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有位仁兄說,從1980年代以來,雙北的稅賦貢獻就佔了全台的一半以上。他認為台南也好、高雄也好,對於雙北的建設是沒有貢獻度的,而雙北對於其它縣市也不存在有壓迫與剝奪的關係。
我個人認為這個想法大有問題,必須加以反駁。
首先,稅賦來自於經濟活動,而經濟活動這種東西,帳面是一團混沌的,很難用人為的行政區域來界定。例如說,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中油總公司的登記地址都在台北市信義區。但眾所皆知地,中油絕大部份的生產活動,與雇用的員工,當然還有產生的污染,都在高雄,但稅收貢獻卻被算在台北的頭上。同樣地,台塑的總公司登記地址在台北市松山區,但絕大部份的生產活動,也是在雲林和高雄。
那我們該說,是誰真正貢獻了這筆稅收呢?這本帳怎麼算?
當然幾十年來,政府或多或少都有做出相應的調整。例如說營業稅依照經濟活動發生的地點來核實計算。又例如說,陳菊市長以高雄氣爆為契機,與中央政府政治角力,最後讓中油、台塑等石化業大鱷的總公司登記地址改成高雄,為高雄爭取統籌分配稅款取得優勢。
但地方首長角力來角力去,能夠影響的只有統籌分配稅款,而事實上統籌分配款並不是地方歲出的全部,甚至不是過半的大部份。統籌款能夠給地方的日常政務帶來一點滋潤,但要做重大建設是遠遠不夠的。
真正決定地方的發展命運的,是重大建設項目裡面,來自中央的專案補助。
台灣的財政制度其實是很強幹弱枝的,地方上要有什麼重大建設,沒有中央政府點頭和出大部份的錢,根本就免談。例如說預算數千億的台北捷運,如果沒有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對,你沒聽錯,那時候還有省政府)出錢,台北市自己是不可能獨力完成的。
而長期以來,尤其是國民黨執政時期,什麼重大基礎建設,捷運也好、治水也好,甚至是最不起眼的污水接管工程,都是中央出錢、台北先做;稅金上繳中央等於送給台北使用。其他地方往往比台北落後個二十年以上,整整是一代人的時間。
算是我超譯吧!如果照那位仁兄的邏輯,稅收貢獻度高的縣市,就理應享有更多的公共建設。那會造成什麼結果呢?雙北稅收高,獲得中央更多的公共建設挹注;更多的公共建設創造更多的經濟機會;更多的經濟機會吸引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與經濟活動又帶來更多的稅收。如此這般,正向循環一直持續下去。
結果呢?往北部擠的人,每天幹譙 #高競爭高房價;留在家鄉的人,每天幹譙 #低就業低薪資。整個國家的人民都過得不開心。
經濟學有一個ㄅㄆㄇ等級的基本原理,就是「#邊際效用遞減」。一個餓極了的人,你給他一碗白飯,就能夠得到極大的好處;而對一個已經吃太飽的人,你給他一桌滿漢全席,對他的意義也趨近於零。同樣的邏輯,中央政府一直把資源灌給已經過飽和發展的台北市,台北市也突破不了發展的瓶頸。得到的效益,遠不如適度分配給其他區域。這樣花錢,顯然沒有花在刀子口上。
我看了一下這位仁兄的公開檔案,他似乎比較抱持一種「藍綠一樣爛」的態度,而且頗有憤世嫉俗的味道,也許他在台北過得並不是太如意。
抱持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少見,我的朋友圈裡面就有很多,而且這些人還不見得是國民黨的支持者,有不少是傾向於時力或民眾黨的。
當他們一邊鄙視中南部,一邊轉貼類似「打房圓夢家」之類的罐頭文宣的時候,我只能在旁邊苦笑。他們沒有參透的一點是,這種不幸福感,很大一部份的原因,正是他們邏輯視為理所當然的這種不平衡。
更糟糕的,是他們甚至常常鑽牛角尖式地怪罪其他縣市都不努力,老是在佔台北便宜;而一旦有中南部的大型公共建設案出爐,他們又少不了要膝反射式地酸幾句「肉桶政治」、「政策買票」、「利益分贓」。
很妙的是,抱持這種論調的,還不一定是土生土長的台北市民,蠻多是從中南部「北漂」到台北的高學歷中產階級。
台灣已經是一個發展相當不均衡的國家,如果中央政府再不扮演一個平衡的角色,不但不利於台灣的全球競爭力,也無助於提昇國民的整體幸福。而往好處想,政府注重區域平衡,並不是在剝奪台北人的權益,而是讓全國人民有更多的選擇。
(圖片來源:《出租女友》)
「邊際效益邊際效用」的推薦目錄:
邊際效益邊際效用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款「已宣判出局」的智慧穿戴裝置將敗部復活,搭著 5G 改變你的人生
作者 遠見雜誌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5 月 10 日 10:00
5G 新時代,最有可能為人類生活帶來顛覆性變革的智慧裝備,將是一款「已宣判出局」的智慧穿戴嗎?
距離 5G 開台的日子愈近,智慧生活由想像變現實的期待也愈高。以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為基本特徵的 5G,究竟將對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哪些改變?
「價值溢出感」可能是率先會出現的體驗。
當 5G 商用服務在台灣正式上路,由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順暢通訊,於是科技嘗鮮者換新 5G 手機開始用 5G 上網,喜歡上網追劇或玩遊戲的人,也會覺得速度比以前快,因而產生「多出來」的享受感。
只是,網速變快帶來的滿足,隨著時間日久,能獲得的滿意效用日減,正所謂「邊際效益遞減」。
5G 還能炸出什麼酷炫的應用與體驗?
早於 3 月 27 日正式啟動 5G 商用服務的日本電信公司軟銀(Softbank),創新應用著實開啟了這項新科技的想像力。
與設備商合縱連橫多年的軟銀 5G 實驗室,行銷戰略聚焦 VR、AR、FR(自選視角觀賞影像)、遊戲四大方向力拚 5G。
以新式娛樂享受「FR SQURE」為例,軟銀找來國民女子偶像團體 AKB48 助陣,取得其第 57 首新曲《感謝失戀》(失恋、ありがとう)的播映授權,製作一部「多視角 MV」。
用戶觀看時,螢幕畫面右側有 18 位美少女成員圖像,能夠自由任選 3 名成員,欣賞特別以該成員為主角拍攝視角的表演。如此客製化,完全不同於以往 MV,所有人只能看同樣決定好的內容,對粉絲而言更貼心,透過 5G 能依照自己的意願,專注追逐自己偶像的身影。
再如「AR SQURE」可在 3D 投影出與真人同比例的藝人,用戶能和喜歡的藝人進入同空間拍照、一起共舞拍影片,虛實合一的影像並能直接分享到社群。
放眼未來,若要讓人們對 5G 持續有感,智慧眼鏡則是公認最殺的利器。這項一度難登大雅之堂的科技裝備或將捲土重來,令更多天馬行空的想像變成現實。
這項智慧裝置將敗部復活,幫助 5G 體驗落地
「3、5 年之後 5G 環境變成熟,我們可能迎來智慧眼鏡元年」,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大膽設想,迎接 5G,最快令人們覺得「這世界變化快」的將是「智慧眼鏡」。
理由是所有穿戴設備裡,眼鏡是除了手機,唯一八成台灣人每天最常「穿」在身上的物品,夠普及。眼鏡銷售量也持續穩定增長,調查顯示,全球眼鏡市場規模預計到 2023 年超過 1,400 億美元。
像智慧手機,智慧眼鏡除了可視訊通話,還有獨立作業系統,可安裝各種 App,透過語音或動作操控添加日程、地圖導航、拍攝照片和錄影等,並可無痛銜接 AR、VR 虛擬實境。
智慧眼鏡的優勢,在於同時可觸達人類的視覺與聽覺這兩者,未來可能成為重要的人機互動入口,是最具「科幻色彩」的可穿戴式設備。
5G 新時代,極有可能發生的智慧眼鏡應用場景會是這樣的:當你走在路上,迎面而來某位很眼熟的人,但一時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智慧眼鏡此時便貼心在視線前方跳出這個人的姓名、聯絡資訊,並及時告知過往曾經跟他有過的互動,完美救場。
更有甚者,人們可以根據不同場合的需求,更換不同智慧眼鏡配件,比如開車專用的智慧眼鏡,與走路和搭乘捷運時戴的不一樣。「原本笨笨的眼鏡,再也不笨了」,林之晨說。
智慧眼鏡最知名的產品,是 5 年前 Google 推出的「Google Glass」,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林之晨認為,失敗的主因是當時的網路環境和相關應用不夠完善,尚無法支持智慧眼鏡這類型的產品。如今 5G 來了,智慧眼鏡可望敗部復活。
事實上,眾多科技公司也已重新將開發的目光投向智慧眼鏡。
針對武漢肺炎疫情,Epson 飛快開發出 Moverio 智慧眼鏡搭載熱成像技術,可將人像以顏色及體溫顯現於智慧眼鏡,讓防疫人員便於配戴,並以巡邏方式加強防疫戒備。
亞馬遜的 Echo Frames 造型與《蜘蛛人》彼德派克戴的黑框眼鏡相似,不同的是眼鏡內建語音助手 Alexa。健身眼鏡也愈來愈流行,例如 Vue 智慧眼鏡,能在鏡片顯示行走步數等資料。微軟也一直在醫療保健、工程、甚至執法領域積極地行銷 Hololens。
即便是 Google Glass 也再接再厲推出企業版 2,強化機器學習技術,華為則與時尚眼鏡品牌 Gentle Monster 聯合設計的智慧眼鏡,聰明到連眼鏡盒也不只放眼鏡這麼簡單,還「兼職」充電器,不必擔心電池續航力。
眼鏡一旦智慧化,從視野到人生,均將出現大變革。翻天覆地的程度,或許不亞於智慧手機問世後的衝擊度。
影片:https://youtu.be/gmVgPF4ofsE
附圖:▲ 軟銀 5G Lab 體驗區。(Source:軟銀)
資料來源:http://technews.tw/2020/05/10/google-glass-with-5g/
邊際效益邊際效用 在 黃耀明 Anthony W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下內容,部分概念得自港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陳祖為教授於《思托邦》一講《天下無道 —— 我對當前局勢的政治哲學反思》,但所有詮釋及意見皆屬本人加鹽加醋,非陳祖為教授之意見。對,陳祖為教了29年書,唯一一個 A+ 成績,就是給了梁繼平。)
梁繼平在美國接受立場姐姐訪問,談到闖入立法會一夜,除口罩發表宣言一刻所想:「暴力造成強烈的道德真空、強烈的meaninglessness,究竟個衝擊為咩?」
當下,梁繼平除下口罩,犧牲前途,就是為了向世人說明衝擊立法會的初衷,給衝擊一個正當的論述、一個道德證成。
唔好同我講暴力永遠是錯,警察用的就是暴力,只不過他們合法施暴;何君堯當選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也是暴力,只不過那是衣冠楚楚的小圈子議會暴力。
由歷史可見,武力是抗爭手段的一種,但應否動武、其程度、其對象,需要解釋;因為抗爭者想成功,需要得到民意支持。
一件事,應否做,是否合乎道德,簡單地可從兩個層面看。一,講原則講價值;二,講效用講後果。
例如,黨鐵不是無辜的,但為何要破壞設施?需要解釋,就算覺得破壞有理可據,但具體做什麼?是否要打爛港鐵升降機,要衡量效果。
現時的武力抗爭,要民意繼續支持,有很多地方,不完善、要改進。
一,行動先於思考,或者說,有思考過,但文宣滯後於行動。文宣的滲透力遠遠不及破壞畫面的感染力,「事後文宣」力量不大,會予人找理由開脫的感覺,或許一如梁繼平所講:「你無法為暴力正名,只能為暴力開脫。」
二,行動走得太快太前,和理非跟不上。和理非口不割席、心也未割席,但會不再走出來,運動聲勢減弱。勇武前綫衝得太前,和理非遠遠跟不上,變相就是勇武同和理非割席,前綫不能不理會民意,尤其和理非的民意,否則運動的軌迹會趨向以前世界各地社運失敗的經驗:即武力抗爭者漸漸變成極少數、地下化、極端化,不受主流社會所容,個人的犧牲就會變成悲劇。
三,「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一句話有本質上的矛盾,因為行動的結果要一齊承受,故此縱使沒有大台,也必須要有協調共識。
因此,任何武力,都要秉持一些說得通的綱領原則。
有關「拆鐵」、「私了」、「裝修」是否有正當理由、是否必要,很多人講過,涉價值判斷,具體情況要具體拆解,但相信有以下幾點底線或原則,若行動者未至於認為現在是「戰爭」狀態,理應放諸各種情況皆可參考:
**武力之使用必須精準,不能無差別攻擊。若無差別攻擊,會旁及無辜,例如7.21元朗白衣人施襲,8.31太子防暴警亂棍打市民,迹近「恐怖主義行為」之定義。
**對等武力比例。當警察失信,處事不公,抗爭者不敢報警,「私了」出現,對等武力原則應派上用場,這個準則也是抗爭者批評警方濫暴的準則,相信沒太多人認為警察不能使用任何武力,而是使用任何武力須合符比例,這準則不應雙重標準。
故此,對家口頭的批評,可以言語還擊,不應動手,為之合理對等,也是尊重言論自由的表現;若遇人施襲,原則上可以自衛還手,制服對方;若然市民認為「私了」要用相應高一級的武力,造成「阻嚇」作用,則要考慮具體效果(後段再談)。
**不應傷及無關連人士及機構,例如因為幾個人的行為而針對整個社群或族群,或因為一家公司的股東的太子女言論而針對整個她從來沒經營過的集團,難以說得通。若按同樣邏輯,很快會變成世界大戰,例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近批評香港示威,豈非要找新加坡的公司裝修?
**就算明知無望也要留下榮光,陳祖為教授提及1943年的波蘭華沙猶太區起義,納粹德軍佔領後,屠殺在即,華沙的猶太人拼死反抗,明知會死得更快,但寧化飛灰,不作浮塵,希望在歷史上「留下三行字」。這種自我犧牲,明知希望渺茫的抗爭,也要自制,因為你既然為尊嚴而戰,不會希望史書上的三行字形容是「暴徒」。Honor implies self-restraint 榮光意味着自制。
以上從行動的底線原則作考慮,同時亦要考慮是否達到相應的效果,武力行為容易有反作用,要綜合衡量是否值得做,持續去做會否增加風險又減低效益。
**象徵式的表態適可而止。有些抗爭為了爭取未有之事,有些抗爭為捍衛受威脅之價值,當中一些抗爭方式乃為了表態,展示意志與象徵意義。部分武力行為,可視作象徵式表態,例如闖入立法會,衝完一次理應不需要有第二次。好些損毀目標店鋪的行為亦同理,表了態、表達了意志、展露了阻嚇力,若不停重複做,被捕風險增加,邊際效益又減少。Be water。
**不要破壞沒有清晰象徵意義的東西,縱使於抗爭者心目中,某些目標商戶或機構罪大惡極,但要留意由於文宣未行,若象徵意義不清晰,大眾不易理解,易有反效果。例如破壞黨鐵升降機,無論有何目的,受最嚴重影響皆屬老弱傷殘,此舉對黨鐵運作影響輕微,卻不利贏取民心。
**留意「私了」武力易失控。「私了」場面,往往氣氛熾熱,難以理性行動,不容太多思考,一人踢一腳「對等回應」,加起來就成為過度的懲罰,容易超越了單純的阻嚇,故「私了」行為,寧輕勿重、寧縱毋枉。
**國際友人不易接受武力。從國際戰線而言,外國勢力雖然「見慣大場面」,香港的武力屬小兒科,但要感召外國勢力的真誠支持,始終和平創意的場面最能動人,激烈武力抗爭的影像未必令國際友人割席,但會令他們減低行動意欲,以效果論並無好處。
在那些烽火連天之夜,鬧市角落,我見過拿着一袋二袋的師奶,凝望損壞了的黨鐵電梯興嘆;又在晚上十時在深水埗遇上一位看似舊樓管理員的肥胖阿伯,他拿重物在簷篷下喘著氣歇息,說地鐵巴士停駛,他不知道如何回家,卻仍然面帶笑容,說多謝關心……
沒有所謂「終極一戰」,這是一場持久戰、民心戰。從這一刻多考慮老弱的處境,煲底除口罩相見的一刻,將會更美好。//
邊際效益邊際效用 在 通常1-2個月的話,我們就可以判斷廣告邊際效益達到上限了 ... 的推薦與評價
嗨,今天我們來聊聊廣告的成效上限。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邊際效用(Marginal... ... <看更多>
邊際效益邊際效用 在 邊際的概念Marginal Concepts 【經濟學學什麼】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邊際 # 效益 與成本 相關影片買,買,買! 需求是什麼?What is demand ... ch3-1消費理論#總效用# 邊際效用 ,總效用最大時, 邊際效用 =0. 商學教父的 ... ... <看更多>
邊際效益邊際效用 在 Re: 【請問】什麼是"邊際效益" - 看板as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dodogy (汪)》之銘言:
: ※ 引述《BeenHome (阿秉)》之銘言:
: : 就是不是越多越好
: : 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一碗飯的效益很大
: : 但是隨著你吃飽了 飯的效益就越來越低
: 簡單說就是你追加一單位後可得到的多的效益
: 啊…好像又被我講的很模糊><
: 用上面的例子吧…
: 比方說你吃一碗飯的總效益是100
: 吃二碗總效益是180,
: 吃三碗是240…
: 那第二碗邊際效益是80,
: 第三碗的邊際效益是60…
: 啊…解釋的真失敗><
: 這樣懂了嗎…
: 還有"邊際效益遞減"也可以從上例中得知^^
邊際效益(邊際效用)其實就是指一個單位的產品能夠帶給你的滿足的程度。
它會隨著你所使用或得到的東西單位增加而呈反方向變動,
例如上述的例子,你吃一碗飯的效用和吃三碗飯的效用不同,
但是邊際效用卻隨著你吃飯的數量而減少,即謂之「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再仔細解釋…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當某人在某段時間之內所消費的商品或勞務越多時,每一個額外單位的商品或勞務
所能提供給他的滿足感(效用)就會減少。
--
就是有一股莫名的勇氣作我的強力後盾,
讓我能夠安安心心的走在每一天裡,
擁有著不後悔的美麗心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17.216.1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