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TPP 全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源自於過去由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但美國退出TPP後,日本積極轉型,正式更名為「CPTPP」,成為亞太地區甚至於全球,最重要的區域經濟整合協定。
近日臺灣正式申請加入 #CPTPP , #CPTPP 會員國共有11國,約5億人口,GDP占全球大約13%,市場規模相當龐大。去年台灣與 #CPTPP 會員國的雙邊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24%,顯示台灣與 #CPTPP 之間的緊密程度,加入 #CPTPP 對台灣來說,確實有高度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但任何貿易協定,皆需慎重考量國內產業利弊評估,對受創產業有相對應輔導及補助預算與機制。其中,核食問題為大家關心問題之一,阿華期盼中央政府會在 #維護國民健康、#依據科學根據、#依據國際規範 三原則下,不重蹈覆轍萊豬事件 ,為提升國際地位,犧牲國人健康,需妥善考量因應之道,讓衝擊減到最少。
經濟整合 利弊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出身、曾在美國華爾街與香港金融界任職,後來任教香港中文大學的林夏如教授,在著作《台灣的中國兩難》中,深入分析了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與中國經貿政策的變化。關於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她寫到:
「『國族認同』經常被描述為是妨礙理性評估的錯誤意識,然而,我與台灣意見領袖的訪談和我個人在業界的觀察都不支持這樣的觀點。……經濟利益和國族認同並非互斥,而是相互結合且形塑了台灣與中國經濟關係的取向。」
換句話說,沒有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這種事。統獨也不是假議題,而是左右著兩岸經貿發展的關鍵因素。
她所謂「台灣的中國兩難」,指的是中國作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夥伴,卻也在政治和經濟上威脅著台灣的生存。
這本書的英文原著在 2016 年出版,今年推出的中譯本中,增加了一篇「後記」,補充了 2016 年的情況。對於近來台灣政治經濟局勢的變化,林夏如這樣寫道:
「政治版圖劇烈變化發生的背景,是台灣日益惡化的『高收入陷阱』。」
「台灣的政治領袖面對愈來愈強烈的群眾壓力,要求解決與所得分配相關的社會經濟間題,而『擴大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往來』是一個最直接的選項。然而,由於島上人們多數都期盼能夠守護已高度鞏固的台灣認同,並支持正面迎擊北京方面不斷增加的壓力,蔡英文政府所要面對的『中國兩難』,比過去所有執政者所要面對的境況都更為棘手。」
「經過數十年驚人的經濟快速成長時期,在中國剛開始對外開放後不久,台灣在三十年前就跨身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經濟體行列。脫離『中等收入陷阱』並轉型到高收入經濟體的過程中,台灣倚賴的是高附加價值的出口導向經濟。然而,今日的台灣已經無法和那些具有廉價勞動成本的國家競爭,尤其當後者同樣採取出口導向經濟、集中資源發展勞力密集產業。因此,台灣的經濟成長開始趨緩,工資水準更是停滯多年未成長。台灣已經進入了所謂的『高收入陷阱』。」
「台灣的經歷和許多先進經濟體所遇到的問題如出一轍,例如在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以及許多西方國家都是如此,它們各自陷入了形式各異但本質相同的高收入陷阱,經濟成長陷入停滯。」
「許多國家的政府為了提振經濟,採用了貨幣量化寬鬆的政策,讓利率維持在低檔,且持續超過十年之久。這一政策的後果就是所得不均惡化,資產膨服,以及債務問題更加嚴重。在金融機構及其相關經濟活動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經濟『金融化』逐年加深的環境下,上述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台灣的家庭債務占 GDP 的比率已經高於多數的亞洲國家,所得不均的狀況十多年來一直無法改善,而且大都市的房價已經漲到年輕人完全負擔不起的程度。」
「基層勞工以及年輕人,是高收入陷阱當中受傷最重的人群。青年失業率在過去十年內一直比整體失業率高兩到三倍,求職的困難以及無法負擔的高房價,使得年輕人愈來愈晚婚,且愈來愈不願意生小孩。在 2010 年,台灣的生育率是全球最低,政府統計指出,整體人口即將在近年從高峰反轉開始持續下降。」
「同時,健全的健康照護體系導致社會人均壽命延長,加上『少子化』因素的影響,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相當快,對社會福利體系以及退休保障體系都造成了龐大的負荷,增加了年輕人的負擔。」
「由於上述這些嚴重的問題,台灣將無法全面為社會上的不同群體提供充足的福利,而且能供給的保障也將縮減,這將無可避免地損害到特定群體的權益,而這對於台灣這樣高度民主化的社會而言是無法接受的。」
「在近幾次的選舉當中,選民拒絕了那些被認為會威脅到台灣價值與認同的兩岸政策。在 2014 和 2016 年的選舉當中,選民對國民黨的經濟政策表達不滿,尤其是反對讓台灣變得過度依賴中國經濟。然而,選民也同樣期待領導者可以更有效地解決台灣所面臨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這一系列選舉的結果告訴我們,選民愈來愈不以國族認同為基礎來決定投票取向,因為台灣認同是已鞏固的共識,幾乎所有候選人都稱自己是台灣人,不會跟大眾的態度過不去。」
「這幾場選舉的結果也顯示出,對任何一位領導者來說,要解決高收入陷阱都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為了解決高收入陷阱,不同選項伴隨著不同的利弊取捨,在重塑台灣經濟與社會結構時,領導者必須做到減緩特定族群在這過程當中所受到的損失。」
「儘管蔡政府成功地為台灣的出口貿易和對外投資開拓了新的市場,2018 年的選舉結果對民進黨造成戲劇化地大幅重挫,如同國民黨兩年前所遭受的經歷。選民對政黨偏好的快速轉變,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再轉投回國民黨,反映出人們對政黨的認同愈來愈低。」
「2018 年地方選舉當中,兩岸政策的分歧、守護台灣主權等議題都不是重點,但選舉結果提醒了領導者:人們關注著政策的制訂與設計是否完整,還有執行是否徹底。」
「這些都使得 2020 年的總統及立委選舉充滿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兩岸關係的議題在總統選舉當中扮演的角色比地方選舉還要重要許多,但是相關的討論將會集中在如何尋找最有效的方式去處理經濟發展間題,同時還要能夠維持被絕大多數台灣人所支持的政治自主性。」
「台灣選民已不再被傳統的政治認同而動員;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找出方法來擺脫高收入陷阱,並且保護自己所認同的價值、包括民主體制、政治自主性、社會正義,以及環境永續發展,然而,在北京的威脅之下,台灣認同的重要性仍然可能會回升。」
「在這種狀況下,政治情勢會對那些以堅定態度對抗中國威嚇的候選人有利。這樣的發展將會使台灣和中國的經濟整合更困難,即使這是擺脫高收入陷阱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台灣的中國兩難會成為更緊迫且更加棘手的問題。」
*林夏如,林添貴、陳方隅譯,《台灣的中國兩難:台灣認同下的兩岸經貿困境》,商周出版,2019。
▎博客來☞http://bit.ly/333Qd1v
#說書 #閱讀日常 #政治 #經濟 #兩岸 #高所得陷阱
經濟整合 利弊 在 拓墣產業研究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PP專利連結將衝擊台灣學名藥產業、健保財政負擔】
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智慧財產篇章要求締約國在藥品核准程序上引進「核准前專利爭端解決程序」(Pre-Approval Patent Resolution Process),將對台灣學名藥產業發展與健保財政負擔有舉足輕重影響。TrendForce生物科技分析師劉適寧表示,台灣為符合TPP要求,應使用專利舞蹈(Patent Dance)機制並加以細修,然現有藥事法修正草案中仿效美國專利連結(Patent linkage)制度,將對學名藥產業與健保財政產生重大衝擊。
「核准前專利爭端解決程序」係強制「類新藥」及「學名藥」等藥廠,必須在申請許可證時,就提早和具有專利的原開發藥廠,進行專利爭端解決。台灣藥事法修正草案沿用美國充滿缺陷的專利連結制度,並刪除許多除錯機制與延長主管機關的停止核准期間達15個月,使利益更加往原開發藥廠傾斜。劉適寧指出,此制度設計一旦成定局,會延宕藥品上市時程,占台灣製藥產業產值絕大多數的類新藥與學名藥廠恐將受到嚴峻的衝擊。此外,這會導致台灣健保財政負擔更加沉重,進一步影響醫療從業人員的就業環境與人民用藥權益。
劉適寧表示,台灣在藥事法如採納專利舞蹈機制,讓專利權人與藥廠自行協商,並在平等尊重雙方的意願的前提下,進行專利爭端解決,更將藥品審查與專利回歸獨立,節省行政成本。
在貿易自由化與區域經濟整合趨勢推動下,亦會伴隨衝擊產業之風險。台灣引進外國制度時必須深入了解其背景、利弊與趨勢,才能為產業謀取最大利益。劉適寧進一步指出,台灣在藥事法引進「核准前專利爭端解決程序」勢在必行,但細部條文修正尚有空間,且需在國際利益衝突中積極權衡。TPP協商期間,祕魯提出的「核准前專利爭端解決程序」替代方案獲締約國支持,推翻原本由美國、日本提出,強制締約國引進第一代專利連結的條文,即為最佳典範。此外,台灣本土藥業應積極參與法案修正,並詳盡了解美國專利連結與專利舞蹈制度設計優缺點、歷年演進與法律攻防點,方能將加入TPP之衝擊降至最低。
關於專利連結機制
美國小分子藥品的「專利連結」機制,將原本各自獨立的藥品上市審查與參照之原廠藥品專利狀態連結在一起,類新藥與學名藥藥廠,除非願等待原廠藥專利屆滿,否則被迫在獲上市核准以前,提早進行專利訴訟。其他對學名藥廠商的影響舉列如下:
一、藥品主管機關處於被動,縱容原開發藥廠恣意認定藥品專利,導致低品質或無關的專利被大量登錄到官方文書上。
二、當訴訟發生,該制度進一步架空法院審查,直接限制藥品主管機關不得核發許可證,把專利權的效力,從被告擴張到政府身上。
三、這套機制僅是讓專利訴訟提早開打,但卻無法確保提早結束,使藥品上市受到拖延。類新藥、學名藥廠大多無法循法律途徑獲得補償。
關於專利舞蹈機制
美國為解決專利連結制度的缺陷,2010年轉而對生物藥品(大分子藥品)建立「專利舞蹈」機制。僅保留原廠藥品專利權人、生物相似性藥品申請人在後者取得核准前,獲得早期解決專利爭端的機會,特色如下:
一、專利不再登錄到政府文書上,而是在生物相似性藥品送件以後,申請人始和原開發藥廠藥品專利權人進行討論、協商,若協商不成,生物相似性藥品申請人得決定早期訴訟的專利數量。上述措施改善了原本專利連結中,登錄資訊的正確性與完整性不佳及生物相似性藥品申請人過於弱勢與被動的問題。
二、不再要求藥品主管機關依登錄專利或訴訟的開啟,停止藥品許可證核發,也因此避免了原開發藥廠利用不實的專利資訊,跳過法院的禁制令審查,直接取得市場實質獨佔的問題。
三、專利的有無、有效性、和藥品間的關聯性,全部回歸民事法院審理,主管機關的藥品審查也回歸純技術專業,大幅降低行政管制成本。
#TPP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類新藥 #學名藥 #專利連結 #專利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