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味甜蜜蜜 / The Sweet Taste of Taiwan] 誰說只有台灣人才能詮釋台灣味?#亞洲最佳甜點主廚 賴思瑩訪談筆記 / How Asia’s Best Pastry Chef translates the flavours of Taiwan in her beautiful desserts - Interview with Angela Lai ( Taïrroir 態芮 )
昨日台灣餐飲界最大的新聞,莫過於亞洲50最佳餐廳( 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名單揭曉。台灣共有 祥雲龍吟Ryugin(46)、 JL Studio(26)、 logy(24,首次入榜)、 RAW(21)與 MUME(15)等五家餐廳上榜,另外還有一個極為驚喜的好消息,就是 Taïrroir 態芮 的甜點主廚,來自新加坡的 #賴思瑩(Angela Lai)榮獲「2021 亞洲最佳甜點主廚」(Asia’s Best Pastry Chef 2021)。
身為新加坡人,卻在一個以法式技法呈現台灣精神的餐廳工作,雖然過去早就是台灣通,Angela 還是得花大把精力將自己沈浸在本地的飲食文化中學習。不過外籍餐飲人的身份,卻讓她在觀察台灣事物時,有一分帶著新鮮感的目光與好奇心。她每回發想甜點,除了從自己過去的台灣飲食經驗出發,也經常查找資料、聽取團隊成員和朋友的分享,如果是沒有嘗過的食物,則會親自前往體驗。
#以甜點進行文化交流
以態芮 2020 年冬季菜單中的 「扉泥墨糬」為例,這個作品脫胎自「宜蘭麻糬米糕」。Angela回憶,「是外場的Nina跟我說的,她媽媽是宜蘭人。她說麻糬米糕只有宜蘭有,而且只有那一家有賣,宜蘭人都知道,我就特地去了一趟。」親自嚐過後,她被「奇妙的口感」觸動,決定把它做成甜點,「讓大家知道宜蘭有這個」。她以法式手法變化原始元素的口味和質地,由於想到「在台灣比較少吃到米布丁」,便嘗試「將花生打成花生醬、做成米布丁,上面撒上像綠豆糕做成的crumble(奶酥顆粒),鹹鹹甜甜的」;接著考慮「麻糬單吃可能有點無聊」,於是先將麻糬「煮到黏稠、再灌入Paco筒中」冷凍攪打做成冰淇淋,保留原本的Q度,「再加上黑芝麻脆片和初春蘭香茶的茶湯」的口感與風味變化,就成了一道清香繚繞、餐後享用特別舒心的作品。
態芮早期的甜點之一「椪餅」,也是Angela親自前去台南觀察老師傅製作後習得。但她不僅重現正宗的口味與質地,還轉化了台灣的傳統習俗。態芮的椪餅「烤出來後直接把底部剪開當成蓋子」,食客品嚐時敲開,會驚喜地發現裡面藏了薑汁冰塊、麻油冰淇淋和黑糖珍珠。薑汁與麻油的口味搭配,來自於她得知過去台灣婦女坐月子「會把椪餅加蛋、麻油、薑一起吃,還會用麻油煎椪餅」,黑糖珍珠的焦糖風味,則呼應了椪餅內部濃醇的糖香,為古早味瞬間添上現代的時髦風貌。她也親自跑去鹿港看麵茶的做法、傾聽夜市煮麵茶時「燒一壺水,讓它一直逼逼逼」的聲響,只因被團隊成員分享的故事感動,「家裡在耕田,阿公阿嬤為了讓小孩不要在大人農忙時餓肚子,就煮一杯麵茶,中午讓他們喝一杯撐到晚餐」。她設計一道以麵茶冰淇淋、海綿蛋糕、雪酪等組成的作品,記下台灣的故事,並還原傳統「加入油蔥提味」的特色,傳達給年輕的客人,宛如進行文化交流。
Angela熱愛鹹甜的口味搭配與多種質地、口感變化,前者很容易與台灣人的味蕾產生共鳴、後者則讓她的作品靈動鮮活、總有神來之筆。譬如她的「地瓜粥」,在地瓜達克瓦茲的基底上,放了醃漬脆地瓜、鹹蛋黃雪酪,再以烏龍茶口味的米糊泡泡覆蓋,最後加上以瓦斯噴槍炙烤過的地瓜脆片。一匙舀起,不僅僅是地瓜粥本身,搭配的鹹鴨蛋、醃漬小菜,以及飯後清口的烏龍茶⋯台式「清粥小菜」的餐桌風景便瞬間在眼前浮現。
#何順凱的菜_Angela的甜點共同打造態芮
在來到台灣之前,Angela 在新加坡的 Guy Savoy 服務,也是在那裡,她結識了態芮的主廚何順凱(Kai Ho)。同樣真誠開朗的兩人很快就變得親近,Kai 甚至幫 Angela 規劃過來台的旅行。2015 年他開口邀請 Angela 來台工作時,互相信任彼此的兩人只在三言兩語中就決定了 Angela 接下來五年的未來。「我第一次還沒接到,後來接起來,聽到他說:『你在幹嘛?』我回答:『在忙啊!幹嘛?』他說:『你要來台灣工作嗎?』我驚呼:『真的假的?』然後立刻說好,他才稍微解釋了一下,說:『我有一個project(計畫),你要來我才接。』」Kai 輕描淡寫的說法,沒讓 Angela 完全信服,但過了幾天後,「他寄來所有的合約」,她才發現「自己真的要來台灣了」。
在台灣餐飲界,如果說到對「台灣味」的探索與詮釋,態芮絕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餐廳之一。許多媒體形容 Kai做的是「台魂法菜」,但他自己從來不這麼定義。他認為「我的菜就是我的菜、就是台灣的菜」,無論使用甚麼技巧,做的其實都是自己喜歡的菜、想做的菜、曾經感動他、在記憶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菜。他是土生土長的台中囡仔,學中菜出身、且懷抱著「想為台灣、台灣餐飲做些什麼」的理想回台,很自然地會在做菜時從成長脈絡與飲食記憶中尋找連結;過去在美國工作、中國開店、新加坡接受正統法菜訓練的經歷,則讓他能夠在「扎實地把菜做好」的前提下,自由地以不同的技巧呈現心中理想的味道。這樣的彈性,正好給了新加坡出身的Angela相當大的空間去理解、揣摩自己心中的台灣味與台灣印象,端出只有在態芮才會成立的作品。
過去五年間,Angela 幾乎已經要變成台灣女孩,她說自己回新加坡的時候,「大家會覺得我是台灣人」,朋友甚至會開玩笑虧她,「你可以暫時不要跟我說話嗎?你現在太標準了我沒有辦法。」她對台灣的農產品和進步的農業科技大加讚賞,更驚豔於產地與餐桌之間的近距離,她曾經親自造訪過西螺的瑞春醬油工廠,也看過許多食材產地,過去在一切仰賴進口的新加坡,這些都是奢侈。她睜大眼睛和我分享,「進口的好處是可以看到各國不同的東西,但台灣有趣的是,自己的農業發展很好,自己做出來的品種、自己研發出來的也很棒。明明就一個芒果,怎麼會有這麼多種!每一個都這麼奇妙,每一個的味道、每一個香氣都不一樣!」
對不安於停滯不前的 Angela 來說,台灣給了她發揮的舞台、挑戰的空間;她也為台灣帶來許多驚喜,讓我們獲得一位比本地人還要用心做功課、把傳承視為使命的甜點主廚。昨日 Angela 獲獎的消息傳來,愛封「台灣之光」的台灣媒體沒有落後,立刻將新聞標為「台灣第一人」。新加坡籍的Angela是否願意在自己以外背負「台灣」招牌暫且不論,但她為自己身為態芮團隊一員感到驕傲、整個台灣餐飲界為她熱烈喝彩,同感榮耀卻一分不假。
再次恭喜 Angela,我們都以你為榮!!!
🔖 延伸閱讀:
新加坡與台灣的相互凝視,Taïrroir x JL Studio「Starry, Starry Sweets 星新鄉映」甜點餐會:https://tinyurl.com/5sfc2wpv
更多 Angela 的作品影音:https://tinyurl.com/d3z3cvjf
#Ying的台味甜蜜蜜 系列(點 hashtag 看系列專文!)
#yingspastryguide #taipei #yingc #Tairroir #態芮 #AngelaLai #2021亞洲最佳甜點主廚 #AsiasBestPastryChef2021
各國坐月子習俗 在 盧秀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根據台灣養生調理習俗, #坐月子 對產婦非常重要,傳統的月子餐幾乎離不開豬腰、豬肝等內臟,以及豬腳、排骨等豬肉食品。因為產婦要哺乳,如果吃到含有萊克多巴胺的月子餐,將會連帶 #影響嬰兒健康。
中市府率各縣市之先,特別重視 #月子餐食安,並列為加強宣導及稽查重點,#保障母嬰健康!秀燕今天到知名 #月子餐中央廚房,了解 #豬肉產地來源 及 #產品標示 情形。
期盼全市餐飲、肉品業者皆配合市府政策,攜手維護食安。為擴大市民參與監督,市府也全國首創修正「檢舉重大食品案件獎勵辦法」,推出 #全國最高吹哨獎金。民眾如檢舉含瘦肉精豬肉食品違反食安法案件,可領取實收罰鍰金額7成獎金;此外,市府也將加發吹哨獎金,發給檢舉人10至200萬元獎金,若檢舉人現(曾)為內部員工,獎金上限提高至400萬元。
各國坐月子習俗 在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來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流產經驗
有一回我在搜尋網路上是否有關於流產的社團,發現有許多都建立在國外。而因為流產或無法成功受孕來到我診間的女性們卻非寥寥無幾。這些來不及用雙手擁抱寶寶的媽媽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協助自己面對這巨大又孤寂的失落?
母親與寶寶的連結,從生命還沒有誕生就開始。備孕的女性們都有類似的經驗是:對於這個月經期的晚到,或是身體感受的不同,就會想像自己是不是懷孕了。『你是不是在我的身體裡面了?』
母親對於寶寶的想像,從一種不確定感開始。那種不確定感帶著期待,害怕失落,也小心翼翼的狀態,是母親張開雙臂讓孩子降臨的初始。有關於生命的誕生,人類用很多元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於下一代的期待與想像。文化與社會中創造了許多描繪來記述這個過程。送子鳥,胎夢,胎內記憶等等,不只描繪出生命的神秘與奇妙,更象徵著愛與連結的各種可能。
我們也聽過對於流產的各種安慰或建議:
『那只是一個受精卵。』
『小產視同坐月子,不能哭。』
『趕快努力把他生回來。』
與失落情緒共存並不容易,不論是自己的或是親屬的,那是一種太痛苦而好想擺脫的狀態。然而在理性鼓勵往前看的同時,那份重大的悲傷就被忽略了。在流產後的心理歷程,女性對於自己與周遭會有很多的質疑,懊悔甚至是憤怒。
『為什麼是我?』
『都是我沒有注意到胎動微弱了。』
『我沒有資格成為一個母親,我的身體無法讓寶寶長大。』
如果能夠讓這些情緒被周遭的人理解與承接,一起共處這些悲傷,往前走的過程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壓抑與無助。
來到治療診間的流產女性們,每位的狀況都不同。晚期流產的媽媽們更是經驗到深刻的生離與死別。產下寶寶後,媽媽與爸爸會見到沒有心跳的寶寶,忍著傷痛要讓寶寶沒有罣礙地離去,道別。然後彷彿順產媽媽們一樣坐了月子,回到生活軌道,那些笑著撫摸著肚子的日子彷彿一場幻覺,擦擦眼淚讓身體回復『功能性』是唯一可以做的事。而寶寶呢?他會在哪裡呢?會不會再見面呢?許多流產媽媽都提過自己會有一種『害怕自己不悲傷了』的心情,因為彷彿不悲傷了,寶寶就被遺忘了,而對於自己的日漸回到生活軌道而感到愧疚。
『我捨不得寶寶被忘記,他曾經來到人間。』
#生命的邊緣 這本書,當出版社和我介紹時,我覺得極度重要。終於有一本完整而且可以讓大眾觸及的書籍,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在懷孕過程母嬰連結的心理狀態,孕產與引產的醫療處置過程,以及不同民間習俗照顧的過程中,流產婦女所經驗到的心理歷程。在照顧的過程中,包含家屬以及醫療人員,有時缺乏的不是同理心,而是缺乏一個架構以協助他們關照母親的失落。透過各種際遇的描繪,讓讀者更有機會在對流產有更多的理解,更能用當事人的視角去陪伴她走過長長的傷痛。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有相同際遇的母親們得以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或是更了解自己的情緒原來都有其原因。傷痛沒有時間框架,療傷沒有標準歷程。
因為,那從來都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昶景國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