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 — 獻身志業,擁抱人生的不完美】
「醫師,這個病有藥可醫嗎 ? 如果沒有,怎麼辦 ?」擔任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治醫師的陳燕麟醫師,國三就發現自己罹患「肢帶型肌肉萎縮症」(簡稱肌萎症),是一種四肢會逐漸無力的罕見疾病,目前仍沒有治癒的方法。
■生命的缺口,成就一生的志業
「我國三的時候,發現自己跑步越來越慢,覺得奇怪,在高一時確診,才知道我罹患了肌萎症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得知之後傷痛萬分,但怕家人與朋友擔心,仍然強裝鎮定,陳醫師回想,「我高中畢業時還向同學誇下海口,說我有三大目標:第一,當醫生,希望治癒我的病;第二是唸博士班,深入了解這個疾病的機制;第三,是開漫畫店。」他笑著說。但隨著唸書過程,發現該疾病沒有治癒的方法,便萌生退意,總覺得無須多花心力在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上。
因為內心的抗拒,陳醫師後來選擇的研究方向也都與該病無關,直到三年前就讀博士班的某一天,指導教授對他說:「你兼具『醫師、病友及家屬』的三重角色,不研究這個太可惜了 !」後來,陳醫師換個角度想,疾病能治癒當然最好,但若沒有辦法,只要有任何方式可以減緩其發展,還是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帶著師長的支持與鼓勵,陳醫師毅然決然踏上神經肌肉疾病的研究之路,也在今年和日本相關單位聯繫,打算赴日進修肌肉病理學。
不過,他也感慨地說道:「前幾天我到台中參加一個神經肌肉病理的研討會,遇到當初診斷我的楊智超醫師,至今已過了十八年,從最初的排斥、懷疑到欣然接受,當我繞了一圈終於又回到這條路上時,楊醫師也要退休了。」在台灣,研究該領域的學者相當少,這類病例也因為不多,所以醫院並沒有資源額外培養一位該科的醫師。
因此,陳醫師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或許有機會為社會帶來一些改變。而他也和我們分享,近年來在研究上愈做愈能發掘出有意義的成果,即使無法投稿論文,卻能滿足他探索問題的好奇心,甚至發現以前看似無關的所學,都能相互融通,能運用的資源也相對較一開始就投入肌肉研究來得多。言談中,陳醫師道盡一路走來的波折,但從他略帶喜悅的表情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重回崗位」的堅毅決心[1]。
■不讓疾病留給下一代,「基因檢測公益計畫」誕生
陳燕麟是新店耕莘醫院病理科醫師,也是「肢帶型肌肉萎縮症」患者。高一時被診斷罹患罕見疾病,四肢也隨年紀逐漸萎縮失能,面對自己的疾病,陳燕麟有著超凡理性,「目前還站得住,我能走就盡量走,多感受走路的感覺。」
陳燕麟回憶,在國二、國三的時候,自己跑步愈來愈慢,甚至腳踮不起來,心裡覺得奇怪,就去看了醫生,住院期間,做了一堆檢查。
「出院前,主治醫師對我說,要做肌肉切片檢查,因為是一個小手術,躺在病床上就可以了。這個手術在左大腿打了麻藥,再拿刀把皮割開,把肉挑出來,雖然有打麻藥,但是在取出肌肉組織,剪斷的那一瞬間,還是有痛覺。」陳燕麟對這段過程,留下深刻印象。
「你罹患的是肌肉萎縮症,這個病是沒有藥醫的。」醫師告訴燕麟檢查結果。「那一瞬間我懵了,在醫學發達的年代,怎還會有這樣情況?那時,我是怎麼回到家的,都想不太起來。」
醫師的珍斷對陳燕麟影響很大,這也是他現在致力研究肌肉萎縮症,希望以基因檢測做為第一步的原因,當基因檢測愈來愈成熟,可以讓某些病友,不用體驗可怕的肌肉切片手術。
「有次閃過一個念頭,其實,我不一定要治癒這個病,如果有機會可以減緩它惡化,例如,本來 30 歲要坐輪椅,延緩到 40 歲,這 10 年的時間就有很大意義。」[2]
■肌萎症的類型與診斷過程
陳醫師接著說明肌萎症的類型與診斷過程,通常造成肌肉萎縮、無力的症狀有兩大因素,一是肌肉細胞本身無法正常運作,二是神經傳導出問題。醫師會透過臨床症狀和神經學方面的檢查來區分這兩類。分析過後,若判斷屬於肌肉類問題,牽涉到的基因大約有 150-200 個。
然而,早期的基因檢測並不發達,頂多鎖定特定一、兩個基因,採用桑格定序 (Sanger sequencing) 檢驗,效果不彰,所以即使病人知道了自己的疾病類型,仍不曉得是哪個基因出問題,加上當時也沒有資料庫的概念,所以分析結果也就束之高閣,無法多加利用。
隨著次世代定序技術 (NGS) 問世,檢測以組合基因 (panel) 的方式,一次可偵測多個基因位點,較過去更有效率。但是,陳醫師也點出其中的挑戰:「萬一測完結果是陰性,變成還要再找其他的組合 (panel) 來做,而一次檢測的費用大約四萬,多次檢測的醫療花費相當可觀,也會造成病患很大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即便病人願意自費,醫師也無法保證一次的檢測結果就能找到確切的答案和治療方式。」
即使如此,基因檢測依然有其重要性。在看診過程中,陳醫師發現許多患者仍渴望孕育生命,也有家屬擔心自己帶有隱性基因,會遺傳給下一代,而最佳的防範策略就是基因檢測,因此他決定自掏腰包,默默協助病友。
後來,病理科主任在跟陳醫師聊天的過程中得知此事,鼓勵陳醫師以募款方式執行,「基因檢測公益計畫」也就應運而生。起初,僅得到醫院同仁的支持與贊助,資源並不多。直到某一天,陳醫師接到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周慶明的電話,表示希望一起響應,並協助募款,後來透過新北市醫師公會籌辦的攝影比賽,以及攝影作品的義賣,終於募得了兩百七十萬左右的資金,讓計畫得以順利進行[3]。
■肌萎症 (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
肌肉失養症(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群和基因遺傳相關,臨床上緩慢進展、逐漸惡化的肌肉疾病,可影響四肢、軀幹、顱面肌肉,並且在顯微鏡下,顯示有肌肉組織的不正常退化及再生。
而所謂的肢帶型肌肉失養症(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LGMD),指的是一群異質性的進行性肌肉失養症,主要影響肩帶以及骨盆帶的近端肌肉,以體顯性/隱性遺傳為主,與常見的性聯遺傳肌肉萎縮症(Duchenne裘馨氏/Becker貝克氏肌肉萎縮症)有所不同。LGMD最早是由兩位英國籍的醫師,John N. Walton以及 F. J. Nattrass,於1954年提出。據統計LGMD是第四常見的肌肉失養症,保守估計其盛行率約為20,000分之1。
罹患此病的患者,其共通點為近端肢體無力、萎縮,早期會發現患者爬樓梯有困難,或是蹲下後再站起來,需要以手撐地、撐膝蓋(高爾現象, Gowers Sign)。患者走路時會左右搖擺,呈現蹣跚步態(waddling gait),要把手舉高也可能會出現問題,並且觀察其肩胛骨會有左右不平均的現象(翼狀肩胛,scapula winging),小腿肌肉可能會假性變大(pseudohypertrophy)。
一般而言,兒童期發作的患者以骨盆帶的近端肌肉為主,而成人發作的患者會同時影響肩帶以及骨盆帶的肌肉,容易造成肢體活動度的限制,甚至須坐輪椅。大多數LGMD的患者並不會影響智力發展,並且臉部的肌肉、遠端四肢的肌肉在疾病早期不受影響。抽血檢驗可以發現患者血液中的肌肉酵素(Creatine Kinase, CK)顯著上升。
依據患者的不同基因病變,其發病時間、疾病進程、臨床表現、嚴重程度,以及預後各有不同。依照基因遺傳方式的不同,可概分為體顯性遺傳(LGMD1),以及體隱性遺傳(LGMD2)兩大類,其中以LGMD2為大宗,病患數量相對較多。
LGMD有各種不同的亞型(subtype),是由於不同的基因突變影響不同的肌肉蛋白所造成。依據影響的肌肉蛋白不同,可概略分成Dystrophin–glycoprotein complex 的 病 變 (LGMD2C-F,P) 、 肌 小 節 (sarcomere) 相 關 蛋 白 的 病 變 (LGMD1A; LGMD2A,G,J)、肌纖維膜上(sarcolemma)運輸蛋白(Trafficking)相關突變(LGMD1C,2B)、核蛋白病變(LGMD1B)、醣基化(Glycosylation)相關蛋白的病變(LGMD2I)、泛素-蛋白酶體路徑(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病變(LGMD2H)等,目前已發現有超過25種亞型。
■為肌萎症研究鋪路,做到不能動為止
肌萎症基因檢測的費用每例3萬元,一開始陳燕麟醫師打算自掏腰包、每月挪用一部分薪資去做這件事。「3萬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算太貴,但對許多病友來說,因病沒了工作、生活都成問題,更別提拿錢做基因檢測,想減輕病友的負擔。」陳燕麟說,自己經濟狀況算好的,還有工作,只要能溫飽,其它的錢想拿來做有意義的事。
耕莘醫院組織病理科主任馬鴻均獲悉後深受感動,「陳燕麟醫師這股傻勁讓我和醫院同事們非常敬佩,但這公益之事,應集合社會之力,一起推動。」馬鴻均向院方呈報此事,耕莘醫院大力支持這項計畫,並成立專門的肌肉罕見疾病核心實驗室,也期待善心人士共同響應這個公益檢測計畫。
陳燕麟感謝醫院支持,他希望趁著自己還能動,「做多少算多少」。下位研究者可以站在他肩膀上往前走,如同鋪路一樣,前面鋪好了,後面的人只要接力進行就好。
因為疾病曾經畏懼死亡,陳燕麟體悟生命脆弱,「如果有什麼想做的事,遲做總比沒做好,即早找到方向,或許這輩子不見得達到終點,但至少可以離終點近一點。靠近一點,看到的東西一定不同。」
關於肌萎症這個疾病,陳燕麟說,研究的前輩很多,很棒的研究者也很多。但他自信對於這件事的堅持無人能比,希望盡己所能,貼近這個疾病、找出更多可能解決這個疾病的方法,不知道結果會是如何,不過他相信,只要開始走,終點線就不遠[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基因線上)「專訪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獻身志業 擁抱人生的不完美」:https://geneonline.news/warrior-who-fights-against-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exclusive-interview-with-dr-yenlin-chen/
[2]
(大愛電視 DaAi TV)「是醫師也是病人 - 陳燕麟」:https://daaimobile.com/project/5f3f80d0bdde990006f93df9
[3]
(基因線上)「專訪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獻身志業 擁抱人生的不完美」:https://geneonline.news/warrior-who-fights-against-limb-girdle-muscular-dystrophy-exclusive-interview-with-dr-yenlin-chen/
[4]
(罕見疾病基金會)「把疾病留在這一代!肌萎症醫師陳燕麟發起基因檢測公益計畫」:http://www.tfrd.org.tw/tfrd/library_d/content/id/2541
➤➤照片
∎(彰化基督教醫院)「彰基罕病電子報 第35期」:https://dpt.cch.org.tw/upload/site_news/4614/1098/35_%E5%BD%B0%E5%9F%BA%E7%BD%95%E7%97%85%E9%9B%BB%E5%AD%90%E5%A0%B1%20%E7%AC%AC35%E6%9C%9F-Muscular%20dystrophy-dystroglycanopathy%20(limb-girdle)-20200108.pdf
圖說:骨骼肌蛋白相關的肌肉失養症病變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肌萎症 #肌肉萎縮症 #陳燕麟 #罕見疾病 #LGMD
罕見疾病基金會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GeneOnline 基因線上 / 大愛電視 DaAi TV
罕見疾病基金會 / 彰化基督教醫院
📢肌萎症生命鬥士陳燕麟醫師,擁抱生命的不完美!全台罕見疾病發聲出版計畫:https://bit.ly/3sLwktw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pdf 在 海闊天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提高外語水平 說得像當地人一樣 //
#海闊天空之自學外語
英語、法語、西班牙語...... 什麼語言也好,當有了基礎,最好到了中級程度 (註**),其實是不用讀都可以繼續輕鬆持續進修及提升水平,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具體的方法。
之前我說過很多次,語言是一種習慣,當你重複地把它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腦袋就會記得句子的結構、發音的抑揚,就會自然地聽明白、說出口,根本就跟開車和游泳同一道理。
最近我迷上幾個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的 YouTube 頻道 (以下有介紹),其中教法文的 Français Authentique 主持人對於持續進修及提升水平也跟我有同樣的看法,還很有系統地把方法列出為7大重點。方法可以應用在任何語言上,他自己就是用這個模式說好英語及德語,而許多購買他付費課程的學生都可以在6個月後說出流利的法語。然而以下重點的最重點,是必須要持之以恆地天天做,才會成為你的記憶。
1 聽 (必須天天聽)
2 重複(重複聽同一影片或音頻10-30次,首先重複跟著字幕聽,然後重複不看字幕聽,之後重複著字幕念,最後重複不看字幕念,至於念多少次就視乎你自己,但最好是30次,因為專家說一件事情重複30次的話就會成為你的記憶)
3 每天最少30分鐘 (善用搭車、跑步、煮飯等不用用腦的時間)
4 放輕鬆(有壓力的話不會學到好口音,也不會進腦)
5 不用讀生字 以故事去理解(只要所聽的故事是你應付得來的程度,明白得到大部份內容,腦袋就能自然地聯想出你不認識的生字,然後記得它的意思,大家當然可以查生字,但不用逐個生字的讀)
6 有興趣的題目 (因為要重複聽,所以必須聽自己喜歡的題目,而且是聽完可運用的題目,聽天文地理生物就沒多發揮的機會)
7 最緊要是聽當地人最地道最自然的對話(不要聽教學影片裡聲音演員造作的對話,因為現實裡的人很少會講得像電視廣播一樣,必須聽最地道、最自然的對話,你才會聽得明白現實裡的人、講得像當地人一樣)
======================================
以下是我追看的英語、法語、西班牙語 YouTube 頻道,主持人的口音舒服、話速適中,非常適合中高程度學者。
法語 - Français Authentique
每周推出一個免費影片及語音,重點是有完整的法文抄本PDF可下載,而且它的 YouTube 片是可以開法文字幕的。但它最非常受歡迎的,是它的付費課程,以真實自然的道地故事及對話作藍本,我已經買了它的 Pack 1 開始跟著練了,內容真的很不錯,非常適合中級程度的朋友。
Web:http://www.francaisauthentique.com
YouTube:https://goo.gl/720o6H
FB:https://goo.gl/6rsJ5E
西班牙語 - Light Speed Spanish
從完全初學者到高級程度也有,西班牙抄本PDF需付費。
Web:http://www.lightspeedspanish.co.uk/
YouTube:https://goo.gl/r5H5AM
FB:https://goo.gl/TVSyBq
英式英語 - 由於我已經能夠說順利的英語,我主要是想改善我的口音及說話技巧,通常是看有關於說好英式口音的影片,學習講得像當地人一樣。但 engVid 這個頻道有不同老師在教不同程度及題目的影片,而且都有英文字幕,相信大家會有用。
engVid - 英式英語
https://goo.gl/wMhlX2
Introverts by Jade - 英式口音
https://goo.gl/w06Nmb
English Jade - Learn English (engVid) - 說話技巧
https://goo.gl/PyCxRx
Learn English with Papa Teach Me - 英式口音
https://goo.gl/OK5PCT
最後,記得把它們的FB都讚好,再設為「搶先看」,那你就會時常被提醒,記得要持續進修~!
Good luck~! Bon Chance~! Buena suerte~!
======================================
註** 中級的程度,具體來說是懂最少2000-3000個生字、過去現在未來怎麼說、跟當地人對話時即使不明白他的所有用詞也能明白大概意思,也大概是我所提出的「六個自學外語」流程完成之後。
請參閱我的「自學外語」系列文章,了解其他練習聽和講的資源。
======================================
自學外語:
迅速學好外語的5個小貼示 https://goo.gl/64CNRv
六個月學會外語(上)https://goo.gl/g63CEs
六個月學會外語(下)https://goo.gl/k38nX6
必下載語言交換 APP - HelloTalk https://goo.gl/KbTdfq
必下載自學外語軟件 - Babbel https://goo.gl/KrZfnB
必收看 YouTube 頻道 - Easy Languages https://goo.gl/ydy4I9
出國相關:
最快學會外語 最快學會做人 https://goo.gl/is2o6R
不論國藉 免費入讀歐洲大學 https://goo.gl/Lq98e5
出外旅遊 英文不是最重要 https://goo.gl/pR7tWi
======================================
海闊天空粉絲頁 一個女生遊歷半個地球的流浪故事
FB Page - facebook.com/walkedbysio
出走路上的人與事 / 旅點行程攻略 / 途上打工資訊 / 自學外語心得
Instagram - instagram.com/cestsio
Website - walked.bysio.net
======================================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pdf 在 運動營養知多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採用高強度間歇運動是安全的,但有少部份的情況不適合,詳情請點閱文章。在專業人員的監護下,運動是一種比藥物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是最近我在糖尿病衛教學會會刊上寫的一篇文章,有關於這一陣子很熱門的間歇式訓練!分享我在實習過程中看到的一些成果。不知道怎麼上傳pdf檔,只好把文字copy過來,圖片用上傳的方式,希望對於有興趣的朋友們有幫助!
高強度間歇式訓練與心血管疾病
孫志銘/營養師
對於一般健康人而言,運動的確是預防慢性疾病的最佳良藥,然而運動的方式千百種,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一般人而言,每週至少30分鐘的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Moderate Continuous Exercise, MCT)或是20分鐘高等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當然如果需要減重則這樣的運動頻率當然是不夠的。但是,你是否曾想過,建議用來燃脂減重的高強度間歇式訓練(Higher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是否也能運用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人身上?答案是YES!
什麼是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相較於適當強度(40~6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4~5/10或是12~14/20)連續運動維持一定心跳的運動方式,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的運動,同時包含了較高心跳速率(80~9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7~9/10或是15~16/20)以及恢復適當的心跳速率(60~7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4~5/10或是12~14/20)反覆出現的運動模式,圖A上半部指的是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下半部則是屬於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圖解則可清楚表示兩種運動的不同。常見的較高心跳速率以及恢復適當的心跳速率的時間比約為1:1或是1.3:1,1個比例的間隔運動通常會是3分鐘、4分鐘或5分鐘,意思是說每進行3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之後,便需要3分鐘的恢復期,然後再繼續3分鐘的高強度運動繼續下去;而1.3:1則為4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之後搭配3分鐘的恢復期。針對於有慢性病患的訓練的頻率則為一個禮拜1~2次的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每一次則包含3~4組(1組為一個高強度加一個恢復)間歇式訓練。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適用於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有氧運動包含了:走路、跑步、階梯運動(Stair climbing)、腳踏車、划艇(Rowing)以及游泳。
為什麼這幾年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會變得這麼熱門?因為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而有所調整,像是過重、肥胖甚至是糖尿病人都適合。它所提供的運動效果會比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要來的更好,運動時間也來的更短,運動完畢之後所需要的氧攝取量(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也比較高,消耗的熱量也比傳統的連續型運動多增加6~15%。那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具備了什麼優點呢?1.可以同時使用到有氧及無氧呼吸來消耗能量;2.改善血壓、促進心臟血管功能;3.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肌肉對於葡萄糖的利用;4.改善膽固醇指標;5.減少腹部脂肪及增加肌肉重量。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起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更可改善心肺功能、促進血管舒張、改善心情以及更多的能量消耗。
圖A: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的運動強度及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運動強度 (Puhan et al., 2006)
文章到此,許多人可能會關心的問題是,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包含心肌梗塞、心臟移植、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真的安全嗎?根據Leon等人在2005年所發表的研究,對於心血管疾病復健(Cardiac rehabilitation)的患者,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發生危險的機率約為每50000至120000有1人;而根據Rognmo等人在2012年所發表的研究中發現,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所發生的危險機率其實也很低(表1),因此安全性是無庸置疑的。
表1 (Rognmo et al., 2012)
雖然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對於一般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很安全的運動方式,但是並不代表這樣的運動方式適用於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據美國心臟血管及肺臟復健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ACVPR)建議,若符合以下條件之患者,則不建議使用高強度間歇式訓練:
Angina pectoris greater than class I on 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Classification
Greater than 1 mm ST depression on exercise EKG
Myocardial Infraction /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3 weeks
CABG < 4 weeks
LV Ejection Fraction < 40%
Complex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 a-fib
Orthopedic limitations to treadmill exercise (must be able to walk > 20 minutes on treadmill)
(請原諒筆者沒有把這些翻成中文,因為覺得英文就可以解釋的很清楚,翻成中文之後可能會沒有這麼貼切)
就安全性考量,當心血管疾病患者剛開始在做任何運動時,都建議需要有專業的醫護人員以及醫療器材做適時的監測,確定患者在運動時出現任何的不適都可以被記錄,例如呼吸短促、心絞痛、心電圖異常、跛行…等,等到患者運動一段時間之後,這些不適的情況皆已改善且不再出現,我們也了解怎麼樣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對於患者是最安全的狀態下,才能夠讓他們自由自在的去運動。因此除了美國心臟血管及肺臟復健學會所提及不適合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條件之外,當然還須考量患者的意願、平時的運動習慣、生活型態…等,才能夠讓這些患者可以安全且開心的運動。
後記:會挑這樣的主題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筆者目前正在美國的心肺功能復健中心(Cardiac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實習,看見許多來做復健的病人們其實存在的不只有心臟疾病問題,當然有血糖問題的也是佔多數,而這些患者因為保險給付的關係(根據疾病狀況,美國保險給付總共24次或36次的復健次數),因此每週會到復健中心報到3次,每次運動1個小時,持續維持2至3個月,當然在運動期間會有所屬的醫護人員照護,包含了呼吸治療師、護士以及運動生理學家(exercise physiologist)3。而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目前正運用在實習的單位中,很讓我難忘的是,筆者在實習中心看到兩位即將畢業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竟然可以在跑步機上奔馳,他們的年齡也都50歲以上了!當然不是建議要跑步,只是看到他們在復健中心有如此大的進步真的讓人很驚豔!運動不止可以當作一種處方,而是一種比藥物更棒的治療方法!
備註:
1儲備心跳數:(Heart Rate Reserve, HRR = (HRmax-HRrest) x intensity + HRrest)。HRmax為最大心跳,可用年齡做為預測方式,其公式為(220-年齡);intensity指的是運動強度,適當的運動強度為40~60%,較高的運動強度則為60~80%;而HRrest指的則是休息時的心跳。
2感覺盡力程度評級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Scale,為一種評量運動時候自己對於運動強度的評值,評級表分為兩種:一種是1到10分,1分是自己覺得運動很輕微,10分則是強度最重;另外一種是6到20分,中等的運動強度約為12到14分。臨床上6到20分的評量表較為常見。
3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在2015年之後不再使用原本的運動專員(Certified Clinical Exercise Specialist®)名稱,而通通更名為運動生理學家(Certified Clinical Exercise Physiologist®)
參考文獻:
Puhan MA, Büsching G, Schünemann HJ, VanOort E, Zaugg C, Frey M. Interval versus continuous high-intensity exercis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2006 Dec 5;145(11):816-25.
Leon AS, Franklin BA, Costa F, Balady GJ, Berra KA, Stewart KJ, Thompson PD, Williams MA, Lauer M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Subcommittee on Exercis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Council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Subcommittee on Physical Activit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Subcommittee on Exercis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the Council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Subcommittee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irculation. 2005 Jan 25;111(3):369-76.
Rognmo Ø, Moholdt T, Bakken H, Hole T, Mølstad P, Myhr NE, Grimsmo J, Wisløff U. Cardiovascular risk of high- versus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Circulation. 2012 Sep 18;126(12):1436-40.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2.123117. Epub 2012 Aug 9. PMID: 22879367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pdf 在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mobi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mobi pdf浮水印免安裝 mac預覽程式 公司法修法懶人包 土地 ... 本站為大家整理《關於跑步》書評/心得,作者為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出版社為臺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