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時空的一天:粉湯羊血和葫蘆雞》
細雪紛飛的早晨,來上一碗粉湯羊血,那可是從頭暖到腳。
這個早晨有些興奮,因為一早起來,早飯還沒吃,就打車來到距西安市區26公里的臨潼區的秦始皇陵,而目的,自然是看兵馬俑。從1974年3月29日,當地的村民在挖井打水時意外發現兵馬俑碎片,到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不知道聽過多少關於它們的故事。也因為大家對兵馬俑與秦始皇陵的無限想像,而催生出了像是倪匡的小說《活俑》,或是李碧華小說改編的電影《秦俑》這些故事了。不過,那親眼見到如此龐大的千年兵馬的震撼,卻真的是筆墨難以形容。
粉湯羊血是西安小吃 – 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等「三泡」之一,是要配著泡饃吃的。粉湯羊血要求要吃起來麻、辣、鹹、香、光、嫩。南京有鴨血粉絲湯,台灣有豬血大腸湯和麻辣鴨血豆腐,東北有殺豬菜,所以血的光滑又鮮嫩的口感多數人都不陌生。妙在使用的是西北菜常用的羊的血,以及與南京鴨血粉絲湯同樣搭配與血口感同樣滑順的粉絲外,西安的粉湯羊血的更大特點則是調料多樣,鮮麻竄辣。粉湯羊血的湯底不是羊骨湯,而是由花椒、草果、八角、桂皮、小茴香、胡椒、乾薑、蓽拔、丁香、砂仁等香料,按照特定配比打成粉後,所製成的香料湯。這個湯一定要滾燙,用陜西話來說的話,就是要「煎火」,而且必須要必須突出麻味。冒的時候則要反覆冒,把羊血冒透。做法是在碗中放入切絲的羊血、粉絲和豆腐,然後將煮開的湯以冒的方式,邊冒邊倒出湯,一直冒到碗燙到拿不住時,加入鹽、味精、胡椒粉、花椒粉、蒜苗、香菜、香料油、蒜末和油潑辣子,然後再加入滾燙的湯,這樣一碗熱氣騰騰的粉湯羊血就可以上桌了。
西安最有名的三家粉湯羊血,分別是西華門的吳記、小南門的惠記,以及東關的趙記。粉湯羊血是在二十世紀初,西安的南院門的牛市巷,一個叫王金堂的小攤子攤主,把傳統羊血的做法進行改良之後,將粉湯羊血做出了名氣來。他的粉湯羊血一直經營到1950年代,公私合營後,與1920年代開業的西安葫蘆頭泡饃明店「春發生」合併。
還有一種更傳統直接的吃法,是將煮好切成方塊的羊血放在碗中,再配上鹽、醬油、醋、蒜水、油潑辣子、香油、香菜末、蔥末的辣子蒜羊血。
離開秦始皇陵之後,來到了驪山北麓的華清池。一下子從秦朝又到了唐朝的開元年間,但不一會兒又到了1936年的12月12日。
空間的轉變帶來了的是時間的穿越,腦海中的名字也在一時之間,從贏政變成楊玉環,又變成了張學良、楊虎城,和蔣介石。
這些還在這的陶器雕像,石頭磚瓦,就像是濟慈的〈希臘古甕頌〉一般,嘲笑著那些曾經意氣風發的人名,自己卻在這恆古不變。
晚餐回到西安,吃「醉長安」的幾道經典陜菜。點了有葫蘆雞、小炒葫蘆、熗炒黃花苗、長安凍肉、油潑扯麵、鍋盔。其中的葫蘆雞就是我在《陜西菜之兵法》中介紹過的,要先煮、再蒸、最後油炸而成的,由唐玄宗禮部尚書韋陟的官廚所創製唐代宮廷御宴。
陜菜現在的狀況在某方面與台菜十分相似,那就是,陜菜明明有著葫蘆雞、奶湯鍋子魚、金錢釀髮菜等傳統又經典的大菜,但人們卻總只喜歡吃、喜歡談論羊肉泡饃、肉夾饃、水盆羊肉這些小吃。以八大菜系隨便舉幾個菜來說,像是魯菜的蔥燒海參、川菜的魚香肉絲、淮揚菜的清燉獅子頭等,卻都為人所津津樂道。葫蘆雞的繁複並非理由,八大菜系中繁複的菜品又豈是一兩道而已。陝菜的大菜之所以和其小吃比起來不是那麼為人所知,是因為和它的小吃比起來,陜菜中的大菜中沒有讓人驚喜的不變中的變。吃台灣小吃或西安小吃時,雖然都同樣都是滷肉飯或肉夾饃,雖然看似都是同樣的東西,但卻會因為各家做法的不同,而有著各種細微的變化。這種細微的變化讓我們吃不膩又吃得驚喜,而且在這些差異中還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味道,這就是不變中的變。八大菜系中的大菜和台灣或陜西的小吃一樣,雖然同樣是是魚香肉絲,就算都是最正宗的做法,但就是會有一家是你最無法忘懷的;就算同樣是蔥燒海參,豐澤園的口味可能就是比東興樓的讓你魂牽夢縈。我當然不是說每一家的葫蘆雞或奶湯鍋子魚味道都差不多,但是和西安的小吃比起來,它們的可預測性要高得多。
「秦味館麻奶鍋」的推薦目錄:
- 關於秦味館麻奶鍋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秦味館麻奶鍋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秦味館麻奶鍋 在 Cleo Chi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秦味館麻奶鍋 在 [食記] 台北大安秦味館- 看板Foo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秦味館麻奶鍋 在 麻奶鍋 ‼️秦味館內行必點料理‼️ 預約菜 記得提前預訂喔 ... 的評價
- 關於秦味館麻奶鍋 在 [食記] 台北大安秦味館- Food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 關於秦味館麻奶鍋 在 [食記] 台北大安秦味館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秦味館麻奶鍋 在 非凡大探索_不一樣火鍋_台北蒙古麻奶鍋 - YouTube 的評價
秦味館麻奶鍋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憶西安餃子宴》
那天早餐先吃了份孜然包子,吃完走著走著看到有賣糊辣湯的,便又來上了一碗。然後去參觀建於唐朝永徽三年(652年),為玄奘抄寫和保存佛經而建造的大雁塔。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京都是仿造唐朝的長安建造的,登上大雁塔看長安城更是一目瞭然。
中午吃的是岐山臊子麵。臊子就是麵的澆頭,肉臊飯的臊就是這個臊。而晚餐則是西安餃子宴。
西安餃子宴是西安解放路餃子館自1980年代開始研製的。不過是怎麼研製呢?
那就是跑遍北方各大城市。哪裡的餃子出名就往哪跑,往哪學。然後經過多次實踐後,再精挑細選出108種。分為「百花宴」、「牡丹宴」、「龍鳳宴」、「宮廷宴」、「八珍宴」等幾大系列。
熟製方式有蒸餃、煮餃、炸餃、煎餃與烤烙。造型有的似蝴蝶、有的如雲朵、有的如海貝,型態各異,五花八門。僅餃子封口的做法,就有大折邊、小折邊、裂口邊、麥穗邊等。更引人著目的是模仿各種動植物造型的仿生餃,比如核桃餃就是從外型、顏色到內餡,就如同一顆真的核桃一般。澳門8餐廳那有名的金魚蝦餃,在西安則是腹肚圓、滾眼泡突出、修尾擺動的金魚蒸餃。
西安餃子宴用料之豐富更是讓人眼花潦亂,從燕窩、海參、魚翅、鮑魚、干貝這些山珍海味,到常見的牛肉、豬肉、羊肉、雞、鴨、鵝、魚、蝦、海鮮,還有時令蔬菜、新鮮水果,應有盡有,都可以成為餃子的餡料。
而根據不同的季節,西安餃子宴也可以吃到代表該季節特色的餃子。春天有「野薺菜蒸餃」和「雞米青筍餃」;夏季有「雲朵蒸餃」和「五味蒸餃」;秋天有「荔枝蒸餃」、「童雞栗子蒸餃」、「蟹黃蒸餃」;冬天則有「冬筍魚香蒸餃」、「冬蓉蒸餃」等。
在口味上,不但有北京人愛的麻醬餃、陜西人嗜的秦味餃,還有山東人喜歡的鹹鮮口味魚肉餃,甚至還有四川口味的麻辣餃和魚香餃。
餡料的製法,也分成傳統的打漿吃水法、煸餡、醋溜餡和拌餡等。可說是匯古今餃子之精華,集四方餃子之大成。
西安最早經營餃子宴的餐廳除了解放路餃子館外,還有德發長餃子館和光華餃子館。
那天晚餐吃的是1936年開業的德發長餃子館。
1984年,在借鑒同行經驗,研究大量史料與民間典故之後,它們推出了「二龍戲珠」、「金龍迎賓」、「龍鳳呈祥」、「雞鴨宴」、「貴妃宴」、「鴛鴦宴」、「吉祥宴」、「三鮮宴」、「羅漢宴」等九大類,包括了海味餡、三鮮餡、肉菜餡、素味餡、野菜餡、八珍餡、五仁餡等100多種花樣餃。
舉豪華餃子宴的菜單為例,先上進門茶三炮台,接下來是白瓜子,酥花生仁、葡萄乾、開心果四乾果;蜜桔、蘋果、獼猴桃與香梨等四香果;然後是一花拼龍鳳呈祥;八圍碟佛手海蜇、雞絲凍粉、蒜泥鴨掌、火靠紅蝦、菊花皮蛋、醬燻牛肉、芥末香椿、鹽水桂花鴨。而在接下來的開胃羹銀耳蓮子羹之後,就進入主題餃子了。
餃子宴的主角餃子的部份分為四組,每組之間會插一湯。第一組包括了一品蒸餃、海味八寶餃、銀耳蒸餃、蛋黃干貝餃,插一湯為高湯狀元小餃;第二組為一口香、二龍戲珠、三鮮水餃、四喜蒸餃,插一湯為山楂奶酪;第三組有馬蹄魚肚餃、麻醬蒸餃、糯米雞餃、春筍銀針。不過,由於第三組之後緊接著就是太后菊花火鍋餃以及最後一道水果拼盤,因此就沒有湯品了。
所謂的太后菊花火鍋餃是一種雞湯餃。慈禧太后在1900年躲避八國聯軍來到西安時,因為沒有御膳伺候,廚師便將廚房的雞肉剁成雞蓉,然後加調味料拌成餡,包成像是去皮銀杏般的精巧小餃子,再燃起一只鍋在雞湯內加了海米、青豆、韭黃、番茄的菊花火鍋,把小餃子下鍋邊煮邊吃。夜幕下的暗淡燈光、火鍋透出的火燄,加上銀白色的小餃子,相映成趣讓,慈禧吃得是讚不絕口。於是,後來慈禧離開西安回北京時,就把這位廚師也帶回了宮中,而這道菊花火鍋餃也就流傳了下來。
另外再介紹個海鮮餃子宴,四乾果是白瓜子、黑瓜子、葡萄乾、大杏仁;然後直接是一花拼的百鳥朝鳳;八圍碟有五香燻魚、烤紅蝦段、海米芹菜、佛手海蜇、麻油螺片、雞絲凍粉、蒜泥海帶結、椒油金針菇。開胃羹為干貝玉米蛋花羹。餃子為兩組,分別是第一組的海紅魚翅蒸餃、三鮮水餃、蝦肉炸餃、海蠣鮮肉煎餃;第二組的韭黃魷魚餃、海腸小餃、蝦籽蒸餃、螃蟹獻黃酥餃;二組之間插一湯珍珠翡翠湯,二組之後為御龍火鍋八仙小餃。
正所謂一餐餃子宴,嚐遍天下鮮啊 ~ 吃飽喝足,出來看著被雪點綴著的西安鐘樓,甚美 ~
#西安餃子宴 #百年飯桌
延伸閱讀:《能夠讓我吃完這碗糊辣湯嗎?吳聘愛吃的葫蘆雞與那些肉夾饃和羊肉泡饃:陜西菜之兵法》 https://naihaolee.pixnet.net/blog/post/333841081-
秦味館麻奶鍋 在 Cleo Chi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跟大家分享一間我已經去到不用翻菜單就能點菜的餐廳😆
在國父紀念館站附近的秦味館,賣的是陝西仿古菜,簡單來說好吃又不貴,非常適合朋友聚餐。前兩年只要有朋友來台灣或一大群人聚餐就把大家帶去,因為太頻繁的去,吃到有點怕要休息一下⋯😂這次是隔了不知道有沒有快一年朋友生日才又來吃,不過吃完依然還是覺得很讚喔~👍👍👍
每次來必吃的前三名:
1. 中間那碗白白的油潑麵:香辣好吃!每吃必續❤️
2. 右上的酸嗆土豆絲:開胃良品,停不下來~
3. 沒入鏡的蒙古炸奶包:酥炸起司再撒上糖霜,ending一人一定要來一個!!!
另外天冷的時候也能點個下方的麻奶鍋🍲
麵的左邊是很辣很辣的小菜,右邊是純粹我愛山藥,左上是炙子骨排,椒鹽口味,適合一人吃個一兩塊分食。
說真的我推薦餐廳真的沒有雷的啦😌
秦味館麻奶鍋 在 麻奶鍋 ‼️秦味館內行必點料理‼️ 預約菜 記得提前預訂喔 ... 的推薦與評價
麻奶鍋 ‼️秦味館內行必點料理‼️ 預約菜 記得提前預訂喔✔️ 使用陝北慣用香料特製辣椒調製而成,口感特色麻辣酸香。 有什麼 骨排、金針菇、豆包、白菜及精燉熬 ... ... <看更多>
秦味館麻奶鍋 在 [食記] 台北大安秦味館- Food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推薦與評價
... 人會非常喜歡秦味館,他的辣是花椒下去炒或燉煮那種,可以請店員微調辣度至你想要的口感。至於招牌麻奶鍋一定要點,這種天氣喝到麻辣酸香的麻奶鍋 ... ... <看更多>
秦味館麻奶鍋 在 [食記] 台北大安秦味館- 看板Foo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餐廳名稱:秦味館(陝西菜)
消費時間:2019.09.28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138巷2號
電話:02 8771 3288
可否刷卡:可
營業時間:
星期一休息
星期二11:30–14:30, 17:30–22:00
星期三11:30–14:30, 17:30–22:00
星期四11:30–14:30, 17:30–22:00
星期五11:30–14:30, 17:30–22:00
星期六11:30–14:30, 17:30–22:00
星期日11:30–14:30, 17:30–22:00
好讀網誌版: https://hahaqueen0706.pixnet.net/blog/post/1760443
經朋友介紹秦味館後,一試成主顧,特殊風味讓人難忘,如果你也喜歡辛香料調味的重口
味料理,那你一定要來嘗嘗。
-最近的捷運站:板南線國父紀念館站,交通十分方便
-老店裝潢舊舊的,有一些古味的吊飾跟布置,部分牆面佈滿名人簽名,秦味館的魅力在
菜色而非裝潢
-桌布是客家花布,有種阿嬤時代的復古味,鮮豔的底色,多彩的花朵,還有代表著喜氣
跟富貴的超大朵牡丹花。
-餐廳內有多個小小手繪陶瓷裝飾,熱情鮮豔的著色符合餐廳熱鬧氣氛,席間充滿了談笑
喧鬧聲,很適合好友聚餐,大聊特聊
-每次來都是高朋滿座,一定要記得訂位喔~
-秦味館是陝西菜專賣店,打開菜單封面寫著"陝西十怪" (好奇可參考解釋)
碗大桌小擺不開
椅子不坐蹲著來
手巾不用頂起來
房屋隨向半邊蓋
麵條寬板像腰帶
餅大個圓像鍋蓋
有了辣子不吃菜
唱戲吵架分不開
姑娘貌美水靈不對外
八十老婆上樹比猴ㄦ快
來看看菜色囉~
-珊瑚羊肉,西北風味菜,老闆說是羊肉加上數十種辛香料烹煮而成,口感微酸,打開味
蕾的一道菜。
-小蔥羊肉拌麵 ,羊肉 、 紅蘿蔔丁,配上粗麵條,很家常的一道麵食
-新疆香酥羊肉串,一點羊騷味都沒有,外層酥,內裡羊肉軟嫩,咬一口香氣四溢,非常好
入口
-炙子骨排 (仿古名菜)
菜單上寫著此道料理經過蒸 、 煮 、 炸 、 烤,不知道是否工序太多,肉質偏乾 QQ
我跟朋友都比較不喜歡這種口感,外皮算酥,下次不會再點
-油潑麵又名腰帶麵,十怪之一"麵條寬板像腰帶",麵條非常寬又長,有咬勁吃起來麻香
微辣。
-雙紅拉麵
滷鴨血跟滷牛腱肉搭配的雙紅拉麵(紅血-鴨血,紅肉-牛肉),鶺Y濃郁,牛肉軟嫩,鴨
血滑口,感覺出店家的用心
-半天花,就是檳榔花,微酸微辣,清脆爽口
-麻奶鍋
花椒香氣醇厚,帶點酸味,豬肋排煮至軟爛,輕輕一撥就可以夾起肉塊。裡面有白菜 、
豆皮 、 金針菇..等配料
麻而不辣,超重口味版的豚骨湯,會讓你一忍不住一碗接一碗。
-蒙古炸奶豆腐
包著起司酥炸的點心,淋上雪白糖粉,咬一口酥脆感搭著牽絲的起司,微甜鹹香好享受,
必點!
-核桃酪,小小一壺絕對讓你欲罷不能!
核桃、棗肉、糯米,揉合而成,濃醇香就是在說它!!!
甜甜的冷飲透著微微地紅棗香氣,搭配熱呼呼的炸奶豆腐,絕配!!
秦味館官網菜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60.2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od/M.1583073477.A.B7F.html
※ 編輯: hwatai (123.193.200.124 臺灣), 09/03/2022 16:43: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