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編辦活動 ] #哈利波特教會我們的事 #跨媒介敘事的傳播策略 | 李長潔 🏰
.
上週小編參與了一個蠻有趣的講座,分享給大家。該活動為「#跨媒介敘事專家講座」,我們邀請銘傳大學新聞系教授 #賴玉釵,以「#跨媒介敘事與故事品牌」為題,漫談「#跨媒介敘事」的有趣案例。我很喜歡賴老師的談話,也聽過很多次,一方面是因為賴老師的研究觀點相當具有趨勢性,另方面是她對她所研究的對象充滿了「熱情」與「愛」,聽起來很過癮!
.
■ #當代大眾文化文本的互媒性
.
開宗明義,賴玉釵以近日防疫宅在家的情境為背景,Netflix、HBO、愛奇藝等OTT平台成為全球大眾居家必備頻道,在這樣競爭激烈的市場裡,編寫一篇精采的好故事,培植一個值得發展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媒體製作的致勝策略。
.
賴玉釵舉出自己所熱愛的《#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神探夏洛克》(Sherlock)為例,這些經典作品,從文學開始,持續不斷地被轉譯成系列龐大的電視劇、電玩,甚至延伸出相關的旅遊景點。是一個充滿「#互媒性」(intermediality)的娛樂市場。
.
■ #遊樂園也是一種文本轉譯
.
此外,賴玉釵又以《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作為故事品牌的種要例證。這部陪著大家長大的小說作品,究竟教了我們甚麼事?誰也想不到,這部 #青少年奇幻讀物,竟然可以發展成一座遊客數居全球第4強的 #遊樂園。
.
賴玉釵細數小說文本、電影文本、真實地景、大阪環球影城之間微妙的敘事轉換,這巨大的故事之樹,除了是各種媒體創作者的努力外,粉絲們更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透過喝一杯奶油啤酒、比畫魔杖,而得到文本內外的豐沛意義之循環。
.
■ #更有創意地推動跨媒介敘事
.
精彩的講座時間總是不夠,與會者與無法到場的遠端觀眾,非常踴躍地提出了有趣的問題與意見。我在場上聊了一下,除了媒介形式間的轉換以外,台灣赤燭遊戲公司在推出《#還願》時,還以真實世界的解謎遊戲來進行遊戲的故事行銷。雖然科技發展是推動跨媒介敘事的基礎,但是 #如何更聰明彈性地在文本與媒介間轉譯與創新,才是推動意義世界的真正力量。
|
#豪想去大阪環球影城啊
#從來沒去過
#不能去時就特別想去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當代大眾文化文本的互媒性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當代大眾文化文本的互媒性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劉仁凱的原生家庭為道教信仰,但想要成為畫家的他,從小就對西方基督信仰充滿興趣,愛讀《聖經》故事,他自言或許是受西方畫作的影響,但也跟他常有一些神祕經驗相關,比如陷入負面情緒時,會聽到奇怪的聲音,又或者是經過觀音廟與友伴小開神明玩笑,忽然皮夾裡的信用卡就不翼而飛,沿路找尋一、兩個小時不可得,但隨著他在心中向神懺悔後,一台黑色賓士車裡的駕駛者對著他,滑開撲克牌似的拿著他遺落的信用卡,並交還給劉仁凱。
他深信世間有神靈的存在,而神靈的存在與面貌可能是多樣性的。自言非正統基督信仰者、亦未受洗的劉仁凱,希望能夠透過藝術創作討論各種宗教之間的異同,能夠超脫彼此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互相理解,明白或許都是來自同一起源。
《Married the Christmas》透過黑人侍者捧著豬頭,三位穆斯林擺出交叉手勢,但同時手上叉子又有肉品,畫面充滿犯罪的禁忌暗示。劉仁凱表示,這是一種視覺的陷阱,挑戰、處理人們對文化、宗教信仰的刻板印象,並且隱含對主流媒體看不見的手的諷刺寓意。對劉仁凱而言,這毋寧可以是一種不同宗教信仰者坐下來一起歡慶共餐的美好寄望。
2017年展開、持續至今的《HUMANS AS HOSTS》(《宿主計畫》),是劉仁凱邀集愛滋病病毒感染者(HIV-positive)參與共同創作的大型計畫,透過訪談,彼此交換生命故事,從而在影像裡安置蘋果與藥的意象,以及代表受訪者生活與精神狀態的各種物件,傳達出被攝者的生活場域與樣貌。他希望這一組作品能夠多少改變一些社會大眾深受主流媒體影響、不自覺對愛滋病汙名化的認知。
其創作計畫多在議題研究中獲得文本,並學習特定物件之於研究主題/對象的意義及符碼,以將其轉為作品裡的視覺符號敘事,帶出宗教信仰、傳染疾病、集體價值觀等人類社會議題之討論。
小檔案
劉仁凱畢業於世新大學圖傳系,現為自由攝影師及藝術工作者。曾獲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s(IPA)榮譽入選獎、宜蘭美展入選獎,並以《Married the Christmas》奪得2014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國家區域首獎。
個展有《HUMANS AS HOSTS:001-005》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HUMANS AS HOSTS:001-017》於臺北.DAILY PIAZZA日常聚落。尚有聯展於宜蘭美展・羅東文化工場,以及目沙龍・Woolloomooloo Xhibit・台北等。
相關新聞
https://goo.gl/WRNc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