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症候群:我做我自己,不代表我不愛你】
.
阿崴很討厭回家,最討厭的就是過年。過年代表:必須待在家裡跟爸媽大眼瞪小眼,而自己長期住外面,作息、生活習慣都與爸媽大不相同,長時間的年假,使得這些「不同」浮上檯面,增加自己與父母的摩擦。
.
.
再加上,回到「父母的家」,阿崴感覺,已經三十歲的自己,好像又變回小孩,回到那個得唯父母命是從的年紀:事事要按父母的規定走;父母要靠許多詢問確認「你現在是否過得好/過得不好」,而過的好與否的標準,是父母訂定的。如果發現你不符合那些標準,「碎碎念」的招式就出現了。
.
.
阿崴討厭極了碎碎念,於是,他回家,就讓自己待在房間裡,能不跟父母互動就不跟父母互動,以免讓他們有機會念自己。
.
.
但是當阿崴出來上廁所,看著爸媽坐在客廳看電視的背影時,忍不住覺得感傷,他不是沒有罪惡感的;他何嘗不想跟爸媽聊天、講一些五四三,或是講一些自己的煩惱...家是自己的避風港,不是嗎?
.
.
但他一想到如果他跟爸媽說自己的煩惱,可能會被說教,或是,反而讓他們更擔心,就覺得:還是不要了吧。
.
.
-----
.
阿崴的爸媽,對於兒子的態度,不是沒感覺的。
.
.
過年,是阿崴爸媽最期待的時刻,那代表長期在外工作、很少回家的兒子會返家,全家人終於可以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
.
面對很久沒見的兒子,總覺得有些陌生,想要增進點感情,總忍不住多問了些問題...但是看到他冷漠的回應,其實覺得很傷心,但就是會變成用指責的口氣,或是覺得他的生活「沒有規矩」:晚睡、吃東西不正常、懶散......而且兒子已經三十了,人家說「三十而立」,應該早點成家結婚,自已在這個年紀,都已經有孩子、生下阿崴了。但每次跟兒子提到結婚,或是想介紹對象給他相親,他都氣得跳腳,或是說爸媽很煩。
.
.
忍不住挑剔,忍不住碎念,「這些叮嚀也是為你好啊!」,但兒子顯然不領情,親子間距離好像也越來越遠。
.
.
阿崴的爸媽,心裡有些手足無措:「以前我要求他做什麼,他只要按照我的方式做就好;所以我只要一個命令,他就一個動作。可是現在我說的話,他只覺得煩,或是生氣,難道爸媽對他只是負擔?是拖累?他根本不在乎我們?」
.
.
於是又一次的衝突中,阿崴爸媽指著阿崴的鼻子罵:「你怎麼這麼不孝?這樣忤逆爸媽?」
.
.
阿崴覺得自己受不了了,爸媽根本只會指責自己,不想了解他心裡的感受,於是衝出家門......
.
------------------------------
.
華人文化很在乎「孝順」,好像有「順」才有「孝」,在這個文化架構下,對於某些父母而言,自己的爸媽以前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因此,期待孩子「順」已經變成一個習慣,尤其從小到大,長期跟孩子的互動,都是比較權威式的「上對下」的要求與命令:我說的、做的都是對的,你要按照我的要求做。
.
.
只是,隨著孩子長大,有自己的想法、事業跟專業知識,這樣的父母其實缺乏跟長大的孩子互動的方法知識,於是,還是用過去與孩子互動的習慣方式:害怕孩子受傷、希望孩子照著自己希望的路或方法做,這樣,父母才會覺得安心,覺得有安全感,覺得「這樣比較好」。
.
.
當孩子想要「做自己」時,父母不知道怎麼去認識這個新的孩子:當他跟自己不一樣,變得不可預測,或是不講話。
.
.
對孩子而言,有時候,不講話是最安全的:講了怕你說我頂嘴不孝,還會繼續被念到崩潰,還不如不講話,保護自己來的好。
.
.
然後,父母覺得孩子冷漠,不在乎他們;孩子覺得父母不了解、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想要控制自己。
.
.
於是,親子之間顯得疏離,有的只是應個卯、忍耐,或是表面的應和。
.
.
但其實並不是不愛彼此,也在乎對方。只是,並不了解。
.
-------------------------------
.
年假的最後一天,阿崴鼓起勇氣,第一次跟爸媽提:「我想跟你們好好聊聊」。
.
.
阿崴口拙地表達著:
.
.
「我不是不在乎你們,我也會想念你們,但是,回家,常常要面對你們對我的期望,或是說我哪裡做的不夠、不對......
.
.
可是,我已經長大,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有我自己的人生,我要學著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你們可以學著尊重我、信任我,尊重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任我可以自己負責,信任我就算做我自己、不按照你們的方式去做,也不代表我不愛你們.......
.
.
對我來說,我感覺到你有多尊重我,我就會知道你有多愛我。」
.
.
或許,你期待我與你相同,或與你的理想相同;當你發現我變成另外一個人,那樣陌生,你會覺得不安,覺得孤單,甚至覺得有些害怕,恐懼。
.
.
只是,我想請你,相信一件事:
.
.
我做我自己,不代表我不愛你,也不代表我就不會獲得幸福。
.
.
我做我自己,仍然可以愛你,仍然可以獲得幸福。
.
本文摘修自:《 #關係黑洞:面對侵蝕關係的不安全感,我們該如何救贖自己?》:https://reurl.cc/lLL77E
.
==========
.
心曦心理諮商所 預約諮商:https://reurl.cc/V6MKR6
.
💘成熟大人的伴侶溝通學: reurl.cc/zyd88a
.
❣️《#情緒勒索》 bit.ly/2U1ah16
.
❣️《#關係黑洞》 bit.ly/2QcOnGZ
.
💖《#他們都說妳應該》 bit.ly/2GjJiaN
「親子疏離症候群」的推薦目錄:
- 關於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親子疏離症候群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親子關係疏離原因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親子關係疏離原因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 關於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親子關係疏離原因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評價
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最紮實的教養課
有時候,面對青少年,父母的功能也完全被癱瘓了。
看看以下的情境:.你家的孩子是否有這些情況呢?
⮚ 課業:明明不笨,但在課業上就是不積極、不努力,還出現拒學狀況
⮚ 情緒:每天回到家就愁眉苦惱,不是抑鬱、焦慮,甚至出現暴力傾向
✧ 校園:在學校中被同儕霸凌、受到壞同學的誘惑,變成另一副模樣
✧ 家庭:面對家長的關心,不是沉默就是暴怒反衝,父母怎麼做都不對……
面對孩子失控,也讓你變一個人嗎?也許他們看似「長大成人」行為舉止卻幼稚不已、問題一堆,這讓家長真的很苦惱,我們不能只有無奈等待18歲他去靠自己,也不想對她大吼大叫要他突然醒過來。
.
也許,我們有機會在陪伴的這條路上,理解他們在反彈之下,也許正在被「毒性壓力」侵蝕,跳痛的想法和行為,讓你無法一時之間親近他,但這可能是他最需要被幫助的時候~教養的時時刻刻,最重要的除了對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夠在那當下「爭取心理空間」。
.
這次的音頻課程,胡嘉琪博士和陳志恆心理師,這次挑戰了最困難的族群「青少年」,課程內容提及「每個人對身心容納之窗的理論」從腦科學研究、青少年相處案例、教養的具體建議,不但教導父母如何與孩子同在,更與父母同在,一起重新了解自己,並陪伴手上的青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部–青少年家長面臨的困境: 認識青少年面對學習與成長的糾結
當青少年反覆放棄課業(志恆)
面對成長與課業的糾結 恐慌變懼學(嘉琪)
當青少年成為無力世代與無聊症候群(志恆)
資優生的另類學習困境(嘉琪)
沒興趣 對一切事物都擺爛(志恆)
引導練習1察覺自己的壓力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部–青少年家長的內心覺察: 父母察覺身心狀態與找回安定的練習
06家長先在察覺中練習自我調節
07老師也是人 也有失控的時候
08覺察曾經的自己 丟掉不必要的擔心
08-1引導練習2滋養副交感神經系統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部–幫助彼此找回健康的親子關係: 為彼此尋找正向溝通的方法
09親子關係SOS 避免兩敗俱傷
10別讓你的關心變成阻礙
11青少年還沒成熟 仍需要你的陪伴
12讓孩子遇到困難願意主動求助
13電玩遊戲是休閒娛樂 還是上癮
13-1引導練習3回歸身心容納之窗
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我們卡關的時候,與其在外面跟「情緒行為已經脫窗」的青少年大小聲,不如趕緊躲進房間聽音頻,調整一下自己!
.
如果你有機會聽到陳志恆心理師或胡嘉琪博士的講座,那你真的很幸福!但如果沒有機會也無妨,你有機會從這裡,聽到三部曲的扎實課程,重點是一次購課終生可聽,我想這也是他們的初衷和本意,在雙腳無法觸及之地,依然可以協助到更多用心的家長和教師們,讓我們一起調整內心脫窗的時時刻刻,找回更像自己在教養上的樣子,那個喜歡的樣子!
.
「#陪伴孩子遠離毒性壓力」購課連結:
🎧遍路:https://reurl.cc/X6W1yR
🎧親子天下:https://reurl.cc/pdgl4Q
🎧泛科學院:https://reurl.cc/oLeYOq
🎧讀墨電子書: https://reurl.cc/R405mg
🎧讀冊生活:https://reurl.cc/rxgNeE
🎧孜孜線上聽:https://reurl.cc/20D7Qa
.
🔥購課一次,終身無限聽!
🔥2020最火的親職線上課程
.
1. 跨國雙師組合:美國心理學博士 X 台灣知名情緒調適專家
2. 理論實例並行:理論與實務並重,校園與家庭狀況同步解除
3. 腦科學+心理學:從腦神經科學出發,解除青少年的負向情緒
4. 分析現實困境:3個青少年轉變特徵、反轉疏離態度的4大步驟
5. 提供有效方案:家長必須了解的5大溝通步驟、3大依附關鍵
6. 親子共同學習:親子一起度過壓力與情緒風暴,找到身心安頓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胡嘉琪博士
#遍路文化
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只一位案主這麼說過:「和媽媽講話,就像是提供軍火給敵人。我說的任何話,都可能會被用來對付我。難怪,人們總是告訴我,我好像很少為自己說什麼。」
有CPTSD 造成依附疾症的人,從沒學到能帶來親近和歸屬感的溝通技巧。至於建立關係,他們常常充滿了削弱力量的社交焦慮,一旦他們在CPTSD 光譜嚴重的那一端時,就是社交恐懼。
很多來尋求我協助的案主,從未有過足夠安全的關係。強迫性重複驅使他們成年後,無意識地尋求重演童年主要照顧者的虐待或遺棄創傷的關係。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常在新的關係中,療癒過去的傷口。除了治療關係之外,我認識有些當事人,是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遇到有愛且能深刻信賴的另一半,慢慢啟動自我修復。
不過,不是所有這種關係,都會有讓人滿意的結果。所以如果不是由專業人員來面對,關係中的狂風暴雨,常會把當事人與對方好不容易建立的基礎,再次翻攪得支離破碎。
關係性療癒有四個關鍵特性,因篇幅受限,在此篇摘文先把「同理心」的部分摘出來。
即便是面對一般性關係,同理心都是維持關係的重要能力。很多時候,父母就是沒有能力同理孩子的感覺,所以傷害才停不下來。
這篇與下篇摘文,不只對自幼受創的當事人有幫助,對相當正常的親密關係,也能有些啟發。祝願您,能透過自我同理,學著接納自己!
************************************
以關係性的取向來療癒遺棄
【文/ 彼得‧沃克】
心理治療的關係層面
很多CPTSD 倖存者從未有過「夠安全」的關係,而要療癒我們的依附疾患,通常需要一個修復性的關係經驗,無論是和治療師、伴侶或信任的朋友(這個朋友必須能夠和他自己痛苦與煩躁不安的感覺慈悲地共處)。不過,他們要能自在地感受和表現自己的悲傷、憤怒、恐懼、羞恥、憂鬱,這是很重要的。
當一位治療師有這種程度的情緒智力,他就能帶領案主漸漸放下自動排斥自己感覺的習得習慣,而這也會幫助案主免於失落在反應性的循環中。
當一位治療師有「夠好的」情緒智力,與這位治療師安全且有同理心的眼神和聲音連結時,便能夠為案主示範如何接納地與自己所有的情感同在。
丹尼爾‧席格(Daniel Siegel)稱之為「情感的共同調節」,蘇珊‧瓦根的工作則說明了「情感的共同調節」能促進神經迴路的發展,而這是我們代謝令人難以承受的痛苦所必須的。
此外,越來越多的神經科學證據顯示,這個歷程是透過鏡像神經元而生理性地達成。在一個實驗中,測量兩隻猴子的神經活動,當一隻猴子看著另一隻剝開堅果,最後兩隻猴子的神經活動會完全一樣。因此,當案主學會像治療師一樣,對痛苦的感受沒有反射性的反應時,也許鏡像神經元是其中的影響因素之一。
***
CPTSD 的關係性療癒
很多創傷專家把依附疾症視為CPTSD 的關鍵症狀之一。協助受創的案主時,在心理教育的階段,我通常會把依附疾症解釋為:在主要照顧者身邊成長的結果,常常使得案主感到危險。他們的危險感受,來自於貶抑的聲音、粗暴的高壓,或是較隱晦的危險,像是疏遠和不在乎。
反覆發生的虐待和忽略,會使孩童習慣地活在恐懼、交感神經系統亢奮之中,那使得他們很容易被誘發拋棄感,充滿令人難以承受的恐懼和羞恥,與遺棄性憂鬱交纏著。
父母無法或不願提供夠安全的依附給孩子,孩子就無法把發展中的自己,完整地交予任何人。
沒有人能提供反饋、認同和指導,有麻煩時,沒有足夠安全的人能讓他尋求安慰或幫助。想哭時,沒有人;遇到不公、需要保護時,沒有人;受傷、犯錯、發生意外、遭受背叛時,也沒有人可以提供憐憫。
沒有足夠安全的人可以一起發光發亮、一起「展示和介紹」,並且被當成驕傲。甚至沒有人可以讓他練習非常重要的親密關係建立技巧——也就是對話。
不只一位案主這麼說過:「和媽媽講話,就像是提供軍火給敵人。我說的任何話,都可能會被用來對付我。難怪,人們總是告訴我,我好像很少為自己說什麼。」
有CPTSD 造成依附疾症的人,從沒學到能帶來親近和歸屬感的溝通技巧。至於建立關係,他們常常充滿了削弱力量的社交焦慮,一旦他們在CPTSD 光譜嚴重的那一端時,就是社交恐懼。
很多來尋求我協助的案主,從未有過足夠安全的關係。強迫性重複驅使他們成年後,無意識地尋求重演童年主要照顧者的虐待或遺棄創傷的關係。
對很多這樣的案主而言,我們是他們第一個具安全且滋養關係的正當嘗試。他們要開始發展夠好的信任感,就需要某種程度的安全感,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技巧,去創造那種安全感,便可能會是他們最後一次的嘗試。
因此,當我們在安全的關係中教案主情緒重現管理時,他會更有力量。案主需要對治療師有安全感,能讓他們訴說自己的羞辱和不知所措。同時,治療師也必須能夠滋養地提供同理和鎮定的支持,那是案主早期經驗中所缺少的。
同樣重要的,CPTSD 很典型地會出現信任感突然消失的狀況,而治療師需要能夠包容並療癒性地處理它。
由於信任開關常常自動地被情緒重現給關掉,而創傷倖存者又無法自己主動開啟信任開關,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必須能夠一再地安撫疑慮並修復信任。我聽過太多案主失望的故事,都是關於治療師因案主不易信任他們而感到生氣。
隨著這個體悟的重要性在心中越來越發酵,我也越來越能擁抱共同主觀性的取向,或是關係性的取向。這表示,我相信案主與我的關係品質能提供矯正性的情緒經驗,把案主從終身注定膚淺的連結(或更糟的社交孤立和疏離)中解救出來。
我還注意到,如果沒有對我發展一點點的信任感,CPTSD案主對於我的指導接受度會非常有限,對我的同理心助益也是如此。
因此,以下我將介紹建立關係的四個關鍵特性,我相信它們對發展信任非常重要。我也會介紹隨之而來的關係性療癒,它們是同理心、真誠地展現脆弱、對話性,以及合作的關係修復。
***
同理心
我總以為同理心的價值是眾所皆知的,但是我卻很難過地聽到太多缺乏同理心的療程故事。因此,我必須說,如果治療師對案主很嚴厲且沒有同情心,便會誘發他們的危險和遺棄感,就和他們從父母那裡所經歷的一樣。
至於定義,我特別喜歡寇哈特(Kohut)說的:「同理心是感覺你進入了他人的經驗,從而把自己浸淫在他人的心理狀態中。」
無論案主的經歷一開始看似多令人困惑或過度反應,當我對它探索夠深時,我會無可避免地發現其中有心理學的道理,尤其當我辨識出它的情緒重現部分時。事實上,我可以誠實地說,透過移情和創傷的觀點來看時,我從來沒有遇過一種感覺或行為是沒道理的。
當然,透過仔細傾聽和完全引出案主的經驗,還有使用歷史悠久的「鏡像模仿」與「複述技巧」,向案主顯示我們有多懂他,同理心將會更深。
注意主觀的自由聯想,常常會提升我的同理協調,以及提升用情緒精確且認同的方式反饋案主。當案主情緒上處在自己的世界中時,在適當的時候,我會和案主分享關於我自己的自由聯想。我這麼做是要讓他知道,我真的同理他的分享。
同理心的許多好處中,最大的好處或許是它示範了「自我同理」,也稱為「自我接納」。我們有多麼和案主的經驗合拍,有多麼歡迎案主的一切經驗,案主就有多麼能夠學會這樣地在內在中歡迎自己。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親子關係疏離原因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推薦與評價
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一位母親陪伴兒子抗鬱成功的感動全紀錄. 為了解決 親子關係疏離原因 的問題,作者AmandaProwse 這樣論述:. 李正達醫師 ... ... <看更多>
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親子關係疏離原因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 ... 的推薦與評價
我陪兒子走出憂鬱症:一位母親陪伴兒子抗鬱成功的感動全紀錄. 為了解決 親子關係疏離原因 的問題,作者AmandaProwse 這樣論述:. 李正達醫師 ... ... <看更多>
親子疏離症候群 在 #親子疏離症候群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高衝突家庭中,孩子常被點出因忠誠議題、離間現象,出現「拒絕與另一方父母會面交往」情形,而可能構成民法第1055-1條第6款酌定親權的不利狀況。… See mo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