已經實現,但那有點坐吃山空,無法永續。
歷史學家尤瓦爾哈拉瑞提出了「無用階級」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他預言在人工智慧能力大幅提升,並由「監控資本主義」企業掌握,需要的人力類型跟數量都大幅減少的時候,社會可能會出現的一種新階級。聽起來科幻,卻離我們很近。數十年來,特別是近 20 年的加速自動化、所得增長停滯與「監控資本主義」盛行,已讓許多人在心理上覺得自己落入無用階級,最近另外一本書《不穩定無產階級》中也有深入的討論,推薦各位找來讀讀。
哈拉瑞認為,以前跟現在的勞工可能會被剝削、可能會失業,但不管怎樣,資本家都還是需要勞工的,然而這個前提可能會逐漸消失。在資訊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的提升與就業機會跟薪資增長之間的關係已經脫勾,善用科技的企業可以用數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人力,創造出更多倍的產值,而被淘汰的人,例如現在的記者、未來的貨車司機甚至放射科醫師,並沒有辦法一下子就轉型當人工智慧電腦工程師,而且甚至連人工智慧電腦工程師也在被淘汰的路上。
「無用階級」這個詞可能聽起來不舒服,就說「勞動被機器取代之後無所適從的人類」吧!現代國家社會還是有責任要照顧自己的國民的吧,不然國家因為貧富差距太大而越來越民粹、動亂頻仍,所有人都要遭殃(我們也正在這個惡化的狀態裡)。在矽谷有不少享受紅利的科技企業很積極討論實施這樣的制度,因為他們很清楚,人民終究會把怒氣會出在他們頭上。
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人認為,施行這樣的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貧富差距。再者,基本收入的發放一視同仁,不會過問個人財富狀況,可以消除給窮人貼的標籤,不讓他們以及其他人覺得窮人就是被施捨的一群人。也有人認為,這樣反而可以鼓勵更多人去從事原本薪水不高,但具有社會意義的工作,不再因為某些工作在社會上賺不了太多錢,而必須捨棄。例如老人照護員、藝術家、獨立記者,或是跟我一樣自行創業等等。
從產業面來看,也有好處。因為人們不再被迫工作,反而可以促使公司改善工作環境,來吸引真正想做事的人。這也會促進更多企業採用先進的技術來取代重複性高的工作,或是一些血汗工作。
最後一個優點則是,施行無條件基本收入,其實可以省下很多錢。例如許多政府為了社會公平跟階級流動,會課徵富人稅、給弱勢各種複雜的社會福利補助等等,但其實這些制度在推動跟執行上都很麻煩,平白浪費很多成本,如果用無條件基本收入來代替,就可以剩下這些行政費用囉。
剛剛說了那麼多優點,那缺點呢?有的人認為實行全民基本收入可能會讓很多人感覺自己被豢養了,沒有工作的動機,就也沒有跟人互動、感覺被需要、或是主動學習的契機。這會讓人容易陷入焦慮、憂鬱,採取藥物濫用、酗酒等等方式來逃避,這種令人難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
雖然郭的「國家幫養」政見讓我想到基本收入,但內涵卻是完全不同。例如在他目前的說法裡,這還是一個典型的補助計畫,針對 0-6 歲小孩的家庭,強調排富,施行起來會非常複雜,而且疊床架屋,增加行政成本。即使如此,我認為此政策可以是往實現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跳板。
然而若我能給予建議,我會建議郭立即將「國家幫養」政見升級為「無條件基本收入」,並以此為競選主軸。誠如前面所述,我認為郭的表演跟政見都有割裂的問題,而「強人故事」也不符合我的品味,但在他提出尚不成熟的「國家幫養」政見之後,我認為卻是讓關於 2020 的辯論朝向實質化的契機,也能幫助他把割裂的形象跟政見融合起來。
不要再針對特定族群施加家長式的「照顧」跟「國家幫養」,而是以具有遠見的領袖高度,以提高所有人的安全感為責任,倡議「基本收入」;不再以大老闆的樣子跟經歷訓斥年輕人,而是激勵並建構此刻年輕人立足跟躍升的基礎;不再遊走於大市場或大政府之間,而是透過簡潔有力的無條件基本收入,降低政府令人詬病的繁瑣,也實現政府真正的價值,是真正的大轉型。
然而,郭極有可能不會看見也不會採用我的建議,所以我也期待其他各個參選人搶先提出「基本收入」的政見,來超越郭的「國家幫養」,互相比較細節上的可行性。
在太平洋對岸,同樣在進行 2020 總統初選的美國民主黨,也有一位參選人 Andrew Yang (楊安澤) 以無條件基本收入作為主要政見,雖然出線機率不高,卻非常醒目,且論述完整,值得參考。
https://www.yang2020.com/what-is-ubi/
少子女化是非常多原因造成的結果,而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問題,若只把人類視為生育機器看待,想提高產量,而忽視未來「無用階級」與當下「不穩定無產階級」的存在,我認為還是太短視了,更何況,少子女化可能根本不是問題,而是「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性大於「勞動力總量」之後,社會正常的自我調節,也是推動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契機。
以上,歡迎各位指教。
延伸閱讀:
如果我是總統參選人,怎麼回答「人工智慧」與「年輕人未來」的問題?
https://panx.asia/archives/60879
註:關於本文中多次提及的「監控資本主義」,過幾天再另文詳談,並同步宣布我打算做的大改變。
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股魚-不看盤投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UBI 無條件基本收入聽起來很美好,每個論述均只談優點,缺點的部分則視而不見。該論述基本的問題有兩個:1.錢從哪裡來、2.為什麼要給白吃的午餐?。
透過交換的機制取得金錢來交換他人的勞務結果是社會運作的基石,該概念則是假設人若有白吃的午餐後會將金錢用於提升自我在社會上生存的技能進而帶動整體更加進步。
我認為這個概念是個架設在人性本善、人性追逐自我成長的空中樓閣當中,聽起來跟共產概念有些許雷同。瑞士甚至曾經為了UBI的推動舉行全國公投,一旦公投通過該國所有成年公民都可以每月免費領取2500法郎(約80,000台幣),領取UBI的人仍可從事其他工作,換言之每個月會因為該法案而有兩份收入。
聽起來很不錯對吧,照理說全國人民應該齊心協力的支持該法案通過,但最終反對者高達78%,該UBI未能退動實施。當然反對的理由很多,其中一項便是為什麼要提供白吃的午餐給所有人,這是不是變相鼓勵那些好逸惡勞的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深入的去瞭解看看,至於台灣適不適合推動?我們心中都有數!
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UBI Taiwan - 基本收入全球瞭望站 的推薦與評價
他生前長達46年未工作,以此引發了社會對於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辯論。他在1976年曾做過短暫的搬運工,但因感覺「累得要死」,開始拒絕工作,並在電視上宣揚不工作的好處。 ... <看更多>
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 志祺七七】不用工作就有錢領!西班牙即將推出「無條件 ... 的推薦與評價
03:16 無條件基本收入 的好處04:55 針對 無條件基本收入 的質疑06:31 芬蘭實驗結果的問題08:21 西班牙為何要做? 09:26 我們的觀點10:30 提問10:46 掰 ... ... <看更多>
無條件基本收入優點 在 [心得] 《為一般人而戰》認識無條件基本收入-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為一般人而戰》無條件基本收入究竟是假議題?還是真良藥?
破解美國大失業潮真相,以人為本,讓全民擁有基本收入才是我們的未來
圖文網頁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war-on-normal-people/
這本書是Book版的版友介紹,也讓我第一次認識到「無條件基本收入」這個觀念。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一般人而戰》這本書的作者,是史上第一位台裔美國總統參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他主打「人道至上」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從政理念。雖然在黨內初選敗下陣
來,但他在書中流露參選的起心動念仍令我動容。
大部分的民主黨員,對於2016年川普的當選,無不抱以憤怒與不解。但是楊安澤反而投以
好奇心,選擇起身行動、探訪美國各州,去瞭解是什麼原因造成美國居民彼此間的價值觀
鴻溝?他體現了我最欣賞的智慧之一:「憤怒與好奇心無法同時存在」。
如同他回憶道:「我不敢相信我還在同一個國家裡。我和朋友們坐下來吃飯,覺得自己像
一齣劇裡的角色,吃得好、睡得好,可是全世界卻在起火燃燒。我拼命想要理解,要把我
看到的景象分享給大家。」這本書就是他所看到的景象。
世界正在燃燒,我們看到了嗎?
我在前年讀完比爾.蓋茲推薦的年度讀物《真確》之後,覺得這個世界似乎沒有像中的糟
。過去一百多年來,全球的公共衛生、教育程度、平均壽命有了長足進步。然而,真正的
火苗似乎在另一個地方越發茁壯:勞資逐漸失衡的「工作與就業市場」。
楊安澤在書中引用詳細且豐富的研究數據,說明美國失業潮的真相。例如,2000-2014,
美國流失500萬個製造業就業機會,接近3/4的製造業工人是男性,結婚機率也大幅降低。
企業除了在其他國家廣設工廠之外,美國本土工廠也逐漸以自動化取代大量傳統人力。
他認為績效掛帥的菁英邏輯正導致美國走向毀滅,數以百萬計的人被自動化和創新的磨輪
推向經濟困境。川普的當選也給了美國菁英階級一記當頭棒喝,因為一直以來:「菁英們
集體忽略他們的聲音,認為他們的抱怨或痛苦,只是因為他們是失敗者。」
資本企業不愛「一般人」
如同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Google、Apple、Tesla爭相投入無人駕駛車的研發,Amazon
推出首家無人商店,鴻海計畫用機器人搭建關燈工廠取代80%的組裝工人。作者直言:「
市場獎勵企業領袖提高效率,但是效率不愛一般人,它只喜愛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完成
工作。」
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慧是勢不可擋的資本發展趨勢,「一般人」顯得越來越不重要。
《21世紀的21堂課》的作者哈拉瑞描述得更加精確:「以前人類為了自己的勞力價值向資
方抗爭,未來將為了自己的無足輕重向資方抗爭」。
雖然我們的計程車司機可以仰望天空,思索人生的意義,聽到歌劇眼淚潸然而下,而且通
常會做一百萬件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楊安澤調侃道:「但是當我們坐進他的車子,這些
事情絕大部分跟我們不相干。通常我們寧可靜靜地坐著,不想交談。」
也因為自動化取代了原本勞工的維生技能,這些勞工只能轉往從事更低階的行業。他們必
須繼續將時間、精力和勞動力換成金錢,勉強餬口和匱乏模式正在煎熬越來越多的人。這
些人們,感受不到世界的「進步」,他們只認為自己被「拋下」了。
就業市場的加速變遷
楊安澤認為這些被取代的工作,不一定是件壞事,他舉例:「如果收銀員是一種電腦遊戲
,我們會稱之為完全不用腦、有史以來最糟的遊戲。它如果被稱為工作,政客們就會稱讚
它是有尊嚴和有意義的差事。」
進一步反省「工作的意義」,尤其對於許多例行性、枯燥乏味的工作而言,目的、意義、
身分、實現、創造力、自主性…等,被積極心理學證明是幸福所必要的所有這些東西,在
一般工作中卻是不存在的。
這些例行性的工作在未來,幾乎是注定被自動化與機器人取代。所以,他認為必須導入適
合這個時代的解決方案。尤其,他觀察到以下這三件事,讓他更加堅信「無條件基本收入
」才能完整地解決未來的就業問題。
1.被淘汰的勞工很難轉往別的工作
對於受下一波自動化影響最大的貨運駕駛與商店銷售員而言,附近的工廠與商店恐怕不會
有更多職缺。研究指出,這些短暫離開就業市場的勞工,反而更難返回工作崗位,也更難
謀求下一份不同的工作。
2.新的工作肯定比舊工作來的少
以物流業而言,企業會慶祝雇用了200名機器人監督員、100名物流專家、50名網頁設計師
。但與此同時,將會有5萬名失業的送貨司機與商店零售員,在不斷縮小的社區中尋找就
業機會,且一再落空。
3.教育訓練與再培訓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聽起來是個美妙的計畫,但是楊安澤引用眾多研究顯示,目前實施的再培訓計畫往往成
效不彰。尤其對於中年才接受再培訓的勞工而言,成功轉換就業跑道的比例不到3成。
無條件基本收入是什麼?
這本書提到的「無條件基本收入」(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指沒有條件、
資格限制,不做資格審查,每個成員(該國的國民、某地區的居民,或某團體組織的成員
)皆可定期領取一定金額的金錢,由政府或團體組織發放給全體成員,以滿足人民的基本
生活條件。」
楊安澤也把它叫做「自由紅利」,由美國政府每個18至64為的人民每年12000美元的收入
(相當於台幣36萬)。這個金額會讓人民保持的溫飽,享有最基本的生活標準,將心思用
在填飽肚子之外的地方。
這讓我想起2020年奧斯卡大贏家〈寄生上流〉電影裡,貧窮的金式家族媽媽說的這句話:
「如果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如果人民連自己都顧不好了,還管的著別人悲不悲慘。
作者期望藉由基本收入,讓社會與經濟的運作更加人道與自由。
1.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優點
根據作者的觀察與引述的研究,有以下具體的優點:(1) 避免在財務匱乏的情況做出可怕
的決定;(2) 減輕壓力、改善健康、減少犯罪;(3) 公民樂於分享、更有前途感;(4) 透
過自動化刺激和維持消費;(5) 促進社會轉型、維持生活秩序。
許多國家的試行結果指出,當人們享有基本溫飽與生活條件時,會傾向從事更有創造力的
工作與貢獻社會。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自動化與機器人完成,對企業課徵加值稅或機器人
稅是個值得討論的方案,也能做為基本收入金錢來源。
2.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缺點
然而,這項提案也不是沒有缺點。由於社會是個分工合作且互相支持的群體,若有人能夠
因此不勞而獲,將顛覆一直以來人類社會之間的運作默契。也因此,人們心理上的抗拒會
是一大阻因。其次,真實世界中大部分的基本收入實驗,因為財源困難的關係而中止。
例如芬蘭在2017~2018年間進行了2年基本收入實驗,最後公投結果僅23%支持,因此實驗
宣告終止。民眾普遍心理會認為天下不該有白吃的午餐,而且參與實驗的人們,就業率並
沒有顯著提升,若要實施到整個國家得多花費5%的GDP財政預算。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支撐論點
楊安澤不斷強調「人道至上」的價值觀,他認為科技進步帶來的自動化、機器人等效益,
應該是「為人民服務」,而非反過來。然而,現在的就業發展狀況,反而是將財富不斷集
中到坐擁高科技優勢的菁英階級手上。
這個觀念與另一本書《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的說法互相呼應:「經濟發展應該是消除『各
種不自由』的過程,例如消除貧困與機會的缺乏。這種自由不是讓企業在全球榨取最大利
益的自由,而是給予所有人經濟繁榮的自由。」
我認同牛津大學經濟與政治學家柯爾所說的:「我們現在所具備的生產力,其實是現在的
人付出的努力,加上從過去累積至今的發明與技術的共同成果。」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
試圖讓經濟的發展,朝向人道與民主靠攏的手段之一。
是什麼使人類更有價值?
當我們馬不停蹄地擁抱科技,讓人們從枯燥乏味的工作解脫的同時,反而造成更多人失業
與餓肚子。就像《未來地圖》裡提到的,如果依循現有的資本法則,企業仍以追求短期「
利潤」為優先,人類只不過是需要被削減的「成本」罷了。
畢竟,資本和效率越來越偏愛機器人、軟體、人工智慧,而不是人類。無條件基本收入這
個理念,在執行面上或許有許多爭議的地方,但是背後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如同作者在
書中的提問:「大多數形式的工作對人類而言都是理想的嗎?」
我認為,顯然不夠理想。想想那些一程不變的例行性工作……如果工作不只是為了餬口,
你會從事什麼工作?恰逢其時的是,我們剛好處在新舊時代青黃不接的風口,得以深入思
考人類終究不同於機器,我們的價值不在於效率,而在於個人化的獨特體驗。
後記:我們能做些什麼?
《為一般人而戰》這本書是楊安澤對美國基層群眾的關懷與瞭解,並針對自動化即將造成
的大型失業潮大聲疾呼。對於我們個人而言,為了避免未來淪為「無足輕重」的「一般人
」,我從另外兩件事情獲得了靈感。
第一個是我去年前往東京參加的拉麵製作課程,教學的老師本身不需要是很厲害的廚師,
但是他能夠用英語授課創造獨特的日本旅遊體驗。第二個是在韓國日漸興盛的韓風舞蹈課
程,老師只要有普通的身段技巧,搭配英文授課就能讓遊客感受到韓流文化的魅力。
基本的技巧和語言能力、加上獨特的文化經驗,就形成一個全新的行業。如同《一個人的
獲利模式》這本談商業模式的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有許多非傳統的工作並
不是被找到的,而是被創造出來的。」
我們或許不必太抱期待,有哪個偉大的人物會把「無條件基本收入」端到我們面前。反而
,要提高自己對周遭世界的敏銳度,強化對問題思考的深度,搞懂哪些事情會被機器人整
碗端走,哪些事情則是非人類不可。
最後,引述書中讓我起雞皮疙瘩的一段話:「我們要為彼此而戰,因為我們的心靈互相寄
託。爬到山頂,同時告訴背後的人我們看到了什麼。」
對我而言,閱讀與寫作就像是我的兩支登山杖,期許自己奮力攀爬的同時,持續與你分享
我所看到的一切。
--
閱讀前哨站:閱讀筆記|投資觀點|公益計畫|https://readingoutpos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4.226.2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84792513.A.57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