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權威者的恐懼,是從小被教大的、被嚇大的】
餐廳裡,孩子拿餐具敲打桌面、跑來跑去,父母會說「餐廳老闆」會生氣喔!
馬路上,準備和孩子過馬路,孩子卻橫衝直撞,不願意等待紅燈,父母說「警察伯伯」會生氣,會把你抓走喔!
這些都是親子間很常見的對話,而且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發生,好像父母的話已經無法嚇阻孩子,所以必須要搬出「老闆、有權力的人」來讓孩子的行為受到規範⬇⬇
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這才是我啊
「甚至會因為老闆的批評感覺受挫或憤怒」的推薦目錄:
甚至會因為老闆的批評感覺受挫或憤怒 在 初和心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都是被嚇大的,對上位者的恐懼從哪來?】
「我還沒請假,我在等老闆心情比較好的時候」
「誒!經理今天會進來嗎?我想早點下班耶」
「我這次業績很差,實在不想拿給老闆看」
談到職場,台灣常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怕老闆」。有時候怕老闆勝過了怕太太,和怕父母。
「老婆,我知道本來說好週末要去看電影,但是我老闆剛剛call我…」
「老婆,你能不能先去接小孩,會議delay,老闆也還沒走…」
「老公,我突然要出差,我才剛進公司,我如果不去,我怕老闆覺得…」
怎麼都是老闆、老闆、老闆?
怎麼學校都沒有教,我們一進入職場就自然而然地會害怕老闆?#擔心他會生氣?#做不到他的要求時會感覺焦慮?#甚至會因為老闆的批評感覺受挫或憤怒,老闆的讚美肯定又讓我們當天工作精神百倍?
職場上,論及工作倫理我們都應該尊重主管,並依照公司政策和領導主管的大方式,共同完成使命。而人事上,我們也都因為很實際的問題,例如考績和升遷機會,而必須考量和主管的關係,簽了一個工作合約,等於就簽了和一個主管的互動關係合作備忘錄一樣,直到哪天,某一方決定要破局。
其實,#我們對於權威者的恐懼,是從小被教大的,或者是,#被嚇大的。
有沒有印象,我們經常聽見父母對孩子說的幾種話:
在餐廳裡,孩子如果拿餐具敲打桌面,用力揮舞食物器具,大聲尖叫時,父母會對孩子說:「你不可以這樣敲打、不可以丟筷子、不可以把食物丟在地上,『餐廳老闆』會生氣喔!」
在公車上,孩子如果大聲尖叫,不願意乖乖坐好,父母會說:「車子在動很危險,你要乖乖坐好,你如果一直這樣尖叫、跑來跑去,『司機伯伯』會生氣!」
在大馬路上,你和孩子準備要過馬路,孩子卻橫衝直撞,不願意等待紅燈,或是孩子把玩具丟在地上,爸媽又說:「你不可以這樣喔!你這樣『警察伯伯』會生氣,會把你抓走喔!」
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對話,而且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發生,孩子越小,這樣的說法會越奏效,#好像父母所言已經無法嚇阻孩子,所以必須要搬出「#老闆、#有權力的人」來讓孩子的行為受到規範。
當孩子認知上 #內化了這種負向回饋的制約,因為擔心會遭受負向對待(被抓走、被罵),而去抑制某些行為(哭鬧、敲打、不服秩序),就成為一整套的心理機制。即使那些權威者沒有特定的對象,孩子也不認識他們,甚至也不見得在現場(餐廳老闆和警察伯伯通常不在現場),但是經過父母反覆陳述、看見其他類似孩子被處罰的狀況,卡通中的情景,#孩子很快就會學會,#對權威者比需要服從,#以免招致處罰。
而這樣的「內化認知」,姑且不論是否適當,但卻 #成功地讓父母可以傳達重要的規範,#也順利地讓孩子可以迅速學會社會上的期待,孩子就算當下感覺被侷限、被恐嚇一般的管教,但也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當下,#稍微忍耐不去做自己本來想要做的事情(丟東西、吵鬧、搶奪),卻能得到更多其他的東西(父母的讚賞、心平氣和玩耍),所以長久下來,孩子不自覺得學會了這些規矩,也默默內化了對權威者的恐懼。
孩子長大後,開始真正認識餐廳老闆並不會常常出來罵小孩,警察伯伯也不會突然抓走路上不乖的小孩,瞭解沒有所謂的聖誕老公公時,父母雖然已經無法用原本的方式來嚇阻不當行為,也漸漸進入可以開始溝通道理的時候。但雖然已經無畏於那些老闆和警察,卻很難覺察,文化中的常見教養方式,會影響每個人未來在學、在職場上的心態。
「遵守規範」和「怕被處罰」是不一樣的,就像「尊重主管」和「害怕權威」是不一樣的。
我們都是長大的孩子,曾經受過的教育,教給我們很多社會價值和規範,幫助我們適應環境、學習和人相處;同時,也可能留下一些成長的副產品,埋藏在潛意識裡,#我們需要認識他們,#然後幫助自己不被他們所影響,#才能建立健康的心理界限。
文/許嬰寧 心理師
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