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蠟筆」是一則怪談系的都市傳說。
聽說有些房子會殘留從前住在這裡的人所遺留下來的意念,像是不捨、愁苦、埋怨、忿恨、委屈、懊悔、憂鬱、酸楚、焦慮不安等情緒。
一般仲介帶客戶看房子的時候,只能憑藉房屋的外觀以及仲介透露的資訊來判斷這房子適不適合住進去,能掌握的訊息十分有限。其實還有一件事情很重要,那就是如果看中意的房子,應該要找機會在不同的時間跟附近的住戶還有店家聊聊天,通常社區裡發生過什麼事,左鄰右舍都會有所耳聞,稍微瞭解一下前一手的住戶或是這棟房子的來歷,是買屋的必備常識。
聽說在城市的近郊有著這麼一棟中古洋房,整體外觀屬於磚造建築,採光不錯而且通風良好,交通環境也相當便利,附帶一提,它的房價相當便宜,條件這麼好的房子感覺好像天降下來的禮物。於是有一對夫婦透過仲介看房,很快地就下定決心買下它,並且在短時間之內搬進去住。
在此之前,這棟房子閒置了很久,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但因為房子本身滿乾淨的,沒有堆放什麼陳舊的物品,這對夫婦對於撿到如此便宜的物件感到喜出望外,自然不會去多想,也請了搬家公司把日常需要的物品還有家具,統統搬進了新家,開始全新的生活,就如同好萊塢電影常演的那樣,一切美好得不像是真的,其實從這裡就應該開始懷疑才對,但人們總是會忽略一些細節,選擇自己想看見的部分。
才住進去沒有多久,丈夫在屋內的走廊上發現了一枝蠟筆,它是紅色的,沒有人住的房子,怎麼會出現小朋友塗鴉用的蠟筆呢,這對夫妻並沒有生孩子,所以不可能是他們帶進來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前一任房客忘了帶走,可能是小朋友遺落的物品,丈夫也沒多想,順手就把紅色蠟筆扔進垃圾桶,繼續忙他自己的事,就這樣怪事接二連三發生。
過了幾天,這次換成太太在走廊上撿到了紅色蠟筆,可是說也奇怪,屋子的門鎖並未被撬開,窗戶也完好無缺,沒有外人侵入的痕跡,照理說不會有誰惡作劇,刻意把紅色蠟筆遺留在地板上,先前搬家工人來的時候,地板上的雜物都清掉了,印象中也沒發現過紅色蠟筆,所以它為何會出現在這裡,真的教人摸不著頭緒。
丈夫也感到不解的搔了搔頭,明明我已經把蠟筆扔進垃圾桶裡,怎麼還會出現在此,他覺得有點生氣,於是乾脆把紅色蠟筆拿出屋外,走到露天的垃圾回收區把它扔進子母垃圾車裡面,頭也不回的轉身往家的方向走去,並把大門給關上。
接下來的發展,想必你已經猜到了吧。又過了幾天,這對夫妻再次於走廊上發現了紅色蠟筆,社區附近幾乎不見小朋友的蹤影,但他們確認過是同一枝蠟筆沒錯,雖然覺得事情並不單純,可是除了蠟筆之外,也沒有別的線索,於是他們對了一下眼神,決定開始搜索蠟筆掉落的附近,有沒有什麼可疑的地方。
於是發現到牆角的壁紙有剝落的痕跡,而且剝落的地方還不只有一處,顯然因為牆壁受潮使得壁紙與牆面開始剝離,用力撕開一角,裡頭竟然不是磚砌的牆,而是水泥牆,這使得兩夫妻開始有了懷疑,莫非在這棟洋房裡,還有他們原本不知道的隔間,也就是說在可見的屋內,還隱藏了另一個房間,並且被壁紙悄悄的掩蓋住,只不過現在被他們發現了,但他們不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祕密。
這次他們找了工人把壁紙全部撕開,並且開始敲牆壁,想知道裡頭的房間究竟是什麼情況,花費一番工夫,終於牆壁被敲開了,裡頭果然是一個小房間,但空無一物,牆上其實有個木造的小門被鎖起來,鑰匙也不知去向。房內的空氣中飄散著一種異味,很像是死老鼠的屍體在空氣中靜置許久最後乾掉的氣味,令人作嘔,他們在暗不見光的小房間裡,拿起手電筒往裡面照過去,只見房間的牆壁上被紅色蠟筆密密麻麻寫滿了同樣的字句:
「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媽媽對不起放我出去……」像是聲嘶力竭,血淋淋的吶喊著。
猜想應該是有個孩子被困在這裡,做媽媽的不讓孩子出去,是基於什麼樣的理由做出這種禁錮孩子自由的動作,沒有人知道,可是從牆上零亂而重複的字句當中可以感受到孩子當時的惶恐、不安、哭泣,無人伸手求援的絕望感,但四處察看,並沒有發現任何小朋友的屍體或是隨身物品。
這則都市傳說會讓人害怕的點在於,不曉得當初被關在這裡的孩子最後有沒有順利的離開,或是孩子是否遭受苛酷的虐待或毆打不得而知,但會讓人聯想到那些被綁架的孩童,他們默默地在某個黑暗的角落等待救援,最後還是遭遇了毒手,尤其像是這種可能被掩埋在屋內的某處,若不是紅色蠟筆的指引,可能真相不會被公諸於世,它讓人有許多恐怖的聯想,便宜的老房子、無端多出了一個被隱藏的房間、可能的受害者、被虐待的孩童,這一連串的元素,很適合被拍成恐怖電影的題材,好萊塢的「厲嬰宅」系列不也是如出一轍。
大部分的都市傳說都有著發源地不祥,聽朋友的朋友如此轉述的性質,很少有這種怪談故事是有明確出處的,根據維基百科的條目記載,這則怪談,是由作家伊集院光在廣播節目中向聽眾朋友公開述說的。對於伊集院光來說,這是完全創作出來的怪談,也是他平日的樂趣之一,能說出令人發毛的怪談故事,對於想像力超乎常人的作家是一項頗具吸引力的挑戰。
只不過透過廣播的傳播媒介,聽眾或許會誤以為是真人真事,於是會告知自己的親友,我從廣播上聽到這麼一則怪談,也有聽眾大概是聽了這集的節目,而把聽來的故事當作親身體驗的怪談投稿到雜誌或社群平台,形成了一種通過「朋友的朋友」聽聞而來的管道,於是擴大了故事的知名度,逐漸形成一則都市傳說。
任誰也不想住進像那樣可怕的房子裡,但怪談的迷人之處,就在於轉述的人會添加自己的想像,讓故事本身有更多豐富的元素,添加其血肉。所以即使原本是一則創作出來的怪談,也因為轉述的人相信確有其事,而增添了可信度,於是像不幸的連鎖信一樣,持續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將故事的生命力延續下去,或許下次在屋內撿到紅色蠟筆的時候,你也有自己的故事版本可以說了。
文字 / 銀色快手 怪談師、偽民俗學家
我把紅色蠟筆的影片放在留言的第一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賞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艾莉的小太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她唱著她的絕望,卻想從絕望中鼓勵我們 中島美嘉在2000年代曾是紅極一時的日本歌姬 空靈又反骨的性格,過人天賦和獨特唱腔,舉手投足間盡是媚態 這樣影歌雙棲的她曾是枝頭鳳凰,前程似錦 卻在2010年被診斷出耳咽管開放症 耳朵像坐飛機一樣臌脹耳鳴,只能靠聲帶震動感知發聲 那年中島美嘉才27歲,卻失去...
聲嘶力竭空耳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情人節,最終都要回到《#消失的情人節》。它有些爭議,是當初觀賞時我沒有意識到的,後來無意公開發表意見,縱然能夠理解兩方論點,有討論與思考也都是好的,但依然並未動搖我對這部電影的觀感,因而默默決定在二校的時候,將文章放入《光影華爾滋》一書中,能做的不多,這是當時的我所能表達的最大支持。
⠀⠀⠀⠀⠀
每當手機歌單播到 Bee Gees〈I Started A Joke〉,還是不禁會嘴角上揚,輕快的節奏有一點點懷舊,加上一點點酸甜,大概是平信八塊吧,即使漲價了郵資與重量都還是好輕好輕。不寄限時,不寄掛號,在路上的時間久一點也不打緊,就像此部笑裡有淚的喜劇,那是不知該從何啟齒、不知該如何解釋的無形思念。像風,像空氣,像時間,在察覺之前早已生成,誰也無從把握,只能任憑這些事物來來去去,穿越我們的身體,某天曾經交會,然後再度離開。
⠀⠀⠀⠀⠀
據說愛情會讓人看見自己最美好的一部份,一筆一劃寫下的思念終將抵達目的地。慢慢來或許比較快,乘著行駛在淺水上的公車悄然而至,那張終於沒有閉上雙眼的相片,有你自然漾起的真誠笑容。髮絲隨海風陣陣飛揚,回到陽光親吻下的耀眼東石海邊立起一把小傘,俯瞰燦爛光芒,慢慢說著早就想和妳傾訴的絮語;以一段極有可能你永遠不會知道、我也不再奢求回應的故事做為道別,才有勇氣將捨不得擱置的一切好好放下,不帶遺憾往下個階段前進。
⠀⠀⠀⠀⠀
但是話說出口,訊息傳遞出去,將愛吹向大海,便可能飄進想聽的人耳裡,依然是全台灣有無數把的普通鑰匙,流轉無數個相同號碼的郵政信箱,於柳暗花明之際,喀擦一聲,通往你我未來與過去的人生大門應聲開啟,滿紙荒唐言溢出盡是錯過的、虛度的青春歲月。
⠀⠀⠀⠀⠀
隔空回應二十多年前的《愛情來了》,在城市一隅他們相遇,他們分離,遍尋不著原因。曾經陪伴彼此走過一段人生路,曾為彼此創造難以抹滅的回憶,無論悲喜與否,無論徒勞與否,後來只能相信我們一向幸運。片中的阿盛荒腔走板五音不全,依然唱得聲嘶力竭,宛若每一個在現實泥淖掙扎的生命,條件比不過人,天賦比不過人,長相比不過人。昆德拉說生命就是未經排練的演員上了舞台,仍用盡全身力氣好好唱完一首歌,用心做出印著腳印的隱形人小蛋糕,像是最後一封超重的平信,慎重地揮別過去,才能毫無後顧之憂邁向人生下一階段。下一階段再一步步獻給大人的夢裡,滄桑的目光透露從未黯淡的赤子之心,原地踏步的惆悵漸漸轉為勇於改變的契機。
⠀⠀⠀⠀⠀
「一路上阿泰都想逃回去。」人生中有太多想轉身逃跑的時刻,他還是硬著頭皮遞出了久違的思念,願我們可以一直懷抱這樣的信念,脆弱之中仍保有善良,失望之餘仍勇於嘗試,最後,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
Be brave, and don’t cry. I’ll always be my hero.
聲嘶力竭空耳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雖然無論在完成度或傳唱度都不及名曲〈OSCA〉,但我私心認為二期東京事変第一次找到屬於這個樂團自己的「聲響」,是在〈Killer Tune〉這首歌:以鍵盤為基底,吉他靈活的插音、快節奏中帶有悅樂氣質的旋律。這個聲響,在新專輯《音楽》仍然可在部份曲目中見得,例如先行發表的單曲〈青のID〉與〈赤の同盟〉和專輯中的〈獣の理〉都有這樣的痕跡。這個聲響,也曾經是我私下戲稱東京事変某天忽然冒出濃濃大叔味的原因(梳油頭穿花襯衫那種);但正是這份大叔味,洗去了椎名林檎強烈的個人色彩,讓事変有了自己的面貌。https://spoti.fi/3xv8zXZ
⠀
⠀
十幾歲時我喜歡椎名林檎的原因,是因為她的音樂與形象為我的世界帶來了對「殉美」的領悟 —— 與死亡與消逝相聯繫的美。時常在歌詞中動用死與性的意象,同時在舞台演出時以聲嘶力竭的唱法、自毀的包裝(比起 Lady Gaga,我確實更偏好林檎穿著全身染血的精神病院服歌唱的模樣),美麗的痛苦。自東京事変第三張專輯《娯楽》之後,大叔味徹底取代了殉美,作品的光明喜樂曾令我無法消受,所以當單曲版本的〈天国へようこそ Tube ver.〉問世的時候,我一邊聽一邊顱內高潮;當他們在 Music Station 穿著耶穌裝、頭戴荊棘表演這首歌,我又高潮了一次。https://spoti.fi/3gvjE45
⠀
⠀
但在理智上,我知道那不是東京事変的聲響。或許在〈天国へようこそ〉時林檎忽然想回味自己的青春時代,但無論如何,就連她以個人名義發表的作品,殉美與自毀也已不是主軸。畢竟,嘴上掛著死亡其實是年輕人的特權。就連這麼中二的我,一想到假如 Kurt 沒有死掉活到五十歲,還唱著一樣的歌,竟都會有一點尷尬的感覺。
⠀
⠀
因為堅持要從日本訂貨以便獲得一些台灣沒有的特典,我今天才拿到《音楽》(初回限定與通常盤各一)。我一直很好奇,事変這次復出,除了檯面下可能的大人的理由,合約啦錢啦之外,究竟還有什麼創作上的動機。畢竟,林檎可是從《娯楽》就開始嚷嚷擔憂樂團創意老化什麼的。
⠀
⠀
身為一個聽者,這張新專輯呈現的企圖很明顯,他們想要在既有的樂團聲響之上,更進一步打破樂曲的結構規律,用大量的轉調、非主副歌的形式構成我心中的重點曲目。他們心目中所謂的「音樂」,在這張新作中被想像成更有機、更流動的東西,而不只是流行歌曲結構本身。
⠀
⠀
聽完專輯之後,我認為帶領著復出的東京事変達成上述企圖的核心人物,無疑是鍵盤手伊澤一葉。
⠀
⠀
雖然樂迷常開玩笑說臭臉伊澤啦、伊澤又以為自己是團長了之類的話,但早在另一首先行發佈的單曲〈闇なる白〉,我就已經意識到伊澤一葉的進步,可能是解散十年之後所有團員中最大的,甚至超過椎名。在〈闇なる白〉中,光只靠著編曲的變化,就讓斷裂的、單看奇形怪狀的主旋律各段落,以意料外的方式縫合,同時維持著順暢的連續性。從成果上看,這一點極大程度仰賴了鍵盤的表現。https://spoti.fi/3zi534V
⠀
⠀
伊澤一葉的作曲,在旋律上一直沒有林檎或浮雲優秀。這不只是因為他的旋律「怪」,林檎的旋律就怪得很有自成的美學邏輯;但伊澤那過於繁複跳躍、不直覺、因而難以記憶的樂句,甚至讓我覺得是對歌手而言難以發揮「歌唱」這件事美感的音符。過去,東京事変有找出兩個我認為不是很理想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點(如果不把禁止伊澤寫歌算在內的話),一是藉由更加流行常見的編曲來搭配不直覺的旋律,例如伊澤初次在事変作曲發表的〈手紙〉中,電樂器與弦樂努力讓曲子帶有起承轉合的磅礴激昂。這種讓怪咖穿上西裝的路數雖然可行,但對我來說,就是硬要化妝成普通人的怪咖而已;https://spoti.fi/3gvKhWQ
⠀
⠀
另一種方式,甚至可能不被認為是方式,就是伊澤有一段時間寫出了非常像林檎寫的歌,例如《大発見》裡的〈禁じられた遊び〉、〈絶対値対相対値〉等,基本上算是隱去伊澤作曲上的性格。這兩種方案,我都不覺得完美,更何況過程之中還出現過各種根本失敗的例子,例如《娯楽》的〈酒と下戸〉就是我心目中一次可愛的災難。
⠀
⠀
但在〈闇なる白〉裡,他們真的找到漂亮的解答了。我甚至認為,這首歌在《音楽》中被放置在椎名式種種執著之一、專輯對稱中央曲的位置,並不是偶然。他們自己也知道〈闇なる白〉是復出之後在新意、完成度上都對樂團而言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吧?對我來說,這首歌是東京事変繼〈Killer Tune〉之後再一次找到自身樂團聲響新可能性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樂手新技法的集大成之作:鍵盤起用大量音色效果、旋律消弭了主副歌的邊界、巧妙地運用過門和編曲而非旋律本身來推進歌曲 ——
⠀
⠀
怪咖找到方法做自己了。第一次聽到 00:50、光靠鼓的變速就從 B 段無痛銜接到 C 段,我真的感到極樂與欣慰。這種小聰明,不曾廣見於過往的事変,因為它確實就是小招數。但〈闇なる白〉把這種小招數玩到了頂。
⠀
⠀
另外一個驚喜,是伊澤把古典鋼琴的色彩再次帶進了事変。會說再次,是因為過往事変作品中這樣的作法也不少,一直到近期的〈永遠の不在証明〉中,鍵盤的技法都有古典鋼琴的影子。而《音楽》裡,〈赤の同盟〉的安插法讓我驚喜於它為歌曲帶來的特殊氣質,而〈紫電〉從 00:20 開始的美麗鍵盤 solo,彷彿在練哈農,可是誰想得到哈農搖滾起來可以那麼帥氣?https://spoti.fi/3zfMa2i
⠀
⠀
當然,作為鋼粉,我對這張專輯的不滿之處還是有的。首先,上面提到的〈闇なる白〉的精彩技巧,竟然隔了幾首歌就出現在〈緑酒〉上,使得〈緑酒〉聽起來就像完成度沒那麼高的〈闇なる白〉。〈緑酒〉 B 段開頭的鍵盤聲響和技法,和〈闇なる白〉C 段的鍵盤線一模一樣(臭臉伊澤!你沒招了嗎!)https://spoti.fi/35j9Sgc
⠀
⠀
伊澤在新專輯另一個沒招之處,是在〈青のID〉的 solo,使用了和十年前上一張專輯〈女の子は誰でも〉銅管的 solo 一模一樣的轉調以及和弦行進。重點是,〈女の子は誰でも〉當初也不是事変編的曲,而是服部隆之啊!(臭臉伊澤!你沒招了嗎!)https://spoti.fi/35sZIdn
⠀
⠀
其次,伊澤的長足進步,凸顯了其他團員的不夠進步;我聽來最沒有長進的,顯然是師匠龜田。由龜田作曲的〈毒味〉雖然相當好聽,但是開頭貝斯線的編曲完全和他們在「DISCOVERY」巡迴時為舊曲〈Mirror Ball〉的編曲相同,音程和斷句都沒有變,一聽就知道這首歌是在舊 riff 上寫新曲,不免有些偷懶之感(https://youtu.be/N64wiARLero
)。而歌曲中還出現〈Dopamint!〉的一個樂句,讓我更加不爽(誰理你)。https://spoti.fi/3zoJmQE
⠀
⠀
最後,專輯中有些因襲下來的製作習慣,依舊沒有破除,例如他們的專輯第四首歌有百分之九十機率會是抒情慢歌,屢發不爽,而這些歌聽起來居然還真的都有點像(スーパースター、私生活、電気のない都市、命の帳);又例如這次的一些歌詞中還是有林檎上一張個人專輯《三毒史》的概念:毒啊藥啊蜜啊宗教啊。你要說那是林檎宇宙共同世界觀也說得通,但整個宇宙最後全部都是彩蛋的話那彩蛋有什麼意義呢?
⠀
⠀
此外,雖然這張專題的企圖是去形式,但偏偏,他們放下的執著有些我很喜歡,頗為希望維持:例如,在我心目中早先數位發表的同捆單曲《赤の同盟》的封面視覺(如圖,一隻七彩的和菓子孔雀),才是過去的東京事変會起用的專輯正式封面:概念化、符號化、將樂團象徵投射在帶有自足世界觀的物件上,巧思如《スポーツ》的奧運金牌、《大人》的仿 YSL 香水瓶等等。然而,《音楽》正式的封面卻是符號化相當不怎麼成功的 —— 錄音室控台。
⠀
⠀
不管啦,一定是因為去年 COVID-19 害他們把原本要用在專輯的封面用在單曲上啦。
⠀
⠀
雖然我很想這麼相信,但是這個封面其實意外地也與「去形式」這個目標相契合:No more 形式主義,No more 符號化,音樂之於音樂的本質本身。或許,這正是這個視覺想要傳達的意念也不一定。畢竟,設計師都一樣是木村豊啊。
⠀
⠀
過去的我,就如同過去的椎名林檎或東京事変一樣,是絕不允許在專頁還有正在進行的連載的情況下,發一篇會破壞版面整齊連續性的文的。但聽完這張專輯之後,忽然覺得要是執著於規則、十八天之後再發這篇心得,那不就等於這張專輯什麼也沒有教我嗎?
⠀
⠀
是故,最後附上林檎在開場曲〈孔雀〉寫的歌詞:
⠀
⠀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
我沒有在唬你。誰想得到那個曾經把自己的雕像當成耶穌吊在演唱會十字架上的少女,多年以後會在新歌歌詞裡抄心經?
⠀
⠀
最後來幾個完全無從驗證的 murmur:
⠀
⠀
・「紫電」是《火影新世代》裡卡卡西老師的新招啊。林檎有看火影?
⠀
・「OTK」是《遊戲王》裡太陽神的翼神龍的第三能力啊。林檎有看遊戲王?
⠀
・「UberEats」有女王認證的唸法了。我都唸 UberEats。
⠀
・現在是流行專輯第一首歌和最後一首歌都超短?我還是無法接受把 intro outro 都算一首歌的算法欸?
⠀
・好了,我知道妳愛上 autotune 和 rap 了,前者〈長く短い祭〉和〈鶏と蛇と豚〉還不夠嗎〈一服〉要再玩一次?後者妳年輕時在〈Σ〉和〈弁解ドビュッシー〉玩得很好啊,怎麼最近〈尖った手▢〉和〈孔雀〉變唸經?
⠀
・妳再找妳老公拍 MV 我真的會生氣。
⠀
・我愛你們。
⠀
⠀
⠀
(圖為《赤の同盟》單曲封面。取自椎名林檎 ✕ 東京事変官方網站「SR 猫柳本線」。)
聲嘶力竭空耳 在 艾莉的小太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她唱著她的絕望,卻想從絕望中鼓勵我們
中島美嘉在2000年代曾是紅極一時的日本歌姬
空靈又反骨的性格,過人天賦和獨特唱腔,舉手投足間盡是媚態
這樣影歌雙棲的她曾是枝頭鳳凰,前程似錦
卻在2010年被診斷出耳咽管開放症
耳朵像坐飛機一樣臌脹耳鳴,只能靠聲帶震動感知發聲
那年中島美嘉才27歲,卻失去身為歌手最寶貴的嗓音和聽力
此後她所演唱的歌都被批鬥得體毋完膚,走音、破音都是常有的事
她的歌聲壞了,但她說:「除了唱歌,我沒有更想做的事」
於是她用更強大的熱情來彌補
2013年,她收到「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這首歌
2015年,她的巡迴演唱會,她聲嘶力竭地把這首歌呈現
https://youtu.be/QL3T2Nzcqcs
在舞台上跪下摸著音響以感知節奏,用力地跺腳打拍子
踉踉蹌蹌的模樣和不夠輕亮的歌聲,這不是最好聽的版本
卻是綻放到極致的表演
而這首歌,還會在往後的歲月裡,撫慰每一個絕望的人
| ABOUT ME
嗨,我是艾莉 Aeri ♡
一個熱愛西洋音樂的中醫學生,
2013年開始在部落格翻譯英文歌,
喜歡用中文字的美 表達英文歌的深度和意境,
最近Youtube之旅才剛開始,一起來跟我聽音樂冒險吧 :)
| 尋找更多的 艾莉 ❀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eriParadise/
instagram ( aeri.z ):https://www.instagram.com/aeri.z/
翻譯部落格:http://aerirabbit.pixnet.net/blo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B1ws_nXDXU/hqdefault.jpg)
聲嘶力竭空耳 在 瑪啡因樂團Maffin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近期演出資訊
【2020 桃園燈會・光之桃花源】
● 演出日期:2020 / 2 / 9 (日)
● 演出時間:20:30 ~ 21:30
● 演出地點:中壢光明公園・大地曙光燈區
● 燈會資訊:https://lanternfestival.tycg.gov.tw/
【意識不能招待所〖參〗林森北二泊三日音樂祭 2020】
● 演出日期:2020 / 2 / 22 (六)
● 演出地點:延聲音樂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2段77巷14號B1)
● 購票方式:私訊瑪啡因FB紛絲專頁
● 活動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72668886882959/
-----------------------------------------------------------------------------------------------
▌瑪啡因樂團 Maffine 相關連結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maffineniffam
● StreetVoice - http://tw.streetvoice.com/Maffine/
● iNDIEVOX - http://www.indievox.com/maffine
▌會員申請及詳情
https://www.surveycake.com/s/yPq1e
-----------------------------------------------------------------------------------------------
▌瑪啡因樂團 Maffine
一種嶄新未知的藥品,複雜難以釐清,同時卻又純粹透明的美麗。
合成器與電吉他共同營造出不同於現實的空間氛圍,節奏在歌曲段落切換,偶爾變拍卻不失歌曲流暢。主唱或許吶喊或許妖柔,加上最特別的樂器——豎笛不時在歌曲中出現,吟唱著。
自我與社會的拉扯、對話,無論是輕鬆搖擺或聲嘶力竭的,都是訴說的方式。
或許吧,紛亂的洪流裡真能以此找到一絲生存的縫隙。
-------------------------------------------------------------------------------
▌瑪啡因樂團 Maffine - Dissolve
詞曲 Lyrics & Composed / 編曲 Arranged:瑪啡因 Maffine
紫色 紅色 燈光交錯
紫色 紅色 燈光交錯
紫色 紅色 影子閃爍
分不清 是誰
分不清 是誰
就這樣聽著聽著手緊緊握著
耳根微微泛紅 發熱的世界
就這樣聽著聽著手緊緊握著
耳根微微泛紅 發熱的世界
就這樣溶解 就這樣溶解 就這樣溶解
就這樣 就這樣 就這樣
#瑪啡因 #Dissolve #失焦
-------------------------------------------------------------------------------
▌「Dissolve」MV拍攝團隊
製片:陳皓偉 李沛芩
執行製片:高子涵 曾德馨 王承翊 張祐捷
導演:黃宜璇
副導:牛端琳
場記:牛端琳
攝影:黃宜璇
攝影助理:
陳彥儒 李沛芩 廖翊吟 林吟璇 李晉廷
燈光:楊仕丞 郭瀚遠 朱榕淇
燈光助理:許淑翔 朱榕淇吳梵霖 黃健哲
美術:謝雅晴 黃迪諾 陳宜萱
美術執行:
林吟璇 葉思佑 黃聖鈞 詹金達 黃荷 謝雨潔
服裝:潘幸均 陳品甄 曾于慈
妝髮:潘幸均 鍾方瑜 曾于慈
服裝助理:傅芷婕
剪接:黃宜璇
調光:潘建明
劇照:吳尚哲
平面設計:劉玫羚
網路宣傳:詹金達 牛端琳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QCWnSbbL-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