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74 年 5 月 6日,日本以 1871 年發生的「琉球人船難事件」為由,出兵征討臺灣南部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
究竟此事與簽訂《南岬之盟》的李仙得有何關係?
當時琉球與日本、中國的關係相當曖昧,雖然琉球在 1609 年被日本薩摩藩征服,成為薩摩藩的藩屬,但琉球仍同時是明國的藩屬,後來也仍為清國藩屬。
這種「兩屬」的情況一直沒有解決,使得日本無法直接將琉球納入版圖。
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鹿兒島縣參事大山綱良便上奏提出:「我們自家的」琉球人遭到殺害,應該要對臺灣興問罪之師!
明明那個時期的琉球仍然是「獨立王國」,但大山綱良無不是要就此事件的保民義舉,來彰顯皇威,解決前述所提到的政治問題。
加上此時清廷在臺灣的勢力僅止於枋寮以北,船難的發生地點與肇事的排灣族,並不屬於清廷的管轄,因此給了日本出兵的「正當性」。
特別是此時的日本剛在明治維新後,內部有藩閥競爭問題,若能出兵臺灣,正好可以成為宣洩舊中下士族不滿的管道。
正當日本政府猶豫是否要出兵之時,李仙得出場了!他在處理羅妹號事件時,留下豐富的南臺灣資料,為日本提供許多有利的資訊。
1872 年,他透過美國駐日的引介,與主張攻臺的日本外務省卿副島種臣會見。
李仙得就自己過往的經驗,明確指出清政府未能管轄番地這塊「無主地」,若想出兵,可以利用這一點。而他自己也願意提供他所整理的地圖與資料。
聽聞此消息的日本政府大為興奮,並於該年 12 月聘請李仙得為外務省顧問。
在這段期間,李仙得一共提出三十餘條備忘錄,內容從「無主地先佔」的理論基礎、攻打、經營臺灣的戰略,乃至和總理衙門官員的應對,都做了詳細的規劃。
所以,《南岬之盟》不算數了?
事實上,在李仙得去日本以前,他曾於該年3月與卓杞篤見過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面。
當時,他便察覺到卓杞篤的權威下降,對於非直轄的其他部落(包括琉球人船難事件發生的部落),並沒有那麼強的約束力,當然也難以要求各部落遵循《南岬之盟》 。
或許是因為這樣,李仙得才會建議日軍出兵。
然而,過去李仙得總是稱瑯嶠原住民地區的地位如同一個國家,因此《南岬之盟》實為一份國與國之間簽訂的國際條約。
但是怎麼到了牡丹社事件,該地又變成無主地了呢?難道原住民就不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嗎?
在以「文明」管理「野蠻」之舉的背後,何嘗不是一種帝國主義及外來者侵略的展現?
或許這是身為現代的我們,能夠好好思考的課題。
#牡丹社事件 #琉球人船難事件 #八瑤灣事件 #南臺灣 #原住民 #排灣族 #牡丹社 #日軍 #李仙得 #南岬之盟
參考資料:
黃清琦,〈在牡丹社事件地圖史料與空間探索〉,2019。
📖延伸閱讀
【#陳慧先:日本為何出兵臺灣?美國領事李仙得與恆春大頭目卓杞篤】
https://bit.ly/3keQYQ1
【#周婉窈:臺灣史上最著名的船難事件──牡丹社事件的完整始末】
https://bit.ly/3AsiLCj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
「陳慧先」的推薦目錄:
- 關於陳慧先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陳慧先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陳慧先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陳慧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陳慧先 在 Fw: [情報] 線上講座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看板Aboriginal 的評價
- 關於陳慧先 在 近百年台灣發展與變遷陳慧先- 中興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陳慧先 在 新世代海洋臺灣論叢《「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 ... 的評價
- 關於陳慧先 在 #陳慧先 - एक्सप्लोर करें | Facebook 的評價
陳慧先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不知不覺,《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已經播完了,相信有追劇(和追我們貼文)的讀者們,應該都更加熟悉羅妹號事件的來龍去脈了吧!
在劇的最後,李仙得和卓杞篤終於達成共識,約定日後遇到有舉紅旗的船難者,斯卡羅族人會給予救援,被後人稱為「#南岬之盟」。
不過,1867 年在出火會談的約定僅是「口頭」上的約定,一直到 1869 年李仙得第二度拜訪卓杞篤時,除了再次確認這項口頭約定,也決定將約定內容白紙黑字的寫下來:
一八六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於射麻里村莊,卓杞篤統領下的領域。
在瑯嶠以南十八社頭目卓杞篤的要求下,在其以東的山脈及海域,包括福爾摩沙的南灣,也就是美國羅妹號船員們被殺害的地方。
我,李仙得,美國駐廈門與福爾摩沙領事,以此作為我與前述的卓杞篤,在一八六七年所達成協定的諒解備忘錄,並由美國政府批准,以及我相信駐北京的外國公使們亦一致贊同,此即為:
遭船難者將受到卓杞篤統領下十八社之任何一社的友善對待,如可能,他們在登岸前應展開一面紅旗。
有關壓艙物與水時:船隻想要補給,要派船員上岸,必須展開一面紅旗,且必須等到海岸上也展現同樣的旗幟,否則不得上岸。即使那時,登陸的地點也僅侷限於指定地點。
他們不得去參觀山地及村莊,在可能的情況下,只能參觀豬朥束港,即南灣東南角以北東海岸的第一條溪流;以及大板埒,即羅妹號船難事發地點和東北季風時常帶來雨量的地方。
在這些條件之外登岸的人士,則是自冒風險。我認為他們若被土著騷擾時,不得向其政府尋求 保護。在那種情況下,其安危將無法受到保障。
李仙得,美國領事
見證人:福爾摩沙南部海關稅務司滿三德先生
見證人兼翻譯員:必麒麟
這份文件可以說是臺灣原住民第一次與外國人簽訂的條約,可以說是臺美交流的起點。
在此次會面中,李仙得還準備了一些禮物送給卓杞篤,包括一百八十碼的紅色羽緞、一把小手槍、一支單管獵槍、一支矛、象牙小望遠鏡、玻璃珠、若干戒指、手鐲及一箱琴酒,這讓卓杞篤有些意外,也相當感動,他對李仙得說了段意味深長的話:
「你們帶來這一切若是為了收買我,那是無謂的擔心,因你已有了我的承諾。不過,你若送我這些禮物,以作為友誼的紀念物,那我很樂意接受。當然,話我們都會說,但誰能見到各自的心呢?」
從這段話可以感受到,卓杞篤不僅相當重承諾外,也反映他對人情世故的觀察與感受。
事實上,自 1867 年以來,卓杞篤便盡力遵守彼此的約定。雖然後來發生船難的船員們並沒有揮舞紅旗,但還是盡可能地將船員們平安送走,甚至還自掏腰包處理船難者生活所需的費用。
然而,在這個時期的卓杞篤,雖然仍是大股頭,其威信已有所下降,對於非直轄的其他部落,並沒有那麼強的約束力。加上遭遇船難或行經臺灣南端的船隻,經常不遵守先前的約定高舉紅旗,甚至擅自上岸走動,這些都讓卓杞篤在各部落間承受極大的壓力。
1871年,遭遇船難的琉球人在瑯嶠遇害,間接引發日軍於 1874 年出兵臺灣,即「牡丹社事件」。不過,在此之前,卓杞篤已經過世,沒能見到這場再度影響南臺灣的大變革。
至於李仙得在牡丹社事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鎖定故事的 FB 和 IG ,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歡迎一起邊看邊討論!
#斯卡羅 #羅妹號事件 #瑯嶠 #瑯嶠十八社 #原住民 #排灣族 #李仙得 #卓杞篤 #出火 #會談 #談判 #南岬之盟 #口頭協定 #約定 #和平 #條約 #臺美關係
📖延伸閱讀
【#洪德青:臺美情緣的起點:150年前,美國曾與排灣族原住民簽過友好互助合約】
https://bit.ly/3EsDdFz
【#陳慧先:日本為何出兵臺灣?美國領事李仙得與恆春大頭目卓杞篤】
https://bit.ly/3keQYQ1
陳慧先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 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作用。
〈大人到咱家 警察與戶政〉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為了了解當時的臺灣,透過各種調查蒐集相關資料。根據法令,警察得以隨時到各家進行戶口資料的確認,將臺灣人的身體特質與身家狀況都納入國家體制與警察大人的管理之下。
〈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 警察與政治〉
日治時期,警察負責維持臺灣社會治安的重要角色,臺灣人從事的政治行動,也是受關注的事項。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1920年代臺灣社會中的警民對抗,是當時「小的與大人」關係中最重要的篇章。
〈一桿稱仔到走やみ 警察與經濟〉
為了維持日治時期殖民地經濟發展,警察大人深度介入了臺灣的經濟生活。從賴和的《一桿秤仔》中看到警察對度量衡制度的管理;到戰爭時期,統制體制的實行,可以看到警察大人無處不在的身影。
〈檢疫、注射到圍草繩 警察與公衛〉
日治時代,在總督府的規劃下,當時的警察大人還掌管了公共衛生以及檢疫工作,並配合各種名冊管理,紀錄臺灣人的公衛生活,再加上各種衛生教育的推廣,培養出「識字兼衛生」的文明臺灣人。
〈「左側通行」 日本時代的交通警察〉
隨著臺灣社會逐漸形成現代化的生活習慣,日治時代的警察大人又多了管理交通的任務。1920年代,各種交通規範亟待建立,第一要務是厲行人車「左側通行」,在各種資料上可以看到許多宣傳,也能看到警察執行工作的狀況。
〈帝國山林的前哨 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
為了開發臺灣的山區資源和原住民治理,日本政府在一般警察之外設置了「蕃地警察」。他們的初期任務包括「防蕃」、武裝討伐迫使使原住民歸順以建立管理制度,後來則以輔導產業、教育、集團移住為主,是帝國統治臺灣山林的最前線。
〈經濟、防空與流言蜚語的取締 戰時體制下的警察〉
珍珠港事變後,日本擴大了軍事動員的規模,臺灣社會也被拉進戰爭體系中。臺灣警察的工作則擴大到統制經濟的宣傳、物資徵用、防空動員,以及言論思想的控制,將臺灣打造成「戰爭動員,人人有責」的社會。
〈東石富安宮 日警變成台灣神〉
日治時代,警察與臺灣人民的關係密切,儘管有許多讓人恐懼的印象,但也不乏愛護民眾的佳話。任職東石派出所的日警森川清治郎在職期間留下許多佳話,身亡之後又有顯靈庇佑當地的傳說,因而入祀富安宮,就是很好的例證。
作者簡介:策畫/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現在新北市三芝區、舊名「番社後」的地方。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會與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使他鑽研於海洋史領域的探究,著有《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博士學位論文)、《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等專著。另著有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
撰稿者簡介:
李進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環境史、臺灣區域史與歷史GIS。
沈佳姍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與公衛史。著有《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牌2原來一家親:日本品牌家族企業史》等書。
陳慧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代臺灣史、臺灣原住民史。著有《丈量台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等書。
游智勝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海運史、臺灣海洋史。
蔡昇璋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協同研究員,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學系、通識中心及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等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海洋史、海洋文化史、臺灣漁業史。
蔡蕙頻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圖書館編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生活史,並著有相關著作。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陳慧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作用。
〈大人到咱家 警察與戶政〉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為了了解當時的臺灣,透過各種調查蒐集相關資料。根據法令,警察得以隨時到各家進行戶口資料的確認,將臺灣人的身體特質與身家狀況都納入國家體制與警察大人的管理之下。
〈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 警察與政治〉
日治時期,警察負責維持臺灣社會治安的重要角色,臺灣人從事的政治行動,也是受關注的事項。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1920年代臺灣社會中的警民對抗,是當時「小的與大人」關係中最重要的篇章。
〈一桿稱仔到走やみ 警察與經濟〉
為了維持日治時期殖民地經濟發展,警察大人深度介入了臺灣的經濟生活。從賴和的《一桿秤仔》中看到警察對度量衡制度的管理;到戰爭時期,統制體制的實行,可以看到警察大人無處不在的身影。
〈檢疫、注射到圍草繩 警察與公衛〉
日治時代,在總督府的規劃下,當時的警察大人還掌管了公共衛生以及檢疫工作,並配合各種名冊管理,紀錄臺灣人的公衛生活,再加上各種衛生教育的推廣,培養出「識字兼衛生」的文明臺灣人。
〈「左側通行」 日本時代的交通警察〉
隨著臺灣社會逐漸形成現代化的生活習慣,日治時代的警察大人又多了管理交通的任務。1920年代,各種交通規範亟待建立,第一要務是厲行人車「左側通行」,在各種資料上可以看到許多宣傳,也能看到警察執行工作的狀況。
〈帝國山林的前哨 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
為了開發臺灣的山區資源和原住民治理,日本政府在一般警察之外設置了「蕃地警察」。他們的初期任務包括「防蕃」、武裝討伐迫使使原住民歸順以建立管理制度,後來則以輔導產業、教育、集團移住為主,是帝國統治臺灣山林的最前線。
〈經濟、防空與流言蜚語的取締 戰時體制下的警察〉
珍珠港事變後,日本擴大了軍事動員的規模,臺灣社會也被拉進戰爭體系中。臺灣警察的工作則擴大到統制經濟的宣傳、物資徵用、防空動員,以及言論思想的控制,將臺灣打造成「戰爭動員,人人有責」的社會。
〈東石富安宮 日警變成台灣神〉
日治時代,警察與臺灣人民的關係密切,儘管有許多讓人恐懼的印象,但也不乏愛護民眾的佳話。任職東石派出所的日警森川清治郎在職期間留下許多佳話,身亡之後又有顯靈庇佑當地的傳說,因而入祀富安宮,就是很好的例證。
作者簡介:策畫/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現在新北市三芝區、舊名「番社後」的地方。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會與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使他鑽研於海洋史領域的探究,著有《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博士學位論文)、《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等專著。另著有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
撰稿者簡介:
李進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環境史、臺灣區域史與歷史GIS。
沈佳姍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與公衛史。著有《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牌2原來一家親:日本品牌家族企業史》等書。
陳慧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代臺灣史、臺灣原住民史。著有《丈量台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等書。
游智勝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海運史、臺灣海洋史。
蔡昇璋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協同研究員,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學系、通識中心及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等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海洋史、海洋文化史、臺灣漁業史。
蔡蕙頻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圖書館編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生活史,並著有相關著作。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陳慧先 在 近百年台灣發展與變遷陳慧先- 中興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近百年台灣發展與變遷陳慧先. 中興大學. 2019年8月21日23:18. 請問有修過這門通識的同學評價如何呢希望可以不要太硬又可以學到東西~ 感謝. ... <看更多>
陳慧先 在 新世代海洋臺灣論叢《「原漢分治」下的人群隔離與跨界 ...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 陳慧先 與談人:張隆志副研究員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歷史衝突,使得族群關係一直是臺灣史研究的重要課題,本作梳理1930–1960年代官方政策與原漢關係的改變, ... ... <看更多>
陳慧先 在 Fw: [情報] 線上講座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看板Aboriginal 的推薦與評價
從他者到我們-
日治時期理番政策、原漢互動與現代原住民族政策
講者:
陳慧先(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Yapasuyongu Akuyana (臺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長)
時間:2022 年 9 月 3 日 14:00 - 17:00
地點:線上GoogleMeet會議室
將於活動前30分鐘寄送會議室連結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nONER8
◇◆◇◆◇◆◇◆◇◆◇◆◇◆◇◆◇◆◇◆◇◆◇◆
1922年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中寫著:「惟臺灣議會者,不問在住臺灣之內地人與本島人
,以及行政區域內之熟蕃人,均得公選代表者以組織,而可以議決臺灣特別法律並協贊臺
灣預算之特別代議機關也。」從文中明顯可看出,臺灣的漢人並沒有將生蕃視為的一份子
。
自從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後,讓多數未曾實質接觸過原住民的漢人,特別是當時的知識分
子,首度對原住民族展現高度關注。由賴和先生作品 《 南國哀歌 》被刪除的下半段詩
句中可窺見,對原住民族的態度從「他者」變成「我們」,出現一體的概念。
這些過程在往後臺灣的社會與事件有很大的影響,而在過了近 80 年後的今天,臺灣原住
民族政策與社會體制中,是否已達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與追求公平的目標了呢?
本場講座邀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陳慧先老師,以及臺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
事長Yapasuyongu Akuyana,探討兩個時空背景下臺灣社會對原漢的治理與原漢政策的比
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11.24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atong/M.1661940602.A.E47.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metallifer (1.160.11.246 臺灣), 08/31/2022 18:12:25
※ 編輯: Cmetallifer (1.160.11.246 臺灣), 08/31/2022 18:15:25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metallifer (1.160.11.246 臺灣), 08/31/2022 18:15:45
※ 編輯: Cmetallifer (1.160.11.246 臺灣), 08/31/2022 18:16:0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