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西安餃子宴》
那天早餐先吃了份孜然包子,吃完走著走著看到有賣糊辣湯的,便又來上了一碗。然後去參觀建於唐朝永徽三年(652年),為玄奘抄寫和保存佛經而建造的大雁塔。大家都知道日本的京都是仿造唐朝的長安建造的,登上大雁塔看長安城更是一目瞭然。
中午吃的是岐山臊子麵。臊子就是麵的澆頭,肉臊飯的臊就是這個臊。而晚餐則是西安餃子宴。
西安餃子宴是西安解放路餃子館自1980年代開始研製的。不過是怎麼研製呢?
那就是跑遍北方各大城市。哪裡的餃子出名就往哪跑,往哪學。然後經過多次實踐後,再精挑細選出108種。分為「百花宴」、「牡丹宴」、「龍鳳宴」、「宮廷宴」、「八珍宴」等幾大系列。
熟製方式有蒸餃、煮餃、炸餃、煎餃與烤烙。造型有的似蝴蝶、有的如雲朵、有的如海貝,型態各異,五花八門。僅餃子封口的做法,就有大折邊、小折邊、裂口邊、麥穗邊等。更引人著目的是模仿各種動植物造型的仿生餃,比如核桃餃就是從外型、顏色到內餡,就如同一顆真的核桃一般。澳門8餐廳那有名的金魚蝦餃,在西安則是腹肚圓、滾眼泡突出、修尾擺動的金魚蒸餃。
西安餃子宴用料之豐富更是讓人眼花潦亂,從燕窩、海參、魚翅、鮑魚、干貝這些山珍海味,到常見的牛肉、豬肉、羊肉、雞、鴨、鵝、魚、蝦、海鮮,還有時令蔬菜、新鮮水果,應有盡有,都可以成為餃子的餡料。
而根據不同的季節,西安餃子宴也可以吃到代表該季節特色的餃子。春天有「野薺菜蒸餃」和「雞米青筍餃」;夏季有「雲朵蒸餃」和「五味蒸餃」;秋天有「荔枝蒸餃」、「童雞栗子蒸餃」、「蟹黃蒸餃」;冬天則有「冬筍魚香蒸餃」、「冬蓉蒸餃」等。
在口味上,不但有北京人愛的麻醬餃、陜西人嗜的秦味餃,還有山東人喜歡的鹹鮮口味魚肉餃,甚至還有四川口味的麻辣餃和魚香餃。
餡料的製法,也分成傳統的打漿吃水法、煸餡、醋溜餡和拌餡等。可說是匯古今餃子之精華,集四方餃子之大成。
西安最早經營餃子宴的餐廳除了解放路餃子館外,還有德發長餃子館和光華餃子館。
那天晚餐吃的是1936年開業的德發長餃子館。
1984年,在借鑒同行經驗,研究大量史料與民間典故之後,它們推出了「二龍戲珠」、「金龍迎賓」、「龍鳳呈祥」、「雞鴨宴」、「貴妃宴」、「鴛鴦宴」、「吉祥宴」、「三鮮宴」、「羅漢宴」等九大類,包括了海味餡、三鮮餡、肉菜餡、素味餡、野菜餡、八珍餡、五仁餡等100多種花樣餃。
舉豪華餃子宴的菜單為例,先上進門茶三炮台,接下來是白瓜子,酥花生仁、葡萄乾、開心果四乾果;蜜桔、蘋果、獼猴桃與香梨等四香果;然後是一花拼龍鳳呈祥;八圍碟佛手海蜇、雞絲凍粉、蒜泥鴨掌、火靠紅蝦、菊花皮蛋、醬燻牛肉、芥末香椿、鹽水桂花鴨。而在接下來的開胃羹銀耳蓮子羹之後,就進入主題餃子了。
餃子宴的主角餃子的部份分為四組,每組之間會插一湯。第一組包括了一品蒸餃、海味八寶餃、銀耳蒸餃、蛋黃干貝餃,插一湯為高湯狀元小餃;第二組為一口香、二龍戲珠、三鮮水餃、四喜蒸餃,插一湯為山楂奶酪;第三組有馬蹄魚肚餃、麻醬蒸餃、糯米雞餃、春筍銀針。不過,由於第三組之後緊接著就是太后菊花火鍋餃以及最後一道水果拼盤,因此就沒有湯品了。
所謂的太后菊花火鍋餃是一種雞湯餃。慈禧太后在1900年躲避八國聯軍來到西安時,因為沒有御膳伺候,廚師便將廚房的雞肉剁成雞蓉,然後加調味料拌成餡,包成像是去皮銀杏般的精巧小餃子,再燃起一只鍋在雞湯內加了海米、青豆、韭黃、番茄的菊花火鍋,把小餃子下鍋邊煮邊吃。夜幕下的暗淡燈光、火鍋透出的火燄,加上銀白色的小餃子,相映成趣讓,慈禧吃得是讚不絕口。於是,後來慈禧離開西安回北京時,就把這位廚師也帶回了宮中,而這道菊花火鍋餃也就流傳了下來。
另外再介紹個海鮮餃子宴,四乾果是白瓜子、黑瓜子、葡萄乾、大杏仁;然後直接是一花拼的百鳥朝鳳;八圍碟有五香燻魚、烤紅蝦段、海米芹菜、佛手海蜇、麻油螺片、雞絲凍粉、蒜泥海帶結、椒油金針菇。開胃羹為干貝玉米蛋花羹。餃子為兩組,分別是第一組的海紅魚翅蒸餃、三鮮水餃、蝦肉炸餃、海蠣鮮肉煎餃;第二組的韭黃魷魚餃、海腸小餃、蝦籽蒸餃、螃蟹獻黃酥餃;二組之間插一湯珍珠翡翠湯,二組之後為御龍火鍋八仙小餃。
正所謂一餐餃子宴,嚐遍天下鮮啊 ~ 吃飽喝足,出來看著被雪點綴著的西安鐘樓,甚美 ~
#西安餃子宴 #百年飯桌
延伸閱讀:《能夠讓我吃完這碗糊辣湯嗎?吳聘愛吃的葫蘆雞與那些肉夾饃和羊肉泡饃:陜西菜之兵法》 https://naihaolee.pixnet.net/blog/post/333841081-
龍鳳湯品菜單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鼠年雜談---7.絮絮講,涓滴成河》
今天是初六,開工日,因此不再沉浸回憶,談些有用資訊。
不再辦理雙主廚餐會後,我的興趣轉往菜單設計,有些設計由我主導,有些則是透過理念相同的團隊合作。因此,請讓我工商一下,談談幾間我有參與顧問的餐廳,如何在菜單設計上,展現有台灣感的核心價值。
首先要介紹樂埔町,這間建築源於台北文化局的老房子計畫,屬於1922年的日式官舍建築,開設之初,便決定提供法餐和日式概念融合的餐點,因為日治時期的官方崇尚法式烹調,以此代表西方的強勢文明,同時在配菜上主張「折衷料理」,也就是將日式食材融入西餐。
我向來主張餐點要彰顯文化感,因為所以,原身是日本官方宿舍的「樂埔町」,便提供法日融合的菜餚,藉以彰顯建築的歷史。
相對於以往菜單的「單純」訴求,這一季的晚餐菜單較複雜,以多元面相談台灣文化,雖然此次我沒參與設計,僅提供食材資訊,但頗認同團隊的理念,廚師和團隊為了推廣台灣觀光,將菜單的議題涵蓋「旅遊」、「食材」、「語言」、「傳統工藝」、「人物」等。譬如菜單紙本的設計以火車票的外型,主打「用一頓飯的時間環島旅行」,標示北中南東的食材產區,同時餐後給予明信片,可以投到門口特別打造的「彎腰郵筒」。
菜色的名稱,以俚語、閩南語或食物的俗名,譬如「丁挽、喬、時計」這道菜則,丁挽是旗魚的俚語、喬是茄子的閩南語、時計(花)是百香果的俗名,如此如是,提升菜單的趣味感。
菜型的思維,則向台灣的「傳統工藝」致敬,譬如「麻薩末。馬告」這道湯品,便以蘆筍剪貼塑型,向台灣的「剪黏」工藝致敬,這是寺廟常見的手法,將瓷碗片呈需要的形狀,黏貼為需要的弧度,轉變為龍鳳或各是飛禽走獸。諸如此類,整個套餐談了不少台灣獨有的藝術,染色、木雕、泥塑、彩繪等皆在列。而且,每道菜都都介紹一位工藝職人,譬如花藝設計師齊云、草編國寶柯莊屘阿嬤、薪傳獎藝師潘岳雄等。
聽來複雜,但文化意指生活,本非三言兩語構成,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這是觀點問題,至於有人說,吃一頓飯,需要這麼複雜嗎?
我還是會說,需不需要是種選擇!既然到了樂埔町,身便已在此山中,究竟是單純的品嘗盤中美好,或是多方推敲菜單設計的深度意義,在遠近之中見高低?
具是選擇,具是美好。
#徐仲風味學從產地到餐桌 #知味品味玩味 #鼠年雜談 #7絮絮講涓滴成河 #台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