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reat靜修,就在熱鬧的大商場旁邊。
沙田排頭村背靠一邊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神學院,另一頭是佛寺、精舍或別教派的修道場,今日萬佛寺香火鼎盛,成了旅遊地標,一如另一邊的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來的人除了虔誠的教徒,更多是旅客、行山人士或退休的沙田街坊。
從前的道風山,山上山下,還能儼然劃分神聖與世俗的國度,因沙田市鎮尚未膨漲起來、簇擁起來。一切的距離感還是有的。遠眺山還是山,住人的寮屋和田還是低矮,疏落,未填海前,沙田海的岸線還是寬長的,會潮漲潮退。現在樓房起得比山還高還密,整夜車路的聲音傳上山來,行山的熱議的人,來又去。這裡有不少宗教退修場地,然而這裡,四通八達。
看道風山的建築風格,佛道、基督教大熔爐,眼可及目的文化共融。教堂本應神聖、恢宏,中式園林風格則融於自然、恬靜和簡約。這裡聖殿仿照北京天壇而設計,看簷頂是八邊形,簷脊有走獸、道士和尚像;繪瓷作品上,耶穌成了中國古人模樣,分五餅二魚;到處都是漢字對聯和牌匾,而非聖像。本地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說,在香港,道風山不是唯一的例子,還有銅鑼灣道聖馬利亞堂,香港仔神聖修院和九龍城聖三一堂。憑常識,會猜得到是為了宗教「在地化」,方便西人在中國傳教而建。六十年代專門為此起名,叫「中華文藝復興」風格,而一些宗教中式建築,也可統稱為此。
1910年九廣鐵路通車,穿過沙田段的煙燉山隧道,就是沙田谷了。那列行駛的火車從蒸汽,至柴油,後來成了雙軌電氣化列車。是從道風山上,張望山下,所能見證到時間的軌跡,一直是向前,不回頭。
在叢林內通向「道風大千」那條小徑,有一幅道風山彩繪全景圖,留存鳥瞰下,魚米之鄉之貌:大埔道是唯一貫通的汽車道路,瀝源等小村落依淺河而建,鬱蔥而古香。1930年時這座山頭盛惠3,705墨西哥金幣,引針山的自來水,動用超過100個工人開鑿和建造,不少粗工還是客家婦女擔當。精通中國佛教健築的丹麥建築師艾術華設計和構思。
道風山始創者艾香德他們早期在叢林的生活規律,和出家人無異,日常飲食都是素食。做禮拜,授課,默禱,懺悔,踐行和談話都有固定模式,還有靜坐,明顯是佛道文化的傳統。艾香德最早的夢想,是建立可以媲美佛教寺廟道場的基督教隱修院。道風山不少設計和空間,供個人或團體靜修默想之用。例如明陣,本是公元七、八世紀基督宗教建築的元素,有點像迷宮,迂迥曲折,但有清晰指向的路徑走向中心,入口也是出口,以前刻在建築物,讓教徒以手指頭代足,在明陣「走」一圈,安靜心靈再參加聚會。其後也有一些傳統,朝聖後走明陣,作為旅程的結束。
世道紛紛擾擾間,冬季號《就係香港》帶大家在香港走一趟「Retreat靜修之旅」,位於沙田新城市廣場旁邊的道風光是其中一個目的地。
歡迎訂閱 #linkinbio
《就係香港》已在HKTV mall 上架
#沙田 #道風山 #中華文藝復興 #香港建築 #靜修 #Retreat #就係香港2020冬季號
香港寺廟靜修 在 籽想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江陵│#咖啡修行
強烈推介畀全球工時最長、壓力爆煲嘅香港打工仔,原來咖啡可以咁嘆法↓↓
#淨係睇片個人都已經平靜咗 #好瞓咗 #聽日準時起身返工
===============
➜Follow 籽想旅行 IG:instagr.am/travel.appleseed
➜Follow 果籽 IG:instagr.am/as.appleseed
香港寺廟靜修 在 【Sharpe Law】義大利旅遊資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跟Sharpe Law旅遊日本】
上星期實在太忙了, 既是一年一度的香港皮革展覽會,
除了工作, 也跟許多來港的意大利及日本朋友客戶見面,
幾乎每夜喝酒喝到天昏地暗,
終於在前兩天病倒了,
所以這裡也沒有時間去更新,
還好今天是清明假期,
可以好好閉關休養一天。
其實自己不太喜歡應酬活動
(當客戶變成朋友的聚會是另一回事),
可能正因為這樣,
Sharpe Law每次去意大利或日本工作時,
也一定會抽空1-2天時間,
去「靜修」一下。
所謂的「靜修」不一定牽涉到宗教層面,
而是單純地在一個無太多遊客的寺廟或教堂中,
靜靜地坐下來, 思想一下自己, 想一下自己的人生,
享受片刻的安寧(包括心理跟物理層面上),
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會在旅遊時,
到訪那些不熱門的旅遊城鎮。
在日本關西奈良,
古老法隆寺總是被東大寺及奈良鹿的光茫所掩蓋,
但這裡的確是個好地方, 值得一看。
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p=18391
香港寺廟靜修 在 慈山寺Tsz Shan Monastery,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慈山靜修營】慈山寺即將舉辦「慈山靜修營」,透過坐禪、行禪、小參、禪食,學習對身心的覺知和靜心的技巧,洗滌心上的塵垢。置身慈山聖境,可借景調心,身心皆得自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