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 #了解人性 #自卑其實是一種動力
#讀讀原著 #阿德勒談生命風格
.
人類的社群生活,其實是為了彌補其弱點的產物。對人類祖先來說,群聚生活大概是最迅速、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人類模式的演進過程,起先是源自個體的弱點,接著往相對安全的社會團結這個目標前進。人類的各種長處與力量皆來自此模式,孤立隔絕反而會暴露出人類的弱點。人體結構的成長也不斷重現所有活體生物的演化過程:從單細胞演變成條理分明的整體,其中的組織與器官相互依賴。同理可知,個體的心理發展過程也反映出人類的心理組織。
.
每個人在生命的起點,都是相對無助、無能、依賴他者的寄生蟲。家庭的第一個社群就是父母,沒有父母的協助,人類嬰兒會在短短幾小時內悲慘喪生。在父母的哺育撫養之下,個體孩童的能力與力量與日俱增。而在成長過程中,嬰孩其實就是社會的寄生蟲,寄生在這個提供養分與資源的環境中。
.
長大成人後,正常的個體會發展出足夠力量,開始對所屬社會群體有所貢獻。在確認人與人之間具有多樣連結的過程中,正常的成年人會獲得某種程度的平和、安全感,以及讓生活顯得更有意義與價值的全整與確實感。個體若能與更多人建立連結,安全感也就越穩固。話語、常識、推理、邏輯、想法、同情、愛、科學、藝術、信仰、政治、責任、自助、誠實、效益、玩耍,以及對自然的愛好等,這些都是最重要的連結。放棄任何一種群體生活的手法,就不算是全然成功的人,也無法獲得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
遺憾的是,這種正常的發展模式並非常態。有些人之所以無法發展正常模式,原因與人類嬰兒的一大重要生理特徵相關。其他物種的幼年體同樣會經歷這種無助、仰賴父母的階段,但在牠們的生理構造逐漸茁壯的同時,心智能力也會同步發展。有能力辨識出老鼠的小貓,也有追蹤、捕捉與吃下老鼠的能力。
.
不過,人類嬰兒的感知能力與行動能力卻有極大落差。嬰兒能體認到自己得仰賴母親提供食物、溫暖與保護的事實,嬰兒也知道母親能從事各種自己能力未及的必要活動。對嬰兒來說,父親看起來就像高大、相對全能的巨人。嬰兒周圍的世界,遵照無可避免的法則運轉著。黑暗與光明、食物與饑餓、言談、移動,這些都是陌生的成年人可恣意差遣的奴僕。
.
在嬰兒的宇宙中,成年人篤定、嫻熟地行動,幼小的孩童則意識到自己相對於成人的軟弱。世上所有物種中,人類嬰孩是唯一對自身無能有所感知的生物,因為其心智發展比身體發展還快。自卑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而自卑感正是個體心理學的重要基石。
.
對人類發展而言,自卑感非但不是障礙,反而還是最強大的刺激。假如人類的雙眼跟鷹眼一樣銳利,我們就不會發明望遠鏡跟顯微鏡;要不是為了提升溝通品質,留聲機、無線電和電話也不會接續問世。調香師的技藝跟大廚的烹飪技巧,都是為了彌補人類遲鈍、粗略的感官認知而存在。相較之下,「較低等」動物的感官能力還遠高過人類。人類文明的結構,從報紙到摩天大樓、從飛機到交響樂團、從蒸氣挖土機到絲襪,這些產物在補償人類缺陷的原始需求之下因應而生。
.
基於宇宙中的人體與生物組成,每個人都承繼這份自卑感,因此自卑感並不是個人承受的負擔。人類戰勝自卑感的案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渴望補償個體在社會貢獻方面的缺陷,這種渴望的展現或許就是所謂的天才創造力。天才締造的每項傑作都象徵著社會效益。提及天才時,我們時常將另一群未被歌頌的人忘了,這群人發明槓桿、輪子、斧頭、牧笛、紡織、書寫以及各類事物。我們只記得那些以嶄新型態結合這些元素的近代天才。不過穴居人力搏生存的那段過往,其實就是人類創造力的歷史。
.
--
.
📖本文摘自《阿德勒談生命風格》之推薦文片段,作者W. Beran Wolfe為醫學博士,阿德勒的得意門生。《阿德勒談生命風格》由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著,本書個案源自「校園」和「兒童輔導診所」中常見的典型案例,老師、家長都對這些學生的問題行為感到無比困惑,此書記載著阿德勒分析與治療的過程。
.
W. Beran Wolfe在介紹本書時提到:
.
為力求精簡,文本中並未列出綱要的標題,不過對於想準備病歷來進行研究的人而言,本書內文的脈絡與鋪排再清楚不過。案例陳述方法如下:研究問題兒童的醫師或老師,會根據草案綱要準備一份病歷。阿德勒在未與孩童本人碰面,也未事先與老師討論個案的情況下,逐句閱讀病歷,並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推論與演繹。雖然阿德勒偶爾會被草案中的陳述誤導,不過在多數情況下,他還是能針對孩童的人格建構出一幅動態圖像,通常還能預測分析結果,以不可思議的方式洞悉孩童的心靈。這些個案如同人生劇碼中的演員,而針對這些演員,阿德勒總能以溫柔、滿懷同情的方式,清楚解釋他們的遭遇和境況。
.
如同精神醫學偵探的他,會先以評估線索的方式抽絲剝繭分析個案,接著再簡短討論孩童的狀況,並重點勾勒出心理治療或輔導的目標。接下來,孩童的父母會被帶進教室,在學生面前接受詢問和指導。最後孩童也會被帶進教室,阿德勒會用簡單、親切的語言與孩童溝通討論。分析中提到的後續追蹤工作,則由一開始引介個案的醫師或老師負責。學期間,後續追蹤者會不時提交進度報告,阿德勒也會探討孩童的改變與反應。
.
這並不是一本探討心理治療的全面論文,而是針對兒童精神官能症的概述,是一扇通往病歷閱讀藝術的大門。本書的主要價值,在於讓必須與孩童與成人應對互動者,能更熟悉人類行為的動態模式。(⋯⋯中略⋯⋯)假如本書能成功鼓勵讀者,不要將人類視為被貼上標籤的靜態機器,而是充滿動態、活躍生動,努力朝目標前進的實體,各自在令人困惑的世界裡追尋意義與安全感,那這本書就功德圓滿了。
.
🚪好書任意門:https://reurl.cc/lRLlZj
ℹ️本書由 商周出版 發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2/7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四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ros.is/JLQM4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
認知行為治療自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鼓起勇氣,每天練習面對焦慮,無論程度多微小都沒關係。跟著指引的各種技巧,你會發現,原來焦慮並不可怕,甚至能夠與焦慮和解,走過情緒浪潮,獲得真正的平靜。
.
當焦慮來襲,總是令人沮喪不已,有時甚至想自我放棄。而這本書,正是為了這種時刻,誕生。
.
在過去十餘年裡,臨床心理學家吉兒.韋伯博士治療了許多人。有些人向她尋求幫助,是因為相信能夠改善焦慮;另一些人則是姑且試試,因為覺得已經沒有方法可以解決他們的恐慌、逃避行為或無限擔憂。
.
在這當中,症狀獲得改善的人,通常有兩個共通點:無論比例多微小,都相信自己可以改善;學會了如何減緩焦慮,並實際付諸行動。
.
為了幫助你達到以上兩點,本書從感覺、行為、想法三大部分下手,分別提供了各種有效又容易實踐的方法;此外,每個章節皆有正念練習,而每一次的練習,都將帶來一點點進步,使你更容易把思緒帶回當下,讓你漸漸感到更輕鬆、更平靜、更自在。
.
當你感到焦慮時,請深呼吸一口氣,打開這本書,依照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一點一點與焦慮和解吧。
.
《擁抱焦慮,親愛的你會好好的:運用心理療法撫平焦慮、改變想法,開始真正接納自己的療癒自助手冊》(Be Calm: Proven Techniques To Stop Anxiety Now),本書作者Jill P. Weber為在美國華盛頓之臨床心理學家。專長是協助青少年、個案和夫妻,當他們面臨恐慌、常見焦慮以及生活壓力時,該如何處理不同程度的焦慮。韋伯博士在治療焦慮的症狀,會結合不同方式,包含認知行為療法、冥想以及接納技巧。
.
紙本書👉 https://tinyurl.com/am9star8
電子書👉 (還沒上市🥺)
.
[Credit] Cover illustration by Giovana Milanezi @ Flickr: tinyurl.com/s6p7dshd; Icon: timer, By Markus, NO; Icon: Telescope, By Eucalyp; Icon: speak, By Phoenix Dungeon, ID; Icon: write, By Mada Creative; Icon: hug, By Veysel Kara, TR @ https://thenounproject.com
認知行為治療自助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的猴子 #無法控制的思緒
#焦慮的來源 #馴化猴子有方法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子的經驗,覺得恐懼像是點滴一樣依著分秒滴落?早上六點:我整晚都睡不著,現在頭昏腦脹的,今天完蛋了。早上六點一分:孩子做完作業了嗎?早上六點二分:天哪,我希望股票今天撐著!諸如此類,你就這麼度過一整天。
事實是你真的就是吊了一個虛擬的恐懼點滴,定量注射壓力荷爾蒙,讓自己感到焦慮和擔憂。這是你的大腦給自己的處方。想要解決或改變什麼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幾千年來,許多先賢哲人將人類的思緒比喻成一隻猴子:我們的心思,就像朝空中縱身一躍的猴子,從這根樹枝跳到另一根,從不滿足,從不休息。
憂慮在腦海中迴盪,像是許多猴子吱喳嚷叫。強大的情緒驅使著我們往任何看起來可能比較舒服的地方跳去。然而,似乎怎樣都無法真的放鬆、寬心。
為什麼比作猴子呢?造成我們恐懼和焦慮的東西,豈不是更像一頭應該被消滅的野獸,或一個該被驅除的惡魔嗎?並不是這樣。大腦的這一部分相當忠誠勤奮地工作著,戮力維護我們的人身安全。只是有時候它會有點野,可能反應過度,就像猴子一樣。
無論是由於基因遺傳還是受創的人生經歷,數百萬人過度焦慮地生活著。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焦慮或是如何強烈的感覺,對我們所有人來說,有一件事大家都一樣:
#除非我們感到安全,
#否則我們無法放鬆並且平心靜氣。
不論任何物種,人類和所有生物一樣,都是為了生存,所以讓自己安全是首要之務。當我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欣賞周遭的美麗和奇妙、追求內心的渴望、單純地活在當下——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次要。
無論是否覺得自己的人身安全正在受到威脅,你都活得戰戰兢兢的。我們這些焦慮的人就是這樣,覺得自己別無選擇。
《別讓猴子控制你的情緒大腦》這本書會告訴你,為什麼你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焦慮:你為了控制焦慮而一直在做的所有事情,實際上就是讓焦慮持續下去的原因。抗拒、迴避和分散自己的焦慮感是向大腦發送錯誤訊息的行為。這些行為造成更嚴重的焦慮循環,增加壓力荷爾蒙的劑量。這樣的循環我稱之為「餵食猴子」(feeding the monkey)。
這本書將教你如何增強對猴子警報的應變韌性。讓你在通常會被挾持的情況下,還能清晰地思考和行動。如此一來,當實際威脅出現時,你會變得足智多謀,知道怎麼靈活以對。藉著練習,最終可以減少焦慮,我想這就是你閱讀本書的原因。還有附加好處:遵循這種做法,你可以重拾個人的價值,找到心之所向。
認識了猴子腦袋,你已經邁出了康復的第一步。現在你已經知道焦慮並不能定義你。焦慮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人無法直接控制。接下來,第二步是:認識到焦慮如何影響你的思維。被猴子挾持時,你的觀點會出現什麼變化呢?
--
本文改寫自《別讓猴子控制你的情緒大腦》,作者為專門治療焦慮超過二十餘年的心理師 #珍妮佛夏農,她本身也曾是焦慮魔人,甚至恐慌症發作。試過各種心理治療方式,統統無效,在幾近絕望之際,接觸到認知行為療法,才終於成功治癒自己。她深入鑽研傳統認知行為療法(CBT)與「接納與承諾療法」(ACT),提出這套有效打破焦慮迴圈的獨門心法,讓你從此做自己的主人!
經營心理師想跟你說的丁心理師與蘇心理師,本身也都受過CBT與ACT的治療訓練,我們也深深體驗到,這樣治療方式對於情緒困擾的幫助真的很大。很感謝 如果出版 翻譯這本書,讓台灣的「焦慮心理自助書」,又增添了一本強力生力軍!
*最後,想與大家分享從書裡濃縮的〖11原則〗
1.焦慮是猴子腦袋感受到威脅時,呼喚我們起身行動的號角。
2.遭焦慮挾持時,便會落入猴子的思維模式,誤以為自己必須完美,必須為他人的感受和行為負責。
3.若試圖規避或抗拒焦慮,便會落入猴子思維模式之中,陷入焦慮循環。
4.為分散負面情緒而生的反射動作,稱為「安全策略」,它雖能讓人暫時脫離焦慮,卻也持續餵養猴子。
5.以「開闊策略」替代「安全策略」,才能創造新經驗。
6.歡迎焦慮帶來的負面情緒與生理感覺,順其自然。
7.擁抱內心憂慮,不抗拒或刻意採取行動,憂慮就會消散。
8.以個人價值為優先,拒絕順從猴子的安全價值,就能開闊人生。
9.從低難度開始練習「開闊策略」,容易獲得最大成功。
10.讚揚自己練習過程中每個傑出細節。
11.持續開闊練習,將生命帶向無限可能。
如果你喜歡猴子的比喻,也期待透過一些有用的工具、方法,來陪自己好好面對生活中必然的焦慮、緊張,這本書實用的工具書,將非常適合你! 👉👉 https://tinyurl.com/urmonkeybrain
認知行為治療自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12/7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四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ros.is/JLQM4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困擾,就是不管你多早睡、睡多久,白天還是經常打哈欠,總是精神不好?
要是認真想一想,身體還算健康,沒有什麼大毛病,也沒有什麼大事值得你煩惱,但問題就是提不起勁,所以呢對任何事情都興趣缺缺。
其實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而是很多人都跟你有同樣的情況。
根據人類行為表現學院的研究發現喔,有43%的人覺得自己缺乏活力,更有22%的人覺得自己已經達到嚴重的「缺乏能量」的地步。
這些「缺乏能量」的原因,再經過進一步的分析,情況比較輕微的族群,主要是對於未來缺少希望跟熱情。
而情況相對比較嚴重的人,甚至於會感覺到自己每天像被榨乾一樣,苟延殘喘的活著。要是你也感覺到對生活有這種無力感,那就是一個時機,要幫自己補充能量了!
但是請你注意哦~我這邊說的「補充能量」,並不是去喝提神飲料、依賴咖啡因,或者是藥物來刺激你的活力;而是回到更根本的核心,讓你能夠在補充能量之後,不會有後遺症的那些方法。
這一類喔,能夠幫助你找回活力,又能夠恢復內在能量的方法大概有三個。
第一種方法是~「請你從更大的格局,來試著看同樣一件事」。
我來跟你說一個最直接的例子,那就是我們啟點文化的客服人員;他們呢,是在第一線最常接到電話的詢問,大多呢都跟啟點的課程是相關的。
只是在平常的時候喔,每天詢問的電話量,大概就是二、三通,都還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
但不過喔,就是在2019年我們開始,推出了「線上學苑」;這時候喔,每天打電話來的客服電話的量,就會變得越來越多了喔!
對於每一個使用者來說,每一通電話可能都是一個購買課程的疑問,或者是對於操作介面的疑問;那對於啟點的客服人員來說,這就是日復一日在回應同樣的問題。
所以不可否認的是喔,這些有一點單調、有一點重複,這樣的工作做久了,不管任何人都會覺得疲乏,包含我自己也是有同樣的感覺。
尤其是喔,當我們把內在的焦點,放在「啊怎麼又來了!」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就很容易會有煩躁的情緒。
然而在這個過程裡面,最讓我感動的是,我們工作人員在啟點的教室,的環境裡面,耳濡目染之下;就會很快的能夠察覺自己的狀態,幫自己從「怎麼處理問題」,調整到「解決這個問題會有什麼價值?」。
他們開始就會去想,「解答學員的疑問,除了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前進之外,也提升了啟點的品牌價值,更證明了自己的工作價值」。
他們開始從這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的時候,這時候就能夠更適時、適所的去調整自己的狀態,持續提供清楚的說明。
也就是說喔,假如你對於現在的工作,或者是生活感覺到欲振乏力;那麼你可以把焦點放在一個更大的格局、更大的角度來思考。
「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而不是「究竟該怎麼做?」;這樣子其實就能夠喚醒你心理的動力,幫自己補充能量。
再來呢,第二種能夠幫助你恢復能量的方法,很簡單~「練習感恩」。
已經有不少的研究發現,我們每個人在面對疲累的工作的時候,「感恩的心」能夠幫助我們重拾活力。
那麼「練習感恩」到底該怎麼做呢?
來打個比方來喔,假如你現在的工作時數非常的長,而工作內容也跟你熱愛的事物,完全扯不上邊;那麼你可以先想想這份工作,跟你的熱情有什麼「間接的關聯」?
會不會因為你做了這份工作,能夠幫你賺到一些旅費,讓你完成夢想中的旅行?或者是可以幫助你的孩子繳學費、幫自己買到人生當中的第一間房子…這些部分。然後呢,去感謝這個相關性。
也就是說喔,心懷感恩的事情其實是可大可小的;重點是當你感謝工作,讓你能夠享受興趣和嗜好。
甚至於只是能夠讓你好好的過日子,這樣子其實就能夠幫助你自己轉念、增加你的正面情緒,找到每天努力的價值;而開始不覺得上班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最後呢,第三個幫助你找回活力的方法,那就是「允許自己擁有離線權」。
德國的曼海姆大學,有一位教授叫做「沙賓娜・宋能塔格」,她就發現喔,在職場上面普遍存在的一些人,他們在休假的時候,放不下工作;甚至於,不知道怎麼樣把工作暫時的先擺一邊。
那麼這些持續在工作上on line的人,只要一年之後,他們的身體跟心理,都會出現彈性疲乏。
他們面對壓力的工作環境,就會失去該有的韌性、很容易爆炸,反而造成更大的人際問題。
假如你也想要避免不預期的爆炸,那請你記得在休假的時候,允許自己跟工作斷線;如此一來,你的身心才能夠真正的關機,好好的充電。
所以總體來說,無論是「從更大的格局看事情」、還是「練習感恩」,或者是「允許自己擁有離線權」。
這些找回活力的練習,實際的做法有很多,像是規律的運動啊、打坐冥想啊,或者是幫自己安排一場旅行,這些都是很值得嘗試的。
不過除此之外,我知道有一個更容易就手,輕便又省錢,而且還可以三項、剛剛說的那三項,都一起同時做的方法,那是什麼呢?那就是「寫作」。
聽到這裡你一定很好奇,啊「寫作」為什麼能夠做到三合一的效果呢?
這是因為喔,其實「寫作」它不會受到你的學歷、年紀、身份…這些的限制;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拿起紙筆,或者是打開電腦就可以開始「寫」。
當你在自由書寫的時候,你可以藉由文字,更具體的看見自己的情緒,並且能夠停下來想一想,那目前自己的想法,能夠幫助自己重拾活力嗎?
如果不行,你可以運用前面所說的「從更大的格局去看事情」、「練習感恩」這兩個方向,你直接改寫你現在的處境,跟現在的狀態。透過改寫,你就能夠直接體驗改變你的認知,甚至於自助、助人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喔,為了準備寫作的時候,你需要把心安靜下來沉澱、思考;所以無論你選擇窩在家裡,或者是在咖啡廳裡獨處;你都可以很單純,沒有任何目的的,只是透過寫作來接近你自己、了解你自己。
最早研究寫作跟心理的人,其實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叫「彭尼.貝克」。
他在1986年的第一項研究當中就指出,每天只是寫十五到二十分鐘,寫出自己的困擾跟痛苦,只要持續三到四天,就能夠寫出更好的心理健康。
最近這幾年,更有研究證實,「寫作」它能夠促進我們身心健康、提昇免疫力、治療慢性疾病這些效果;而對於一般人來說,寫作還能夠緩解焦慮,改善睡眠品質,提高整體的幸福感。
所以如果你對於「寫作」,這三合一的方法很有興趣的話,在我們的教室裡,有一門課,叫做【寫作小學堂】,就是能夠帶給你這樣子的改變跟前進。
【寫作小學堂】這一門課,是由我的伴侶~嘉玲老師,和專業編劇~怡璇老師共同所主持的。
我們從2018年開班到現在,我們帶領了很多朋友,幫助他們啟發靈感、重拾書寫的樂趣。
我也從很多結業學員的回饋裡面看見,這一門課能夠帶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
有些人呢,透過學習「寫作」打造個人品牌;但也有一些人,他透過這一門課,一圓自己的故事創作的夢想。
甚至於也有學員,他因為這一門課,接下來他投稿了文學比賽,還得到了第一名;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各類文體的百花齊放。
然而我在這裡,更想要跟你分享的就是,不管你有沒有上述這些動機或目的;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寫作」本來就是我們生命當中,存在的一個資源,它可以是你的好朋友。
所以呢,假如現在的你,對於生活感覺到無力,除了今天跟你分享的這些~「從更大的格局看事情」、「練習感恩」、和「允許自己擁有離線權」之外。
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寫作小學堂】的學習機會,你親自體驗一下,「寫作」為你的生命注入的活力。
我們下一期【寫作小學堂】在12月7號開課,它是我們今年的最後一期;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名額也在倒數了!
所以,期盼我能夠在啟點的教室裡見到你,最後希望我們今天的分享,能夠幫助你找回生活的動力,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寫作小學堂】課程。
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認知行為治療自助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profile picture 的推薦與評價
認知行為治療 的自助手冊】+【好書抽獎大放送】 認知行為治療又稱為CBT,這種治療方式背後預設: ✓ 我們的「情緒、想法與身體」之間會互相影響。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