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更多準備。如同身在加拿大的賴孟泉醫師所說:「這不是三級四級到五月底或更久的問題。這會是整個2021甚至進入2022的議題。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到一個不同的未來,而非幻想回到過往的正常。」
.
與此同時,也陸續看到許多人分享自身因為接觸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的經歷。無論PCR結果是陰是陽,那些過程呈現出「校正回歸」背後的實際場景。也許看著「校正回歸」,還可以覺得那只是數字;但是當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切膚的真實。
.
然而,少有人提及如何因應這些過程中的心理衝擊。成功的心理準備在於「凡事儘量往好處想,同時仍有一小部份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好比先打一支「心理疫苗」,讓我們在遭遇這些情緒衝擊時,可以獲得「心理抗體」,安穩度過。
.
所以,這篇文章想談談:某天得知自己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與「採檢」時,我們可能 #有什麼情緒反應,又可以 #如何因應。
.
〈#恐懼〉
.
最近和一個因家人採檢(偽)陽性、被隔離兩天三採的朋友談過話。
.
他是醫事人員,有三個孩子,太太肚子裡還有第四個。當時,幾個孩子輪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加上他曾到過風險區域;於是幾天之間,他很警覺地分別帶出現症狀的孩子前往急診兩次。後來接到通知結果:他是陰性,但大兒子竟是陽性。於是,在接到衛生局電話的十幾分鐘後,老婆陪著大兒子坐上救護車先前往醫院;而他趕忙隨意收拾三大包行李,準備帶著兩個小的,再坐另一台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篩檢,也預備接受可能的住院隔離。
.
當時,他腦中滿滿的想法都是「怎麼辦?」
.
「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是高風險⋯⋯」「誰要陪孩子進去隔離?」「老婆懷孕了,怎麼照顧小的?」「可是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來幫忙⋯⋯」「同事怎麼辦?」「隔離要準備什麼?」「要帶牙刷嗎?」「最近接觸過的病人怎麼辦?他們大多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
.
每想到一個「怎麼辦」,他的心就不停沈下去;但有些部分,甚至是連想都不敢想下去。
.
另一個寫下經歷的朋友是位臨床心理師。她接到通知,某天會談的某位個案確診。「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很不確定當天對方是否有拉下口罩,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孩子在家宅了一個禮拜,若我是無症狀帶原怎麼辦,心理很不安。」
.
這陣子,有年輕且無慢性病史的確診者猝死,讓「隱形缺氧」的話題浮上檯面。這也讓許多年輕的學子惶惶不安、蠢蠢欲動,真的開始感到害怕。
.
「恐懼」,是人們在此刻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強烈情緒。我們感受到生死的威脅逼近,想要戰鬥(如果有對手的話)或逃跑(如果逃得掉的話),若打不過、逃不走,還可能進入凍結癱瘓。
.
「恐懼」,是為了提醒我們威脅有多靠近,提醒我們每日如常的生活其實可能是一種幻想。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得以正視風險的存在、做出未雨綢繆的準備。
.
〈#自責〉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社群中。當想到自己可能影響到的其他人,會有另一種強烈的情緒出現:「自責」。
.
談到自責,不由得讓我想起SARS當年,好友兼同事心怡發燒疑似染疫,被居家隔離的經過。
.
當時,我們都在台大醫院實習。她在神經科,我和另一個同學勝翔在家醫科。疫情初起,人心惶惶;SARS是新的敵人,無人熟悉;學校對於是否要召回實習生,意見分歧。我們雖然會盡量避免在大樓間移動(當天只待在舊館做門診業務,或只待在新館做病房業務),但同學間仍忍不住抱團取暖、互相打氣。
.
就是這個忍不住,讓我們三人在某天中午一起吃了飯。而後當天傍晚,心怡發燒了。
.
她說,當時的她,其實沒有太多害怕,但想到我和勝翔,心中滿滿自責,反覆想著會不會因此害到我們。當打電話告知我們的時候,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中帶淚。
.
作家 陳茻 最近也寫下一篇經歷,提到「第一時間想起妻小家人,而後馬上又想起我的學生。我開始回憶我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把口罩戴好。有吧,我有好好消毒吧,我如何如何。但無論如何去想,總有一股不理性的自責情緒緩緩升起。」
.
「自責」,不是犯錯的人才會有的情緒。當此之時,即使每天小心翼翼帶著口罩、噴酒精消毒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不會被傳染。如果已經萬般小心,卻還是確診、更感染身邊最愛的親友,那樣的自責,其實比什麼都更龐大。
.
「自責」,讓我們感受到對身邊他者的強烈責任,讓我們真的看見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適當的自責,其實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對他人多一些慈悲與利他。
.
〈#無助〉
.
回到第一個故事中的朋友。當他去到急診,又是另一個挑戰。雖然在路上福至心靈,趕忙跟小朋友說了要「讓棉花棒到鼻孔裡探險」的故事,但實際上來到急診,篩檢的不舒服仍然是小朋友難以忍受的。於是,他一手抱著四歲多正在大哭的老二,試圖控制他被採檢;另一手還得壓著一歲多、採檢完也在大哭還掛著鼻血的老么。而三袋行李,身邊沒人敢幫忙、又怕地板髒,該放還是掛在身上?那模樣,說多狼狽有多狼狽。
.
沒有人能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他腦中那堆「怎麼辦」的問題。我幫他命名出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其實不是恐懼,更多是「無助」。
.
陳茻也寫到:「有太多事我需要弄清楚了。我到底何時要被隔離?如果我確診,那妻子孩子該如何安置?孩子只有兩個月,有社工會接手嗎?我需要去篩檢嗎?有防疫專車會來嗎?什麼條件符合才會被匡列?沒有答案,只有不斷重複的台詞:『我們不清楚』『要等疫調單位』『要醫生判斷』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茫然,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知道他也無助。」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讓狗待在籠子裡,每當警示燈亮起,地板就通電。通電時,狗可以跳過小柵欄,逃到沒有電的另半邊籠子裡。很快地,狗兒就學會「看到警示燈就跳到另一邊」。不過,心理學家後來做了壞心的版本:即使逃到另半邊籠子,地板還是有電。於是很快地,狗兒又學會了:「做什麼都沒用」;當警示燈亮起,牠會趴在地板上,縮起身體,等待電流過去。最後,即使把牠放回正常的、逃得掉的籠子,牠也仍舊會縮在地板等待,放棄得以不被電的機會。
.
「無助」,正是當我們認為「做什麼都沒用」時,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覺得自己嘗試了所有的努力,仍無法改變困境。這樣的感受,甚至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環境的改變與機會的出現。
.
「無助」,其實也是一種保存能量的方式,讓我們在真正無望的情境中,不浪費多餘的體力、腦力與心力。適當的無助,也可能讓我們願意放下尊嚴,開口尋求幫助,從而創造出過去未曾接觸到的資源。
.
〈#委屈〉
.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前陣子也被隔離採檢。她的臉書貼文有這麼一段:「同仁打電話給民眾,說由於我們辦公室有確診者,某日您前來服務處也將會被匡列,希望您要自主管理到某日,沒想到電話那頭是一陣狂罵『垃圾,你們都是垃圾!會害我得病不能出門』,也有民眾對我的確診同仁指指點點說一些十分難堪的話語。我實在很生氣,也十分心疼。」
.
前面那位帶著兩個孩子前往急診的朋友,也描述當他坐上救護車時,聽見鄰居用力關門、大聲耳語的聲音。後來他身邊謠言四起,甚至有來自其他縣市的朋友傳訊詢問,聽說有人確診云云(渾然不知他正是謠言的中心,而且其實他沒有確診)。沒錯,當疑似確診或確診時,可能會遇到最殘酷的人性:排斥。
.
中古世紀,歐洲蔓延著痲瘋病;高度的傳染性,讓世人極度恐懼。為了擺脫威脅,開始有人把病人放在船上,漂流遠方,史稱「愚人船」。於是,這些被排斥的異己之聲,再也沒有人願意聆聽。林亮君那種生氣與心疼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委屈」。
.
「委屈」是當我們自認沒有做錯什麼,卻被誤解、錯待、冤枉,卻無從辯解、無人聆聽、無法靠近時的痛苦感受。委屈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不是故意(染疫)的,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放逐了。
.
「委屈」的人常常會生氣,因為我們心裡有滿滿壓抑的感覺想要釋放。委屈讓我們想要用力伸展、用力表達出自己。適當的委屈,其實讓我們更有勇氣挺身而出,矯正我們心中的錯誤。
.
「恐懼」、「自責」、「無助」、「委屈」,正是當人們接受到可能要「隔離篩檢」的通知時,可能會產生的初級情緒反應。至於後續最常出現的「憤怒」反應,可以參考先前另一篇「#息怒靜心 心法」。
.
現在,你已經看過四種不同情緒的故事。如果可以,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照著以下的步驟做。
.
—— #模擬Simulation ——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將自己帶入上述的場景,體會那樣的心情。
.
如果這些故事真的難以帶入,也可以回想一個「可比擬的經驗」。
.
什麼是可比擬的經驗?例如孩子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失去摯愛的傷痛,但也許可以想像心愛的狗狗過世,或是最愛的糖果紙被丟掉。這種「失落」的經驗看似天差地遠,但是仍然算是某種「可比擬」的失落經驗。
.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別想像一個可比擬「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人生經驗,並且體會這段回憶帶給我們的身體感覺、想法與情緒感受。
.
這些引發出的情緒,就是「心理抗原」。
.
—— #喚醒Evoc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何超越當時的恐懼、自責、無助、委屈,來到這裡的?運用了什麼資源?得到了什麼幫助?創造了什麼樣的結局?學到了什麼經驗?得到了什麼成長?
.
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早有許多成功因應的經驗;只是在情緒高張的時刻,那些內在的資源會被我們「忘記」。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學會全新的能力,而是需要辨識出這是我們已經完成的挑戰,將我們的舊能力重新組裝起來。
.
因此,我們要找出這些能力,並且好好體會當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其實已經做到過)時,心中升起的自信與能力感。
.
這種被喚起的自信,就是「心理抗體」。
.
—— #鞏固Consolid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把過去曾經成功轉化困境的自信,融入現在的場景。想像自己今天忽然得知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知道自己可能會出現「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它!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也知道自己可以度過,更知道這些情緒不會擊垮自己。接著引導自己想像,在那樣的時刻,自己正專注在接下來應該採取的適切行動中。
.
我們仍然可以有情緒,然而我們得以讓情緒留在「適當的程度」,並且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
現在,當完成以上「SEC」步驟後,再做一個深呼吸,感謝自己花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做了練習,帶給自己力量。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簡單的「SEC」步驟中,為自己秒打一劑「心理疫苗」。果若事件發生(我們每個人現在真的必須要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在心中),便能有足夠的心理抗體應對;同時,因為這樣的心理疫苗,也讓此刻的自己更加謹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與移動。
.
甚至,也可能幫助我們彼此,獲得群體的心理免疫,讓我們的社群,變得更強壯。
.
因為,我們真的同島一命。
.
--
.
📒延伸資訊:
.
◼️ 文章中提到的陳茻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 文章中提到的林亮君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天豪與長揚之前製作的息怒靜心五步驟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1263768678590
.
◼️心理師想跟你說製作的的隔離心理學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0524175419216
.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翻譯的家長/照顧者協助家庭因應COVID-19疫情指南
https://www.facebook.com/suehuei.chen/posts/468370827498971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簡單的幾句話、一些關注、一段陪伴👩❤️👩 對身邊心情低落的人都可以是種支持 甚至拉回一顆沮喪的心❤️ 我想知道 #看聽轉牽走 https://fb.watch/1Xhjzsjx2h/ 幸福捕手線上課程第1彈 https://fb.watch/1XhAaJtDRh/ 幸福捕手線上課程第2彈 h...
「臨床心理系學校」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問題] 心理系學校選擇-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各校心理系排行 -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فيسبوك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心理系學校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PTT.CC 的評價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心理系學校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PTT.CC 的評價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臨心系)特色簡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問題】 心理系學校選擇- 高中板 的評價
- 關於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標籤: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班 的評價
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藍鯨遊戲 #家長務必留意 #留意孩子的網路使用
#沒有良知的人確實存在 #謹慎為上 #關心孩子
近期,「藍鯨遊戲」足跡來到花蓮地區。藍鯨遊戲雖名為「遊戲」,但卻不有趣,甚至會讓人喪命。
上鉤的青少年在加入「藍鯨組織」之後,就必須聽從上級指導,先是提供本名、家裡成員和住址等資訊(讓你無法後悔,退出也會被報復),接著必須逐一完成精心設計過的任務,慢慢剝奪掉個人的自尊感,像是上傳個人私處照片、割腕、衝向火車等。完成五十天任務之後,便有資格進行最終挑戰——自殺。
《藍鯨遊戲》創辦人布德金(Philipp Budeikin),究竟是誰?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當我們在網路尋找現有資訊時,大概有幾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1. 主修心理系,但被學校開除
2. 在學校時沒什麼朋友、孤僻
3. 自稱「神」,被收押時覺得自己「神聖不可侵犯」
4. 俄國第一位因「網絡教唆自殺」而被判監者
5. 被捕時,眼神沒有任何恐懼,並侃侃而談為何會設立藍鯨組織
相關報導指出,布德金被問到為什麼要設計藍鯨遊戲時說,他只是在「替社會清理廢物」,這些人「一定死得很高興」。他還向媒體說:「我給了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缺乏的東西:那些溫暖、理解與情感聯繫。」
檢調人員表示,布德金過去在學校沒什麼朋友,但卻突然發現自己可以透過藍鯨遊戲這樣的方法,來掌控別人的意志和生命⋯⋯
🔺【延伸閱讀】
藍鯨遊戲入侵台灣?家長多留意孩子是否收到邀請(文/王婉諭)
https://www.facebook.com/102002721267282/posts/194801508654069
🔺【延伸閱讀】
家長注意!「藍鯨恐怖遊戲」入侵花蓮校園(文/魏嘉彥)
https://www.facebook.com/The.Avengers.wei/posts/3364765856949545
(編按:原文中本來有段提到,關於遊戲發起者的疑似臨床、人格症狀部分,因考量資訊強度不足、用字容易給大眾隔空診斷的解讀空間,我們評估後覺得不太適合,故先移除囉!)
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些日子以來,或許是因為巧合,
輾轉知道好多心理師的故事。
有的人是孤兒、有的人在國中前換了10幾個家,有的人小時候被家暴或者是目睹家暴、有的人父親酗酒或者是母親吸毒,有的曾經被性侵,有的親人入獄,也有的人,擁有一個被診斷精神疾病的手足,還有一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平步青雲、光鮮亮麗,但背後卻是成長於高度壓抑的家庭*⋯⋯
.
看到這些一個又一個的人,紛紛成為其他同樣擁有傷口的人生命裡,重要的人,並且陪他們走一段生命的旅程,突然覺得每一個人都是渺小而偉大的。
.
或許你曾經因為某一些傷口而感到困惑,或許你還糾結在某一個挫折裡面無法向前走,但最終這些傷口都無法定義你成為什麼。
.
如果你有想去的地方、想見的人、想成為的自己
那麼不論你的靈魂或者是身體受到多少的監禁
在這些痛苦裡,都能夠淬煉出,只屬於你的獨特性。
(當然還要有貴人與好的社會支持)
.
或許那些傷口已經無法再完整了
但沒關係,因為這個痊癒的疤痕
將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人。
.
#前提是傷口要慢慢好啊
#如果還在潰爛中先不要救別人先救自己吧
*內容已經模糊並且無可供指認之虞
#顏一秀 #白色恐怖 #政治受難學姐
顏一秀,臺大心理系第一屆畢業生,是台灣第一位臨床心理師,因於臨床心理領域的長期耕耘,榮獲第八屆醫學奉獻獎。這極具開創性的角色,卻與白色恐怖有著鮮為人知的關連。
回到一九五〇年六月,正值學期尾聲,原本就讀台大化學系一年級的顏一秀,某日在學校突然被告知,就讀台大醫學院四年級的哥哥顏世鴻,因涉嫌參與學委案的地下組織而被逮捕入獄。
此後兩個月,哥哥不知去向、生死未卜,又恰逢母親使用酒精爐不慎而嚴重灼傷,為了讓母親專心療傷,全家並不敢透露哥哥被捕之事。在漫長而煎熬的夏日裡,莫名的恐懼不斷滋長膨脹,卻又得不斷克制壓縮。顏一秀眼看著父親在憂慮之中,鬢角驟然發白,宛若酷夏下起了雪。
度日如年,好不容易,九月初等到哥哥自軍法處寄來的信,顏一秀才稍微安了心,卻沒想到新學期的大難即將來臨。開學後,顏一秀隨即被系主任告知,因為她的普通化學只有六十幾分,而不讓她註冊。輾轉得知下,原來是因為自己是思想犯的妹妹,才被排拒於系之外。
面臨無課可上的心酸窘境,顏一秀四處碰壁一個多月後,所幸後來找上心理系的蘇薌雨主任,順利轉系到心理系,才免於失學危機。由於政治犯家屬的敏感身分,政治暴力對命運無情的作弄,顏一秀被迫從化學系轉到心理系,其後,她才成為臺灣第一位臨床心理師。
#OMG
#為什麼有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又為什麼是轉到心理系呢
#下集繼續講學姐的大學日常
__
✨圖片說明:
台大心理系第一屆同學,前排左一為顏一秀
http://www.psy.ntu.edu.tw/circulations/interview.html
🔍延伸閱讀:
顏一秀,〈灰色的青春〉,《台大校友雙月刊》,第28期
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1729
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簡單的幾句話、一些關注、一段陪伴👩❤️👩
對身邊心情低落的人都可以是種支持
甚至拉回一顆沮喪的心❤️
我想知道 #看聽轉牽走
https://fb.watch/1Xhjzsjx2h/ 幸福捕手線上課程第1彈
https://fb.watch/1XhAaJtDRh/ 幸福捕手線上課程第2彈
https://ntpc.elearn.hrd.gov.tw/learn/ e等公務園+學習平臺
https://elearning.taipei/mpage/home# 台北E大
你我都是 #幸福捕手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心理諮商 #心理健康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3:26 大專院校裡的心理諮商
05:17 學校的心輔資源充足嗎?
07:21 我可以怎麼關心身邊的人?
09:10 我不敢去諮商,怎麼辦?
11:12 我們的觀點
12:09 提問
12:26 結尾
【 製作團隊 】
|客戶/專案經理:Pony
|企劃:企鵝
|腳本:企鵝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立委 范雲FB:https://bit.ly/2UR4Nqr
→立委 高虹安FB:https://bit.ly/35RzRg2
→立委 王婉諭FB:https://bit.ly/3fAQIHn
→學生輔導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bit.ly/3kTnEvp
→教育部-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https://bit.ly/3pRE9Mr
→大學輕生頻傳 青春為何殞落?怎樣陪伴他過難關?(公共電視 - 有話好說):https://bit.ly/2IZGrbi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TCPU):https://bit.ly/3pUOB5V
→台大5天3起輕生 管中閔首透露:僅1人是校方高關懷對象:https://bit.ly/398mQ3S
→不只在台大 潘文忠:今年已有76名學生輕生亡:https://bit.ly/3l4awnD
→學生自傷案頻傳 2019年通報超過9300件:https://bit.ly/3nS5Wu7
→「心」酸找誰談? 校園諮商環境待改善:https://bit.ly/2Hu3P0g
→大學生諮商需求增 逾五成學校輔導人力未達標:https://bit.ly/3kWc3fp
→3天2名台大生自殺!學校心痛為何接不住孩子?:https://bit.ly/3fmM4fV
→Dcard-被頂大魔咒困住的年輕人們:https://bit.ly/373dzHB
→靠北清大2.0:https://bit.ly/36Z4Xll
→3天內2起學生自殺案,台大「師生輔導比」已達法定仍無法支應需求:https://bit.ly/35TMveh
→大學心輔資源 遠低於學生需求:https://bit.ly/36WJFos
→109 年度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聘用專兼任專業輔導人力計畫:https://bit.ly/35T0NvK
→憾事頻傳恐掀模仿效應!心理系助教:不是補足學校專業人員就能解決:https://bit.ly/3kVAsBF
→陪伴者的「SET溝通策略」:如何協助有自傷、自殺危機的親友?:https://bit.ly/36ZIncb
→台大5天3起墜樓案!心理師曝救援3撇步 掌握防憾事:https://bit.ly/3fqIqBr
→身邊有人想自殺怎麼辦?心理博士從臨床工作中領悟的十個原則:https://bit.ly/3lXPqZ0
→心理諮商有效嗎?:https://bit.ly/397jq1h
→如何讓你的諮商費用不會白花?──來自16位心理師的建言:https://bit.ly/3nSxujj
→給不願求助專業的人們:諮商不是洪水猛獸,我們會在這裡等你:https://bit.ly/3lZHxTc
→[心理諮商] 第一次諮商前,你可以這樣做:https://bit.ly/3nNUUpN
→大學生求助心態之分析研究:https://bit.ly/2KtSKNL
→大學生對諮商的迷思-以心輔系學生為例:https://bit.ly/3l2BeNq
→心理諮商有效嗎?心理師:先讀這五個重點!:https://bit.ly/2HwXO2Y
【 延伸閱讀 】
→如何為情緒受苦者「撐傘」?陪他們走一段聆聽和理解的路:https://bit.ly/3pMgYD4
→心理「諮商」還是「治療」?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https://bit.ly/3pUPgUX
→心理師的心裡話——心理諮商的14道問答:https://bit.ly/35VfKxC
→寫給那些「不知道要在諮商中聊什麼」的你:https://bit.ly/3pVBGAm
→為什麼心理治療沒有效?4個對心理師的「誤解」:https://bit.ly/35VjfnJ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SZxnvaCCSc/hqdefault.jpg)
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各校心理系排行 - 閒聊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 幫學弟詢問, 請問在台灣各個大學當中,哪間大學的心理系是比較 ... 中正是一間以國立大學而言,建校時間比較晚的學校,我記得去年10月才剛過 ... ... <看更多>
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فيسبو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臨床心理 師就考資格並未規定「研究所前」的條件。所以,不管大學是念什麼科系,只要能進入考選部規定的「臨床心理研究所」就讀,就具備參加心理師考試的基本資格。... ... <看更多>
臨床心理系學校 在 [問題] 心理系學校選擇- 看板SENIORHIGH 的推薦與評價
首po
如有需要改進之處,麻煩各位大大不吝賜教!
------------------------------正文--------------------
本人今年剛考完指考,想趁最近空閒 更了解各學校的心理系。
我有先google一下,但發文時間都蠻早的,而且看各校的官網都是優點,難以感受真實情況,所以上來請教各位大大的看法。
目前猶豫成大跟中正兩間,(因為家裡經濟狀況所以國立優先考慮)成績大概是成大不確定但中正蠻穩的。
我猶豫的點是 :成大心理系還蠻年輕的,且成大主攻工科方面,雖然是五大之一但不知道心理系的資源是否夠多;反觀中正雖然排名低於成大,但據說心理系資源還不錯,成立時間也比較久。
除了科系資源、系內教授及同儕間互動,我考慮到成大的環境相對較方便,活動也比較多,反觀中正就相對偏僻。
想請問各位大大我該以什麼為優先考慮,如有更詳細的介紹(非官方的那種)也希望能分享給我知道
p.s.萬一上面兩者都沒機會,我也考慮私立的學校,也想請問各位大大推薦私立的哪間?
我考慮的有:科系資源、校風、學校活動、學費、生活開銷、各種方面...
(輔仁臨心蠻有名的但我希望先學綜合的,往後再選臨床或諮商)
以上
感恩每個看完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7.228.10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500223164.A.53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