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當一個原住民,需要花多久的時間呢?是一個月、一年、還是一輩子呢?」
我在高雄市長大,尋常的那種集合式大樓;我父親的父親來自澎湖七美嶼,母親則來自屏東高樹鄉。也未曾有過多少跟原住民有關的記憶,只隱約記得母親說過,她和她的堂/表姊妹們,時有被「誤認」成原住民的經驗。
大學後進入了學運社團,開始頻繁地參與各種倡議、抗爭行動,當然,也包含了原住民議題。這一路上,為了尋找自己的著力點,竟也開啟了追索身分認同的契機。
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成大原住民社團的歌舞排練,看著自己腰上層層疊疊的布、彩色的緞帶,端詳自己的樣子,感覺到族裔和身分;在每一個踏步、踮腳、領唱、答唱的過程裡,我感覺我不只是在練習歌舞,而也是在「練習」作一個原住民。沒有盡頭地。
我想起壢坵的小米田、想起大港口的龍的故事,想起破碎的、片段的族語單字嚼在嘴裡,原住民是甚麼樣子的?他們怎麼說話、怎麼想、用甚麼方式過生活呢?誰是原住民?那,我是誰?
這股隱晦的身分認同思索,隨著我來往更多村落、參與原住民議題更深,開始蔓延開來,形成日常的焦慮,反反覆覆。
❖「身為白浪,我很抱歉」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白浪,純純種種的白浪,甚至為此沮喪,在參與議題的時候,好像總是找不到一個適切的發聲和行動位置。與族人互動的過程中,又好像沒有能與族人搭上話或是獲得信任的基礎。
「作為一個漢人,我的確轉換過好幾次心情,從想親近到實際上疏離、從難過自己的疏離到恨不得把自己的眼窩挖深一點、鼻子隆高一點。」如果這樣就可以不必解釋自己是誰、為什麼在這裡。
於是當時以漢人身分作為認同的我,充滿原罪感,並帶著虧欠的情緒,在2013年的反核大遊行中把「身為白浪,我很抱歉」的字眼紋身在肩膀上。沒有想到,一個剛認識的馬卡道族朋友一臉何必地跟我說「妳不用這樣!」
我還在想那是什麼意思,結果,好不容易漸漸習慣了笑著自我介紹「我是白浪啊」,一個月內,就赫然得知自己的馬卡道族血統。
❖「被奪去名字的人」
最早我的家族住在屏東高樹鄉加蚋埔,也就是至今留有夜祭的村落,現在我外婆的幾個姊妹們都還住在附近幾個小村子。問過我母親,她說過去外婆的確曾告訴她,還有些親戚住在加蚋埔。
我的家族間從未有過跟「平埔」、「原住民」有關的耳語,後來我曾問母親,她阿公(被登記成「熟」的)長得像原住民嗎?她說:「一點都不像,他長得堂堂正正的!」
拼湊母系家族的拼圖是一場幽微的伏流歷險,除了衝擊,更有些微的憤恨。
末裔如外婆、母親與我,無從承繼馬卡道的文化、語言、信仰,不是因為我們在族別之間做了什麼選擇,而是因為其中某一些選項已經被抹除了。
我們好像以為現在的我們是自由的、依循自己的意志、掌握自己的生活,但事實上打從一開始,我們早已被剝奪了記憶自己可能/可以是誰的權利。
看到資料上用「漢化殆盡」來帶過這三四百年文化崩解的光景,都會忍不住想像,那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我怎麼不曾設想過,他們有名字、有愛吃的食物、有情人、有憤怒和憂愁,怎麼在歷史的某一個斷點全數消失呢?
「台灣」用的是他們當中某一群人的名字、凱達格蘭大道用的是另一群人的名字,怎麼憑空蒸發,成為一個永恆的、空蕪的紀念碑?
這些名字的子民在哪一刻、甚麼情景下剝去獸皮綁起衣襟、放下獵槍拿起鋤頭、把壺瓶撤下放上媽祖像、說起一口台語,把母親的傳祀改成父親的姓氏?
如果可以,很想要把麥克風嘟到1850年代的某一個他們面前,你為什麼這樣選擇?你放棄了哪些?誰使你這麼做?你遺憾嗎?你感到羞辱還是驕傲?
一群被奪去名字的人。也許我越來越能夠想像,也許永遠都不。但我開始知道的是,這群人從未消失,只是隱姓埋名地生活著,其中一些,用一個全新的身世記憶自己;另外一些,則努力拼湊還原,只求無憾無虧欠於祖源。
❖「我花了21年學習如何離棄地土
離棄母親的語言
直到夢中的庄頭呼喚著我
沒有根的孩子
依憑殘缺的地景記憶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落
找到赤腳的信仰之前
不會停歇
我是半人番啊」
經過了身分轉移走一遭,戲劇化地,看似得償所願。然而,舊的矛盾得到解決,新的思索也浮現出來。
首先,我明白原住民的課題就該是全台灣人的課題,是所有台灣人的尋根,而不僅是原住民自己的。
我將為我血緣裡原住民的成分感到驕傲和敬畏,也對漢人的成分感覺釋然,這個雜揉和混血的狀態,不就是這個島嶼的縮影嗎?
再者,如果文化早已斷裂,血緣又意謂了什麼呢?像我這樣,沒有了傳統、信仰、語言,一點點殘存的都模糊難辨,那股追尋母體的認同,究竟是誰的母體?如果我探源尋根,在我的生命經驗裡如同學習一種未曾認識的文化,「根」又何以為「根」?
所以,到底怎麼樣才是一個原住民?當我們說一個人是「原住民」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
我明白的不多,「原住民」其實是相當晚近的概念,「平埔&高山」和「熟&生」也是統治者區分人群的方式,甚至於「馬卡道」這個族群名稱,屏東的族人都未必聽過;能確信的是,尋溯來時的銘印啊,是一生的課題。
從我身上,除了試圖去凸顯平埔原住民族的樣貌,我們從未消失,只是反映了被國家除名和與外來文化混血的結果;也想回過頭來,去挑戰政府透過行政體系與民族認定,為「原住民」所設下的族群邊界,看似保障、其實箝制了我們對原住民族的想像。
族裔其實沒有想像中重要,卻比想像中重要。
重要的不是你如何被歸類,而是你如何回應召喚、你如何選擇和實踐要成為誰。
現在有人問我是不是原住民,我都還未必反應的過來。然而,這是無數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雖然有點晚了,偏有人要固執地記著。
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日 沒有名字的人 #陳以箴
-
全文閱讀:https://bit.ly/3ykLh7G
延伸影音:https://bit.ly/2TKURlh、https://bit.ly/3C5z0X1
《沒有名字的人》:https://bit.ly/37eT23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海的聖地] #壺屋街道中空間軌跡:御嶽、燒窯與水井組合成的迷宮 / 李長潔 . #去什麼地方都該去瞧市場墳地與小巷 . 相當喜歡沖繩的陶器,沉實溫潤的質地,樸素原始的筆劃,鮮豔豐富的釉色,民藝研究者柳宗悅(1950)強烈推薦沖繩的陶器工藝,指出沖繩的陶器在安南與朝鮮的技術傳播下,結合在地製法、土材...
祀壺信仰 在 賴惠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8/1 原住民族日快樂🎉🎉🎉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 #原住民族日,也稱為原住民族正名紀念日。
我們台南主要在東山白河一帶有很多 #西拉雅族人,西拉雅族也是臺南市的「市定原住民」,多年來惠員與台南市政府都一同為西拉雅族身分的認同而努力著。
#西拉雅族 除了有自己獨特語言之外,#阿立祖信仰、#夜祭、#孝海祭、#公廨祀壺、#牽曲 等也都是西拉雅豐富傳統文化的標籤
。
惠員每年都會親自參與西拉雅族的 #夜祭,親身感受他們的文化與熱情,更曾以西拉雅族為主題,邀請立法院的同事們一同到台南市西拉雅族聚落考察,就是希望他們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見。
台灣一直是一個有多元的文化的社會,原住民族的文化、傳統、精神、語言都應被完整的保存並獲得更多的支持,讓原住民文化能夠延續且更加閃耀。
#原住民
#西拉雅族
祀壺信仰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海的聖地] #壺屋街道中空間軌跡:御嶽、燒窯與水井組合成的迷宮 / 李長潔
.
#去什麼地方都該去瞧市場墳地與小巷
.
相當喜歡沖繩的陶器,沉實溫潤的質地,樸素原始的筆劃,鮮豔豐富的釉色,民藝研究者柳宗悅(1950)強烈推薦沖繩的陶器工藝,指出沖繩的陶器在安南與朝鮮的技術傳播下,結合在地製法、土材、美感與生活習慣,形成一種裝飾性強烈的日常用品。
.
霸那的壺屋通是聚集製陶業的區域,其歷史可溯至1682年尚真王朝時,湧田窯、知花窯、寶口窯三處的設置。不過今天不談陶器、瓷器,我們談空間。
.
▓ #往小巷子裡走吧
.
如果你來到壺屋,你可能會發現,顧名思義,壺屋是一個滿滿都是陶藝店的街道,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各個樣具有琉球特色的器物。再仔細挖掘的話,還可以發現「南窯」與「東窯」兩座窯燒遺跡。若是往小巷子裡走去,才是壺屋真正耐人尋味的地方。
.
▓ #背山臨水的風水觀念
.
以自然崇拜為信仰核心的琉球,聚落都是沿著各種不同的信仰要素發展,例如我們一直提到的「御嶽」,因為那是祭拜祖先或自然靈的場所,「御嶽」支配著琉球人的空間規劃。類似中國人的風水觀念,御嶽時常在聚落的高處,守護著各宗家,形成一個「腰当」的形象,用中國風水的話來說,就是「背山臨水」。
.
因此,你如果走在壺屋通中,你可以很發現它是一個小山坡,而山坡上正有幾個拜所,像是位在燒物博物館旁的「西の宮」。此外,壺屋的燒窯也是被居民重視的地點,像是「南窯」與「東窯」,可以從窯的位置,推測出古代聚落的集合情況(松井幸一,2010)。
.
▓ #水井的崇拜
.
而另一個在琉球聚落中被重視的神聖空間,則是「井」。松井幸一(2017)從沖繩的湧泉分布來分析,發現水源與琉球聚落的建立有高度重疊,當然人要生活就要有水嘛,不過,也因此產生了關於水源的拜所。
.
就拿壺屋通來說,你可以看到壺屋大通上有「東之井」(東ヌカー)、「大井戸」、「下之井」(下ヌカー)等,這些湧泉提供了壺屋上的製陶者豐沛的用水,為了感念,這些水源也都有放著小香爐或石頭來象徵性地崇拜。
.
▓ #壺屋迷宮
.
因為依賴著信仰來形成居住地的規劃,所以如果你往壺屋巷子裡逛起來,就會覺得非常曲折,像是迷宮一般的分歧蜿蜒。這種形式的空間規劃方式,被稱之為「不井然」(松井幸一,2010),也就是不井然有序的意思,此「不井然」的空間樣貌,可以讓我們領略1737年地割制度開始前,琉球人的那種依賴自然資源、神靈想像與日常生活而行動的生活軌跡。
.
假如你下次再來壺屋通,除了買些美麗的陶器外,請記得離開壺屋大通,鑽進一旁的小巷子裡,那將會是一場神祕迷離的冒險。
.
#參考文獻
.
1. 柳宗悦. (1950). 沖繩の民藝. 民族學研究, 15(2), 166-171.
2. 松井幸一. (2010). 那覇市壺屋集落における空間構造の特性. 歴史地理学, 52-3(250)30-48.
3. 松井幸一.(2017). 琉球における湧水分布と祭祀空間. 祈りの場の諸相: 151-174
.
影像/文字: 李長潔
祀壺信仰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海的聖地] #壺屋街道中空間軌跡:御嶽、燒窯與水井組合成的迷宮 / 李長潔
.
#去什麼地方都該去瞧市場墳地與小巷
.
相當喜歡沖繩的陶器,沉實溫潤的質地,樸素原始的筆劃,鮮豔豐富的釉色,民藝研究者柳宗悅(1950)強烈推薦沖繩的陶器工藝,指出沖繩的陶器在安南與朝鮮的技術傳播下,結合在地製法、土材、美感與生活習慣,形成一種裝飾性強烈的日常用品。
.
霸那的壺屋通是聚集製陶業的區域,其歷史可溯至1682年尚真王朝時,湧田窯、知花窯、寶口窯三處的設置。不過今天不談陶器、瓷器,我們談空間。
.
▓ #往小巷子裡走吧
.
如果你來到壺屋,你可能會發現,顧名思義,壺屋是一個滿滿都是陶藝店的街道,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各個樣具有琉球特色的器物。再仔細挖掘的話,還可以發現「南窯」與「東窯」兩座窯燒遺跡。若是往小巷子裡走去,才是壺屋真正耐人尋味的地方。
.
▓ #背山臨水的風水觀念
.
以自然崇拜為信仰核心的琉球,聚落都是沿著各種不同的信仰要素發展,例如我們一直提到的「御嶽」,因為那是祭拜祖先或自然靈的場所,「御嶽」支配著琉球人的空間規劃。類似中國人的風水觀念,御嶽時常在聚落的高處,守護著各宗家,形成一個「腰当」的形象,用中國風水的話來說,就是「背山臨水」。
.
因此,你如果走在壺屋通中,你可以很發現它是一個小山坡,而山坡上正有幾個拜所,像是位在燒物博物館旁的「西の宮」。此外,壺屋的燒窯也是被居民重視的地點,像是「南窯」與「東窯」,可以從窯的位置,推測出古代聚落的集合情況(松井幸一,2010)。
.
▓ #水井的崇拜
.
而另一個在琉球聚落中被重視的神聖空間,則是「井」。松井幸一(2017)從沖繩的湧泉分布來分析,發現水源與琉球聚落的建立有高度重疊,當然人要生活就要有水嘛,不過,也因此產生了關於水源的拜所。
.
就拿壺屋通來說,你可以看到壺屋大通上有「東之井」(東ヌカー)、「大井戸」、「下之井」(下ヌカー)等,這些湧泉提供了壺屋上的製陶者豐沛的用水,為了感念,這些水源也都有放著小香爐或石頭來象徵性地崇拜。
.
▓ #壺屋迷宮
.
因為依賴著信仰來形成居住地的規劃,所以如果你往壺屋巷子裡逛起來,就會覺得非常曲折,像是迷宮一般的分歧蜿蜒。這種形式的空間規劃方式,被稱之為「不井然」(松井幸一,2010),也就是不井然有序的意思,此「不井然」的空間樣貌,可以讓我們領略1737年地割制度開始前,琉球人的那種依賴自然資源、神靈想像與日常生活而行動的生活軌跡。
.
假如你下次再來壺屋通,除了買些美麗的陶器外,請記得離開壺屋大通,鑽進一旁的小巷子裡,那將會是一場神祕迷離的冒險。
.
#參考文獻
.
1. 柳宗悦. (1950). 沖繩の民藝. 民族學研究, 15(2), 166-171.
2. 松井幸一. (2010). 那覇市壺屋集落における空間構造の特性. 歴史地理学, 52-3(250)30-48.
3. 松井幸一.(2017). 琉球における湧水分布と祭祀空間. 祈りの場の諸相: 151-174
.
影像/文字: 李長潔

祀壺信仰 在 大庄西拉雅夜祭阿立祖繞境祈福20121029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Fawl/Mulas/朗嘎魯】鑼鼓陣隊響亮的鑼鼓聲,引導著部落耆老乘坐的鐵牛車以及阿立祖神轎繞行部落的巷道。這是花蓮縣富里東里村大庄舉行的大庄西拉雅 ... ... <看更多>
祀壺信仰 在 台灣南部平埔西拉雅的祀壺信仰-陳國彥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祀壺信仰」的主體是壺、罐、瓶、甕,早期還用竹筒等容器,內盛水,下鋪香蕉葉,置於矮台上或桌上,象徵神祇的存在,壺內所裝的水,通常先經過「作向」的法術處理,而「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