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 抽獎公告:恭喜@陳萍、@石韻茹。請私訊收件人姓名、地址、手機,由出版社寄出,謝謝。
🤤【抽書活動】--《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岸見一郎 #皇冠文化
作者集20年所有作品精華於一冊的人生哲學,獻給每一個在生命煩惱中覺得惶惶不安的人!
。
本書是《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的作品。
在夾敘夾議的文章中,才知道作者的母親49歲中風過世,後來父親失智,自己曾因這些事中斷學業,也因心肌梗塞開刀瀕死經驗。
一路走來,作者領悟人生是「早年在海邊撿貝殼收入籃子,但中老年開始檢查籃子裡的貝殼」,不再順應各種他人期待,即使被討厭,也要做自己。
這個統整自己的進一步闡述,也點出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概念:
1.「佛洛依德重視心理創傷,但阿德勒認為心理創傷影響有限,決定人格的關鍵在於人的希望與未來的目標。」
2.死亡、生病都是無可避免的,疾病打破了精神上的自動機制。對人產生一定影響,讓人不得不懷疑生病前覺得不言自明(指社會規範)的事情,重新思考人生和幸福,再也無法回到生病前的假裝狀態--只知道人生的目標不是成功,卻不知道什麼可以當成目標。
3.活著本身就是價值,具體而言就是和他人共存,在與他人的連結中生存。
4.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是自己的行動對社會共同體有益的時候,才會產生勇氣
5.完整應用過去的經驗和學習到的東西(之前是雜七雜八的事),是一件多麼令人感動的事情啊
6.也要從他人身上獲得幫助,尋求幫助需要跨出一步的勇氣。三木清
說過「所有人類的惡,都源自於無法孤獨」呼應了阿德勒說「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這句話。
這是人性哲學的書,聲明過去會有影響,但當下與未來,因為人們可以重新解釋與定義過去,然後把握當下,即使現在前進不了留在原地也沒關係。
最後,你能走出「原創性的人生」
。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目前79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352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
♨贈書方式的三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留言:複製貼上「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所有人類的惡,都源自於無法孤獨」這兩句
🤤🤤
。
活動日期:110/8/20(五)18:00~8/23(一)12:00截止喔
8/23(一)中午後公布 2 位幸運粉絲得書一本🙋♀️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新書介紹 專訪:林婷嫻 執行編輯 內容簡介: 蘇東坡瘋檳榔?明朝人愛寫炫耀文?鼓吹自己好棒,竟沒用? 中研院,在做什麼?! 跌破你眼鏡的史料趣事、學者口袋裡的故事, 用鄉民說書般的白話文,翻譯給你聽! →北朝寶寶心裡苦怎麼辦...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 簡介」的推薦目錄: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 簡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趙介亭-綠豆爸:別讓父母心中的善,成為孩子眼中的惡
「我只是請他將錯字訂正好,他就不寫功課了!」
「我只是請他多吃一點,他就說我吃飽了,然後就躲回房間了!」
「我只是要他將房間整理好,他卻很用力把門關上!」
「我只是問他今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他都說忘記了,然後跟他分享經驗,他就覺得我很煩!」
「我只是提醒他手機用很久,要讓眼睛休息一下,他就不耐煩的回答我:『知道了啦!很囉嗦耶!』」
「我只是想教他注音符號,這樣電腦輸入的速度會比手寫更快,但他就覺得我在否定他!」
十歲以上孩子的父母,類似的狀況是否也出現在你們的親子關係當中呢?
我能理解,多數的父母都是出於一片好心,希望孩子更好的「善意」,為何孩子不但感受不到,還將父母的言行舉止視作威脅的「惡意」呢?
「孩子一定是進入青春期了,所以叛逆啦!」
很抱歉,我不希望你將這句話做為合理孩子和自己行為的理由與藉口,因為青春期是可以「不叛逆」的。
我想邀請你,將這些話語當成孩子的「警報器」,在話語的背後,孩子沒有說出口的、也是孩子還沒有足夠成熟度理解的,是:「爸爸媽媽,我們的親子關係發生問題了,你們可以和我一起解決嗎?」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身處於許多的矛盾感當中,例如:想要與眾不同、卻又害怕格格不入;對異性產生情愫、卻又要說異性很噁心;表現得不需要父母、卻最需要父母的支持與鼓勵⋯⋯
而會說出上述語句的孩子,往往正是在生命的前十年,很少得到父母的支持與鼓勵,而是經常性的被命令、指責、道德勸說、循循善誘⋯⋯,更甚至是打罵、處罰、威脅、恐嚇⋯⋯
父母心中的「善意」,因為這些行動和言語,反而讓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否定、被批評、被壓抑、被瞧不起,成為了孩子眼中的「惡意」,在此同時,孩子的自信、自尊也隨之同步貶低了。
「所以我就不要教他嗎?不要跟他說嗎?就放任不管他嗎?」
我能同理父母的無助與無奈,覺得養不教、父之過;覺得自己熱臉貼孩子的冷屁股;覺得自己身為父母的地位被挑戰撼動;覺得既然孩子不想聽就算了⋯⋯
但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學習新的方式,像是「鼓勵」、「課題分離」、「非暴力溝通」、「同理式傾聽」⋯⋯等,雖然這些方式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親子關係也需要一段時間重塑,但至少這些方式,可以讓親子關係從「負向循環」的泥淖中,踩下煞車然後轉向到「正向循環」的幸福裡。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寫道:要「達到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目標,至少需要『現在歲數的一半時間』才夠」,也就是如果孩子10歲,那麼接下來親子需要花5年的時間來改變彼此的生活方式和關係;如果孩子18歲,則需要花9年⋯⋯。
看似很漫長的時間,卻也表示是可以達成的目標。而無論孩子幾歲,「從現在開始改變」都是最好的時機點。
以下簡介四種方式:
#鼓勵:賦予孩子勇氣,陪伴孩子建立「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的親子關係。
#課題分離:關心而不擔心,協助而不介入,陪伴孩子建立「自立」的生活型態,邁向「共好」的親子關係。
#非暴力溝通:在有限的資源下,滿足雙方的需要。有四個要點「察、覺、需、求」:(1)觀察而非評論、(2)感覺而非想法、(3)需要而非想要、(4)請求而非命令。
#同理式傾聽:表達好奇、專注投入、核對語意、推測感受。
面對類似的情境,當我們轉換對待孩子的方式,或許就能將我們心中的善,如實一致地傳達孩子的眼中與心中,當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善意時,又何需叛逆呢?
「我只是請他將錯字訂正好,他就不寫功課了!」
「我看到你很認真努力地寫功課,大部份都是正確的喔!少數不正確的字,你會想要將它們訂正嗎?如果有需要爸媽幫忙的,再跟我們說喔!」(鼓勵、課題分離)
功課是屬於孩子的課題,父母只能提供協助而不能介入或要求。
「我只是請他多吃一點,他就說我吃飽了,然後就躲回房間了!」
「我看到你今天只吃半碗飯,會讓我擔心你肚子餓,或是長期營養不足,你需要再多吃一些嗎?」(非暴力溝通、課題分離)
無論孩子如何回答,都請尊重孩子的答案,因為身體是孩子的,也只有孩子自己可以覺察和決定自己要吃多少。
「我只是要他將房間整理好,他卻很用力把門關上!」
「我看到你的衣服散落在地上,我覺得有點不舒服,因為洗乾淨的衣服丟在地上,我覺得它又髒掉了,這樣不是你穿著髒掉的衣服、就是需要重新再洗一次,你願意將衣服掛到衣櫥裡嗎?」(非暴力溝通)
如果可以,青春期的孩子,請讓他決定自己房間的整齊度。
「我只是問他今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他都說忘記了,然後跟他分享經驗,他就覺得我很煩!」
「我很好奇你今天的生活,你願意和我分享嗎?⋯⋯」(同理式傾聽)
這是和孩子來回的對話,因此我難以用簡短的文字表達,可以留意父母在聽的過程中:「表達好奇、專注投入、核對語意、推測感受」,萬萬不可提供建議、或否定孩子的感受。
「我只是提醒他手機用很久,要讓眼睛休息一下,他就不耐煩的回答我:『知道了啦!很囉嗦耶!』」
「我看到你用手機一小時了,我會擔心你的眼睛長時間看螢幕,會造成近視或不舒服,我不希望你的眼睛受到傷害,你願意讓自己休息十分鐘嗎?」(非暴力溝通)
如實表達父母的觀察和擔心,並且提出感覺、需要和請求。
「我只是想教他注音符號,這樣電腦輸入的速度會比手寫更快,但他就覺得我在否定他!」
「我看到你使用手寫輸入法,有想要學習注音符號嗎?我自己覺得用注音輸入法會更快喔!如果有需要我教你,你再告訴我喔!」(課題分離)
當孩子感受到我們是支持他,而非指責或否定他不會注音符號時,才會有意願和動機接受我們的教導。
唯有當善意和愛,在親子之間真實一致地流動著,才是真正「共好」的親子關係,也才能從關係中得到幸福!
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4749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 簡介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0/12 公告
恭喜何玉蓮、EvaYeh獲獎。請私訊收件人姓名、手機、收件地址,由出版社寄出,謝謝。
🤤【抽書活動】--中川晶
《不當好人,把善良留給值得的人》
身心科醫師教你根除「預期焦慮」,享受微孤獨,不再怕被討厭而情緒內傷
#方言文化
。
先前有個日本廣告,高中女孩總帶著陶瓷作的「假笑面具」,討好群體,她知道人前真實的自己必須躲在面具背後。面具過於精緻,假笑逼近純真,沒想到竟被大家讚賞,還一發不可收拾,師長、同學、媒體紛紛以她為榜樣,後來還被推上當偶像,選上最具日本代表性的笑容,年輕人紛紛模仿她,也帶起同款假笑面具。女孩越受歡迎,卻越不快樂,因為那不是真實的自己,可她也不敢拿下面具,怕被大家厭惡。女孩每天過得很痛苦,無人知曉她的內在,他們只看見這張面具。
故事最後,女孩再也承受不住這些假象,既欺騙自己也欺騙世人,她鼓起勇氣在演唱會結束的時拿下面具並用力摔碎,她想,被唾棄就被唾棄吧。諷刺的是,群眾再次大聲歡呼,紛紛模仿把面具砸碎,認為偶像做的都正確,這次只是換張叛逆的面具。
---
在日本,和別人不同是會被嚴重排擠的,人們內心怕的是被討厭、不被喜愛,所以人們都要戴上好人面具,跟假笑面具差不多,讓自己八面玲瓏、討好他人,而代價是,每個人會搞不清楚什麼是自己真正的感受與想法,只剩迎合對方、跟著群體走。
這本書教你擺脫社會植入的集體潛意識,不要當(濫)好人。
好人面具是怎麼來的,作者認為「是太害怕被討厭、害怕衝突」,才會當好人委屈求全,卻因此情緒內傷。
作者抵抗此心理機制的方法是「降低被討厭的預期性焦慮」,如果能先一步看穿對方的心理動機,有所掌握就能事先準備,就不會被挑釁或受到傷害,再設法行動找回自尊。也可以保持距離/界線,享受微孤獨,重新框架轉換視角,保持彈性讓自己可進可退。只要你有辦法就不會再感焦慮。
書籍風格類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作者認為被討厭也無妨,重點是別兩面討好,而表達生氣有時也可以解決問題,生氣後會清楚浮現自己的立場,會出現有建設性的想法。若真的撐不住了,暫時找個隱密處逃離,或投入興趣放鬆自己。
人際關係的表達與界線則可依循「守、破、離」三階段,一開始是「守--遵守規範、模仿他人」,其次是「破--打破教條、突破現況」,最後是「離--建立自己的風格」,好人面具適時使用,但不是帶一輩子。
心理師也很少帶好人面具的,我就是我,我會把精神、心力、善良留給值得與親密的人,至於其他人,就事論事就可以。別怕自己會不會活的太任性,不會的,是活得更自在而已。
。
。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
博客來的連結:目前79折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1311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
♨贈書方式的三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留言:『給我個機會,不當好人』
。
🙋♀️🙋♀️抽書新規則:
本次共抽 2 本🙋♀️
先從完成條件的〈頭號粉絲〉中抽1本
剩餘本數從其他完成條件者抽出
「頭號粉絲」稱號會標示在你的狀態上,高頻率逛粉專者會被FB自動標示
。
活動日期:109/10/9 (五)18:00~10/12(一)12:00截止喔,10/12(一)中午後公布 2 位幸運粉絲🙋♀️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 簡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新書介紹
專訪:林婷嫻 執行編輯
內容簡介:
蘇東坡瘋檳榔?明朝人愛寫炫耀文?鼓吹自己好棒,竟沒用?
中研院,在做什麼?!
跌破你眼鏡的史料趣事、學者口袋裡的故事,
用鄉民說書般的白話文,翻譯給你聽!
→北朝寶寶心裡苦怎麼辦?街頭造佛像,求慰藉。
→部落客鼻祖在這裡!明代古人也瘋打卡式遊記、炫耀文。
→為消瘴癘之氣,蘇東坡竟成紅唇族?!
→斬雞頭、告陰狀……人們為何在神明面前發誓?
→面對霸凌,我們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迫害vs情感依附,家內性侵開不了口的原因。
→活在當代的巫師,究竟做些什麼?
秒懂古人的史料祕辛 ╳ 知識量爆表的現代講堂
史上第一本!來自中央研究院,讓你無痛修學分的人文公開課。
一趟由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團隊領頭的人文之旅,用最親民的語言,帶你潛入最高學術殿堂,挖掘論文裡的高質量知識。
你從不知道的古代庶民生活、皇帝心聲,和現代人息息相關的災難社會學、心理、政治、語言研究⋯⋯篇篇都像坐在巷仔口那位深藏不露的神人在講古,推翻你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認知與想像。
作者簡介: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盼以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揭開中央研究院神祕的面紗,讓人們了解研究成果如何應用生活中,繼而體會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以理論結合實作、專業結合想像力,探索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答案。每個研究成果,都不只是一篇論文,而是推進生活邁向永續的動力。惟鑒於論文的專業嚴肅性,難以令社會大眾親近、了解研究的意義與樂趣,進而運用各種理論與發現,因此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推出《研之有物》科普網站,期待成為中央研究院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將論文轉化為親民簡易的報導,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這世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CmlhbG6crY/hqdefault.jpg)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 簡介 在 《被討厭的勇氣》系列作讀後感:我從書中學到的三大職場省思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以及它的系列作《 被討厭的勇氣 ... 部落格文字版: 《 被討厭的勇氣 》兩本系列作的讀後心得與三個職場省 ... ... <看更多>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 簡介 在 [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1&2 -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一直思考該不該寫下心得,畢竟反覆看了三次仍然一知半解,自己也不是心理諮詢專家。
不過,我想試著以閱讀者的角度表達感想。
與其說這是阿德勒的心理學概論,不如說是岸見一郎這位哲學家,透過他眼睛看見的阿德
勒。換言之,它有點像現代人所需要的心靈雞湯,只是用阿德勒的學說包裝起來。
例如:稍微研究一下,就可以發現自卑感及卓越,這兩點其實在原學說中,似乎是密不可
分的,但在書中似乎被拆開解釋。另外,書中阿德勒的目的論解釋:「人並非受制於過去
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好的目的而行動」。其實,這點似乎也與第二集中,家
庭排序與性格的解釋有落差。簡單來說,我這外行人看起來會感覺如下:啊你不是說不要
被過去設限,那怎麼又提到老大老么會影響性格?
除此之外,我剛好最近有稍微翻了印度靈性導師克里希那穆提的「人生不可不想的事」,
他也是用問與答的方式,書中並也提到柏拉圖為蘇格拉底紀錄亦是採取對話的方式。我想
,會不會用這種方式了解阿德勒雖然有效率,卻仍然會陷入「用單一角度看世界」的迷思
中?
不過,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如果要總括這兩本書,我想用這句話代表:愛是自立,
是成為大人,也正因為如此愛是艱難的。
延伸來說,我們不要被過去失敗經驗捆綁,不用被別人的稱讚及批評限制,一個自我中心
的人,不是太重視自己,而是不相信及不愛自己。
另外,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必須分清楚自己及他人的課題,學習明白信任及信用的
差別,學習與這世界連結,為他人貢獻付出,並明白愛是我們存在的意義,試著去愛,並
明白看似平淡現下的每一刻都是考驗,都是幸福的確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173.1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28358500.A.03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