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直播回放|胡川安 X Cheap】《人類大歷史》
除了胡川安教授的人類聊八卦,八卦如何影響我們祖先外
#我的部分會聊聊人類如何主宰世界
【1.】為什麼人類祖先要大遷移,走出非洲
【2.】人類何以能擊敗其他物種
【3.】火、語言、工具、狩獵技巧、建築、衣物如何影響人類
【4.】語言是如何誕生的?
#大Guy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__
《人類大歷史:知識漫畫1——人類誕生》
博客來:https://bookzone.pros.is/3aznp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daniel33144,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V剪輯自電影"遠離非洲 Out of Africa "片段...
「走出非洲」的推薦目錄:
- 關於走出非洲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走出非洲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走出非洲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走出非洲 在 daniel33144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走出非洲 在 [好雷] 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走出非洲 在 开放式婚姻靠谱吗?一个女人的觉醒史《走出非洲》| 看电影了没 的評價
- 關於走出非洲 在 遠離非洲DVD-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 關於走出非洲 在 遠離非洲DVD-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評價
走出非洲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實體分享會又來啦
這次要來導讀的是經典巨著《人類大歷史》
和胡川安老師一起~
我會與大家聊聊
#人類為什麼之所以成為人類
從人類大遷徙的角度去講
我們的祖先智人,從20萬年前走出非洲,接著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
人類能走出非洲大陸的關鍵是什麼?
工具、狩獵技術、火、語言、衣著與建築能力
缺一不可
#從清除者到獵人
最早人類的角色只是清除者,只能採集植物或是吃別的野獸剩下的食物,但在260萬年前,人類發展出了簡單的石器,此後在處理撿來的食物時,更有效率了,可以快速拆解動物屍體,把肉塊帶到安全的地方,也能敲碎骨頭獲取更多營養。
最後人類打造出了更精良的石器,與發展出更強大的狩獵技術,轉職了為獵人,不再吃別人剩下的,這意味可以從主動出擊中,獲取更多的肉量,人類也越來越強大,其中還有一項關鍵...就是火的使用
那天我將更完整的講解 #人類成為上帝的故事
免費入場!
--
12/16(三) 8:00pm-9:30pm│信義店 3F閱讀者書房
主講│胡川安、Cheap
活動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sapiens1216
主辦單位│遠見天下文化
參加方式│自由入場,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備註說明│如活動因氣候或其他因素暫停或變動,請依現場公告為準。
➡全球熱銷巨著《人類大歷史》精彩改編|全球同步出版
博客來:https://bookzone.pros.is/39ujzx
走出非洲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Lot.153 Dame Jane Goodall(珍‧古德)致胡志強親筆信札、《大地的窗口--珍愛猩猩三十年》(Through A Window : My Thirty Years with the Chimpanzees of Gombe)簽贈本
作者:珍‧古德(Dame Jane Goodall)
出版:格林文化出版
出版時間:1996年初版
裝幀:信札1紙、平裝1冊
尺寸:17.5×26cm(信札)、15×21cm
「只要你的眼神充滿溫柔,沒有傲慢之氣,黑猩猩會了解,甚至會用同樣的眼神回應。那樣--至少是我的一個夢想--彷彿眼睛是透視心靈的窗戶,只是,這扇窗戶的玻璃並不透明,窗內的奧秘依舊令人無法盡釋。」
--珍‧古德(Dame Jane Goodall)
此書為珍‧古德《大地的窗口--珍愛猩猩三十年》中譯初版本,為終生奉獻於黑猩猩、動物以及環境保育的珍‧古德博士於1996年首度訪問臺灣時簽贈胡志強先生(Jason Hu),並附親筆信札,內容主要為感謝胡志強邀請其訪問臺灣並兼及其它事宜。此書中所引用珍‧古德的這段話不僅相當具體且傳神,以其作為珍‧古德畢生致力於黑猩猩與動物保育工作之象徵,亦十分貼切。
1996年,珍‧古德應時任中華民國新聞局局長的胡志強邀請來臺灣訪問。由於當時臺灣社會的動物保育觀念仍嫌不足,珍‧古德聽聞當時華西街有商家圈養紅毛猩猩當眾表演,還有店家以殺蛇招攬觀光客等現象,因此向胡志強表示,希望解除上述這些困境,她才願意來臺。胡志強得知後盡了相當大的努力,終於促成珍‧古德首度來臺訪問,而臺灣也成為珍‧古德第一個訪問的亞洲國家,並於1998年成立臺灣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此後20餘年間,珍‧古德幾乎年年造訪臺灣,可說與臺灣這塊土地情誼深厚。2020年6月珍‧古德更成為臺灣唐獎(Tang Prize)「永續發展獎」得主,以表彰她終身在地球環境保育工作、對於永續發展無與倫比的奉獻。
珍‧古德於1996年10月間首次抵臺訪問,由於當年臺灣正值首次總統民選與臺海危機,胡志強已於6月由李登輝總統任命接任中華民國駐美代表,人並不在臺灣,因此珍‧古德並未和胡志強見到面。此簽贈本與這封珍貴的親筆信札即是珍‧古德寫贈給胡志強先生,珍‧古德在信中感謝胡志強邀請她訪臺,對胡促成此次訪問所做許多努力表達謝意,並表示此次臺灣行是十分美妙的一段時光,她遇到很多讓人愉快的人們,還特別提到自己非常喜歡胡志強的「beautiful candy」(太太或女兒?不得而知),她也期待再與胡見面,與他分享此行訪問的點點滴滴等。
珍‧古德女爵士(Dame Jane Goodall,1934〜),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人類學家、聯合國和平大使與動物保育人士。珍‧古德長年致力於黑猩猩的野外研究,並獲得了豐碩成果。從1960年起,她在非洲坦尚尼亞(Tanzania)的貢貝溪國家公園(Gombe Stream National Park)從事黑猩猩社群的野外觀察與研究,其研究成果糾正了學術界對黑猩猩此一物種長期以來的許多錯誤認識,也揭示了黑猩猩社群中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1960年她發表有關黑猩猩會製造以及使用工具,如用樹枝釣白蟻的發現,震驚了科學界,同時改寫了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除了黑猩猩保育與研究外,珍‧古德更投身於環境教育和公益事業。1980年代開始,她注意到世界各地森林砍伐加劇,造成黑猩猩族群數量下降,促使她走出非洲,投入全世界範圍的環境保育工作。由她創建的國際珍古德協會(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是著名民間動物保育機構,在促進黑猩猩保育、推廣動物福利、推進環境和人道主義教育等領域貢獻卓著。1991年起,她推動「根與芽」(Roots & Shoots)國際環境教育計畫,是目前全球最活躍,以青年為主要對象的環境教育計劃之一。
2020『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
預展:12/11(五)-12/12(六) 11:00-18:00
拍賣:12/13(日) 13:30開始
活動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
#珍古德
#JaneGoodall
#黑猩猩
走出非洲 在 daniel33144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MV剪輯自電影"遠離非洲 Out of Africa "片段
走出非洲 在 遠離非洲DVD-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遠離非洲DVD找遠離非洲DVD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走出非洲 在 [好雷] 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 -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內文含雷,不喜者請甚入。
*全文個人觀點,不認同者請海涵。
*網誌圖文版:https://chihni.pixnet.net/blog/post/48520194
我已經忘了讀那篇文章時我是幾歲,只記得作者在文章提到,她很豔羨《遠離非洲》
(Out of Africa)中,Denys幫Karen洗頭的那橋段,她覺得是一種絕美與浪漫的極致呈
現。試想,一個奔放不羈的男子竟會放下身段為女人洗頭,在女性主義尚未抬頭的年代,
是多麼難能可貴。不知怎麼,作者對《遠離非洲》的描述深植我心,我告訴自己,總有一
天,非得看到這部電影不可,要親眼看到男主角幫女主角在非洲大陸的河邊洗頭的橋段。
昨晚終於看了這部在一九八五年推出的電影,由Sydney Pollack執導、Robert
Redford及Meryl Streep領銜的──《遠離非洲》。從片頭起,我便凝神觀注,看到配樂
是由John Barry大師所擔綱,也豎起耳朵仔細聆聽。但畢竟是個外行人,說不出什麼建設
性的感言,我只知道我因這迷人的配樂更陶醉於非洲的影像裡。
講到非洲,談到配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動畫《獅子王》(The Lion King),充滿
了非洲原民的氣息,奔放、狂野、遼闊。然而,《遠離非洲》卻跳脫出了這樣的印象,雖
仍有原民歌聲但占整體的少數,多半是以優美的古典樂來襯托出非洲遼原之氣勢,柔情裡
帶有堅忍,滂沱中含著細緻。除了「美妙」,我沒有更好的形容詞。
聊完配樂,想談談前述所提到的洗髮橋段。原本期待洗頭場景的我,當看到那幕時,
並無特別的感覺。我不認為有格外浪漫、迷人之處,可那幕確是我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一
景,男人溫柔地幫女人洗頭,彼此開心交談,好不快活。只是,比起洗髮那段更觸動我心
弦的,是Denys駕駛飛機載Karen升空,兩人徜徉天際,就好像擁有了整片天地般自在。深
受感動的Karen抬起了手,後座的愛人也回握住她的手。在那雙交握的手之間,我明白了一
點──單純的兩人世界,並非是狹小的,它可以與天同高、與地同寬,它可以無邊無際,
沒有盡頭。還有,接近尾聲時,葬禮的橋段,Karen的神情與背影也是我永生難忘的。如要
我推薦《遠離非洲》的經典片段,那便是上述這兩幕了。
我特別喜歡Sydney Pollack在其作品中對女性角色的刻劃,他題材下的女性總是特別
活躍動人,非僵化也無物化,是很真實的女人。就拿我比較有印象的女性角色來談,像是
《突圍者》(The Electric Horseman)的女記者Hallie、《新龍鳳配》(Sabrina)的
Sabrina、《窈窕淑男》(TOOTSIE)的Julie,她們性格裡都有股倔強、執著。而《遠離
非洲》的Karen,不外乎也是這樣的角色。
Karen是個勇敢且堅強的女人。縱然她總需要「方向」以前進下去,但她面對愛情、
婚姻、事業,她從不退縮。求婚,是她開口;愛情,她也敢追求;事業,她引領著土著族
人們一步一步辛苦墾拓。漫漫人生路,她始終堅定地朝著「方向」行去。縱然,她在一路
上承受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傷害,她仍堅持不懈。我激賞這般女子,也願自己能擁有Karen
的勇氣與毅力。
再看到Denys一角,他令我聯想到「風」。Denys是來無影去也無蹤的風、是輕柔包住
Karen的愛之風、是翱翔在這塊黑色大陸上的不羈之風。他不屬於誰,也不認為有人屬於
自己。浪子如他,與渴望擁有一雙臂彎可供停靠的Karen相異。有趣的是,這樣的人兒卻
被愛神兜在一塊,但也早已注定分離。這份愛,既令人傷神,又無法割捨。或許,那風兒
一度願作風箏,讓站在地上的女人輕輕牽著吧。
Karen和Denys分別由Meryl Streep、Robert Redford擔當。Meryl Streep在其中的扮
相,有些角度令我想到Keira Knightley。《遠離非洲》裡的Karen,剛柔並具,而Meryl
Streep總能將擁有這樣性格的女性詮釋得入木三分。像是,將熟睡中的Denys手上酒杯移
開,搬了張椅子陪在愛人身旁那段,她成功營造出熱戀的蜜意氛圍;或是與Denys口角,
她要他離開時那張決絕的神情。我喜歡Meryl的Karen,這角色的確是屬於她的。她在在都
令人驚嘆不已,她那會說話的眼神真的太美!
而像風的男子Denys,幸是由讓人難以抗拒其魅力的Robert Redford演出,尤其當烈
陽映照著他那頭金髮,還有以湛藍雙眼凝視著Karen的模樣,相當性感。每每看Robert
Redford的電影,總會驚嘆他一頭金髮是如此美麗,那顏色似是被陽光照射的麥田。這次看
《遠離非洲》,沒想到他的金髮竟與有著萬物生息的非洲草原如此相配。
電影也如書般,隨著年紀不同來選擇欣賞,自是有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單論《麥迪遜
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與《遠離非洲》來看,的確是「大人」電影。
四、五十歲的觀眾欣賞的角度與感動之處,必定與二十代、三十代的觀眾大不相同。但經
典雋永的影片,是不會隨著時光流逝而被深埋於記憶深處。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新的觀
眾或擁簇者出現。我想,待我於不惑之年時,再回頭欣賞這兩部「大人電影」,絕對會有
不同且更為深刻的感受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4.72.1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