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老爹】
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應該是印象派與後印派畫家中,少數幾位不須掙扎求生,屢受困頓折磨,而可以專心從事創作的幸運兒之一。
有了龐大遺產照拂,這位跟他老爸路易.奧古斯都.塞尚(Louis Auguste Cézanne,1798–1886)一樣頑固的偉大藝術家才可以躲在南法鄉間,專注研究嶄新藝術理論,並盡情任性地創作,無論是那些蘋果、橘子和花瓶,普羅旺斯田野、聖維多瓦山(Mont Sainte-Victoire ),或是人物。
但他的畫家生涯也不是一開始就如此順利。
作為成功的帽商和銀行家之子,塞尚自然受到完善教育,這些良好的古典教育內涵,從塞尚早期作品便可知。但同時他也背負著父親重大的期望,無論是接管家族事業或成為律師都可以,就是不能當畫家。依照塞尚老爹的說法:「兒子啊,想想你的未來吧!人會因天分而死,卻需要靠錢吃飯」。(Think of the future. One dies with genius, but one eats with money.”)
於是乎,父子倆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拔河戰便從此展開。
幸好塞尚有個全力支持他的好媽媽,在她老人家居中斡旋下,老爹終於心不甘情不願的讓兒子在1861年從南法遠赴巴黎學習藝術。當時塞尚的童年好友-自然主義作家左拉(Émile Zola,1840-1902)已逐漸在巴黎文壇受到矚目,並且大力支持塞尚的繪畫事業。
在巴黎學習與從事創作這段期間,老爹原本每個月支援塞尚125塊錢法郎生活津貼,但在發現塞尚已經有了情婦菲凱(Marie-Hortense Fiquet,1850-1922)和一個私生子後,毅然將塞尚生活費硬生生砍了對半。窮於應付房租和顏料、畫布費用的塞尚只好找上好友左拉借錢,好應付母子倆生活開銷。
喔對了,這位原本是塞尚麻豆的菲凱小姐在1886年春天嫁給塞尚,她也一直是塞尚人物畫中重要的麻豆。塞尚總共為她畫了27幅肖像畫。
幸好依舊是靠好媽媽勸說,老爹後來又恢復了塞尚的生活費用。最終老爹去世時,留給塞尚一大筆遺產,足夠讓他無慮過完下半輩子了。父子倆多年來為了彼此理念不同互相拉扯的長期戰爭,也在斯人已逝,和塞尚感受並肯定父親白手起家累積大量資產的能力下,終於逐漸消弭。據說,塞尚老爹其實早已接受兒子的任性,即使再無奈。
========================
《藝術家的父親讀〝事件報〞》(The Artist's Father, Reading "L'Événement",1866)是塞尚早年〝黑暗時期〞作品。這時候的塞尚正在巴黎面對一連串打擊。好不容易到巴黎來學畫,結果從1864-1869年連續五年都被官方沙龍展拒絕,加上無法適應巴黎生活,對一個年輕畫家來說,確實是相當大的考驗。
這段時間他還在摸索、探求,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的浪漫和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的現代性,都深深吸引著他;同時在1866-67年之間,他也受到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啟發,不用畫筆,而是直接用調色刀作畫。
這般深沉色調和厚重油彩中,展現出強烈、粗獷,表現性強烈的風格,被英國藝術家戈溫(Lawrence Gowing)形容為〝現代表現主義之創始〞(the invention of modern expressionism)。
塞尚以充滿尊敬感的距離畫出父親肖像,也藉此畫探索父子倆的情感關係。粗獷筆觸、厚塗肌理造就畫面張力,巨幅畫幅尺寸(198公分高),擴大庫爾貝的調色刀技術效果,讓畫作看起來如雕刻般立體。光看身影就知道很頑固的老爹、他身上的衣著、報紙、椅子和整個房間都被結實有力的顏料覆蓋。
這樣獨特的技法表現可以解釋成塞尚在創作與精神上的獨立追求。他棄絕父親希望他從事的法律工作,一心一意追求藝術志業。對於印象派一味追求光影又始終覺得不自在,他認為物體的質量感才是繪畫重點,而這種質量感需要靠色塊堆疊而成。《藝術家的父親讀〝事件報〞》便同時顯露他這兩項主張。
畫面裡,塞尚讓父親坐在椅子一側,從傳統透視法來看,不僅椅子歪了,地板也歪了,尤其是看來粗壯沉重的雙腿對比椅腳的小巧精緻,讓老爹似乎從畫面中浮現出來,這樣就創造了〝浮雕〞效果。這些都是塞尚增加實體效果的方式。
後方牆壁上掛著塞尚剛完成的標誌性主題之一-《水果靜物畫》。他也是首位將水果當成水果畫,研究其體積、形式、色彩和作用,卻不再賦予其宗教或道德訓示意義者。比如古典繪畫裡的蘋果通常暗喻亞當與夏娃偷嚐禁果的〝原罪〞;橘子在法蘭德斯繪畫象徵贖罪,有時也被用來取代蘋果;葡萄則代表耶穌基督,因此葡萄酒又被拿來表示耶穌之血…等等。
至於保守老爹手上拿的〝事件報〞(L'Événement)是他老人家每天必讀報紙嗎?其實不是,這份極為激進左派的刊物暗喻著畫家童年至交左拉。
左拉在塞尚的繪畫之路上一開始便扮演支持和護衛的角色,並於1866年起在〝事件報〞撰寫藝評,為印象派畫家如馬奈等人發聲。可惜兩人交情隨著左拉於1886年出版小說《傑作》(法文L’œuvre,The Masterpiece),影射塞尚、莫內和馬奈等人為失敗畫家,被視為以塞尚為原型的主角甚至最終潦倒後自裁身亡,多年情誼千絲萬縷從此斷絕。
另外畫家故意讓保守銀行家老爹閱讀左派報紙,畫出實際上不可能發生的狀況,也被解釋成是違抗父親意志的一種叛逆與小小報復。
========================
親情的形式有很多種,或許古板老爹和倔強兒子之間一向難以完滿收場,但血濃於水的聯繫終究無法抵滅,否則塞尚也不會以如此大的尺幅畫下父親肖像了。何況繼承遺產後,塞尚更體認到了父親的能耐與智慧。
不知道這位開創現代藝術之先,引動立體派與野獸派開創及發展,被畢卡索和馬蒂斯無限尊崇的大師,後來再想起那保守、固執卻還是給予他庇蔭的老爹時,會不會後悔當初沒多給他一個擁抱?
#塞尚與老爹
#祝福天下所有父親與子女
#不要再任性了快給老爹一個抱抱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註明出處完整作法」的推薦目錄:
註明出處完整作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古羅馬麵包】
西元79年,義大利半島南部維蘇威火山(Vesuvio)來了場毀天滅地大爆發,包含龐貝城等數個城市都被摧毀或嚴重破壞。塵封於數公尺厚的火山灰中一千多年後,直到18世紀中期,這些陳年往事才一一被挖掘出來。
大英博物館找來被譽為是全倫敦最佳義大利主廚的Giorgio Locatelli(當然就是個義大利佬),依據在與龐貝城(Pompeii)一同被維蘇威火山摧毀的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古城中,所發現的碳化麵包遺跡,追溯作法重建食譜,試圖重現2000年前古羅馬麵包樣貌。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從這兩座城市挖出的麵包遺跡目前大約有幾十個。
赫庫蘭尼姆城市規模比龐貝來得小,但較龐貝富裕,當時許多羅馬權貴家族都在此擁有度假別墅。凱撒大帝的岳父-也就是他第三任老婆卡爾普尼雅(Calpurnia)的老爸凱索尼努斯(Lucius Calpurnius Piso Caesoninus,105 B.C.-43)曾任羅馬執政官和馬其頓總督,在賀庫蘭尼姆便有當時羅馬世界數一數二的豪宅Villa dei Papiri,並以大量藝術精品和1800多卷紙莎草紙捲( Papyrus)而聞名於世。
亦因覆蓋其上的火山灰更深厚,城內那些使用彩色大理石、繽紛馬賽克磚所建造更為精緻裝飾的屋瓦房舍,連同傢俱器皿甚至食物等,都被保存得更為完整,這位跟著烤爐一起被保存下來的麵包就是一例。想當初,凱撒或許也在這兒吃過麵包哩~
除了邊看影片邊垂涎之外,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被分為八份的圓形麵包上還有個長方形戳記?
這個印著〝Property of Celer, Slave of Q. Granius Verus〞的戳記通常被用來標明麵包出處、品質,或是所供給的特殊對象。古羅馬人在西元前168年便已成立麵包公會,隨後便被羅馬政府列管為公共商品並且控制價格(而且還比較昂貴)。
公會成員不只製作麵包,並且能輾磨穀物,享有某些特權但也承受限制,比如成員和家人都是自由人,擁有同羅馬公民一樣的權利,但卻不能前往競技場觀看格鬥比賽與表演。而且一但選擇入會,這輩子便只能用力努力烤麵包,一生都不得轉行。
又因官版麵包價格居高不下,當然也會有麵包師傅私下以較低價錢販售麵包。民以食為天,麵包的暗巷交易當時想必熱絡得很。
博物館的功能之一,即是希望透過文物研究而讓大家看見、欣賞、想像而了解世界。大英博物館這般經由觀察,詮釋並轉化想像力,而再現古羅馬一世紀時的生活面貌,不僅詩意,還勾引了人們好奇心和食慾,甚至也可能惹得你開始備料發麵糰了。
有機會多逛逛博物館,將會發現世界比想像中來得更寬廣多元又精彩。(轉頭覓食)
然後非常歡迎烘焙高手實際操作之後與版上的朋友們一起分享成果,讓大家流口水唷~
#影片和食譜 看這裡
https://www.britishmuseum.org/…/live_event/bread_recipe.aspx
#莎草紙 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artjunie/posts/706097346492831
#古羅馬 #龐貝 #麵包
圖片&影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註明出處完整作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畫說龍蝦吃龍蝦】
甲殼類動物在古代可以算是昂貴的食材,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出現於富貴人家的餐桌上。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兼美食家普拉提那(Bartolomeo Platina,1421-81)就曾主張甲殼類動物雖美味但口感厚重,料理時適合使用水和醋減輕、調整其質感。
在猶太人的飲食規定裡,大多數的魚類都可以食用,但甲殼類則在禁食之列。至於對於基督徒來說,就沒有這些禁忌了。
根據中世紀時期流傳下來的宗教解釋,龍蝦和螃蟹這種需要經過換殼過程而成長的甲殼類動物,皆蘊含〝復活、重生〞(Resurrection)之義。這般生物觀察其實最早已見於約莫2000年前羅馬帝國時期,身兼作家、政治家、軍人、博物學者等身分的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23-79)所著《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77)中。
除了象徵復活之外,在宗教狂熱的中世紀,龍蝦們更代表了從異教信仰、異教徒、馬屁精(諂媚不實也是一種罪惡)、蛻變後的重生,以及教士信仰的虔誠和美德。但是弔詭的是,螃蟹和螯蝦(crayfish)因為常常前後隨機移動,如同中世紀教徒相信惡魔會朝後前進的習性,因此這兩種有殼類反而也寓意罪惡或邪惡。
(不管生活大小事幾乎都與宗教相關,中世紀又是另一個值得探索的世界)
==========畫說龍蝦==========
19世紀的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筆下也曾出現過龍蝦。
《靜物與龍蝦》(Still Life with Lobsters,1826-27)是德拉克洛瓦受委託繪製,完成之後在民間沙龍聚會受到相當矚目,也與德拉克洛瓦另一幅名作《薩達納帕拉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1827)一同入選1827年官方沙龍展。
此前不久,德拉克洛瓦剛從英國旅行回來,在那兒他拜訪了不少當地畫家,這幅龍蝦靜物畫就可以觀察到英國藝術對他的影響:從後方背景穿著紅色外套的獵人與田野景色,讓人聯想起英國風景畫大師康斯坦伯(John Constable,1776-1837)手筆。
另外前景中凌亂但描繪精細的禽類、野兔和龍蝦等動物屍體,則可媲美向來以動物畫作聞名的法蘭德斯巴洛克畫家揚•法伊特(Jan Fyt ,1611-1661)。
另者來自荷蘭黃金時期著名靜物畫家彼得.克拉茲(Pieter Claesz ,1597-1660)所繪《靜物與龍蝦、螃蟹》(Still life with Lobster and Crab,1643)也值得一瞧。
荷蘭黃金時期人民的富裕生活透過克拉茲筆下的龍蝦、螃蟹和檸檬,以及講究餐具如高腳啤酒杯、酒杯、白蠟酒壺和銀製餐盤都已一一透露,看那削了皮的檸檬,彷彿我們也聞到它所散發的清新氣息。
但是克拉茲作品向來以豐富多彩並富裝飾性聞名,其靜物畫也多在自然主義中含有警示寓言性質,因此這幅畫絕對不是只有富貴人家的痛風大餐這麼簡單。
龍蝦和螃蟹依然象徵〝復活、重生〞(Resurrection)。左側懷錶提醒觀者時間不斷流逝,任何事物都無法豁免;又因懷錶顯而易見地傳遞光陰短暫莫辜負的訊息,這也表示畫面上所有物件都有其寓意。
依照左側高腳啤酒杯象徵的男人味看來,一旁精緻酒壺相較之下顯得女性化。酒壺右側葡萄酒和螃蟹右方麵包都隱喻著耶穌基督。
以上種種乍看豐饒的物質享受,其實都只是要告訴觀者,在歲月面前,人世間所有的享樂浮華不過是場〝虛空〞(vanitas)。這類虛空畫風格也於16-17世紀盛行於荷蘭地區。
===========吃龍蝦=========
無限虛空之後,把自己餵飽也很重要。(原諒使老百姓我沒出息…)
美國波士頓龍蝦赫赫有名,但產地主要為來自緬因州海灣,雖然曾多次到訪美東,於緬因州至今仍無緣一遊。。又因為多年前在舊金山最著名的米其林三星餐廳The French Laundry,和以海鮮料理聞名的紐約三星餐廳Le Bernardin嚐過龍蝦之後,自此便開始迷戀飽滿龍蝦肉在唇齒間的彈嫩甜美(這些難忘經驗會在後續貼文中分享)。
即使只能到波士頓,或是在舊金山灣區,甚至是紐約城內,怎麼樣也都要費心尋覓龍蝦來過癮,龍蝦堡(Lobster roll)便是最方便的選擇。
龍蝦堡的蝦肉常常都是低溫奶油泡煮成半生熟(比較講究的作法),或是水煮後拌入美乃滋、細香蔥(chives)或西洋芹等,再放在奶油煎烤過的麵包而成。
口感中的酸味和奶味便適合再來杯過了橡木桶後,稍稍飽滿,有酸度也有奶味的白酒搭配,好搭襯蝦肉和醬汁厚度;法國經典Burgundy白酒便是個好選擇,其實地區級Bourgogne已經很可以,再講究一點,還能試試Montrachet系列酒款。
相信我,這種大口咬下龍蝦堡,奮力吃到下巴酸的感覺真的很甘願很過癮!
#龍蝦 #靜物畫
#Lobsterroll
#緬因等等我
#肥美龍蝦和冰涼白酒多消暑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註明出處完整作法 在 Translation Matters 翻譯有要緊- 有人引用#自我抄襲(#自動 ... 的推薦與評價
出版的話會有ISBN國際標準書號,任何引用該出版品、必須註明引用出處。 ... 既使如此,很多期刊可能看情況、不太願意接受,與主動雙方期刊溝通是正確的作法。 ... <看更多>
註明出處完整作法 在 著作權基本觀念完整版-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本課程係針對一般民眾宣導著作權法治觀念,看完影片後可以瞭解以下有關著作權的基本概念:1. 什麼樣的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2. 著作權區分為著作人格權 ... ... <看更多>
註明出處完整作法 在 AREEAnswer/answer.txt at master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1)不論是否註明出處,只要複製他人的字句,就是抄襲行為。 ... (1)沒有:小花是寄送學術活動的邀請函給過去的研究參與者,此作法屬於教育目的的個人資料使用,因此 ... ... <看更多>